大清第一位中原之主的结局是怎样的?为什么?

嫣然一笑992


第一位入主中原的中原之主那当然就是大清实际上的掌权人多尔衮了。

第一位入主中原的皇帝是顺治。

爱新觉罗.多尔衮

生于1612年11月17日 死于1650年12月31日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

成就

征战漠南蒙古与李氏朝鲜,率军入关、统一全国

重点事迹与决策

一:

进入北京后的第三天,多尔衮以为明朝崇祯皇帝讨贼复仇为旗号,命官兵、人民为崇祯皇帝服丧三日,还命礼部等部门准备以皇帝的礼仪厚葬崇祯皇帝。这些表面的工作无疑“收买”了很多人心,让很多明朝官民放松了对清朝和多尔衮等的戒备心理,甚至以为清朝真的只是来为明朝复仇而已,并没有占据关内的想法。增加认同感,这是多尔衮的第一步棋,事实证明效果很好。

二:

继续任用原明朝政府和大顺政权的官员,而且官职只升不降。令在京内阁、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官员,俱以原官同满官一体办事”,这一举措很好地保留了原来明朝的行政体系,能够帮助满族的官员迅速稳定社会秩序,对弈稳固清朝的统治大有帮助。

三:

颁布剃发令,所以清朝汉人都留牛尾辫就是他颁布的法令。

结局

在皇太极崩逝,他和皇太极长子豪格争夺皇位,因双方僵持不下,转而扶持年幼的福临,多尔衮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福临继位,称摄政王,后来顺治帝还要称其为皇父,多尔衮的各项规格用度,直逼顺治,这也为日后顺治清算多尔衮,留下了隐忧。多尔衮在顺治七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刚开始还被厚葬,被追封为“清成宗”。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多尔衮身前荣耀,死后遭遇了极大的屈辱。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丁大福


中国历史上,真正信奉宗教的皇帝不多。梁武帝算一位,顺治帝也算一位。梁武帝的始末是清楚明了的,而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的终结却有着不同的说法。

有人说,爱新觉罗•福临后来舍弃了皇位,遁身、涅槃于佛门,而不是病死于大内;有人则说,他是身染天花,病逝于宫廷。

那么,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多种原因,造就“佛心天子”。

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成为一位笃信佛教的皇帝,主要在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个人秉性的使然。

起初,被自幼受到佛教熏陶的母亲的影响着。后来,爱妃董鄂氏的去世,使他万念俱灰,更是心向空门。

福临与爱妃董鄂氏(剧照)

加之,顺治是个既任性又多愁善感的人,排泄愁苦于佛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于是,多种原因的促成,使得大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倾心向佛,欲遁空门。

顺治十四年(1657年),在太监的周密安排下,爱新觉罗•福临与海会寺的和尚憨璞聪会面。之后,顺治帝非常欣赏憨璞聪,时常向他请教佛法,并赐给他“明觉禅师”的封号。

随后,顺治帝还召见了玉林通琇、木陈忞、䒢溪森(行森禅师)等僧人。

福临让玉林通琇为他起法名为“行痴”、法号为“痴道人”。玉林通琇盛赞他是“佛心天子”,顺治便在僧人面前折节称“弟子”。


玉林通琇法师(像)

顺治帝曾对和尚木陈忞说,我一来到佛寺,就觉得舒心,就不愿意再回皇宫,因此,我的前生肯定是个僧人。

据有关统计,顺治帝曾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先后三十八次到寺院谈禅论佛。

后来,福临还召命僧人行森禅师为他剃度,决计舍位向佛。由于孝庄太后的极力干涉,福临也就是只留了个和尚头而已。

孝庄太后(剧照)

雾里探花,试说福临归宿。

从现有的一些史料来看,福临应该是身染天花之疾,病死于皇宫大内。

1、民间佐证。可能是出于炒豆时,豆熟了会爆开的忌讳,福临患天花时,清政府明令禁止老百姓炒豆。

2、历史记载。

其一,《清世祖实录》记载:“丁巳(初七日)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也就是说,福临在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半夜,去世了。

其二,福临病危时,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为顺治起草了《遗诏》。

《王熙自定年谱》中是这样记载的:1661年正月初二这一天,爱新觉罗•福临突然病倒,病情逐渐严重。


患病的福临(剧照)

正月初三,王熙奉召到养心殿听命。正月初六的半夜里,福临又召令王熙到养心殿,对他说:

