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唐代後宮干政的原因和特徵,以及對後世產生的影響

前言:

稍有歷史常識的人都會知道,中國最後一個垂簾聽政的女性執政者是慈禧太后。但要說起第一個臨朝聽政的女子,因近年電視劇《羋月傳》的大火,想必能正確答出是戰國時,秦國宣太后的人也不會是寥寥無幾。

而後在漢代初創時,呂雉作為劉邦的創業“合夥人”影響力極大,在劉邦死後也順理成章的成為有實無名的最高統治者。於是,之後漢武帝汲取教訓,嚴令“後宮不得干政”。然而,在他死後200多年,劉家江山依然又被鄧太后所領銜的外戚集團所牢牢掌控。

女子干政,這一現象一直貫穿著中國整個封建王朝歷史,不論帝王如何三令五申,一直延綿不絕。但是,有那麼一個朝代,卻處於女子干政的巔峰期,甚至都“培養”出了我國史上絕無僅有的正統女皇——武則天。對,這就是大唐。

近年來史學界認為大唐的最大特徵就是不像是民族化的國家,更像是一個真正的多民族共治,包容性的文明帝國,其思想觀念的開放程度非常高,所以說女子干政在大唐邁入巔峰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strong>本文在此,將為您詳細介紹並分析唐代後宮干政所產生的土壤、發生的原因,以及對後世王朝所產生的影響。

剖析:唐代後宮干政的原因和特徵,以及對後世產生的影響

秦國宣太后是首位臨朝聽政的女性,早於普遍認為的戰國時趙國的趙太后


唐代後宮干政的特點?

1、並不認為自己是“干政”,而是正大光明的“參政”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就創下了一夫一妻制度的先河,拔高了婦女地位。獨孤皇后通曉經史、信仰佛學,積極的參與朝政,盡心輔佐楊堅,協助楊堅成就了“開皇之治”,並與楊堅並尊為“二聖”。因大唐的天下繼承於隋朝,有了隋朝這樣的“典範”,所以唐代初年對後宮干政無任何禁令。

唐太宗的長孫皇后是一位有政治眼光、知書達理的女性。出於對皇帝的敬重,長孫皇后時常以間接勸諫的方式來參政,比如以巧妙的方式保護魏徵、房玄齡等忠臣。在她彌留之際,也不忘再次向太宗諫言:

“仍願陛下親君子,遠小人,納忠諫,屏讒慝,省作役,止遊畋。”

——《資治通鑑》

徐賢妃也是一位德才兼備的女性,才識很得太宗的欣賞。貞觀末年,唐太宗興兵討伐與勞役過重,她就直接像臣子一樣上疏《諫太宗息兵罷役疏》,從息兵罷役、停休土木和戒奢三個方面勸諫。這也是一篇較為少見的由女性書寫的政論文。

不管是長孫皇后的間接勸諫,還是徐賢妃的上疏直諫,都得到了皇帝的欣賞和讚許。可見唐初幾乎後宮可以正大光明的參政,根本不會視為“干政”、“亂政”。


剖析:唐代後宮干政的原因和特徵,以及對後世產生的影響

電視劇《武媚娘傳奇》中把徐賢妃給演得黑化了

3、參政登峰造極——武則天改朝稱帝

唐朝以前,後宮女性參政的不少,最多也就停留在垂簾聽政,或者是與皇帝並稱為“二聖”的地步。但在唐朝因為武則天的存在,女性干政的狀況直上巔峰——就是做女皇。武則天率先“垂範”之後,太平公主、安樂公主、韋后都試圖當皇帝。這也是唐前期後宮干政與其他朝代類似現象最大的區別。

高宗死後,武則天根據遺詔獲得兼決大事的授權,逐步演變為獨攬專權,再加上她本身具有強烈的女帝情結,即便是已經即位的中宗也被她廢為廬陵王,立聽話的李旦為新的傀儡皇帝。

天授元年,武則天自認為大局已定,便授意心腹眾人要求其“順天應民”登基建國。睿宗也索性順水推舟,也加入勸進行列中:

“庚辰,太后可皇帝及群臣之請。壬午,御則天數,赦天下,以唐為周,改元。乙酉,上尊號曰聖神皇帝,以皇帝為皇嗣,賜姓武氏”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

剖析:唐代後宮干政的原因和特徵,以及對後世產生的影響

武則天是中國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

2、公主開府納官,猶如親王太子

中國古代歷史上公主參政其實也就有唐一代的事情,充滿野心的公主們紛紛開府置官,猶如男子親王一般。

“二年閏正月敕:公主府設官署。鎮國太平公主儀比親王,長寧安樂唯不置長史,餘並同親王。宣城、新都、定安、金城等公主,非皇后生,官員減半。其金城公主以出降吐蕃,特宜置司焉。”

——《通典》

安樂、太平等公主開府設官署嚴重破壞了唐朝的職官制度。公主們開府授官,造成官員超額、官署濫溢、綱紀混亂,嚴重破壞了朝廷的選官制度和政局的穩定。另外,由於太平公主在唐隆政變中有擁戴之功,深得睿宗寵信,地位顯赫,儀同親王,因而,想要投奔太平公主官員自然增多,買官賣官現象也時有發生。

剖析:唐代後宮干政的原因和特徵,以及對後世產生的影響

太平公主和她媽一樣,心懷一顆女帝夢


唐代後宮干政的背景和原因?

