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美俊讀名畫(八):巨然《秋山問道圖》釋讀


範美俊讀名畫(八):巨然《秋山問道圖》釋讀

秋山問道圖 五代·巨然 絹本墨筆,77.2×165.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潤鬱蔥山間景 淡墨輕嵐寓禪機

——巨然《秋山問道圖》釋讀

範美俊

該畫表現的是境界清幽的山間景趣,以立幅畫重重疊起的山巒全景,大結構為兩山夾一澗。峻厚的主峰蜿蜒而上,伸出畫外,右側遠山副之。下部畫一泓澄澈秋水,坡岸曲折,樹木偃仰多姿,幽深潤朗的水邊蒲草搖曳,一條曲折小路通向山中。山坳處有茅舍數間,柴門內有二人一人坐於蒲團之上,右邊一人為側身對坐的問道者。山高林密,寂然無聲,正是談禪論道、修身養性的妙境,畫家是僧人,自然通曉禪理並且把這種禪理也帶進了畫中。整個畫面給人墨氣清麗、神清氣爽、寧寂安詳,禪機出塵之感。米芾評之“巨然明潤鬱蔥,最有爽氣”、“平淡奇絕”。


範美俊讀名畫(八):巨然《秋山問道圖》釋讀

與北方畫派石體堅硬、氣勢雄強的趣味不同,畫上主峰居中,山峰石少土多,土石鬱秀,溫和而厚重。巨然繼承了董源山水的淡墨輕嵐,在意境上則發揚了董源“不裝巧趣,皆得天真”風格也有所創新,皴擦點染的水墨技法逐漸成熟。畫家用長短披麻皴,繪成大小面積的坡石,使江南土質松渾的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山頂及山頭轉折處,重疊了塊塊頑石(礬頭),只用水墨烘染不加皴筆,顯得清透生動。藉助這些層疊互抱的石塊,表現山脈的轉折,從而勝過董源的“峰頂不工”。也以筆頭交叉成半月形點出馬蹄點,以表現近草和遠樹,近人黃君璧類之。


範美俊讀名畫(八):巨然《秋山問道圖》釋讀

巨然,原姓名及生卒年不詳,江寧(今江蘇南京)人,約活動於五代宋初。早年在江寧開元寺出家為僧,山水師法董源。北宋開寶八年(975),趙匡胤滅南唐,後主李煜被擄往汴京,巨然也到京師居開寶寺為僧,畫名鵲起,曾為度支蔡員外作《故事》《山水》二軸,後又在宋朝的最高文化機構學士院北壁繪製壁畫。其山水畫風,對元明清乃至近代都有較大影響。


範美俊讀名畫(八):巨然《秋山問道圖》釋讀

範美俊:美術理論家,美術評論家,中國美協會員,中國書協會員,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書畫史與藝術理論,兼及書畫批評。


範美俊讀名畫(八):巨然《秋山問道圖》釋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