“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

随后,王熙根据福临的意思记录书写他的“临终遗言”。王熙写了一天一夜,向福临呈报了三次。最后,福临的“临终遗言”在正月初七的傍晚撰写、修改完毕。“遗言”交代完不久,福临就去世了。

福临临死前强调:“祖制火浴,朕今留心禅理,须得秉炬法语……”。

爱新觉罗•福临死后,没有像他的子孙那样处理遗体,而是被火化了。


大火在燃烧(图景)

火化仪式,是由和尚主持进行的。这在行森禅师的门人为他编辑的《敕赐圆照䒢溪森禅师语录》里有记载。

该《语录》说,1661年4月17日,行森禅师在景山寿王殿,用火把点燃了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的遗体。

行森禅师(像)

由以上种种,完全可以明证,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是因患天花而病逝了,而没有遁入了空门。


老王头谈历史


满清来源于后金,发祥于山海关之外,李自成率起义军攻陷北京、大明崇祯帝上吊后,清军在吴三桂的配合下,由多尔衮率领入住中原,但出于平衡当时各方政治势力的考虑,多尔衮只做了摄政王,清朝入住中原的第一位皇帝是爱新觉罗•福临,即顺治皇帝,他当时只有六岁。

福临即位之初,多尔衮处心积虑地除掉了豪格和其他对自权力构成威肋的重臣,与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弟的儿子)一起辅政,后又找机会废掉了济尔哈朗辅政职位,独揽大权。


尽管福临也颇有胆识和魄力,但由于长期由叔父多尔衮掌控权力,这让他深感压抑。1650年,多尔衮在一次狩猎中坠马身亡,年仅13岁的顺治皇帝才有了亲政的机会;他虽然年纪小,但他联手朝臣,在母亲的辅助下励精图治,采取了重用有能力的汉人、减少圈地、沿用明朝规章等等一系列措施,使满汉矛盾得以缓和。按《清史稿》的记载,他是位勤政爱民、孜孜求治的皇帝。可以说,后来的康雍乾盛世就是他奠定的基础!

但这位有些作为的皇帝,却在24岁就英年早逝了;由于其死因缺乏足够的资料记载,时至今日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主要的说法有五种:


1.因病而亡说。

年幼的顺治继位是满清各方政治势力妥协与平衡的结果,由于其心智并没成熟,也无政治经验;所以继续之初,朝政大权都在多尔衮手中,顺治懂事后,对多尔衮的飞扬跋扈与一言九鼎十分不满;又由于其母亲孝庄教子严格,所以顺治成人后的性格变得敏感、暴躁和猜疑。

尤其是,他对多尔衮和孝庄太后强加给他的刻薄皇后非常不满,常感到憋屈。所以,顺治亲政后,除了对叔叔多尔衮掘墓“鞭挞”外,还把这位皇后即博尔济吉特氏废为了妃子;后来又迎娶了博尔济吉特氏,但这位博尔济吉特氏处世圆滑,又有太后在背后撑腰,与顺治的日子过得也相当平淡。


自从鄂硕的女儿董鄂妃进宫后,顺治即移情、钟情、专情于董鄂妃,这位董鄂妃从小跟着父亲南征,有在中国南方生活的经历,受过汉文化的熏陶;董鄂妃不仅天生丽质、而且知书达理,性格温顺体贴,让顺治爱到了骨子里。

曾经,顺治想再次废后,立董鄂妃为后。特别是顺治册封董鄂妃为贵妃时,还专门举行过一次隆重的仪式以诏告天下。为一个妃子而破例的做法显示了顺治对董鄂妃的宠爱。

董鄂妃进宫不久生下了皇四子,顺治自是心花怒放,但皇四子生下三个月就夭折了,董鄂妃黯然伤神,身体也每况愈下。顺治十七年董鄂妃就去世了;顺治接二连三失去了爱子与爱妃,很是伤心,对。在死后三天就封她为皇后,而且还追加了谥号。

董鄂妃死后顺治郁郁寡欢,半年后,自己染上了天花,不久就去世了。这就史料所说的“病死说”。


2.死于炮毙说。

这是郑成功的后人郑万龄的观点,他偶然发现手抄本的《延平王起义实录》,依这本书的记载:有人密报郑成功,高崎之战中,顺治皇帝在厦门思明港被炮击中身亡,清军将领达素不敢对外公布这个消息,达素因自己护驾不力而畏罪自杀。

