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刘邦是直到临终前才明白,当年乌江岸边,项羽为何选择自刎?

汉史趣闻


刘邦和项羽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刘邦可以说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拘小节,而项羽则是有自己的原则,可以算是有真英雄的气概,但是论得天下,那还是要数刘邦更胜一筹,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这样刘邦才能战胜项羽,很大的问题就是面子问题。

说刘邦在临终前才明白,项羽为何年自刎于乌江,我觉得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刘邦才不会想呢!更何况是在临终前,才想项羽为何在乌江岸边选择自刎。刘邦,他要的是,只要赢了就好,不论手段和面子。

而项羽就不同了,项羽是想称霸,楚汉之争前期,刘邦还真的没有啥能和项羽争的,项羽完全是吊打刘邦,否则刘邦先进咸阳理应封王,不用向项羽低三下四到鸿门宴上去了。

项羽自刎刘邦所得


项羽乃西楚霸王,被刘邦击败后为何不肯过江呢?

项羽宁可自刎,也不愿过江东以图东山再起呢?我是这么看的 :

(1)项羽要面子:

项羽死前本有机会过江,一老翁准备载他过去,而他却说:“我已经无颜面再见江东父老了!江东子弟一起随我过江,最后就我一人回去,实在没脸。”如果是刘邦,巴不得赶紧跑呢。项羽就属于那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类型的,刘邦就属于没脸没皮类型的。

项羽此人真正的历史形象并不像历史剧中的那样,而是更像一个小气鬼,打了胜仗不愿意给部下封赏,而见到部下受苦有能留下眼泪的“矛盾体”。

要是非要说刘邦临终前想到,项羽为何自刎乌江,从中得到的道理就是,没脸没皮的人、脸皮厚的人永远比死要面子的人活的好。

(2)项羽称霸之心以死:

项羽完全是自己把自己害死了,本来刘邦根本就没什么实力和项羽抗衡,秦末诸侯一直都是以项羽为首,即使是楚怀王,也是由项羽摆布,区区刘邦如何和项羽争?

实则不然,刘邦懂得隐忍,懂得退让,藏着自己的锋芒,待到时机成熟,突然暴起,项羽根本反映不过来。当项羽给刘邦封了一个汉王的时候,刘邦就很不服气,就连秦国三个降将的封地都比刘邦好,而刘邦就硬是忍了下来。可见心机深沉,而方做项羽,项羽的脾气绝对忍不了。

正所谓杀人不过诛心。

项羽在被刘邦击败后再无斗志,要说刘邦从项羽自刎乌江还能得到什么的话,那就是:失去斗志的霸王,不足为惧。因此要想击败一个人,就要击败他的斗志。

(3)性格很重要

著名的鸿门宴就是由于刘邦阵营中曹无伤向项羽告密,项羽“请”刘邦吃饭。而项羽呢?一上来就说:“我听说你小子野心很大啊!想反我是吗?”刘邦怂怂的说:“大王,您听谁说的啊!小弟我可是忠心耿耿啊!”项羽:“真的没有?”刘邦:“真的没有。”项羽:“这就奇怪了,你小弟曹无伤给我说你小子最近不老实啊!这就奇怪了,好吧你回去在问问。”这样刘邦就逃过了一劫。

而项羽呢?出了个项庄,宴会上变着法的保护刘邦,没想到项羽是一点也看不出来这个项庄,已经姓“刘”了。

而刘邦回去后,立马杀了曹无伤,而项羽呢,一点反应没有。

项羽就是败在自己的性格上了,而刘邦胜出就是胜在自己的性格上了。刘邦要死前想啥,那就是:“项羽,你就是败在性格上了,我刘邦虽一介布衣,但却能得天下。”

我想这些就是刘邦在生命最后一刻想明白的吧!


历史中简堂搜史君


关于刘邦是不是临终前才明白,项羽为何选择自刎?我认为不是临终前,而是刘邦早就明白项羽为何会自刎,甚至有可能项羽没有自刎前他就知道项羽会自刎。

因为虽然刘邦和项羽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但刘邦太了解项羽了。他了解项羽的胆气和英勇、仁爱和义气、重信誉和有气节,这些是项羽的优点,也是他致命的缺点,何况他本身又有一定的缺点,自负、暴躁。优点的致命,再加上本身的缺点,无疑是雪上加霜!

正因为他了解项羽的仁爱和义气,鸿门宴中他才会安然无恙,吕后和孩子在楚营才会安然无事,他的父亲刘老太公才会平安归来,但这一切刘邦却认为项羽有妇人之仁。如果有同样的机会,项羽早就死了好几次了。

他也了解项羽的英勇,肯定能料想到项羽能突破十面埋伏,到达乌江边,但刘邦也了解项羽的自尊、自负和气节,是不肯过江东的。

所以说,刘邦早就明白项羽为何会自刎,不必等到临终前。

至于项羽为何会选择自刎,看他自己怎么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这段话出自于《史记》,这说明了一下四点:

一、项羽归咎于天而不自省,说明他已经认命了,已经无意面对现实了,既然无心也就无力改变现状了。

二、“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这是悲凉的孤独感和失败感!八千子弟不能共荣,只能同死!

