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究竟是以法家路線治國還是以儒家路線治國?

史一下沒事兒


漢武帝在西漢王朝時期,堪稱雄才大略,開疆拓土,為中國的版圖擴展,為國家的繁榮富強,作出了不朽的功績。那麼他對西漢的治國理念,究竟是遵循的法家思想還是儒家思想?這要結合當時的情況來分析。

漢武帝晚年,曾與大將軍衛青談及自己一生的事業時說:“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凌,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戰,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儒家思想就是在這種內興外伐,內聖外王,以儒為主,內法外儒的政治環境下產生的。

儒家學說作為西漢中期的主要政治思想,將西漢時代的社會政治發展推向了極盛時期,為後世歷朝歷代所延襲,歷時久遠。

西漢中期,董仲舒應君主制下的中央集權統治需要,進一步發揮了儒家學說,提出“大一統”思想,“罷黜百家,獨尊懦術”,實現思想上的統一,從而達到政治上的統一。而此時的儒家思想卻與先秦時期的儒家學說不同,它汲取了法、道等諸家思想的精髓,尤其強調法。把儒法兩家思想融為一體,更有利於封建專制的統治。

由上可知,漢武帝在運用一儒法兩家思想的理念上,其實是互為依存的。沒有教條地單單用儒家思想,也沒有一味地用法家思想,實際上是將兩家思想柔合在一起的。


心潮逐浪高


法家打天下,儒家治天下。法酷儒仁。不酷不使其屈;不仁不使其服。


DING66304326


法家、儒家兼而用之!


易道天行健


以儒治民,以法御民,走的是內聖外王路線


袁三甲


漢武帝治國的思想路線是外儒內法,內聖外王。以道家為基礎,以儒家為主體,並結合法家精華而積極的一面,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統治思想的總體格局。

西漢初期,黃老之學的清靜無為,上層政治的輕傜薄稅,為民眾帶來了休養生息,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文景之治的社會經濟迅猛發展,民間資本日益壯大,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和平盛世。隨著地方諸侯的實力增強,中央政權受到威脅,面對外來匈奴的侵略也只是言和屈從,忍辱偷生。

漢武帝繼位之後,深深意識到僅憑黃老治世,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要,不能達到中央政權大一統的長治久安,必須有一種新的思想作為治理國家的理論基礎。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順應歷史的發展,站在時代的最前沿,接愛董仲舒極力推薦的儒家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用以提高人們的道德品質和行為,實現思想意識的高度統一。作為老百姓的修身齊家,上層政治的治國平天下。從此儒家思想走上政治舞臺,成為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主體文化。

那麼漢武帝的治國綱要完全是以儒家路線嗎?肯定不是。當時的董仲舒把先秦的儒學作為參照物,結合當時社會的實際,又再博採眾長,融合法家道家的經世致用於一體,成為當時統治階級奉行不變的治國路線。從此儒家終於取代黃老之學的主體地位,道家只是治國的一個基礎,法家在治國上與儒家一樣,同樣發揮重要的作用。

先秦時期儒家法家相互對立,在漢武帝時期卻是兩者靈活運用。社會道德思想依靠儒家,治理國家依靠法制。儒法兼用,恩威並施,獎懲分明。

漢武帝時代的打擊匈奴,開拓疆域,王權擴充,肯定是依靠法家的富國強兵,武力征戰。只有嚴刑峻法,才能震懾天下。沒有王權霸道,就沒有國家強大的實力,又怎麼抗擊匈奴。

漢武時代的發展生產,經濟活躍,文化繁榮,當然是依靠儒家的為政以德,以民為本。以德感化萬民佈施天下,才能民心所向,得民心得天下。

古往今來,沒有哪一個朝代能夠依靠一家之思想,能做到一個國家的國泰民安,政通人和。大秦帝國的成也法家敗也法家,就是一個血的教訓。那麼漢武帝實施儒家治天下,又兼用法家治國,實在是文韜武略,英明蓋世。正因為這樣,才有大漢王朝四百年的輝煌盛世。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漢武大帝,開儒家治國平天下之先河,創外儒內法儒法並用,居功至偉。一代天驕,千古一帝。


朱八戒CC


總的來說,外儒內法。

先說外,也就是表面,推崇儒家思想,並把它立為正統,鼓勵學習儒家理論。儒家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再說內,也就是本質,法家理念盛行。比如法家主張君主集權,漢武帝時期通過多項措施加上了君主專制。比如法家主張改革,漢武帝又推行推恩令,設刺史,改革貨幣,鹽鐵官營等,一改漢初各種制度。比如法家主張以威勢服眾,漢武帝以軍隊鞏固邊防,打擊匈奴,刑獄嚴苛。

總之,以儒為表,以法為本,儒法結合。因為儒家思想包容性極強,所以可以將法家思想融入其中,結果就是法家之名逐漸淡化。



文史星曆


漢武帝在治理國家、行政固疆的本質上仍是以法家為主的。首先他延續鞏固了郡縣制、大一統的國脈根基。其次北定諸胡南征百越,都是以法為主的行為和結果。但同時又釆納董仲舒的意見重儒以收人心,充分利用了農耕社會以氏族為基礎、以孝為核心而拓展的儒家倫理。法儒並舉亦即“內法外儒”,其“內”“外”本身已說明了主次。不過要清醒的知道,此時的儒已是改造吸收、互融了諸家特別是法家、適應了皇權一統的“儒”,已不是堅持“克己復禮”的先秦之儒。可按其主旨和依附的對象區分前後儒:前儒可稱之為“禮儒”,後儒應稱為“法儒”。


崑崙139100429


法儒學說皆尊王攘夷,漢武時代王權擴張,兩家主張應無對立


合旋風


黃老路線


思想也是生產力


漢武帝劉徹推從法家治國理念,西漢開國後使用的是儒家的無為之治,到武帝時期,為了驅趕匈奴,大舉用兵,為穩固後方,也是為了軍隊開支,鹽鐵專賣,這使得很多豪門的利益減少,所以武帝使用法家治國是很正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