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發掘了一處古代建築遺址,專家認為是李陵投降匈奴後的住所

1940年,蘇聯葉尼塞河上游唐努烏梁海以北的哈卡斯州首府阿巴幹市以南8公里處的“力量”集體農莊在修公路時,發現古文化層,經學者確認,遺物中有許多來自漢地的瓦和瓦當。瓦當上有“天子千秋萬歲”、“長樂未央”。

蘇聯發掘了一處古代建築遺址,專家認為是李陵投降匈奴後的住所


1941年、1945年和1946年蘇聯科學院、哈卡斯博物館和米努辛斯克博物館的考古工作者一起對此遺址進行了發掘,發現是一處平面為長方形的漢式建築,上面四面坡重簷瓦頂,共有16個房間,蘇聯學者判斷為李陵投降匈奴後的住所。

蘇聯發掘了一處古代建築遺址,專家認為是李陵投降匈奴後的住所

李陵出生於公元前134年,是飛將軍李廣的長孫。

天漢二年,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匈奴,漢武帝要李陵去為大軍運送糧草。李陵不願做運糧官。向漢武帝提出要五千步兵去攻打匈奴,漢武帝應允了。李陵的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兵戰於浚稽山,殺敵一萬多。經過八天激戰,李陵敵不寡眾,彈盡糧絕,被匈奴抓了去,邊塞將消息報給了漢武帝。

蘇聯發掘了一處古代建築遺址,專家認為是李陵投降匈奴後的住所


漢武帝本以為李陵已經戰死,後卻得知李陵向匈奴投降了,因此十分憤怒,滿朝文武百官原本是極力稱讚李陵的勇猛,現如今也是紛紛附和漢武帝,指責李陵是千古罪人。太史令的司馬遷極力為李陵辯護,說李陵平時孝順父母,對朋友講信義,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有國士風範,並指責貳師將軍李廣利沒有盡責。漢武帝認為孝順父母,對朋友講信義不能成為投降匈奴的理由。一年後,漢武帝對李陵的殘部進行了賞賜,還派出因杅將軍公孫敖去匈奴接回李陵,結果公孫敖帶給漢武帝的消息是:“李陵正幫著單于練兵,好對付漢軍。”(幫單于練兵的是漢朝塞外都尉李緒)。漢武帝再一次動怒,將李陵家處以族刑。匈奴的單于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陵,把他立為右校王,元平元年,李陵在匈奴病逝。

故鄉是生命裡的一個原點、一種風景,它可以讓你聽到自己流血與心跳的聲音。人生可以處處是他鄉,也可以處處是故鄉。它們可以是一個地方,也可以是不同的很多地方。唐朝詩人李白寫了一首詩反映蘇武歸漢後,李陵留在匈奴的複雜心情:李陵沒胡沙,蘇武還漢家。

迢迢五原關,朔雪亂邊花。

一去隔絕國,思歸但長嘆。

鴻雁向西北,因書報天涯。

蘇聯發掘了一處古代建築遺址,專家認為是李陵投降匈奴後的住所

北周名將李穆據說是李陵後人,其人累遷都督、大將軍、柱國大司空,屢建奇功。公元581年,楊堅受禪登基,封李穆為太師,位列三公。

蘇聯發掘了一處古代建築遺址,專家認為是李陵投降匈奴後的住所

《隋書·李穆傳》中說,李陵投降匈奴之後,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居住在北狄。後來鮮卑族建立政權,其家族隨著北魏政權南遷,重新回到汧州、隴州一帶居住。這也算是李陵“回”到了自己先輩的老家。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裡,李穆並非一條道走到黑的那種人,楊堅做北周宰相時,尉遲迥想要作亂造反,便派人前來勸說李穆加入。李穆扣留前來的說客,還把這些人聯絡造反的書信上交朝廷。後來,他的兒子李士榮也加入了造反的隊伍,因為李穆掌握著國家一部分精銳部隊,就私下勸李穆造反。

