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尺子”有多牛?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在如今的日本奈良東大寺內,館藏著一件唐朝時期的國寶級文物,正是

唐代紅牙拔鏤尺

唐朝“尺子”有多牛?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這根尺子的長度,非常標準,按照唐朝度量衡的標準,尺身長10寸,共劃分為十個寸格,每個寸格的長度,剛好是1寸,如果換算成今天的度量衡來說,唐時度量衡每寸約等於0.3公尺,即每寸3釐米。

整長30釐米的紅尺,以淺浮雕手法,雕刻唐花紋,綴以“鳳凰,花角鹿,飛鳥,山楂樹”等瑞獸植物,尤其是全尺紅色的格調,更凸顯出尺子的大氣高貴。

這就是赫赫有名的“紅牙拔鏤尺”,既代表了大唐巔峰時的頂級牙雕技術,也象徵著中日兩國文化的友好往來。

如果追溯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中,帝王統治者們,非常喜歡,或者說是中意將尺子這種特殊的器物,贈賜給鄰國使節或大臣。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尺子在古代,會被視為貴重的禮品呢?

這就不得不從秦始皇說起。

唐朝“尺子”有多牛?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秦朝伊始,由於整個中原一統,秦皇為了有效的管理國家,制定了許多統一的標準,如《秦律》,禮樂等。

當然,還包括度量衡。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二十六年,法度衡石丈尺。

可能很多朋友對度量衡的重要性沒有太深的概念,今天咱們就來簡單說說這個名詞。

度量衡的含義,其實非常廣泛,它不僅代表著事物的長度,重量,還包括容積。

將這三個字區分來說,正是:

度——計量物體長寬高的器物,稱為度,如尺子。

量——測量容積的器物,稱為量,放在古代,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測量用具,通常情況下用來計量糧食的多少。

衡——計量物體輕重的工具,如農貿市場上最常見的“稱”,正是“衡”之一。

唐朝“尺子”有多牛?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明確了這三個標準,我們再來看度量衡的作用,借用一句古語:

無規矩,不成方圓。

《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這句話是孟子說的,大意為,沒有規矩和標準,天下的事物就會混亂。

同理,有了尺子與其他的計量器物與標準,社會就能按照規則運行並發展,對於百姓來說,度量衡的意義在於讓每一樣事物有了應有的標準,對於帝王統治者來說,度量衡則是穩定社會,發展經濟,鞏固政權,以及確保社會正常有序運轉的前提。

所以當秦始皇第一次坐上大一統的寶座,首當其衝的政策,便是統一全國度量衡。

如果仔細追溯這種施政理念的源頭,其實和儒家密不可分。

儒學提倡: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論語》

這句話大意是說,謹慎制定並統一度量衡,審視修訂各項法律制度,及時修補被廢棄的官事,便能使政策惠及四方,更能使行政體系趨於完善。

唐朝“尺子”有多牛?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所以歷代統治者都很重視這句話所代表的精神,以此作為維護國家統一,政策實施的基礎,秦朝可謂開歷史之先河,然唐代也不例外,將尺子作為重要器物,賞賜給朝中大臣或來唐使節,以此表示對於臣下與使臣所代表國家的重視與信任。

尤其是賞賜給大臣尺子,更有一層鼓勵大臣秉公執法,公事公辦的含義。

任何事情,但凡與權力相關,難免就會滋生袒護或利益,因此賞賜給尺子,也是告誡朝中大臣,任何事物,都要遵循法律,規則,制度,在標準內執行或實施,不要逾規。

而賞賜尺子,終唐一世,幾乎都是慣例,於每年的二月二日,也就是中和節的第二天,皇帝將會選擇一位有功之臣,賞賜其一把極為珍貴的鏤牙尺。

《唐六典·卷二十二·少府軍器監》:丞為之貳。(每年二月二日,進鏤牙尺及木畫紫檀尺。)

