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自缢于煤山,亡国之君未有人收尸,最后是谁将他入土?

明朝皇帝崇祯,名朱由检,字德约,明朝政权最后一位皇帝。1627年登基即位,时年17岁,年号崇祯。

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厉行节俭,勤于政事,大力铲除阉党,平反冤狱,是一位好皇帝。但可惜明朝传到他手上时已经腐朽不堪,朝廷党争不休,民间灾害不断,农民起义爆发,关外后金政权崛起,此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1644年,崇祯登基后的第17年,北京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攻破时,崇祯选择自缢于煤山,即现在的景山,终年三十四岁。作为亡国皇帝,崇祯死后,是谁把他葬到陵墓的呢?

崇祯自缢于煤山,亡国之君未有人收尸,最后是谁将他入土?


君王死社稷,然而并无后代为其入土

汉族人向来看重入土为安,即人死后埋入土中,死者得到安息,生者才觉得心安,尤其是古代帝王,更是看中身后事,认为死后仍有灵魂,仍希望离世后能享受生前的荣华富贵。所以古代帝王通常在位时就会为自己准备陵墓,陵墓不但看重风水,也会按生前居所模式复制,尽显尊贵大气,留作身后享用。

但崇祯皇帝在位时却未给自己准备陵墓,何况其是自缢殉国,在其死前传太子及二王乔装改扮出走,逼迫后宫尽数殉国,亲自持剑杀死昭仁公主,砍伤长平公主。所以他死后并没有后代子孙能够为其下葬,更没有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和豪华的陵墓供其享用。

《罪惟录》(原名《明书》,明代史事纪传体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崇祯初年,徧求天寿,无吉壤。至十三年,始召刘诚意孔昭(诚意伯刘孔昭)及张真人甲(真人张甲),协视地,得蓟州凤台山(清代又作“昌瑞山”或“丰台岭”,即今河北遵化清东陵所在地)。云地善而难得治陵起工之吉,吉在甲申(崇祯十七年)以后,不及事。”


崇祯自缢于煤山,亡国之君未有人收尸,最后是谁将他入土?


李自成感慨殉国行为,为其厚葬

当李自成发现崇祯帝的遗体后,其面对着崇祯帝的慷慨殉国行为确实感动,于是便下令厚葬崇祯帝,但是根据当时的各种情况,根本不具备厚葬崇祯皇帝的标准。也有人说崇祯皇帝的安葬,其实是李自成命当时的一位叫赵一桂的官员亲手掩埋的。但不管怎样,崇祯帝事实上也只能葬入田贵妃的墓中,即后来的思陵。

崇祯下葬的记录,史料未有详实记录,据说极其寒酸,毕竟是亡国之君,又是战乱年代,谁会在乎他的身后事呢?而思陵当时不过是座妃陵,成为帝王陵也是清朝的事了。

思陵,明朝十三陵之一,坐落于北京昌平区的天寿山,里面合葬着崇祯皇帝、周皇后及田贵妃。陵墓大概建于1642年,作为崇祯皇帝宠妃田贵妃的妃园寝。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崇祯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思陵附近也有崇祯皇帝的贴身太监王承恩陪葬墓。


崇祯自缢于煤山,亡国之君未有人收尸,最后是谁将他入土?


为笼络人心,顺治帝修缮陵墓

清朝入关后,顺治帝为了让笼络人心,重新装修了该陵墓,并以礼改葬崇祯,将妃陵升格为帝王陵。虽然该陵墓仍是明朝十三陵中规模最小的,但清朝依然给予了崇祯庙号:怀宗(后来取消),谥号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

南明弘光帝继位后,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后又改为毅宗。

俗话说盖棺定论,自古以来,只有一个人入土为安了,才会去总结他的一生。崇祯皇帝17岁称帝,34岁以身殉国,他的离去却是伴随着一个朝代的终结,后世评价其为“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

崇祯自缢于煤山,亡国之君未有人收尸,最后是谁将他入土?

他的兄长熹宗一生醉心于木匠活,并重用魏忠贤治理国家,所以他将帝位传给崇祯皇帝时,明朝已经是一个内忧外患,阉党把持朝政的局面。

崇祯是一位在朝务上非常勤勉,在生活上十分简朴的帝王,其继位后,也努力为朝政和国家殚精竭虑,努力挣扎了十几年。

史书里对他的评价是:“他在位十七年,一直勤政理事,鸡鸣就起床以至夜晚都不睡觉,往往焦劳成疾。节俭自律,不近女色,宫里从来没有宴乐之事。”


崇祯自缢于煤山,亡国之君未有人收尸,最后是谁将他入土?

而崇祯皇帝的缺点就是“刚愎自用,急躁多疑”。其在位期间,内阁辅臣、兵部尚书走马灯似的换了数十个,一直未形成一个稳定的内阁。而期间的“南迁”、“与后金议和”、“冤杀袁崇焕”等事件更是其多疑的下场,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