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南巡圖》背後的南京故事

《康熙南巡圖》背後的南京故事

明末清初,戰事不斷,大量土地荒蕪,經濟持續蕭條。清朝入主中原以後,勵精圖治的康熙皇帝從穩定社會和發展生產力等戰略需要出發,先後六次巡幸江南,均至江寧(今南京)。

第二次南巡迴鑾後,康熙皇帝決定以宏大的繪畫敘事方法記述此行盛典,具體繪事由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宋駿業主持,《康熙南巡圖》繪畫長卷遂由“清初四王”之一王翬等人,歷時6年數易其稿繪製完成。其中,描繪南京的畫面分佈於第十卷和第十一卷。(宋駿業、王翠均為江蘇人)《康熙南巡圖》第十、十一卷,堪稱清初南京的《清明上河圖》。在該畫卷的背後,留下了不少康熙皇帝此次巡幸南京時的逸聞軼事。

康熙第二次南巡路線

南京作為大明王朝的開國京師、留都,到了清代仍然是中國南方的“首善之區”。戲劇大家孔尚任在《郭匡山廣陵贈言序》中言:“天下有五大都會,為士大夫必遊地,曰燕臺、曰金陵、曰維揚、曰吳門、曰武林。”江南城市獨佔三席,從側面反映出東南大地對滿清朝廷來說,確實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力。

《康熙南巡圖》背後的南京故事

《康熙南巡圖》由通濟門進入南京城內

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行走線路與首次南巡相似,沿著京杭大運河線路而行,途徑濟南、淮陰、蘇州、杭州、紹興後折返;然後巡幸江寧,當年三月十九日回京。據《康熙起居注》等載:玄燁帝於二月二十五日抵達南京,駐蹕臨時行宮“江寧織造署”。三月一日離寧返回。巡幸江寧的日程則為:蒞臨當天接見當地軍政要員;次日謁祭明孝陵,返回江寧行宮後接受當地士民的盛情奏請等;二十七日赴江寧教場巡閱駐軍、再赴雞鳴山觀象臺巡視;二十八日繼續接見官員,誡勉並予以賞賜等;二十九日於秦淮河畔體察當地世風民情。三月一日坐船啟程由大運河返回京師。

《康熙南巡圖》背後的南京故事

《康熙南巡圖》第十卷:江寧府較場(局部)

《康熙南巡圖》第十卷所繪圖景始於江蘇句容,途經金陵南郊秣陵關,通過通濟門進入城內,沿著“十里秦淮”河(亦稱“內秦淮河”)畔再經三山街、內橋等地,抵達演武場,又經雞鳴山直至後湖(今玄武湖)結束;而《康熙南巡圖》第十一卷所繪圖景則始於金陵城南大報恩寺,沿著城西外秦淮河,途徑水西門、旱西門、清涼山等地,隨後入江順流而下,經過燕子磯、儀徵等地直至鎮江金山為止。

畫家還在圖中相繼標有各處不同的地名文字。第十卷中就依次標有“秣陵關、通濟門、秦淮河、鈔庫街、貢院、文廟、三山街、舊王府、內橋、通賢橋、較場、關帝廟、雞鳴山、鐘山、觀星臺、版籍庫、後湖”等南京老地名,在第十一卷中亦依次標有“報恩寺、水西門、旱西門、石頭城、弘濟寺、觀音門、關帝閣、燕子磯、大江”等南京老地名。

《康熙南巡圖》背後的南京故事

《康熙南巡圖》第十卷:江寧府三山街(局部)

勉就輿情兩日留

玄燁皇帝這次再巡江寧,所到之處呈現一派節日盛況,民眾途中相迎,懸掛燈綵。當數萬南京百姓得知皇上將於二月二十八日返鑾後,在二十六日紛紛前來奉獻穀物、鮮果等特產,並且叩請皇上再暫留數日,藉以滿足群情之願。玄燁答曰:“國家之用,雖盡出於百姓,朕茲南巡,民間之物,秋毫無擾”“至朕時巡事畢,已奏聞皇太后矣。明日發駕,不必勉留”。

《康熙南巡圖》背後的南京故事

民眾相迎,懸掛彩燈

因此,他只是象徵性地留下一撮米和一個水果,藉以安慰黎民殷勤來貢之意,其餘物品皆如數退還。然而百姓依然在行宮外圍聚,再三涕泣叩請,久久不願離開。康熙皇帝見狀“心則惻然”,這才決定“再逗二日,於(三月)初一啟行”。

