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体制内工作会更抢手吗?社会各阶层会加速流动吗?

超哥往前走


不是说笑,茉莉真的很想去体制内和国企了。

一个原因就是稳定。

结合实际案例说一下

第一,实际案例

茉莉的朋友小赵,在一个杂志社工作,然后就是在这个疫情期间,本来当地政府规定了第一次延迟上班的时间是2月3日,他们公司也照着做了,后来因为情况比较严重,当地又延迟了一次,复工时间是2月10日,但是这次他们老板就呱呱叫不同意了,说一定要大家回来上班,要不公司就垮掉了。当时大家都胆战心惊的回到公司,结果看看整个大楼,就他们公司一户,就连保安都十分不满,因为莫名其妙就增加了工作量,还得看着这一户人。

后来因为这么巧,第二天他们大楼被他们区政府抽中要检查,所以大厦就说你们还是不如回家吧,我们也想安全,看着你们我们还觉得不安全。

回家后,老板还骂骂咧咧,结果后来老板转念一想,说大家共度时艰,这个月就不发工资了。

反正你们也没有上班。

然后平常这个老板也是够有刻薄的,所以他们几个同事都已经在不同程度的投递简历去了。

第二,不稳定让导致流动

茉莉日常就已经听过小赵各种吐槽他们公司,实话说,他们是一个民营企业,按照老板的说法是,工资多少全靠同事们自己打拼出来。这个是事实,但是日常的各种克扣,各种压榨,特别是最让人讨厌的就是经常要全体同事无偿加班。

茉莉觉得加班是有机会的,但是好歹也要让同事休息一下,不能连轴转,不给加班工资,补休半天也好。但是他们领导不是的,就是把人用完为止。

关键是茉莉好几次去他们公司,因为他们有点像创业公司那种,开放式办公,所以你可以坐在公共服务区域。然后他们老板也不知道茉莉在等小赵,经常就言语上侮辱很多同事。

反正就是不喜欢这个同事了,就叫她滚,大概意思是这样。

第三,目前选择

所以茉莉以前说了多不喜欢国企,体制内,说人际关系复杂。但是现在想想,例如像小赵这样,有了上顿没了下顿,你说这个1月的工资,是2月底发的,2月不发工资,小赵如果没有一点点储备的话,后面的生活怎么过去。

所以茉莉觉得,人际关系复杂又如何,好歹保证了吃饭情况,好歹保证了房贷情况,你就忍一下呗,各位大哥大姐。


Molly小秘书


不会有任何改变。

我表弟与弟媳都是体制内公务员,这次疫情,俩口子都忙于抗疫,大年初二起,就没回过家。他们在北京读大学的儿子,放假回家天天一人呆着。其坚绝表示,毕业后绝不进体制内。

过去我家夫妻俩,也都是公务员(我公安、妻药监)。后来我离开体制,自由经商,妻还在单位。

这次疫情,妻所在单位由工商、药监、质监合并为市场监管局,属抗疫一线单位。从除夕夜到今天,单位大半职工都没得到一天休息。为防止频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被传染,我每天开车接送。

妻体质差,我又恐这特殊时间,她外出检查时,饮食不干净,所以每天中午做好便当,联系她在何地,及时给她送去。

幸好我离开了体制,才能在这特殊时期,有时间、有精力为妻子做好后勤工作。若我还在体制内,这些是无法办到的。

看待任何事情,都需全面。公职人员职业相对稳定,但在这种危机时刻,奋战一线的也多为公职人员。(志愿者占比较少)

现在想进入体制的人,绝大多数都要凭自己能力考入。有资格能进来者,都不是傻子,会对自己未来发展进行选择。结合自身实际,去蔽追利,不一定非进体制。

至于根本达不到报考体制岗位条件者,就别瞎起哄了。

发几张截图,表明所述不假。

图一为家庭群聊天记录,图二、图三是我发的朋友圈消息。


城镇户籍打工者


我是吹梦西洲,品尝人间滋味,不负韶华。很高兴为您分享我所知道的:


疫情过后,体制内工作会更抢手吗?我觉得不会

我们一般说的体制内,多指的是公务员,事业编。例如政府机关、教师等。现在很多事业单位也都在改制,搞企业化,自负盈亏。我们只说政府机关和教师:

我目前在一家食品企业供职,县质监局几乎三天两头来企业检查。有次他们一车四人来企业后厨检查。期间,我跟一个女同志聊天,我问她:领导,你们经常来,挺辛苦啊,不休息休息吗?