三、以项羽极强的自尊心,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这也是他脆弱的一面,跟常败的刘邦相比,心理不够强大。

四、感觉愧对于江东父老,愧对于心。走不过心里的那道坎,只能走鬼门关了。

综上所述,就是项羽为何自刎原因。这些连我们都能看出来,身为帝王的刘邦会看不出来吗?何必要等到临终前才明白呢?

不过刘邦临终前会和项羽一样有孤独感,但孤独感又是不同的。一个是诛杀兄弟、功臣的孤家寡人孤独感,一个是兄弟离散多战死的形单影只孤独感......


问礼历史


刘邦临死的时候才知道项羽把他坑了,而且坑的还很惨,项羽乌江自刎时对刘邦说:“我是死了,但我把全国几千万人的吃饭问题留给你了,把秦末天下大乱的烂摊子留给你了,把匃奴帝国主义侵略者留给你了,你自己好自为之,慢慢玩吧!”

刘邦听了以为这不过是一个失败者的胡言乱语,但刘邦称帝建国后,项羽说的一件件,一装装都是扑面而来,成为了他到死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匈奴侵略者平城之围差点要了他的老命,不得已用屈辱的和亲外交政策与匈奴交往。大秦帝国的烂摊子逼得诸侯王一个一个的起来造反,刘邦也是在镇压诸侯王英布造反的时候中了一箭,最后不治身亡。几千万人的吃饭问题让刘邦牛逼不起来,不敢逞强,不敢装逼,不敢折腾,只能老老实实的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甚至不惜向匈奴装孙子屈辱求和。这些都是刘邦在打败项羽时没有料到的,他觉得只要弄死了项羽自己就可以扬眉吐气了,谁知道项羽死后自己活得还是很窝囊。

匈奴侵略,诸侯造反,老百姓向他要吃要喝要穿要房要媳妇。刘邦这才知道项羽一死落了个痛快,自己活着却是受不了的罪。项羽真是英明。

项羽最聪明的是抓到刘邦的老婆吕雉,没有杀掉,而是把她放了回来。本来,刘邦很想借项羽的手,把自己这个又有野心又不省心的老婆除掉,可是项羽却把她放了回来,正是这个吕雉,后来杀了刘邦的爱妃爱子,还杀了刘邦的爱将韩信,差点篡夺汉朝的江山。

对于韩信,刘邦也不过是夺其兵权,削其王位,监管起来,吕后却趁刘邦不在杀掉了。跟着刘邦打仗的老人被吕后弄得死的死亡的亡,最后让吕后的势力一家做大,这是刘邦不愿意看到的,刘邦后来为什么想要换太子杀樊哙,太子是吕后生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都是吕后的人,杀樊哙换太子无非想要削弱吕后的势力。吕后这个难题是项羽留给刘邦的,你说项羽聪明不聪明吧!项羽虽然失败了,可是他给刘邦留了一个女版的项羽,就是吕后,项羽的聪明之处,刘邦也是临死之时才明白的。


小杜笑看风云


项羽不足十万兵力,被六十万刘邦大军层层包围,他带领800余骑趁夜色掩护突出重围,到天明时,汉军才发觉项羽已突围。项羽渡过淮水,跟随的800多骑只有100多人了,由于迷路,陷入了大沼泽之中,导致几千人的汉军追兵追了上来,项羽等人向东来到东城,身边只剩28人了,几千汉军仍然穷追不舍。项羽带这28人,杀死汉军几百人,汉军望风披靡。他再次集合他的骑士,有两骑丧亡。项羽带着这26骑士,退到乌江西岸,想渡江东归。从突围出来到现在项羽都没有自刎的想法,都是想渡江东归。


乌江亭长把船靠好,等待项王上船,亭长对项羽说:

“江东虽小,但也有地方千里,民众数十万,您也足以为一方之王。请大王快些上船渡江。现在这里只有臣及这条船,汉军追到也没法渡江。”


如果乌江亭长没有说这番话,项羽就上船了。听了乌江亭长的话项羽改变主意了,项羽笑着说:“天要亡我,我渡江过去又有何用?何况我项籍原来带了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进,如今他们没有一人能够回去,即使江东父老兄弟爱我怜我,仍旧拥戴我为王,我又有何面目再见江东父老?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岂能于心无愧?”说完把自己心爱的宝马送给了乌江亭长。

项羽令骑士都下马步行,持短兵器接战,项羽一人独杀汉军数百人,但自身也受创十余处。激战中,看见熟人汉骑司马吕马童,项羽说“: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封邑万户,买我的头,我使你得到我的头去请功吧。”说完挥剑自刎而死。


乌江亭长是项羽自刎的直接原因,项羽只是要上船那一刻听到乌江亭长一番话,才决定不渡江东归了。我猜想这乌江亭长也许是被汉军收买的奸细。因此才有刘邦到临终前才明白项羽自刎的原因的说法。


删繁就简347


要说明这个问题,就必须要知道刘邦临终前经历了什么?