3.假死出家说。

因为董鄂妃的死,顺治心灰意冷,精神委糜,懒政怠政,看破了红尘,厌倦了朝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相互倾扎!他想进入佛门清静之地解脱自我。

不过至高无上的皇帝出家在当时的环境中,是行不通的。于是,顺治就“假装病死”,以此掩人耳目。依《王文靖集》记载:顺治十八年元旦,朝臣依例庆贺朝见天子,但朝廷却下令朝臣免见。而顺治却在这天于养心殿破例召见了王文靖,二人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此后,又一连三天都与单独与他谈话。此时,顺治二十四岁,风华正茂并无疾病!

不久,顺治又召见王,对他说:

“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即就榻前书写”。

王文靖撰写的诏书内容“不敢在书中披露”为由。

不久,顺朝廷就下令:大赦天下,释放所有犯人,还规定民间不炒豆、不点灯、不泼水。人们才知道顺治已‘’出天花而死"。其实,他到五台山出家当和尚了,据说,后来康熙还四上五台山去寻找过他老子!

4.死于毒杀。

当年顺治皇帝打定心思要出家,在奉先殿中向列祖列宗磕头请罪。孝庄太后也是去劝说,但是无论用江山、责任鼓励他,还是放下太后之尊来恳求他,都无法挽回顺治帝出家的决心了。无奈之下,孝庄与其让顺治出家,还不如一碗毒药了结了他,哪怕是自己的亲儿子。那么孝庄为何要阻止顺治出家呢? 第一,造成政治动荡。



5.外国人说顺治死于纵欲过度!

德国人汤若望堪称清朝外国专家,他是天主教的传教士,深得孝庄太后和顺治信赖,还身体力行,为清朝培养了一批天文人才。

汤若望这哥认为顺治皇帝纵欲无度,死于生殖能力太强。据记载:顺治皇帝14岁就完婚了,在清朝也属正常现象,但顺治皇帝有皇后嫔妃20人,育有14个孩子,以14岁开始算起,他平均每年要生1.5个孩子;据此推断,汤若望的说法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参考资料:《清史》、《延平王起义实录》、《王文靖集》。


希望星晨58298869


大清第一位真正入主中原的皇帝是顺治帝。

清顺治帝的一生是短暂又富有传奇色彩的,结局也是让人不胜唏嘘。

在中国历史历朝都有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皇帝,但是我个人认为最有传奇色彩的皇帝莫属清顺治皇帝了,他那幸运而又短暂的一生不得不让我们认为他是一个非常有传奇色彩的皇帝了,下面我就给大家说说这个皇帝。

清世祖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6岁登极,是清代历史上有名的少年天子。年号顺治:顺,意顺利;治,意治理。就是顺利治国,华夏一统的意思。

少年福临的命运,真如同他的名字一样:“福”从天上降“临”。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大清皇位,从天而降,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夜亥刻,皇太极带着“储嗣未定”的遗憾猝死。皇太极在白天还处理政务,夜里就离开人世。他死之前,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也没有交代由谁继位。由于事出突然,诸王贝勒也没有一点准备。经过一段时间的忙乱和哀悼,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在皇宫崇政殿打响。那一天是八月十四日,也就是皇太极死后的第六天。

努尔哈赤有遗诏,规定皇位的继承要满洲贵族来讨论。当时主要有七个人的意见举足轻重:四个亲王,就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还有三位郡王,就是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当时,最有希望夺得大位的是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

豪格(1609~1648年)的有利条件主要是:第一,为皇太极长子,35岁(比多尔衮年长3岁),正值壮年;第二,人才出众,史称他“容貌不凡,有弓马才”,“英毅,多智略”;第三,久经战阵,屡获军功;第四,皇太极生前亲掌的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大臣拥护豪格继位,尤其是两黄旗贝勒大臣更是誓死效忠。

多尔衮(1612~1650年)的有利条件主要是:第一,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时年32岁;第二,受到父亲的钟爱。史载,努尔哈赤曾留下遗言:九王子(多尔衮)当立而年幼,由代善摄位。而代善鉴于当时情势,转而拥立皇太极;第三,多尔衮兄弟为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旗主贝勒,这两个旗支持多尔衮;第四,有二位胞兄弟阿济格和多铎的支持,在上述七王中,多尔衮兄弟占了三个席位;第五,多尔衮多次统军出征,“倡谋出奇,攻城必克,野战必胜”,屡立大功。