她回答:我从大年初一到现在,就大年初一休息了一天。我们局长,一天都没休息……

当时是正月二十几。因为疫情的原因,他们质监局,算是个关键部门,几乎每天都跑来跑去忙着检查。看着她脸上疲惫的神情,有些凌乱的头发,真是还有些心疼。

我的父亲是乡镇基层工作者,自从疫情开始,几乎每日都要执勤。有时候还是后半夜,五十多的人了,马上六十,感觉这段期间又沧桑了不少。

新闻里通告某某基层工作人员牺牲在岗位上,我的朋友有的还不信。但我相信,因为体质内的基层工作者,尤其是乡镇一线,太辛苦了,真有可能累死!工资低、活儿多、要求高。我觉得父亲就是在靠他那个时代人养成的信念在支撑。

爱人是教师,起初她因为要提交众多的表格,统计各种学生的信息,一直在抱怨。但她毕竟一直在家,时间相对自由。我觉得跟企业里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儿来比,跟乡镇基层的任务比,他们教师的工作已经够好了。

另外,我有的朋友在郑州的某小国企内上班,他们是3月2号开工,真是羡慕!

所以,总结第一个问题,我觉得体制内的工作,还是会跟之前一样状态。例如好的国企、教师、好的机关(烟草、税务、电力)还是一样抢手。某些没有油水,活儿多事儿多的例如乡镇基层,这样的体质内,不会抢手。

社会各阶层会加速流动吗?有可能

不知道题主所说的加速流动是指的哪方面。如果是阶层之间流动,我觉得有可能。因为此次疫情毕竟很严重,而且何时结束,尚未明确。一些中小企业已经支撑不住,社会中的一些中层,如果有高杠杆,很可能也支撑不住。虽然国家出台各种政策,但市场价值规律还是起主要作用,大的方向不会变。

我个人觉得一部分中层,可能会落低层次。至于其他,不知道。


我是吹梦西洲,期待与您一道品尝人间滋味。


吹梦西洲


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体制内的工作,包括哪些,优势劣势,然后再看阶层划分流动的核心。

体制内的工作包括哪些

体制内的工作可以分为几类:国企、事业编、参照编、公务员。

现在的国企其实和体制外几乎一样了。营利能力好的国企比公务员滋润,但盈利能力差员工仍然很悲催,裁员优化方面只是会比私企民企更加遵守劳动法。

再说说事业编。目前国家正在整理的正是事业编类。国家倾向于把事业编分类改革,广电报社这样的变成企业,当然是国企;学校医院这样的算是真正的事业编,国家全额拨款;剩下的,归到行政。转成公务员的不用纠结,铁饭碗更铁了(起码几十年内还铁),但转成企业的很多人前景不好说。比如职称变职级后工资降低,财政弱的地方回补养老保险有困难。

参照编和公务员是一样的。如果单说政府工作人员,公务员数量不大。但是我们国家养着的形形色色的社会团体,公益团体等。只有在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是真正的公务员,其他都算成参照。

最后说的公务员、就是单指在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现在都要参加公务员国考,通过才可以,而且考核变得更加透明、规范。所以能进去的也都是凭实力,难度不亚于你去考研或者考MBA,而且竞争激烈。

体制内的优势,劣势

体制内的优势毋庸置疑-稳定,遵守劳动法,福利有保障。

就拿这次疫情来说,很多在民企和私企的员工都焦虑不堪,因为复工之后很有可能面临的就是裁员降薪,直接导致生活质量受到影响。比如频繁可以看到的企业倒闭,裁员新闻,西贝,二手车平台,等等还有一些根本不知名的企业。

但是体制内不管是国企,事业编,还是公务员,都没有任何薪资的影响,也不存在因为疫情导致失业。

这是让很多体制外的人艳羡不已。

但不是说进去就完全稳定(针对国企,改企的事业编等),很多人抱着稳定安逸的心态,没有危机意识,会容易发展成温水青蛙的结局。

我表哥在报社工作,属于国企,十几年前属于黄金行业,大家也是击破脑袋进去。但是因为国企很多有政府补贴,没有自我发展的元动力,也没有改革能力。单位一直亏损严重,没有市场,印出来的报纸也仅仅是给国家政府部门去看。

表哥从十几年前的几千元工资,到现在仍然还是几千元,在一线城市,很多当初的同学已经成了企业高管或者创业开办了公司。对比之下,这种稳定,是你想要的吗?

社会阶层的分类,疫情加速阶层流动是不可能的

下面这张图是之前在某论坛贴出来的中国社会阶层划分模型,所以可以看看自己在哪个阶层。

一场疫情,能加速阶层流动的话题是可笑的,阶层虽然在现代社会没有固化,但是可以看出阶层的跨越是非常艰难的。

比如普通的农民,可能通过大半辈子的努力,在外地打工赚钱,能有机会在打工地买房定居的人都少之又少。

从农民,血汗工厂工人到知识分子的阶层跨越,可以通过教育实现,但那也是漫长的十几年的学习,参加高考,完成学业,会实现这一小步的跨越。

再看体制内的阶层跨越,那基本是半辈子的事,而且要结合自身的能力,机遇,伯乐等等复杂因素。

如何实现阶层跨越呢?