我们选最为主要的来加以说明一下:

1、刘邦临终前得了重病,另外身上还有箭伤,在他平叛英布的时候,被流箭给射中了。这个箭伤带来的疼痛,一直陪伴到他死。

2、废立太子的事情,让他心力憔悴。

本来一开始他是立了吕后的而儿子刘盈作为太子的,但是,后来他和戚夫人又有的儿子刘如意。戚夫人历来都是受刘邦宠爱的。他仗着刘邦的宠爱,要让刘邦封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刘邦也想这样做。

但是,最终他没有做成。

这就导致了戚夫人和吕后之间矛盾重重,他的儿子刘如意也是生死未卜。刘邦临死之前,最放不下的事情,就是这件事。

3,刘邦的好兄弟卢绾宣布反叛了,让他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要知道卢绾是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他们是生死之交,一起上过学,一起同过窗,一起泡过妞,一起扛过枪。

正是因为他们之间的交情比较深,所以,在刘邦当皇帝之后,他把功劳并不大的卢绾给封为了燕王。

可是,就是在刘邦快要死的时候,他唯一的好兄弟卢绾却背叛了他。

想想这几件事都集中在刘邦,这个将要死的人的身上,他的感受当然是别人理解不了的了。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才理解了项羽的穷途末路。若是他是项羽的话,面临这种窘况,估计也不会选择逃生的。

要知道当时在乌江的项羽,也是面临很多曾经的兄弟都背叛了他,其中有一个留下姓名的叫做吕马童的人,他就是项羽的故交。

可是,在刘邦下命令,说若是谁把项羽给杀了之后,赏千金封万户侯。吕马童毫不犹豫的把剑指向了项羽。

而且还把项羽的头给割了下来,当然了项羽是主动让吕马童割自己的头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是故交。

不得不说这就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还有项羽在乌江自刎之前,他最爱的女人虞姬也已经自杀了,对于他来说,这个世上已经没有值得他流连的东西了。

再加上跟随他的兄弟们,大部分都战死了,他又怎么能够忍辱偷生呢?

所以,刘邦临死前面临的状况,是和项羽是差不多的,真的是一个烂到不能再烂一个一个烂摊子。

用众叛亲离来形容他们当时的窘况,是一点都不夸张的。

面对这样的烂摊子,好像只有自杀来的痛快了。

不过,刘邦知道自己快死了,别人事情他也管不了了。

所以,他先是下了一道命令,让樊哙先去燕国平叛卢绾。

就在樊哙出发没多久,他就听说樊哙要联合吕后杀了他的儿子刘如意。

刘邦也没有核实这件事的真伪,他就让陈平和周勃,去燕地把樊哙给杀了。正是陈平和周勃去燕国的路上,刘邦撒手人寰了。

所以,刘邦的死,也是和他当时的处境有关。他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却在他快要死的时候,全部发生了。

最为主要的是,面对这种复杂的局势,他又无能为力,项羽自刎乌江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呀?

所以说刘邦在快要死的时候,才明白项羽为何会选择乌江自刎,而不是选择逃生。


历史中百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暴秦无道,历经二世而亡,秦末起义军中出了两位非常杰出的首领,项羽和刘邦。

本是推翻秦朝义军的同路人,最终却兵戎相见。项羽兵败,最终在垓下被围,突围至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古今不知有多少人扼腕感叹,项羽本可东山再起,为何自绝前程。而作为当事人的刘邦,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似乎发现了当年的秘密。

楚汉相争,胜负未定

楚汉之争,是两大霸主之争,霸王项羽虽然最后失败,但是人们依然尊重他,后人对项羽也有着“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世人认为项羽的勇猛古今没有第二个人能媲美。

刘邦成为了最后赢家,在很多人眼中,刘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他为人奸诈,而且还很好色;而楚霸王项羽为人光明磊落,而且非常义气,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

回想楚汉战争的四年,刘邦真的很艰难,从一开始便屡战屡败,有两个场景让他无法平静。

一、鸿门宴事关生死存亡的危机,正向刘邦逼近,刘邦却茫然不知。

与当时作客于刘邦军中的张良曾有生死之交的项伯,不忍心看到好友丧身于玉石俱焚的兵劫之中,于深夜暗入敌方军营,刘邦置酒相待,把樽祝寿,极尽殷勤;又与项伯约定,将自己唯一的爱女许配项伯之子。