從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情況來看,類似的現象在其它地方也並不少見。然而他能決定在南京多逗留幾天,足見其對該地的重視程度。他還在《江寧駐蹕並序》中詩詠:“心勤民隱獨諮諏,不為江山作勝遊。白下回鑾期已近,黔黎擁道欲何求?多憐野老堆盤獻,勉就輿情兩日留。二十八年宵旴意,豈圖遠邇慕懷柔。”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心境。

拜孝陵,遊後湖

二月二十六日,天氣放晴。康熙皇帝率領文武大臣前往東郊參謁明太祖孝陵。他來到明孝陵步行至享殿,先行三跪九叩頂禮,接著又到陵前行三奠酒禮,祭祀完畢後“賜守陵人白金百兩”,以示慰勞。康熙皇帝六下江南,除了第四次南巡時讓大學士馬齊代為祭拜明孝陵外,其它五次皆親臨祭祀。

《康熙南巡圖》背後的南京故事

《康熙南巡圖》第十卷:玄武湖(局部)

原來滿清入主中原之後,視其為“異族”的江南民眾“反清復明”思想頗為強烈。改朝換代在不少明代遺民文人心中,還可用“天崩地坼”等詞彙來形容。孝陵作為朱明江山的重要象徵之一,清初之際時常有人前來“哭陵”、或通過詩畫詠歎,不斷抒發內心憂鬱、緬懷故國家山之情。而康熙皇帝南巡每次謁陵時,路上皆圍觀了不少老百姓。此舉自然亦包含消弭滿漢民族矛盾,以及進一步籠絡江南民眾尤其是漢族知識分子之用意。

參謁孝陵後康熙前往玄武湖,因為看見當地官吏用裝飾良好的御船供其乘載,當場予以拒絕,而只肯坐一小舟泛湖。不過山光水色的大自然風光,還是給他留下了頗為美好的印象:“淼淼長湖水,春來發綠波。飛鳴下鳧雁,朝暮集漁蓑。”接著巡察了明成祖朱棣敕建的金陵大報恩寺,他先是在該寺主持的陪同下,再度登上被譽為“中世紀七大奇觀”之一的琉璃佛塔。環顧浮屠四周,眺覽古都金陵的山川形勝,心情曠然欣悅,不僅詠道:“湧地千尋起,摩霄九級懸。琉璃垂法相,翡翠結香菸。締造人功巧,流傳世代遷。曠然彌遠望,萬象拱諸天。”

《康熙南巡圖》背後的南京故事

《康熙南巡圖》第十一卷:報恩寺(局部)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皇帝六顧金陵,除了首次駐蹕江寧將軍署外,此後五次均居住江寧織造署。其中第三、四、五、六次南巡,皆由清代文學大家曹雪芹的祖父、時任江寧織造的曹寅接駕。康熙、雍正二帝與曹氏家族結下了不解之緣。

“十里秦淮”察民情

據《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及南巡沿途的地方誌等文獻記載,康熙皇帝南巡時規定沿途所用經費皆由朝廷承擔,同時時常下令蠲免當地本年度應交納的錢糧或者上年度的積欠、甚至下年度的錢糧。又據《乾隆上元縣誌》等述:康熙這次巡幸金陵時,兩江總督傅臘塔因為當地百姓苦於住房困難,向皇上“奏免房稅”,離寧當天獲旨恩准,當時手下官員“歡呼動地”。以此可見康熙南巡以體察明情為主,而非奢華享樂。

二月二十九日,康熙皇帝來到南京秦淮河畔巡察民情。但見“十里秦淮”一帶彩坊綿延,張旗結綵,畫舫凌波,萬人圍觀,呈現出十分繁華茂盛的景象。人們亦可從《康熙南巡圖》中,窺見到這一情形。隨行的官吏紛紛奏請玄燁乘坐河中御船,觀覽這一久負盛名的江南人文勝境。

《康熙南巡圖》背後的南京故事

《康熙南巡圖》第十卷:秦淮河(局部)

康熙皇帝面對這些鋪張浪費的熱鬧排場,並不開心,便責問道:“朕自出京來,凡經過地方,民間之物一毫不用。前曾諭禁止結綵及預備船隻,今此處為何又結綵、預備船隻?”旁邊幾位官吏見狀,立馬感到有些不妙,於是靈機一動,趕忙打起了圓場:此現象乃金陵當地一貫的民風所在,過去每逢春夏之時,不少民眾便常乘小船在秦淮河上游觀;這次皇上幸巡前,官府已向百姓傳達過諭旨,要求一切從儉、不得鋪張浪費,但民眾為了表達感恩皇上心願,就是不肯聽從,非要這麼迎駕不可,不過這樣的花費也並不多。數人一席話,總算才把玄燁給糊弄了過去。


長按下圖二維碼,閱讀最新“方誌江蘇”文章

《康熙南巡圖》背後的南京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