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既然可以每秒30万公里,那它的动力是什么呢?

追着太阳的人


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丹麦天文学家罗默在17世纪观察木星卫星运动时发现了“光速有限”,现代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光速是每秒三十万公里,而且它还是宇宙中信息传递速度的上限,而爱因斯坦在一个世纪前用狭义相对论告诉我们“静止质量不为零的物体在加速过程中质量会增加,所以有质量的物体永远无法达到光速”

虽然上世纪物理学家们验证了光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量子”,但常用的说法还是“光子”。


围绕原子核的“电子云”中的电子处于不同的能级之中,当电子从高能级迁跃到低能级时原子就会发射一颗光子,早期电灯之所以会亮就是因为被加热的钨原子中的电子受到能量而迁跃到了更高的能级而后又迁跃到了低能级。

至于光为什么一诞生就是每秒三十万公里,答案在于它没有“静止质量”,没有静止质量意味着它的加速不受狭义相对论“质增效应”和“质能相当原理”的约束,所以光自然就能以“宇宙速度上限”来飞行。


光子本身并没有我们常识中的“加速”过程,而且它在飞行途中速度也不会降低,除非途中被吸如黑洞否则光子会永远以光速穿行在宇宙中,而由于一些光子本身还携带信息,所以理论上我们站在数千光年外就能看到古代人的生活,站在6500万光年外还有可能看到在小行星撞击中灭绝的恐龙。

麦克斯韦后来从数学角度证明了电磁波的速度等于光速,而且光本身也是电磁波频谱中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