在做了足够的铺垫之后,刘邦才向这位刚缔结了婚姻之约的“亲家翁”转入正题:“我进入关中,一土一木不敢妄动,统计吏民户口,封存官府库存,只为等待项将军前来处置。

分遣兵将,驻守函谷关,只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出入,预防意外事故发生。日夜盼望项将军早日到来,岂敢有二心!恳请项伯兄代向项将军致意,我决无背叛自立之心。  

项伯连夜返回军营,把刘邦的话转告项羽,并真切地劝解:“如果没有刘邦先破关中,你能轻易入关?现在他立有大功而你却要出兵进攻,这是违背道义的。

不如借他前来解释的机会,以礼相待,重修旧好。”或许项羽本来就不愿意与刘邦由盟友变为仇敌,或许项羽认为刘邦的解释合情合理,他同意了项伯的意见,传令暂缓进攻。

但谋士范增却力主借机杀刘邦以除后患,项羽又处于矛盾的心态之中。  

次日清晨,刘邦率张良、樊哙等心腹人物,仅以卫士百人随行,前来项羽驻地鸿门,拜见项羽,化解危机。

二人相见,刘邦立即解释:“我与将军同心合力以攻秦,将军血战黄河以北,我转战黄河以南,我自己都未料到能先入关中,得以与将军在此重逢。

由于小人传言挑拨,造成了将军与我之间的隔阂。我面见将军,表明心意,一切听凭裁处。”

率直的项羽,听了刘邦这番似乎出自肺腑的表白,信以为真,甚至对自己一度想攻灭刘邦产生了一丝歉疚之情。   

酒宴开始了。项羽、范增、刘邦、张良四人,依据宾主之礼入席。樽盏交错,笑言相向,却总有一股杀气横压在宴席间——老谋深算的范增,多次目视项羽,让他下令诛杀刘邦,项羽心中已解除了对刘邦的敌意,故意假作不知;

范增一时情急,连举所佩玉三次,暗示项羽,必须痛下决断,项羽仍默然不应。

范增出招楚将项庄,命令他以舞剑助兴的名义,伺机在酒席间刺杀刘邦。项庄入帐,拔剑起舞,满含杀机的目光,不时瞟向刘邦。

剑花如涛,杀气骤至。心中忐忑的项伯,自然看出了其中的奥妙,借“对舞助兴”之名,也入席舞剑。

他故意以自己的身体封闭住项庄指向刘邦的剑路,项庄一时无法得手。张良对席间情势,了然于胸,连忙离席,招呼随侍帐外的猛将樊哙,伺机救援刘邦。

刘邦有了这位“守护神”,才觉得稍微放心。

随后,刘邦、樊哙借口离席,仅带四人取捷径返回霸上军营;留下张良一人虚与周旋。

二、彭城惨败   

汉王二年(前205)三月,刘邦利用项羽亲率主力出征田齐、后方空虚之机,亲率汉军主力,出兵东伐。刘邦此次出兵的声势颇大,汉军以及裹胁的“五诸侯” 联军共有五十六万人。

四月间,刘邦及其盟友的军队,三路并进,兵锋直指楚都彭城。由于楚军主力随项羽伐齐,汉军基本未经苦战,就顺利地攻占了彭城。

当时,项羽的都城虽然暂时失陷,但主力军队未曾受损,刘邦却错以为大局已定,根本没有对项羽的回兵反扑作出防范,只知道“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尽显得意忘形之相。

项羽闻报,令诸将继续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回师突袭。

从双方投入的兵力数量而言,项羽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项羽的用兵方略,从一开始就是按照围歼战而不是击溃战而展开的。

这固然表现出项羽蔑视对手的气魄,更重要的是项羽对双方实际战斗力的对比,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

战事完全按照项羽的意图展开。

彭城一场恶战,项羽大展神威,自晨至日中,大破汉军。汉军被杀十余万人,溃不成军。楚军又乘胜追击至灵璧东面的睢水岸边,汉军被迫跳下睢水,淹死的尸体遮蔽了水面,睢水为之不流。汉王刘邦也被楚军重重包围,幸得一场大风,刮得窈冥昼晦,楚军大乱,刘邦才得以与数十骑遁去,免遭被俘的厄运。

刘邦准备回老家沛县携带家室一起逃命,不料项羽也派出军队追到沛县,搜捕汉王家眷。刘氏全家逃亡,被乱兵冲散。  

刘邦的父亲、妻子,却在逃亡的途中,被项羽部下所俘虏。

此后,他们以人质的身份,被项羽所扣押。

楚汉战争,虽然刘邦胜利了,但项羽就真的输了吗?人们依然尊重他,后人对项羽也有着“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世人认为项羽的勇猛古今没有第二个人能媲美。

刘邦成为了最后赢家,在很多人眼中,刘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他为人奸诈,而且还很好色。

