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汉文帝代替汉献帝,能不能让曹操安心做个名臣?希望有理有据,拒绝曹吹?

严红军


绝对不可能。

我们先从宏观环境再到人物角色来分析一下东汉末年的社会环境,由于大汉帝国的衰落,要么是宦官外戚专权、要么是皇帝昏庸无能,引起全国上下矛盾更加突出,以至于最终爆发了黄巾起义,为了镇压黄巾起义,东汉几乎耗尽了所有的国力。在黄巾起义平定之后,西凉之地的羌人开始叛乱,驻扎在三辅的西军由张奂董卓带领平乱,由于羌人突然的叛乱驻扎在黄河的东军也被迫调取支援董卓。

黄巾起义时候,因为兵力不足,朝廷只能调遣护卫京师的南军七署和保卫皇宫的北军五营,总兵力差不多10万左右,但是黄巾起义只豫州一州就已经到达了几十万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豪族眼看指望不上朝廷,只能自己出钱招募士兵,到了后来因为朝廷的宦官外戚争权夺利,于是袁绍就建议何进打着清君侧的名号恐吓何太后诛杀十常侍。但袁绍的计划没有成功,反倒是十常侍诛杀了何进,皇帝被宦官挟持到了氓山才被卢植追回,而这个时候董卓率领西凉三千铁骑杀入洛阳,把持了朝堂,京师的兵马大部分都被董卓被收买,这也就是董卓之乱。

之后一个叫周瑟的人建议董卓将朝中很多知识分子外放,其实他的本意是希望这些知识分子组织兵马前来勤王,但是由于这些人之间产生了不信任,再加上一些豪族的鼓动,于是这些高级知识分子逐渐成了乱世割据的诸侯。

大汉帝国是自秦朝以来第一个大统一的王朝,所以汉皇帝在人民心中的威望非常大,因此曹操才会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举措。但是曹操迎立天子并不是为了中兴汉室,他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当时忠于皇帝的杨彪一族被曹操全部罢免,董承和刘服因为玉帶诏事件也被曹操处死,此时刘协身边就彻底没有自己的亲信了。

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天下割据,从讨董义军会盟失败开始,如果没有军队注定就会灭亡 ,没有了稳定的环境,以当时曹操的个性来看,他一定会组织自己的军队,这就是为什么他会成为奸雄的原因。


公元前


这个问题相当有意思。回答之前,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汉文帝和汉献帝相似之处。

首先,这两个人在做皇帝之前,都是一个十分低调的诸侯王。汉文帝很小的时候就被封为代王,国都晋阳。汉献帝是封为陈留王,因为是小孩,也没有引起别人的注意。

第二,这两人都是被权臣扶上皇位。汉文帝是被陈平和周勃扶上的,而汉献帝是被权臣董卓扶上来的。有意思的是,汉文帝刘恒去长安登基的过程中,小心小心再小心,深怕又中了计,丧命黄泉路。先派舅舅薄昭先到长安探听虚实,而离长安城五十里的时候,又派属下宋昌先进城探路。最后,小心的刘恒终于在陈平等众大臣的拥戴下平安地继承了皇位,住进了未央宫。而汉献帝继位时,年龄过小,并没有感受到这个位子上的巨大压力。即使到了后来年龄大点的时候,汉献帝仍然没有什么过于谨慎的表现。所以,汉文帝在行事这方面,是完胜汉献帝的。

第三,继位以后,都面对权臣。汉献帝的权臣就很明显了,董卓,李傕,郭汜,曹操。每一个在汉献帝面前都是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汉文帝,在面对权臣周勃时则表现得成熟很多。文帝即位后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负责守卫皇宫、京城,从根本上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后,对于拥立他做皇帝的功臣们一一赏赐、封官晋爵,对于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也恢复了称号和封地,同时,对于跟随父亲刘邦开国的功臣们也分别赏赐、分封。这是行赏,拉拢多数人。其次,对周勃和陈平这样得权臣,因为拥立文帝有功,所以每次上朝结束后,出来时总是很骄横的样子,似乎也不把文帝放在眼里。而文帝则表现出对他们得打压。你看,一赏一压,帝位得到了前所未有得巩固。

以上我们分析了汉文帝比汉献帝得优势在哪里。下面,我们来好好分析一下汉文帝能否使曹操安心做一个能臣。

第一,汉献帝面对的曹操,比周勃和陈平可是强得多的。军权是最大的权,文帝深谙此道,所以在他进入未央宫的当天夜里,就命令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二军;命张武为郎中令,巡察保卫宫中。周勃和陈平是真心实意地拥戴汉文帝称帝,而曹操,很明显他是很想自立的,之所以迎奉汉献帝,主要还是想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明显是曹操的傀儡。如果曹操迎奉的是汉文帝,曹操会乖乖地交出军权吗?我认为肯定不会。因为汉献帝做傀儡的时候,不是没有努力争取过,明里暗里都对曹操下过黑手。我想即使换成汉文帝,要夺取军权的方式也不过汉献帝的几种手段。献帝没有成功,汉文帝小心翼翼地筹划密谋,也很难达到效果,因为中后期的曹操,根本就不进宫去面见汉帝了。换成文帝又有什么办法呢?