八旗甲胄从实力对比看,豪格有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的支持,多尔衮有正白、镶白两旗的支持。那么,其余三旗--代善父子掌管的正红和镶红两旗、济尔哈朗掌管的镶蓝旗--的意见就至关重要。

十四日黎明,两黄旗大臣在大清门盟誓,拥护豪格继承皇位,并部署两黄旗巴牙喇(即护军营,为禁军中护卫皇帝的部队)张弓挟矢,环卫崇政殿。图尔格、遏必隆又传令其牛录下的护军,备好甲胄弓矢,护卫大清门。议商皇位继承人的贵族会议在崇政殿的东庑殿举行,由年纪最长(61岁)、地位最高的礼亲王代善主持。黄旗索尼和鄂拜首先倡言“立皇子”,多尔衮以其资历不够,令他们退下。索尼和鄂拜虽然退出,但两黄旗巴牙喇包围了宫殿。两黄旗暂时占了上风。但两白旗并不示弱,豫郡王多铎、英郡王阿济格弟兄发言,力劝多尔衮即帝位。多尔衮见形势紧张,正在犹豫。多铎声言:“你如果不答应,应当立我。我的名字在太祖遗诏!”多尔衮不同意立多铎,说:“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也在遗诏里,不独王(多铎)也!”多铎又说:“不立我,论长当立礼亲王(代善)!”礼亲王代善表示自己老了,提出豪格为“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豪格觉得有两黄、正蓝和两红旗的支持,大局可定。于是,表示谦辞,说:“福少德薄,非所堪当!”他本来是假意谦让,想让众人“坚请不已”,然后顺势登上皇帝宝座,这样不是显得既谦恭又众望所归吗?但是,两白旗并不相让。他内心愤懑,随即暂退。在争执激烈的气氛下,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说:“我们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儿子,我们宁可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这时,礼亲王代善见形势不对,以年老不预朝政而离席,英郡王阿济格随后以不立多尔衮而退出,豫郡王多铎沉默不发一言。这就出现“定议之策,未及归一”的僵局。

在这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的紧要关头,表面憨厚而内心机敏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一个折衷方案:让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的福临继位。多尔衮权衡利弊:如果自己强行继位,势必引起两白旗与两黄旗的火并,其后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豪格登极,自己既不甘心,还怕遭到豪格报复;而让年幼的福临继位,则可收到一石三鸟之利--打击豪格,自己摄政,避免内讧。所以,多尔衮说:“我赞成由皇子继位,皇子当中豪格提出他不继位,那就请福临继位。福临年纪小,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我辅政。”豪格也不好反对。

于是,6岁的福临意外地坐上了大清国皇帝的宝座。这有点像天助神佑,但也并非找不出事理的根据来。正如一位哲人说过的,在权力争夺的平行四边形诸力中,两条边的两个不同方向的分力,斗争的结果,既不是这条边的力,也不是那条边的力,而是对角线的力,就是两个分力所产生的一个合力。福临,幸运地成了这条权力斗争中的“对角线”。

第二,迁鼎燕京,从天而降。清顺治元年即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带领农民军下太原、占大同,陷宣府、破居庸,掠昌平、焚皇陵。三月十九日黎明,李自成军攻陷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疯狂杀死、杀伤自己的妻女之后,在煤山(今景山)自缢而死,276年的大明皇朝灭亡。

李自成攻占北京城的军报,传到大清的都城盛京。多尔衮急召智囊范文程等决策。范文程分析了明崇祯帝死后军事与政治的形势,建议利用忠于明朝的官吏、缙绅、儒士、百姓对农民军的不满,兴师入关,逐鹿中原。他起草宣谕官吏百姓的布告说:我们的军队是为你们的皇帝报仇的,不是来杀你们的百姓的。现在我们要诛灭的,只有闯贼!官吏归顺我们,还是官复原职;百姓投奔我们,还让你们重操旧业。我们的军队有严格的军纪,肯定不会加害你们!