如此说来,刘邦赢得了政治,却输掉了精神。十年帝位,征战不息    

刘邦登基之后,实在没有享受“天下太平”的安乐之福,一系列麻烦事,接踵而至,使得这位开国皇帝大有疲于应付的感觉。

在刘邦称帝的当年七月,燕王臧荼就率先起兵反汉了。刘邦不敢大意,亲自领兵平叛。用兵两月有余,才将臧荼俘获。刘邦封自己的好友卢绾为新任燕王,希望他能够镇抚地方,为自己分忧。

不料,后来卢绾的燕国也成为刘邦的一块心病。九月间,项羽的旧将利几起兵反抗。这次起兵的内幕,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只知道,又是刘邦亲自领兵平叛。

由此可见,这次叛乱声势和危害性必定不小。汉高帝六年(前201)十月,离刘邦称帝不过八个月,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刘邦采纳了陈平的建议,以“伪游云梦”的方式,诱捕了韩信;随后在“罪名”无法落实的情况之下,贬韩信为“淮阴侯”,限制居住在都城。

汉高帝七年(前200),刘邦亲率大军征讨韩王信和匈奴,匈奴首领冒顿巧设诱敌之计,以四十万精骑将刘邦所率的先头部队围困于白登山(今大同东),长达七日,刘邦面临着被俘的危险,史称“白登之围”。

幸得陈平巧设妙计,才侥幸逃脱。此后一直被视为汉家之羞。 

 

汉高帝八年(前199),刘邦再度亲率大军在东垣(后改名为真定,今河北正定)讨伐韩王信余部。此战刘邦尽管以优势兵力而获得胜利,但是似乎汉军伤亡很重。

汉高帝十年(前197)九月,很得刘邦宠信的爱将陈豨,在遭受猜忌的背景之下,利用其出任代国相国、并且“监赵、代边兵”的军政实权,起兵造反,自立为代王。

北部边境烽火顿起,形势相当危急。

刘邦不得不再度亲征平叛。此次平叛之战,大规模的战争就持续长达四个月;从陈豨起兵到被太尉周勃击杀,时间更是长达一年多。

无论从规模之大,还是战况之烈而言,在汉家开国之后的平叛之战中可能均是首屈一指的。汉朝廷几乎是以全力来镇压陈豨叛乱的。不仅刘邦“御驾亲征”,而且太尉周勃也统兵参战。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正月,皇帝亲征平叛尚未归来,京城传出了令天下人更为吃惊的消息:贬居长安的淮阴侯韩信,暗中与陈豨勾结,准备在关中发起叛乱,幸亏被他的属官秘密举报,吕后与丞相萧何巧设妙计,诱韩信入宫,在长乐宫的钟室加以诛杀。  同年三月,刘邦与吕皇后密切配合,对另一位功臣诸侯王彭越实施了突袭掩捕、定罪废王、流放入蜀、中途携归、指令属官再度告发谋反、枭首洛阳、诛夷三族、醢其肉遍赐诸侯的残酷手段,灭其族,废其国。酿成了韩信受诛之后的又一场惨祸!  

同年五月,针对着乘秦末战乱之机、占据岭南三郡自立为“南越武王”的赵佗的割据行为,刘邦深知以汉家朝廷的国力不能开展大规模的南征,又不能承认其割据事实为合法,于是派出能言善辩的陆贾,出使南越,盛称汉家德高力强,凭借着一番令人信服的利害分析,折服了恃强不羁的赵佗。

赵佗接受了汉朝廷颁授的“南越王”封号,承诺了“和集百越”的使命。  

同年七月,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刘邦只好强撑病体亲征平叛。乱事已经爆发,刘邦不得不以老病之身亲征。

此役大约历时三个月,刘邦本人还曾中箭受伤,总算把叛乱镇压下去。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发生的燕王卢绾叛乱,更是让刘邦怒不可遏。因为,刘邦与卢绾曾经是关系最为亲密的朋友。

卢绾是丰人,与刘邦同乡同里。卢绾的父亲与刘邦的父亲就是好朋友,最为令人称绝的是,刘邦、卢绾同日出生,为此,邻居们牵羊送酒致贺两家。刘邦、卢绾两人自小到大,始终是好朋友。

刘邦为布衣百姓之时,卢绾就追随左右。及刘邦起兵沛县之时,卢绾就参与其中。

跟随刘邦入汉中时,卢绾为将军。在刘邦出关中东击项羽时,卢绾已经官至太尉。最亲近的朋友居然背叛自己,使得刘邦大感意外,倍感怒火攻心!刘邦的老病之躯,实在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了。  

对于晚年的刘邦而言,除了忧虑国事,最令他苦恼的又是“家事艰难”。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许回想自己的一生,为了权力和荣华富贵,战斗无数,到头来又怎样呢,吕后盯上了大汉的江山,待他死后刘氏江山将会不保,但是已经无力阻止。