1、多元的民族文化

由於歷史原因,唐朝皇族長期與北方其他民族聚居,本身又具有胡族血統,因此,唐朝文化帶有顯著的胡化色彩。與此同時,其政權和隋朝一樣,又承襲以鮮卑族為主的北朝,且北魏就有後妃參政的傳統,干預過國政的佔大多數。

正是因為唐代皇帝具有胡族血統,在處理同周邊民族的關係上能夠保持平等友好、華夷一家的理念,李唐王朝之所以崛起,也得益於它奉行開放的民族政策: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陳寅恪

少數民族遠離中原地區,農耕經濟不發達,主要以遊牧為主,婦女參與社會勞動與社會生產,男女兩性沒有勞動差異,女性地位相對較高,甚至有時會超過男人,因此在產品交換不發達和私有財產少、階級不明顯的社會,性別不平等也就不明顯。

唐高祖李淵的女兒平陽公主就深受胡文化影響,李氏父子在晉陽起兵時,平陽公主同樣為父出力,成為一員女將。唐朝宗室的發源地也相對偏遠,儒家對女性所要求的的“三從四德”、禮義廉恥等在該地區的影響微弱,對男性的約束力也不強。

剖析:唐代後宮干政的原因和特徵,以及對後世產生的影響

李世民的母親是鮮卑族人,所以他有一半外族血統

2、儒道釋三教並存的倫理思想

漢代曾獨尊儒術,但是唐朝建國後前期,統治者就大力提倡佛道二教,使其得以迅速發展,與禁錮人性的三綱五常的封建禮教恰恰相反。

佛教經典《金剛經》記載眾生時出現“善男子”、“善女人”,將男性女性並列舉出。這種“男女並舉”的寫法在佛經中較為常見。如法華經中也有相應的內容:

“又諸天子、天女……及諸龍……優婆塞、優婆夷”

——《法華經》

這說明在佛經中具有十分明顯的男女平等思想。

唐朝將道教列為三教之首,又欽定道教為宗,道教成為全民性的宗教。道教在倡導養生之術的同時,追求任情曠達,強調個性自由發展與解放。唐前期入道的公主就有太平公主,金真公主,玉仙公主……等等。她們不僅具有公主的政治身份,而入道又賦予了她們干預朝政的宗教層面上的身份。

剖析:唐代後宮干政的原因和特徵,以及對後世產生的影響

皇室對佛教的看重,甚至公主跟和高僧都有染

3、宮廷、貴族女子受教育程度高

由於皇帝本人的文化素養很高,因而對後宮女子的文化素養也比較重視。唐代公主從總體上來說也具有較好的文化素養,如以下史料中對公主才具的描述:

“性孝睦,動循矩法,帝敕諸公主視為師式。”

“主臨帝飛白書,下不能辨。”

——《新唐書》

受到很好教育的不僅僅是公主們,朝廷為了提高宮廷妃嬪的文化素質,為他們在後宮中提供了良好的受教育環境,所以唐代從后妃到宮女的文化素質在相當程度上都得到提高。

另外,唐代素有選女官進宮的制度,能被選中的通常也都是知書識禮的閨秀。同時,為了提高宮人的修養,內廷設有專門的宮教博士傳授知識,進而形成一整套完備的後宮教育體系。即便是從小在內庭為婢的上官婉兒,也被培養為一位富有才華的女性,不但所作的詩歌,文辭優美,而且對治國理政非常精通,堪稱則天朝的“女宰相”。

由此可見,唐代女性的受教育權儼然成為一種社會風氣,與歷來認為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儒家思想形成巨大的反差,進而為宮廷女性有能力參政提供了優勢的條件。

剖析:唐代後宮干政的原因和特徵,以及對後世產生的影響

深得武則天信任的上官婉兒實為“女宰相”


唐玄宗對後宮干政的的整頓

但是唐玄宗登基之後,情況就完全不一樣。因為唐玄宗親眼目睹參政女性亂逆朝政的局面,而唐玄宗本人能夠被立為太子登上皇帝的寶座,也是同太平公主的權力較量中奠定與完成的。

唐玄宗即位以後,總結了女性參政的歷史教訓,採取了嚴格的防範後宮參政的政策。於開元年間對後宮制度進行了改革。使其更加符合儒家禮儀規範的理想標準。更有清除武則天等唐前期女性參政的痕跡,以及杜絕女性再次參與朝政的政治意圖。

即便後來玄宗賦予武恵妃、楊貴妃如皇后一般的禮遇,也沒有冊封她們為皇后。因為他很清楚皇后可以執行後宮一切法紀,皇太后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垂簾聽政臨朝稱制,進而為她們參與朝政提供製度保障。所以說,唐玄宗出於對女性參政的防範而採取的後宮政策起到了很大的成效。