于是,摄政睿亲王多尔衮于四月初九日领大将军印,统率八旗满洲、蒙古、汉军等共约14万大军,奔向山海关。

这时,山海关聚结三大军事集团:第一个是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所统领的明军;第二个是李自成亲自带领讨伐吴三桂的20万大军;第三个便是多尔衮所率领的清军。他们代表三种政治势力--大明、大顺、大清。这三个军事集团,反映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从二十一日到二十三日,展开山海关大战。吴三桂降清,与清军联合。经过激战,李自成大败。

多尔衮取得山海关大捷后,以吴三桂军为先导,率领八旗军向北京进发。沿途官兵,献城投降,奉表称臣。李自成则于四月二十六日败归北京,四月三十日,匆匆称帝,放火烧毁紫禁城一些宫殿,弃京西走。

五月初二日,多尔衮率领清军,从朝阳门进北京城。多尔衮进紫禁城,临武英殿御政。

多尔衮御政中的一件大事,就是定都的问题。睿亲王多尔衮建议迁都北京,但英郡王阿济格表示反对:“初得辽东,不行杀戮,故清人多为辽民所杀。今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诸王,以镇燕都。而大兵则或还守沈阳,或退保山海,可无后患。”多尔衮以太宗皇太极遗言回答了其胞兄:“先皇帝尝言,若得北京,当即徙都,以图进取。况今人心未定,不可弃而东还。”

年方7岁的顺治帝,自然采纳多尔衮迁都的意见。同年十月初一日,顺治帝因皇极殿(今太和殿)被李自成焚毁,便在皇极门(今太和门)张设御幄,颁诏天下,“定鼎燕京”,祖、父28年奋争未能实现迁鼎燕京,7岁的福临却实现了。他在多尔衮的辅佐下,“入关定鼎,奄有区夏”。所以,福临身后得到的庙号是“世祖”,而他的父亲皇太极的庙号仅是“太宗”,这一切都来得太突然,甚至于令人来不及思索;这一切又来得太轻易了,让人不能不怀疑这是“天福降临”,还有尤其是他和他的爱妃的传奇故事更是千古流传,其实顺治真正视为国色天香、红粉知己的是董鄂妃。顺治帝对董鄂妃可谓是一见钟情,至死不渝。可以说明少年天子对董鄂妃的恩爱逾常,但是枕上春梦刚三年,贵妃撒手绝人寰。董鄂妃本来就体弱多病,生了一个男孩儿又百日而殇,这种打击使得她一病不起,22岁就告别了深爱着她的少年天子。顺治得知噩耗,痛不欲生,“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着他,使他不得自杀”。顺治帝辍朝五日,追谥其为端敬皇后。并在户部资金极为短缺的情况下,在景山建水陆道场,大办丧事。将宫中太监与宫女30人赐死,让他们在阴间侍候自己的爱妃。同时令全国服丧,官员一月,百姓三日。顺治帝让学士撰拟祭文,“再呈稿,再不允”。后由张宸具稿,“皇上阅之,亦为堕泪”。以顺治帝名义亲制的董鄂妃《行状》数千言,极尽才情,极致哀悼,历数董鄂氏的嘉言懿行,洁品慧德,贵妃辞世留给少年天子无尽的哀思。4个多月之后,福临就溘然离世,追随爱妃而去。

福临戏剧性地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在这个舞台上活动了18年。这18年,他做了8年傀儡,其间主要是摄政王多尔衮在发号施令;后10年才逐步实现乾纲独断,当上了主角。顺治朝的18年,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是其六大弊政;定鼎北京,保护皇宫;攻占南京,统一中原;废除三饷,兴利除弊;亲善蒙古,治理西藏;惩治贪官,整顿吏治;崇文兴教,倾心汉化,则是其六大功绩。历史学家对这段历史的评价可说是毁誉参半。

福临在人生的舞台上活动的时间十分短促,24岁时就匆匆谢幕。福临的人生,短暂却绝不平淡,他的亲情,他的爱情,甚至他的死,都让人褒贬不一,一言难尽。





H说扒道


清朝发祥于山海关外,在明朝京师被李自成起义军攻陷后,清军在多尔衮的率领下入住中原,但多尔衮从来没有做过清朝皇帝。他只是摄政王,真正的入住中原第一位皇帝是顺治皇帝,姓爱新觉罗,名福临,是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本来皇位和福临没有什么关系,他在兄弟之间也是较小的一个,母亲也不受宠爱。但其父亲突然去世,并在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再一个早起的清(后金)政权权力交接需要家族内部共同确定。当时具备争夺皇位的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十四弟多尔衮,由于支持皇太极儿子即位的声音在当时占据比较主导的位置,多尔衮被迫以进为退,拥立皇太极第九子年仅6岁的福临即位。