既然无力阻止,那就毅然赴死。

也许他明白了自己的老对手项羽在乌江河畔,当时明明有机会坐船逃生,为什么却选择了自杀,因为作为一个英雄,就要英雄般的离去。




数学张教员


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中,项羽战败后,来到乌江,本来有一老伯划了船来,告诉项羽,江东还有疆域千里,人民数十万。过了江后,可以从头来过。

但项羽觉得自己没有脸见江东父老,把自己的乌骓马送给了老伯,然后自刎了。

那么,一世霸王项羽究竟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了结生命呢?有书君分析,应该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一种对贵族精神的恪守。

自古以来,成王败寇。然而在刘邦和项羽的帝王之争中,刘邦虽是最后赢家,被人们所称道的却是项羽。因为项羽让人感受到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壮。

唐人胡曾有《乌江》诗云: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从诗中可以看出,当年项羽虽然兵败但他是有条件从乌江东渡的。他选择自杀,是因为“耻于”逃向东吴再起兵。

项羽身上体现了传统贵族阶级的典型性格特征。做事光明磊落,讲究规则。

比如在垓下,项羽对刘邦说,“咱俩打了这么多年了,还没决出个高低,有本事你还是跟我单挑吧,别让老百姓跟着受苦了。”

堂堂正正地提出挑战,坦坦荡荡的接受输赢,没有一点投机取巧的算计。项羽的这种性格,体现了一种贵族特有的价值观念,即贵族本色。

再比如,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历来都被认为是优柔寡断和妇人之仁。其实,这里面体现了项羽的贵族教养。在他看来,暗算前来赔礼道歉的人算不得英雄手段。

项羽贵族精神的再一个突出表现,便是崇尚人身尊严,讲求气节。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当乌江亭长劝他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时,他说:当初我带着江东八千子弟出来,如今他们一个都没生还,只剩我一个人,有什么脸面去见江东父老?即使别人不说什么,我自己的良心也过不去呀!

这段话充分反映了项羽思想中根深蒂固的的道德责任感和重情守义的贵族品质。对于刘邦来说可以变通,权宜的事,在项羽的眼中就是苟且偷生,那是为他所不耻的。

这种对于传统道德品质的恪守,虽然看起来有些迂腐,却颇有中世纪时西方的骑士风——为了名节而放弃生命。

二、一种众叛亲离时的悲凉。

除了对贵族精神的执着恪守,有书君觉得,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导致的众叛亲离也是他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项羽的刚愎自用的性格和刘邦的圆融通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不听别人的话,而且特别爱显摆。他做得最不得人心的事,就是屠城。攻下一座城以后,基本不留活口,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

他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谁都知道这样会失去民心,但谁劝他也不听。

韩生出来劝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

但是,项羽还一门心思回他的老家去。他说:“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他认为穿着漂亮的衣服在夜里走,没人看见,所以没啥用处。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叫衣锦还乡。

项羽最终也没有采用韩生的计策。于是韩生讥讽项羽目光短浅,愚蠢,如同沐猴而冠。项羽听说后,非常生气,就把韩生煮了,然后按原计划衣锦还乡了。

项羽不光对下属很苛刻,动辄就发怒,而且为人吝啬,舍不得给立功的将士加官晋爵、赏赐财物。本来就刻好的官印,他放在手中反复玩弄,官印都磨损了,也不舍得颁授下去。攻城所得的财物,堆积如山,也不肯赏赐给士卒。慢慢的,周围的人都被他伤透了心,离他而去了。

曾在他手下当过差的韩信、陈平、英布、彭越等人,后来都跟他分崩离析,跟着刘邦跑了。只有范增忠心耿耿的辅佐他,却处处受项伯掣肘。而项羽本人对范增也并不十分信任。

由于失去人心,乌江边上的楚霸王其实已经是个孤家寡人了。面对这样的窘境,项羽虽然仍未悔改,但心里的悲凉之感是可想而知的。

三、一种大势已去后的绝望。

古往今来,人们之所以对项羽寄予了太多慨叹,是因为普遍认为,项羽是可以渡江并且东山再起的,他只是受不了委屈。

然而,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当时楚汉形势,就会发现,即使项羽渡过长江,也已难挽大局。因为江东已不是昔日的江东,早就是刘邦的地盘了。

此时,项羽手下的残兵败将已没有多少,且人心涣散,想要重整旗鼓,在江南重新打天下显然是十分困难。这些项羽应该是了然于心的。

自从固陵战败后,项羽就连连败退,一路退到垓下,垓下突围又逃往东南,一直逃至乌江边。看起来,他是想过渡江一搏的。

可叹的是,到了江边,本来是""欲东渡""的项羽,看到迎接他的却只是一舟一桨一亭长。

这乌江亭长,本意是救项羽,可是,项羽一见孤零零的一个小亭长,心又凉透了。

亭长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明显是安慰之词。对于一向骄傲自负的项羽,这话成了压倒他自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综上所述,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而选择自刎而死,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性格悲剧。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致人心背离,失去支持应该是他最终自杀的主要原因。

项羽的死虽然显得慷慨壮烈,并为后人反复吟唱,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却一生也实在是让人扼腕叹惜。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酉阳749


最了解你的人,往往就是你的敌人,而敌人了解你的目的,就是要击败你,刘邦与项羽就是如此。

刘邦未必能明白项羽为什么会自杀?但刘邦一定明白,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项羽失败的原因很多,但项羽自杀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项羽认为上天抛弃了他!



