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傳統匾額文化(匾額文化起源與發展)

中國的匾額自發明之始,就離不開刻字藝術,而中國的刻字藝術歷史久遠《易·繫辭》上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這裡的書契就是鍥刻文字。追溯淵源,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片上刻有類似文字的符號,可謂刻療的原始形態,距今已有六七幹年。大汶口文化中的古陶器上刻有文字符號,雖然儀發現六個文字但足以證明中國五千年前已有了刻字的歷史事實。後人在殷墟里發掘的十萬餘片甲骨,都有用刀刻出來的文字。甲骨刻字,疏密有致,有藏有露,行氣灑宕,佈局如列。與之同輝的鐘鼎彝器文字,或刻或鑄,氣勢恢弘,風格古雅。甲骨文、鍾周文的形成,寓示著刻字藝術的成熟。縱觀五千年中國文化歷史,可以說文字始傳於刻,有刻才有文字,刻字推動了文化的發展,文化的發展推進了刻字藝木的不斷創新,使刻字藝術走向成熟與輝煌。其中匾額就是刻字藝術的傑出代表,匾額作為綜合藝術也成為民族文化的瑰寶,被世人矚目和喜愛。


淺談中國傳統匾額文化(匾額文化起源與發展)

萬世師表匾


一塊小小的額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和亮點。那麼什麼是匾額呢?《說文解字》對“扁”作了如下解釋:“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扁即匾,就是說“匾”相當於現在的門牌號。《說文解字》說“額”即是懸於門屏上的牌匾。幾千年來對匾額的論述各有所表,眾說不一。有的從內容上區分,把刻有表達宣揚教化類文字的牌子稱為匾,把刻有表達建築物名稱文字的牌子稱為額,有的從器形上分,把橫的叫匾,把豎的叫額。翻閱眾多資料,綜合多家之言,概括理解,匾額其實就是一塊寫上或者刻上文字的牌子(通常是木板),懸掛在殿堂、樓閣、門庭、園林大門的正上方。匾額的器形決定於安放位置的大小和周圍環境比例協調的美觀程度,沒有明確的要求。匾額的橫豎器形只是一種表形,其功能都是一樣的,在發明使用的初期,通常情況下都是說明建築物的名稱。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匾額的文字做了新的擴充,除了原有的標識功能外,增加了勵志、恭頌、表彰、家訓等宣揚教化的內容,製作技巧也集中了當時最好的工藝,使匾額逐步發展成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綜合藝術體。

匾額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期,匾額文化已有兩幹多年的歷史,但是匾額到底是誰發明的並無史料記載。而把畫額作為治理國家的重器,併成為國家制度,則是秦始皇之功。秦始皇為萬年計,大膽實行禮法兼用的國策,他深知禮法治國的實質是“以名治國”。所以他樹立了“運理群物、考驗事實、各載其名”的治國理念,在統一六國文字的同時,統一和規範了形制不一的標名形式,並定名為“蜀書”。從此確立了原額應用的官方性質與主導地位,官方匾額體系開始形成。


淺談中國傳統匾額文化(匾額文化起源與發展)

正大光明匾


匾之應用,秦開先河。匾之漸興,則始於漢代旌表制度的頒行。匾之大興,則是在唐裡坊制破除,宋街巷制形成時期,其時匾額廣泛用於民間,民間匾額體系漸成氣候。宋之後,匾額應用陷入低谷。“無處不匾”的盛況,則重現在明清。“五四”之後的民國匾額依舊盛行。及至新中國成立後,官民二大匾額體系戛然而止,流傳了數千年的傳統匾額文化就這樣消失了。

匾額,面向社會,昭示萬眾,傳承百代,不僅是文化道德的載體,更是社會發展的風向標,因匾額應用的停滯而導致傳統文化的斷裂,進而導致道德水準的巨大下滑,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所以說,高懸匾額,是弘揚傳統文化最簡單、最實用之舉。


淺談中國傳統匾額文化(匾額文化起源與發展)

頤和園匾


匾額之所以延續兩千多年之久,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典型的標誌,就在於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中蘊含了民族文化的許多精華。匾額上書的榜書大字,雄渾有力,字跡端莊,結構嚴謹,彰顯了中國漢字書法之大美。匾額上書的簡約文字,文采飛揚,提綱挈領,言簡意賅,體現了國學文化之經典。匾額上的製作工藝,雕刻精湛,丹漆鋥亮,飾金粉銀,綜合了中國雕刻、漆藝、貼金等精美的手工技藝。匾額懸掛的時刻,吉日良辰,親朋祝賀,鞭炮齊鳴,表現了中國隆重的禮儀文化。匾額懸掛的位置,門庭中央,位置顯赫,莊重威嚴,體現了中國傳統教育的獨特方式。

區額蘊含著自尊自重,天人合一,名正言順,融匯八方的思想境界,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結合的典範,因彰昭民族精神,家訓遺風而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匾額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民俗文化精品。幾千年來,它把中國古老文化流傳中的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築藝術融為一體,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練的詩文、精湛的書法、深遠的寓意,指點江山、評述人物,成為中華文化園地中的朵奇葩,成為民族文化的一種標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