在福临即位之初,多尔衮除掉豪格和其他影响力的重臣,和济尔哈朗(努尔哈赤弟弟的儿子)一起辅政,并找机会废掉济尔哈朗辅政地位,独揽大权。虽然作为一代雄主皇太极的儿子,福临从小也颇有胆识和魄力,但长期被叔父掌控权力,让一心治理天下的他深感压抑。公元1650年作为满清王朝的重要奠基者的多尔衮在一次狩猎过程中突然去世,年仅十三岁的顺治皇帝得以亲政。虽然年纪小,但他确实也为后来的康雍乾盛世奠定了基础,通过重视汉臣,减少圈地等方式缓和矛盾,在许多方面沿用明朝的法律规章制度并得以执行。应该可以用年轻有为来形容这位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清史稿》也用勤政爱民,孜孜求治来称赞他。

然而天不遂人愿,他却在二十四岁时因病去世。关于他的死因说法很多。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说法是他并没有死,出家为僧无疾而终。福临在位时也确实和僧人交往过密切,且曾经有过剃度出家的打算,后被制止。传言在多尔衮死后虽然福临亲政但很多方面要受到其母亲孝庄皇太后的制约,母子失和,他不想继续做皇帝,就决定当皇帝。但这个有一点站不住脚,作为出身尚武民族的君主,对于权力有很强的欲望,且他已经采取强烈的措施消除多尔衮的影响,对于其母亲的制约他可以采取一个好的措施解决这个方面。再一个在其儿子尚年幼的情况下,太后和朝臣也不会同意其出家,作为一个帝王也不会把祖宗的基业弃之不顾。

第二种说法是其宠爱的董鄂妃去世让他心灰意冷,抑郁而终。这一点有点像他的父亲皇太极,为了自己宠爱的妃子去世悲伤至极。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这种说法有一个非常大的疑团,那就是如果是这样的情况下,福临就不太会关心朝政甚至自己对政治事务是抵触,他在临终前认真思考自己的那个儿子适合做皇帝,并确立了得了天花的玄烨为帝。因此笔者不太赞同为情所困抑郁致死的说法。

第三种说法是染病而死,这种说法从福临选择玄烨为继承人可以看出。他选择了得了天花的玄烨即位并得到支持是因为玄烨不会再得天花,确保未来的皇帝不会因为天花导致皇权受损。而实际上,明清时期天花已经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在当时医疗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即使帝王业很难幸免。作为帝王的福临很有可能是传染天花而死,这样在他选择继承人时,在外国传教士的建议下,选择年仅八岁的皇三子即位。而天花因古代医学条件不发达,不能治疗,而被附上神秘色彩,作为帝王得天花去世自然不敢正常公布,故其死亡原因比较隐讳。

综上,笔者判断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福临的结局是可能在壮年死于疾病(较大可能是天花)。以上纯属个人浅见,欢迎关注讨论。


行走在马班陈范间


大清第一位中原之主是顺治皇帝他原名爱新觉罗·福临,满族人,出生在盛京,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9子,生母是孝庄太后,14岁开始亲政,在位18年。根据正史记载,顺治24岁时病逝于紫禁城,但有人也认为他最后选择了出家。

1616年努尔哈赤在建州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皇太极是个运气不好的皇帝,眼看着清军就要打进北京城了,忽然于1643年9月21日病死了,这样一来,进北京的功业就轮到了他的儿子顺治。


1643年10月8日,顺治在多尔衮的拥立之下继位,并于1644年入住北京紫禁城,成为清朝第一个入住中原的皇帝。


顺治虽然是一位皇帝,但并没皇帝的实权。由于即位时的年龄小,大权被摄政王多尔衮把持,按照清朝的祖制,14岁时,顺治就可以亲政,处理军国大事。然后多尔衮并没有按时地归政,多尔衮不归政的理由是顺治还没有处理朝政的经验,这个理由很显然站不住脚,不让顺治亲政,人家哪里来的经验呢!之后,多尔衮还威胁起顺治来,多尔衮给出的亲政条件是顺治皇帝必须亲自下诏同意他和孝庄的婚事,这是多么的无耻之举,无疑给顺治造成了伤害。