一个人的自杀一定是主观因素,虽然这主观因素是在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项羽自杀的主观因素就是项羽认为上天抛弃了他,项羽自杀的客观原因就是兵败如山倒。

以一般人的观念来看,只要项羽能逃回江东,再花点时间,以项羽的能力肯定能东山再起,都已经有机会逃走了,干嘛要自杀呢?



而且后世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对项羽的自杀感到惋惜,也有无数文人描写了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比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等等。

要想真实的了解项羽自杀的原因,就得了解项羽当时的情况。



这得从垓下之战说起,项羽的10万军队被刘邦和韩信领导的近70万大军团团包围,韩信与张良利用四面楚歌的心理战,击溃了项羽和他手下楚军的战争意志,要知道如果不用心理战,刘邦的汉军即使能降服项羽也要付出巨大的伤亡。

垓下之战的战争损失仍然是汉军远大于楚军,首战楚军损失五六万人,而汉军则伤亡十万人以上,这么打下去,汉军确实能赢,但一样要损兵折将,遭受巨大损失,这就是战神项羽的战争能力。



在四面楚歌、虞姬自杀之后,项羽选择了突围,既然是突围,项羽肯定是带着求生的欲望,项羽突围是亲自带了800精骑,其余数万楚军应该是沿着不同方向分别突围。

很明显,项羽突围的主攻方向被汉军识破,因为汉军灌婴部的五千骑兵是直接冲着项羽来的,项羽的八百骑兵不久只剩下一百多人,接着只有28人,战斗到最后,只有项羽一个人了。



问题的关健就是在项羽从垓下逃亡到乌江自杀这一个过程,跟着项羽逃亡的八百精骑居然全部战死或投降,这八百精骑才是江东子弟的精英,江东是项羽的发家之地和起兵之地,现在已经快成为项羽最后的救命稻草。

项羽在这一逃亡过程中,没能带出一个楚军,一个江东子弟,让项羽这个勇猛的战神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在军事上从未失败的项羽,项羽不止一次对手下说:这是上天要亡项羽,而不是我项羽能力不行。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话是项羽说的,明确记载在《史记》中,是项羽对仅剩的28骑楚军说的,意思就是:



我起兵到现在八年了,经历七十多次仗,从曾打过败仗,因而称霸于天下。然而现在终于被围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打仗的过错。今天固然要决心战死,愿意与各位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定要三次取胜,助各位突破重围,斩杀敌将,砍倒敌人军旗,让各位知道是上天灭亡我,不是我打仗的过错。

项羽一遍又一遍在重复着,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项羽打仗不行。



然后项羽为了证明自已说的没错,于是将28骑分成四队,向四个方向突围,在某处会合,然后自已一个人断后,又发动了对汉军的战斗,并且亲手斩杀了汉军的一个将领,两个都尉,一百多个士兵,会合后楚军只损失了2个人。

项羽在此刻仍然很自豪的问他手下的26个骑兵:怎么样?我说的不错吧!这26个骑兵同声回答:果然如大王所说!



但是汉军越来越多,项羽根本杀不完,而他手下那些士兵不是人人都有项羽的勇猛,等项羽逃到乌江时,手下人已全部战死,只剩下项羽一个人,杀了几百名追赶的汉军,然后就遇到了乌江亭长。

乌江亭长让项羽赶紧上船,去江东以后可以东山再起,结果项羽又来了一句: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况且随我西渡的八千江东子弟无一人回来,我有何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一番对话后,一代霸王项羽自杀而死。



项羽自杀前说的话,真正重要的是前半句,就是这句:上天要灭亡我!

项羽就算是到了临死前,也没有意识到自已做的一切有什么错误,而是将自已所有的失败归结为上天要灭亡,这个道理刘邦会明白吗?