第二,东汉末年与西汉初年的天下大势从根本上就不同。西汉初年,人心稳固,休养生息,天下人都不希望再发生战乱。而东汉末年,正是各路地方军阀混战的时候,没有几个诸侯是希望天下一统的。包括曹操。曹操的战略家毛玠制定战略时就鲜明地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我想,即使汉文帝下黑手成功了,曹操的军队也不会乖乖顺从地听从汉文帝的调遣,很有可能是曹操指定的人来统帅,比如夏侯惇,比如曹仁,比如曹洪。

第三,曹操的成功,跟他手中有天子这张牌关系真的不是很大。曹操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实行了屯田制。士兵平时为农,战时为兵。这样,己方粮草,军饷有保障,跟同时代的任何一个军阀相比,也不会吃亏。我们今天看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往往是因果倒置了。是因为曹操开始成功了,他才敢迎奉天子,而不是他迎奉了天子,才能成功。仔细想一下,一个被袁绍嫌弃得不要不要的天子,真正到曹操手里时,作用又有多大呢?最终不还是凭军队的实力说话吗?

当然,汉文帝也不是一点机会没有,如果曹操迎奉汉文帝的时候,汉文帝明确自己的要求,坚决不去许都,哪怕洛阳再破败不堪,也要留在洛阳,并且要求曹操做出有利于自己方面的行动,曹操也不是什么过于可怕的人,在不是自己的主场上,曹操应该会安分许多。如果汉献帝能趁机拉拢一部分曹操手下的能臣猛将,成功的天平一定会慢慢向汉文帝这边倾斜的。


历史U意思


当然不能了,举个例子吧!

汉武帝强不强势?厉不厉害?但是刚继位时,也只能做傀儡,随时担心被废,因为上面还有个窦太后。

汉宣帝刘询厉不厉害?北击匈奴,灭了权臣霍光家族,但是,霍光活着的时候,也只能做傀儡,走在霍光旁边,吓得汗流浃背

北周武帝厉不厉害?但是也得屈居权臣之下,隐忍12年,560继位,572年杀权臣宇文护,

皇帝是猫,臣子是鼠,猫的爪牙不锋利了,老鼠就会戏猫。

臣子忠于皇帝,并不取决于臣子的人品道德,而在于君臣实力的博弈,

如果皇帝大权在握,臣子就服服帖帖,做个忠臣,

如果臣子大权在握,皇帝就是傀儡,臣子就是权臣。

汉武帝、汉宣帝、北周武帝宇文邕,刚继位时做傀儡,是因为权臣(太后)掌握大权,而后掌握大权,才能做强势皇帝。

曹操掌控大权,汉献帝就只能做傀儡,随时被废,随时被杀,想要夺权,几乎不可能,至少在205年后,他是没机会夺权的。

什么是实力权力呢?支持你的人多,支持对方的人少,怎么样样取得支持呢?人事权、兵权、财权,这三个,汉献帝掌握哪个?

皇帝能不能夺权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皇帝是否强势和手腕是否高明,而在乎实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手机没有东西,拿什么跟人斗?


南朝居士


从道德层面上来讲,曹操绝对超过历史上99%的权臣!

曹操晚年,早已大权在握。他若称帝,在魏国境内没有任何人敢反对。他之所以最终也没有迈出那一步,只因为曾经忠君报国的情怀。

这个情怀束缚着他的欲望和野心,让他没有做出弑君篡位的事情来。也守住了作为一个汉臣最后的底线和体面。


曹操在他的《述志令》中,讲述了他一生的理想和奋斗。我读过几次,感觉他写的其实很真诚。他讲到: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他又举了几个例子,齐桓公,晋文公之所以流芳千古,就是因为他们以大事小,虽然自己很强大,仍然奉周王室为主上。这是最高的道德!他又举了乐毅、蒙恬的例子。