但多尔衮给顺治帝造成的伤害远不止这一个。多尔衮为了贪权,同时震慑幼小的顺治,让他亲眼观看凌迟处死罪犯的现场,那一刀一刀割肉的恐怖的场景,别说是小孩子害怕,就是大人也很难承受视觉与心理恐惧,顺治自然也不例外。


顺治对多尔衮的害怕与仇恨,不仅来源于多尔衮的权力压迫,更是多尔衮与顺治生母之间感情的伤害。

1649年,多尔衮逝世,顺治开始清算他的罪行,“罢追封、撤庙享、停其恩赦”,接下来开始处理多尔衮的亲信党羽,同时起用一批被多尔衮打击的忠臣,如此一来顺治将大清的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真正地做了皇帝。


然而,顺治曾经说过:“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宴驾,皇太后生朕一身,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年至十四,九王(多尔衮)薨,方始亲政。阅读诸臣奏章茫然不解,由是发愤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书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计前后读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

这段自述真实地道出了顺治处理朝政的繁忙,累坏了身体,消磨了心神。


政务的繁忙使得顺治心烦意乱,虽然他亲力亲为地处理国家大事,但是付出的不能看到预期的成效,力不从心的他越发地厌恶朝政,这一切的不幸幸好还有董鄂妃。

<strong>

顺治虽然24岁就英年早逝,但是也有过3位皇后,然而他最爱的还是孝献皇后董鄂妃。

董鄂妃被顺治夸赞为"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也是因为这样,董鄂妃从入宫到被封为皇贵妃,仅仅只有2个月的时间,这在历史上很是少见,可见她在顺治心里的地位,然而,顺治对董鄂妃的宠爱不是因为她长得好看,也不是因为才华,而是他的品行与知心。


顺治虽然是皇帝,但是他心里苦闷,“高处不胜寒”,他贵为天子,但是却没有一个知冷知热的知心人,心中的话无人倾听,这是心理疾病,而董鄂妃刚好就是顺治需要的女人。顺治批阅奏章时,董鄂妃就在一旁伺候,有种“红袖添香”的浪漫,董鄂妃还亲自安排顺治的饮食,他根据顺治的喜好,亲自动手送饭,无微不至的照顾使得顺治十分的喜爱她,可能已经有了依赖感,离不开董鄂妃了。

1660年8月19日,董鄂氏在承乾宫病逝,年仅22岁,董鄂妃的离世让顺治皇帝心灰意冷,随即有了出家的念想。一个皇帝为什么会有出家的念头呢?


首先,孝庄太后是蒙古族人,蒙古族人普遍信奉佛教,孝庄也是一样,再加上朝政的压力,和母亲的影响,顺治皇帝从1656年接触佛教,成为佛教信徒,他寻求的是心灵上的解脱。


顺治在太监的怂恿下见到了临济宗龙池派和尚憨璞聪,与他聊得很是投机,因对佛教兴趣愈发浓厚,而憨璞聪也极力劝说顺治出家,他以劝说一个皇帝出家为荣,借此发扬本门本宗。


然而顺治出家只是民间的传闻,正史并未有记载,但是我想作为一个皇帝无论是出于皇家的颜面,还是江山社稷,满清贵族也不会让顺治出家。然而对于顺治最后的人生结局是因为因患天花而死!


顺治作为清朝第一位入住中原的皇帝,身上具有许多的第一,然后他英年早逝,只有24岁,他与董鄂妃的爱情可能是在皇帝这一行中的第一名。最后一句话总结一下他:“顺治富于进取的气质,又存在着浮躁易怒、任性放纵的顽症”。


南山居史


第一位入主中原的清朝皇帝是:清世祖顺治皇帝,名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是清爱新觉罗皇太极太宗文皇帝的第九子。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还未创造出一番伟业,顺治帝的人生,就彻底被一个女子吸引住心神了。她就是董鄂妃,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入宫,深受顺治帝宠爱。同年八月二十五日,封为贤妃。仅一月有余,顺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升迁速度之快,中国历史少见。顺治帝还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颁诏大赦天下,在大清近300年的历史上,因为册立皇后妃嫔而大赦天下的,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后来,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顺治欣喜若狂,颁诏天下“此乃朕第一子”为此祭告天地,接受群臣朝贺。举行颁布皇第一子诞生诏书的隆重庆典,之后更是大赦天下。