另外,為了打擊公主勢力,玄宗採取的辦法是直接答覆削減待遇。唐中宗時,太平公主領一萬戶,安樂公主四千戶,長寧公主三千五百戶。顯然都是越制的待遇。

所以,唐玄宗為了打擊他們的實力,直接按以下辦法來大幅度削減少實封戶數:

“皇妹為公主者,食封一千戶,中宗女亦同。其後,皇子封王者賜封兩千戶,皇女為公主者賜封五百戶。”

——《舊唐書》

剖析:唐代後宮干政的原因和特徵,以及對後世產生的影響

極為得寵的楊貴妃,也未被立為後


唐代後宮干政對後世的影響及情況

1、 宋代引以為戒,防範後宮干政機制不斷完善

宋代繼續汲取唐代的教訓,嚴格禁止后妃與外界溝通以及內廷宮人隨意出入,確立了治內之法。

“前代宮闈多不肅,宮人或與廷臣相見,唐人閣圖有昭容位,本朝宮禁嚴密,內外

整肅,此治內之法也。”

——《續資治通鑑長編》

宋代皇帝自身對后妃的抑制也更加嚴密,並且宋代大多數皇帝都嚴加遵循。宋仁宗與二府大臣商量立皇儲之事,不準婦人參與政事。

自古外戚勢力都是后妃參政的基礎,唐代武后、韋后都曾利用過外戚擅權用事。要防止皇后不干預政事,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朝野上下控制外戚坐大。

正是因為宋代做到了這些,雖也有大量垂簾聽政的情況出現,但沒有一位太后敢於、或者有實力進一步向武則天靠攏。

剖析:唐代後宮干政的原因和特徵,以及對後世產生的影響

開創了仁宗盛治的趙禎對後宮防範意識非常強

2、明朝防範后妃參政趨於制度化

蒙元不到百年,先後共13位皇帝,但參與朝政的皇后竟多達11人之多。這讓明代統治者進一步的警醒。因此朱元璋也立下了很強硬的家規:

“皇后不得干預外政,宮闈當謹內外。皇后止許內治宮中諸等婦女人,宮門外一應事務,毋得干預。”——《皇明祖訓》

除了延續宋代內廷宮人不得隨意出入,限制外戚坐大等規則外。明代還規定所有皇子不得和大戶、世家聯姻,這基本就斷絕了外戚專權的可能性。

所以在在明朝家法的嚴格束縛下,后妃們都很安分守己,從未出現過臨朝稱制、垂簾聽政的現象。甚至明宣宗去世後,大臣們請孫太后垂簾聽政,卻遭到了她的言辭拒絕。看了《大明風華》的朋友,可能對這場面會有所眼熟。

比較遺憾的是,明朝雖然防範了後宮、外戚干政,但卻沒防住宦官亂政。

剖析:唐代後宮干政的原因和特徵,以及對後世產生的影響

大明孫皇后,面對群臣建議的垂簾聽政,她選擇了拒絕

3、清代禁止后妃參政奉為祖宗家法

努爾哈赤建國初期就做出幼主登基由顧命大臣輔佐的制度,后妃是完全不能參政的,甚至他死的時候,怕後宮干政的事情出現,留下遺命逼迫實際位於後位的大妃阿巴亥殉葬。

後來康熙也制定了內廷宮規:

“凡各宮女子,不許與太監等認為親戚。非奉本主使令,不許擅相交語並嘻笑喧譁。”

——《國朝宮史》

儘管清朝始終管理的很嚴格,但是晚清國力衰弱之時,咸豐帝也自知不起,下了為制約後宮干政,允許群臣處死慈禧的詔書。然而,慈禧運用高明的政治手腕,使得朝廷的實權也操縱在她手中,結果導致慈禧獨攬大權長達 48年之久。

剖析:唐代後宮干政的原因和特徵,以及對後世產生的影響

大清實際上也亡於慈禧之手


結語

整體而言,由於倡導道教和佛教,以及多元化的民族文化政策,唐代的前期,從根子上就和傳統儒家思想背道而馳,所以後宮干政的局面才會出現和被眾人所接受。直至這種情況隨著武則天建國稱帝而邁入巔峰。但即便由於女帝本身的弊端導致,在繼承人的問題上並未得到很好的解決。即便是雄才大略的武則天,也無法最終扭轉以男子為中心的皇權觀念。

實際上,確實後宮干政也給唐代的國運帶來了非常大不穩定的變數,使得政局動盪不安。從唐玄宗之後,對女子的約束逐漸迴歸了儒家傳統道德思想。

<strong>我們以現代人的目光來看,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反倒是“後宮干政”的唐代,在歷代封建王朝之中,是處於各民族地位最為平等,男女關係也最為平等的時代。如果是站在自由、公正、平等的當代主流價值觀的基礎上,難道不正是應該這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