蒙恬被胡亥勒令自杀。蒙恬痛心疾首,说蒙家对秦国忠心耿耿,已历三世。现在统大军30万,完全可以造反,但是却没有,就是因为却不能辱没先人的教诲、忘记先王的恩惠。

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曹操说他自己看到乐毅蒙恬的事情,也要感慨流泪。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植子]兄弟,过于三世矣。

我们信用了大量述志令中的内容,只是想更好的展现曹操的内心世界。这个述志令是他自己写的,有些是真话,有些可能是忽悠人的假话。但细细读之,此文又何尝不是一次真诚坦白。


曹操起初,真是一心一意要为国家建功立业,当一个名臣。随着时局的变化,权力和势力的增长,曹操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他肯定也矛盾过,也考虑过称帝的事情。最后他选择了一辈子当汉臣。大汉在他手里,没有亡!他兴复了汉室,哪怕只是名义上的。

这何尝不是了了曹操自己最初的心愿。

写了这么多曹操的心理。其实只是为了说明一件事,曹操没有称帝,没有杀死汉献帝,只是因为他不愿意那样做!

谁去当那个汉献帝,都改变不了被操控一生的悲剧命运!

因为曹操实在太强了。而汉献帝的实力太弱小了,根本没有闪闪展腾挪的空间!始终被困在宫城之内,仁你才智再高,又有何用!

别说是才智平庸的汉文帝,就是汉武帝也白撘,刘邦都不好使。因为曹操一个人的智谋,足以碾压他们。更何况还有一众谋士武将,数十万雄兵。

双方实力相差过于悬殊,怎么斗?!


上将嗳福斯


汉献帝是董卓立的傀儡,后面李傕、郭汜以及曹操时期,献帝都是无兵无地,寄人篱下,没有人拿他当回事。甚至当初漂泊在外,有人劝袁绍迎献帝,袁绍还嫌弃不要他,这才被曹操捡了便宜,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问题的关键不是谁做皇帝,而是这个皇帝有没有真材实料,而真材实料说白了就是有没有兵,有没有地,有多少人拥护。曹操显然又不是一个安分的人,换了陶谦、孔融、甚至刘备可能都还会听献帝指挥,曹操就算了,活得太明白了。


太宗历史


无论谁处在汉献帝那个位置上,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样的!

皇帝也是一个人,他不是神,他的权威需要他身边的大臣帮衬和烘托。如果大臣们团结且忠心,那么皇帝的皇权就会稳固,皇帝的威仪就会让全天下人不自觉地感到敬畏。

汉文帝是高祖的儿子,拥立他的陈平、周勃又是高祖的老臣,在这些人的拥护下,汉文帝才从一开始都不敢来长安继位(怕被杀),到后来大权在握、君临天下。所以说皇帝的面子是大臣们给的。

反之,如果大臣不给面子,皇帝就是个虚有其表的空架子,汉献帝就是典型。

献帝原本是陈留王,被董卓扶上帝位,之后董卓专权,献帝就是个傀儡,皇家威仪荡然无存、颜面扫地。随后吕布杀董卓,又被李傕、郭汜击败,长安一片混乱,献帝带着一帮大臣流落民间,在返回洛阳的路上颠沛流离,和要饭的差不多,这让本来就没有多少的皇帝颜面彻底拍到了泥土里。所以这个时候曹操接到了献帝,可想,献帝哪里有政治资本和曹操对抗?

如果曹操是个忠臣,就像诸葛亮那样,那汉朝还真能再一次振兴,可曹操偏偏不是。献帝身边的那些大臣,手上没有军队,在曹操面前不堪一击,除了屈服就是被曹操除掉,比如孔融之流,名气是很大,但曹操杀他就像碾死个臭虫。

在这种情况,不论是谁处在献帝这个位置上,其下场都是一样的。


caniforget999


汉文帝虽是一代明君,但曹操也是一代枭雄,虽没篡位登基却有夺位之心,不甘居人之下、其子最终也成功废汉自立成为曹魏开国之君。因此即使汉文帝代替汉献帝,曹操也不会安心做个名臣。


小龙女5505


别说汉文帝就是秦王汉武唐宗宋祖都没有用,因为这时曹操己经把握了行政司法军队的大权。皇帝己成傀儡王朝更新不可避免只是时间问题。[抠鼻][鼾睡][惊呆][钱][吃瓜群众][呆无辜][再见]


西瓜痞遇西瓜皮就怂


伟大帝王是要建立在有强权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曹操前期还是忠君的,但是曹操集团为了利益和权力就会推动曹操不断扩大权力,最终取代汉帝,在没有军权情况下无法实现汉臣集团取代曹操集团,那样无论是谁,曹操都不可能成为名臣,更何况汉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