政治经济资本、自身素质是阶层划分的决定性因素。前者是先天的因素,自身素质大多是后天的因素。因此,要实现阶层跨越,提升自身素质才是根本。

自身素质包括心力、智商、情商、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社会阅历和见解等。

对于孩子来说,要实现阶层跨越,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以上回答供参考,欢迎留言评论@黛晓米!

黛晓米


原来大家吐槽体制内的人每天上班一张报纸一杯茶,真的有大灾大难来临,还是体制内的人靠得住,用的好。大年三十开始全国公务员基本都开始忙碌,有一线也有进社区的,反正都休息不了。持续一个多月。好的一方面是还有工资拿,不用担心事业,这个时候体现的更加清楚,你在外边上班估计这个月钱会很少,甚至失业,所以体制内的工作稳定性优势暴露无遗。但是真的有危险必须冲上去,党员优先不是一句空话,入党誓词不是说说而已,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这就是入党时说的话。也有人临阵退缩,以后会有人加入进来,也有人会离开。


XIAOHULE


先说我的回答:疫情过后,体制内的工作会更抢手,但社会各阶层并不会加速流动。

正所谓“一疫惊醒梦中人”,经历这一疫,很多人都会对自己所处的位置有更清醒、更有危机感的认识——究竟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如何。尤其是身处民营、私企以及一直以“自由职业者”自居的灵活就业人员。这当中,已经成家、上有老下有小的准中年人(大概28-38岁)更甚。而这个年龄段的人还有一定的机会在就业方向上做出选择。所以,体制内工作会成为更多人的选择,理由就一个:以“稳”字当先,再谋其他。

但社会各阶层会加速流动吗?未必,甚至很难。因为社会各阶层在大势上已经趋于固化,不是你想改变就能改变的。原有的既得/既有者不但不想跟别人分一杯羹,还想不断“继承”和进一步扩大。所以,社会各阶层的流动变化只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不影响大势。另外,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政策性的影响很大。体制之外的各行各业大多并不具备“化压力为动力”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生存力。(未完待续)




南疆利箭


疫情过去肯定,人们更期望体制内的工作,这个是肯定的,举个例子,我哥他是在大学里边的老师,人家放假的时候每天在家就是练练字学习学习完了也不担心失业,因为放假一个月两个月,哪怕三个月都是有工资的,比如说我我就是一个私企放假了就没有工资了,完了如果是放假时间长工厂倒闭的话,我还要重新再去找工作,所以说假如能重新选择工作的话,我更倾向于体制内的,当然我要是能力非常强的话,我自己创业的话,这个是另外一说。同样如果是嫁女儿的话,一个女婿是体制内工作6000月薪,一个是私企工作1万月薪,你是倾向于选择你未来的女婿,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大多数都选择肯定体制内。



洛阳吉力焊培学员小芳


很多人羡慕体制内在疫情期间还能正常发工资,但是没有看到体制内的人疫情期间,别人宅家他上班;别人有加班费,他没有。别人在家宅着就没有任何危险,他需要再风险中穿梭走家串户。

体制内,好不好,要看你怎么看。体制内的稳定在于,经济变化周期对其影响不大;体制内的不稳定在于,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你要应付什么突发事件。比如这次的疫情。

体制内的工作会更抢手吗?

我个人认为不会。

第一是进入体制的选聘过程很激烈,很多人可能需要常年备战,机会成本会很高。

第二是经过这次疫情,相信很多人考虑问题的角度会有所不同。过去很多家长都觉得医护工作好,现在还这么认为吗?

社会阶层一定会继续流动的。

这次疫情影响最大的是很多中小企业,它们因为缺少现金流,所以有的就倒在了黎明前。但是没有疫情,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展也依然是如此的啊。香帅老师就曾经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来形容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本身就面临着经常被洗牌的危机。

不只是中小企业,大企业也同样是伤筋动骨。但是市场经济不正是如此,就是因为这种枯荣交替才营造了勃勃生机。

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遇,单看你选择怎么去面对了。


白水90944696


分两点考虑吧。

第一,如果说出于安稳考虑,体制内有很大优势,这次疫情确实能体现出来稳定无后顾之忧,但是确实挣得收入太少,尤其是北方地区,出去领导阶层个人收入也就在4000上下。

第二,这次疫情,也是一场战役。几乎所有体制内,部分国有企业职工等都走上了战场,从防控开始一直会干到结束,不眠不休,随叫随到!这也是需要考虑的,吃党的饭必须有条件冲上去!

综上所述,个人观点,有一定能力水平的又没有太多抱负进取心的人会着眼于体制内。能力水平较好的依然会在社会其他领域施展拳脚。不过,绝大多数毕业生应该会改变最初的想法,有很大比例报考体制内部门了!


曲别针回形针


有人说体制内就是没本事的人混吃等死的地方,第一,先考上在说这话;第二,你们做生意的良好生态是体制内的人在维护;第三,体制内的人做事要么是民意的集中体现,要么是国家公益服务,必须有人来做,而且有的人做的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