顺治帝为董鄂妃,做尽了一切逾礼之事,然而,他却不在乎,甚至,为了给董鄂妃更尊贵的地位,他还曾想着废后,不过终究被他的母亲,孝庄太后阻止了。或许是盛极必衰,刚出生的皇四子没有多久就夭折了,深受打击的董鄂妃,没有多久也去世。这给了顺治帝沉重打击,他辍朝五日,以宫女多人殉葬,丧礼逾制。二十一日,追封董鄂氏为皇后。

此后,曾经有过雄心壮志的顺治帝,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了刚刚亲政时的锐意进取,他变得消沉厌世,还想出家遁世,大觉禅师玉林琇劝阻顺治帝削发为僧,终于搁浅这个计划。然而,他的身子却日渐虚弱。自傲顺治十八年,患痘,病危。召原任大学士麻勒吉、学士王熙起草遗诏。初七日,逝于养心殿。遗诏中对十八年的朝政进行检讨,



默默的举报


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是顺治皇帝,名福临,庙号世祖。

顺治帝于六岁登基,二十四岁时驾崩,死于天花。去世前,顺治帝对政事心灰意冷,身心交瘁,加之董鄂妃病故,曾削发出家,未果。死前下罪己诏,将平生所为全部否定,但罪己诏是否出于顺治帝本意不得而知。

顺治帝之所以不得意,与清初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有关。清初以武力征服中原,八旗贵族普遍轻视汉文化,而顺治帝汉文化素养高,深谙以文治天下的道理。顺治帝重视安抚汉人,团结汉族士大夫,带头尊孔,研读儒家经典,废除了“圈地”、“投充”等弊政。这些举措既与满族传统矛盾,也伤及了满蒙贵族的利益,故而引起贵族抵制。

顺治帝虽天性聪颖,但对于贵族的联合抵制仍是心力交瘁,尤其是其母孝庄太后亦对其不满。董鄂妃曾给予顺治帝在精神上的支持。董鄂妃虽是满人,但自幼生长于江南,受江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与顺治帝情投意合,但董鄂妃的病故对顺治帝是极大的打击。加之顺治帝本就受佛教影响很深,是故他曾试图出家。

在顺治帝去世前,其母孝庄太后重新掌握权力。作为保守满蒙贵族,她以顺治帝的口吻罪己诏,借以否定顺治帝的政策。罪己诏共罗列了罪过共十四条,主要是未能遵守祖制渐染汉俗,重用汉官致使满臣无心任事,几乎完全否定了他自己一生中最有光彩的政绩。遗诏公布前先奏知皇太后,遗诏的主要起草者王熙事后对此守口如瓶。因此,人们有理由说遗诏出自孝庄太后授意,是孝庄太后责备顺治皇帝的话。

顺治帝的汉化政策在其死后曾有所收敛,但孝庄太后也并非完全站在汉文化的对立面上,太后主张在拉拢、维护满蒙贵族的前提下安抚汉人。顺治帝驾崩后,孝庄太后培养年幼的康熙皇帝,使康熙帝继承了其父未竟的事业。


渔人文史


大清第一位中原之主是顺治皇帝,也就是爱新觉罗·福临。

他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皇太极死后,由于多尔衮的推崇,福临成功登上皇位,成为大清第一位入主中原的皇帝!他在位的前八年,一直由摄政王多尔衮掌握实权,顺治八年,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开始亲政。

他一亲政,就削弱了所有摄政王的权利,巩固了皇权和统治。作为少数民族,他很想融入中原,融入汉族,为此他重用汉臣,也颁布了相应的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结果并未达到顺治皇帝的愿景。

顺治皇帝后来成了一名佛教徒,他本想皈依佛门,但由于身上肩负的责任,他放弃了出家的想法,但还是叫人给他剃了头,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光头皇帝。由于自己的身体一直不好,他也曾预言自己活不太久,唯一的灵魂伴侣董贵妃去世后,他整日郁郁寡欢,很快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他册立了皇三子玄烨(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为皇上,然后就驾崩了,时年24岁!



历史囧话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清朝"从此出现在中国的史册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皇太极是清朝的开国皇帝,但是当时他并没有统一中国,所以他依然不能称之为开国皇帝,他仅仅只是“清”这个国号的创始人.而努尔哈赤就更不能算是开国皇帝了,他只是清朝的奠基人,为清朝的创立积蓄了力量,真正的清朝开国皇帝应该说是顺治,因为从他时起统一了全国,至于结局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