刘邦永远也不会明白项羽为何而死!刘邦虽然认为自已能夺取天下有上天的功劳,并且营造出自已是龙的儿子,包括斩白蛇起义,有雾气环绕等等一系列神话身份的故事,但是更多的原因是人谋。



刘邦不像项羽,刘邦就算是经历过无次失败,他也不会认输,只会从失败中找原因,最后换来了一次成功;而项羽成功了一辈子,一生打了七十多场仗,没输过一次,但是项羽只经历了一次失败,就终结了生命,项羽还是失败者。

刘邦不像项羽,刘邦什么人都能用,能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不仅有萧何、韩信、张良三杰相助,还有陈平、曹参、灌婴、周勃、樊哙中等坚力量,更有郦食其、随何、娄敬、周昌等形形色色的人才跟随;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中了离间计,不能用,所以项羽会失败。



刘邦不像项羽,他是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厚黑懂得忍耐,心狠左右逢源,生命力又顽强;而项羽出身贵族,不懂与人相处之道,不识韬光养晦之理,最终走向失败。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所思所想,生老病死,谁也无法抗拒,刘邦恐怕真到了临死的那一步,想的就是自已的一生,犹如电影快进般在脑海中涌过,想的是自已一生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当然也想起了自已的老对手项羽,想起项羽临死前的那一刻,刘邦才明白,无论是谁,哪怕英雄一世,也免不了一死啊!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公元前204年,年已八十的范增带着一匹老马,一个老仆,离开了项楚政权。


(绝代谋主—范公)

是时,秋风萧瑟,落日沉沉,乌云涌起。曾经搅动天下风云的一代谋主,此时已行将就木,步履蹒跚,此情此景,令人潸然泪下。

一个月后,范增患病,无钱可医,与世长辞,另人谓叹! 范增辅佐项氏三代,远可追溯到项燕,忠义无双。

项羽鸿门宴上,妇人之仁,放走了刘邦,范增都没有离开,那后来为什么离开了呢?

真正原因是,项羽无视历史潮流流向,逆天而行,竟然重启分封,使天下战乱再起。

其实范增和始皇帝是一路人,他们都认为,只有统一才是唯一的出路,只有统一才能救万民于水火之中。范增的离开,其因正是他培养出来的“项王”用现实摧毁了他的理想和信念。


(悲乎,吾道孤也!——范增剧照)

史上记载,虞姬,这个集柔弱、美丽于一身的女子,拔出宝剑自尽而亡,鲜血染红了半个天空,刚烈而悲壮。

爱人伏尸于马前,英雄穷途陌路,塑造了项羽千年的英名。

但是《史记》应该漏记了这样的一句话———“悔不听相父之言。”

刘邦得天下之后,他吸取了全面集权、重启分封的失败教训,采取分封与郡县并存制——郡国制,并且杀白马起誓,“异姓封王者,天下共击之”,试图利用道德观念和权力法则来扼制功臣对权力的幻想和掠夺。

但是现实同样“邦邦”地打了刘邦的脸,为了压制功臣,他分封儿子领封国,并且重用吕后,解决了三大异姓王。

但这方法也同样不靠谱,就像水中的木头一样,压住这头,那头翘起来,后宫的权力也开始越来越大。


(名为皇后,实为女帝)

扼制功臣集团的问题是解决了,但带来的是后宫干政的不良后果。对吕后,他是又爱又恨。

他死之后,有了吕后,有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还有可能保证刘氏“家天下”的一线生机;如果杀了吕后,破坏了平衡,没了后宫的强硬,功臣壮大,那老刘家可能连个身家性命都难保。

刘邦开始布局,欲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用“庶出”来代替“嫡系”,下一步废后。

但是这回连他的谋主张良也看不下去了,吕后请张良献计,请出“商山四皓”,是为太子师。

刘邦一看不好,连谋主都反对了,他只好对赵王之母说,“我是保护不了你了,你好自为之”。

既然吕后动不得,杀不了,那只能削弱。

刘邦再出一策,干掉樊哙,削弱吕后的势力。结果等到死,都等不到樊哈的死讯。

陈平、周勃已经抛弃了他这个老不死的,对下家重新下注了。



(昔为王死斗,今成陌路人——樊哙)

当死神带着镰刀来敲门的时候,那也不是谁说一句“里面没人,别调皮了”就能打发的,再贵为万岁,到了时候,该死的也亡,该灰飞的也会烟灭。

此时,刘邦已经失去了对全局的把控,能做的就只有听天由命。

临时之前,人总会想起很多事。刘邦就是这样,沛县街头,鲜衣怒马,再到九五之尊。

他一生波澜壮阔,但死之前,他也一样落到了与项羽相同的地步。

一是谋主对主君想法的不同意、不支持甚至决裂。

二是部下的死伤殆尽和重新下注。

三是对于八百年分封文化与大一统法家理念的的碰撞都无计可解。

项羽是全面保守,刘邦是改良主义,但都以失败收场。

(刘邦剧照)

回光返照之际,刘邦喃喃地说道,“项王,咱俩再碰面,你得好酒好肉招待我啊。咱俩是难兄难弟,都是历史车轮之下的碾压物而已。”

说完之后,闭目归天!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