蘇聯發掘了一處古代建築遺址,專家認為是李陵投降匈奴後的住所


起初,李穆猶豫不決,隋文帝楊堅派柳裘和他的第十子李渾前去開導李穆。他們向李穆分析時局利弊,最終讓李穆明白周朝的德行已經衰微。他說:“不管是糊塗人、聰明人,都能看到這一點。天命如果是這樣,我怎能違背?”於是誠心歸順了楊堅。

楊堅對李穆極其器重和信任,不但封他為太師,不給了他“免死金牌”,讓他獲得了只要不造反就沒罪的特權(無反不死)。

公元586年,李穆在自己的家中去世,那一年他77歲。他在自己的遺囑中說,自己的年齡和官爵均已經到達了極點,他死的時候也沒什麼遺憾。如果硬要說有什麼遺憾的話,就是他沒能陪天子去泰山封禪。

蘇聯發掘了一處古代建築遺址,專家認為是李陵投降匈奴後的住所


更有意思的是,公元648年,一支來自今俄羅斯葉尼塞河上游地區的黠戛斯朝貢團,在其酋長失缽屈阿棧率領下,抵達了唐朝首都長安。黠戛斯酋長自稱是漢朝李陵的後裔,與唐朝皇帝是同宗,要跟唐朝皇帝認親。

黠戛斯隋朝時期西北民族名。地處回鶻西北,約當今薩彥嶺以北,安加拉河以南地區。這個使團憑什麼要和唐朝的皇帝“認親”,那是因為他們認為唐朝皇帝的先祖也在今甘肅秦安,和他們一樣都是漢代名將李廣的後代。

蘇聯發掘了一處古代建築遺址,專家認為是李陵投降匈奴後的住所

據說,唐太宗當時聽了很是高興,就有一搭沒一搭地“認可”了這事兒,還設宴款待黠戛斯朝貢團,朝貢團的酋長喝了幾杯,表示願意歸順唐朝,唐太宗便封黠戛斯酋長俟利發為左屯衛大將軍、堅昆都督,隸屬燕然都護府。此後百餘年,黠戛斯一直同唐朝保持著友好關係。

故鄉的情誼讓黠戛斯人找到了心裡的牽掛,也使他們成了唐朝最信任的蕃邦。到了公元708年,黠戛斯遣使來訪唐朝時,唐中宗說:“你我本是一家人,不是其他蕃邦能比的。”(爾國與我同宗,非它蕃比)竟然將黠戛斯使者感動得哭了起來。此後,黠戛斯多次參加唐朝打擊後突厥的軍事行動。

蘇聯發掘了一處古代建築遺址,專家認為是李陵投降匈奴後的住所

葉尼塞河上游的生活雖然起起落落,但黠戛斯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血緣”。公元843年二月,黠戛斯使者又一次來到長安,被唐朝當時的唐武宗冊封為“可汗”。

今天的學者們研究認為,李陵被匈奴單于封為右校王后,負責管轄當時被匈奴征服的堅昆一帶地區,而堅昆正好是黠戛斯的古稱。另外,黠戛斯人大多為赤發綠瞳,而自稱是李陵後裔的黠戛斯人則為黑髮黑瞳,明顯具有同漢人混血的特徵。因此,黠戛斯酋長自稱是李陵的後裔,可信度還是很高的。

蘇聯發掘了一處古代建築遺址,專家認為是李陵投降匈奴後的住所

說到這裡,李陵似乎已經很“圓滿”了。故鄉是什麼?它就是一個與你有著血緣親情的地方,它就是在你的生命之初,不斷提醒著你,不管你到了什麼地方,它都屬於你,你也都屬於他。因為它的存在,你會都覺得不管在哪裡,很大的世界其實都是很小的。

“鴻雁向西北,因書報天涯”……其實,對於李陵來說,他的故鄉分明是他的黠戛斯子孫替他走過的那段漫漫長路了,而他寄給故鄉有消息也許只能是“天子千秋萬歲”的瓦當了。這麼一說,李陵在匈奴的生活分明是幸福的。因為故鄉的存在,生命在可貴中被延長。


蘇聯發掘了一處古代建築遺址,專家認為是李陵投降匈奴後的住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