這句話是《唐六典》中制定的“中尚署丞”的職務,大意是每年二月二,中尚署丞都要準備好鏤牙尺與木畫紫檀尺,以供皇帝賞賜大臣,可見唐朝對於“賜尺”這一帶有象徵意義活動的重視。

唐朝“尺子”有多牛?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綠牙拔鏤尺

而日本之所以重視唐朝贈送的尺子,原因除了上述的歷史傳統外,還有一點,是日本在同時期的尺度長度,便是來源於唐朝的度量衡。

簡單來做對比,唐朝的一尺,也相當於日本的一尺,而不像今天,咱們所說的“斤”,要通過換算,才能算成“公斤”,在唐朝時,日本的一尺,與大唐無疑,除了中日文化的交流極深以外,也是受到唐朝贈送了大量尺子所影響。

據日本《度量衡考》記載:

開元錢,世多有之,人亦不寶之。唐書名言徑八分,以吾邦尺校之亦八分,故知吾邦尺亦稟唐制也。

這句話其實很好理解,大意是說,開元時期的錢,流通到日本很多,人們見怪不怪,大唐的書裡說這種錢的直徑長“八分”,所以拿我們日本的尺子測量,果然是八分,因此才明白我們日本的尺度,是效仿的大唐。

說白了,日本文化深受古代中國影響,並不是簡單體現在衣食住行或者文化這幾個大的方面,幾乎可以稱得上是無孔不入。

唐朝“尺子”有多牛?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日本仿造大唐長安,建造的“平城京”-復原圖

以度量衡為例,根據日本政府1951年頒佈的《計量法施行法》,可發現當年的度量衡,仍舊與中國古代的度量衡有諸多相同之處,比如:

長度有“丈、尺、寸”等,1尺為10寸,1寸為10分。

面積有“畝、坪、合”等,1畝為30坪,1坪為2疊。

容量有“石、鬥、升”等,1石為10鬥,1鬥為10升。

重量有“貫、斤、兩”等,1貫為100兩,1兩為10錢。

大家看這一段度量衡的標準,是不是很眼熟?

實際上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古代的文化輸出之深遠,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小看國家與國家之間送國寶的行為,這本質上就是一種對外文化輸出,而且經過鄰邦當地媒體的宣傳,其文化傳播的深遠,是不可估量的。

唐朝“尺子”有多牛?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唐朝時出使日朝路線示意圖

總的來說,在唐朝時向日本贈送精美絕倫的尺子,有著多重含義:

一是表達對鄰邦的重視,信任,加強兩國間的交流與聯繫,這個概念很大,不再贅述。

二是對外文化輸出,因為一件精美的鏤牙尺,展現了同等時期的國家最高工藝水平,不僅是一件貴重的國寶,更是一件代表藝術水平的工藝品,因此在贈送的過程中,也起到了傳播文化的作用,很多同時期的日本人也正是見到了唐朝的文化及各類用品後,才對大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前往大唐學習先進的知識與技術。

唐朝“尺子”有多牛?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日本遣唐使

三是體現了“謹權量,審法度”的治國思想,思想畢竟是抽象的概念,而具象化的實物,更能使人較為容易理解所承載的思想,所以很多大臣都期盼著能得到皇帝賜予的鏤牙尺,以此作為對自身功績與努力的肯定,而在群臣之中,更有著以嘉獎豎立模範的作用,長遠來看,對於治理國家大有裨益。

所以古人將度量衡,尤其是尺子作為實用器物以外,又賦予了更加深刻的含義與精神,大大提升了器物的文化價值,時至如今,隨著歷史的沉澱,這些原本就無比珍貴的器物,又因為歲月的洗禮,而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


唐朝“尺子”有多牛?歷史書才不會告訴你

——————

參考文獻: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二十六年,法度衡石丈尺。

《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唐六典·卷二十二·少府軍器監》:丞為之貳。(每年二月二日,進鏤牙尺及木畫紫檀尺。)

《度量衡考》:開元錢,世多有之,人亦不寶之。唐書名言徑八分,以吾邦尺校之亦八分,故知吾邦尺亦稟唐制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