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慈禧對岑春煊由親到疏,其中有何歷史原因和歷史走向

導語:丁未年慈禧對岑春煊由親到疏的態度變化,目前尚未有太多人明確提出慈禧與岑春煊關係之間的曖昧與反感。對慈禧相關的認知,主要為慈禧與清末新政、慈禧與預備立憲,未有太多涉及慈禧對丁未政潮的評價。

慈禧對岑春煊由親到疏,其中有何歷史原因和歷史走向

岑春煊像

而岑春煊方面,大多認知是岑春煊與清末新政的關係。對於岑春煊涉及丁未政潮的部分,則看作是岑春煊的政爭作為,沒有就慈禧與岑春煊之關係進行深入瞭解。但是仔細思索丁未政潮的始末,就會發現岑春煊與慈禧之間有著一種更深奧的政治關係,正是這種關係,決定了岑春煊的去留。

一、岑春煊蒙恩慈禧

1、岑春煊的"為仕之道"

岑春煊,字雲階,廣西西林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岑毓英曾任雲貴總督,岑家人與雲貴淵源頗深,後其自言:"至今滇人士與餘家相值,猶依依如其鄉人焉。"岑春煊少年得志,18歲捐官主事,24歲中舉,1889年因岑父病故,餘蔭補授光祿寺少卿,仕途之路前景光明。

雖少時頑劣,岑春煊也得一副剛烈性格。甲午一戰,中方慘敗,

岑對屈辱求和極為不滿,悲憤辭官隱歸,不作出山打算。回到廣西之後,岑春煊交遊議論,尚屬平平,唐景裕與龍澤厚等"見則談學,與岑雲階及官場則談博談戲"。

慈禧對岑春煊由親到疏,其中有何歷史原因和歷史走向

岑春煊像

戊戌運動興起之後,岑春煊又看到了救國的希望,奮然投身其中,在廣西大力支持贊助維新社團。1898年,有陪同其弟入京赴禮部考試的機會,得到光緒帝召見。

岑春煊面聖時,"力陳國勢阽危,非發憤自強,不能圖存。欲求自強,必先興學、練兵、講吏治、信賞罰,乃克有濟,"又婉諫清國外交過於示弱的嚴重後果,"譬如紙虎被揭,威嚴盡失,誰復有所畏懼,以後外交將步步困難矣"。

一番言論恰與銳意改革的光緒帝一拍即合,於是越級擢任岑春煊為廣東布政使(二品),前往廣東推行新政,這廂破格提拔在清朝歷史上"實異數也"。

在從政秉性上,岑春煊盡顯剛烈的本色,"春煊每至一省,必大肆糾彈,上下股慄失色",甚至有岑未到任便參劾未來下屬的例子。1907年,還未到郵傳部就任的岑春煊,就將郵傳部侍郎朱寶奎參劾革職。因此,岑春煊得名"

屠官",敢說敢為,庸官汙吏牴觸之,卻被清流黨人視為戰友。

2、庚子年岑春煊千里勤王

1900年聯軍侵華,義和團起事,清廷內憂外患之下先後諭令各省督撫馳援京師。然而,晚清中央的向心力殘弱,京師日漸吃緊,各地大員卻徘徊觀望,更有企固東南、變法自立的想法遊走其間。

岑春煊因前與兩廣總督譚鍾麟不合,戊戌之後被調任了甘肅布政使,庚子一役身在西北。接到馳援上諭當天,岑春煊即領兵啟程,從蘭州到京城路途遙遠,且必經草地沙漠,然而岑春煊部星夜疾馳,竟然是為數不多先期到達京師的勤王軍,其餘各地的勤王軍隊多在兩宮西幸後才陸續趕到太原、西安。

慈禧對岑春煊由親到疏,其中有何歷史原因和歷史走向

慈禧像

慈禧和光緒系倉惶出逃,遇見岑春煊千里護駕才算鬆一口氣,平安到達西安。慈禧事後頗為感動,多次對岑說:"我母子西巡時,若不得到你照料,恐將餓死,焉有今日?我久已將你當親人看待。"

從此,岑春煊搖身慈禧的寵臣,名重一時。時人胡思敬曾評說道:"袁世凱、岑春煊俱有寵於太后。世凱之寵,由戊戌告變。春煊之寵,由庚子護駕。皆以患難奮翅而起,雖有外言,莫能間也。"當然,從中也可以看出,世人對岑袁爭寵早有預感,而此後的清政大勢,與主政帝國的慈禧有關,也就必與此二人有關。

二、丁未政潮慈禧對岑春煊態度轉變

1907年的春夏,岑春煊與袁世凱的政爭終於引發轟動朝野的巨大風波。

1、袁世凱新官制的失敗

岑袁的正面交鋒由清末新政中的官制改革開始,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夥同慶親王奕劻上奏組建責任內閣,定奕劻為總理大臣執掌大權。岑春煊與軍機大臣瞿鴻機均以清廉派自居,對袁奕排除異己以膨脹勢力之手段極為憤慨,上書太后慈禧陳說袁黨野心,最終慈禧否認新官制方案,並且逼迫袁世凱交出北洋六鎮中的四鎮兵權。

慈禧對岑春煊由親到疏,其中有何歷史原因和歷史走向

袁世凱像

奕袁二人如意算盤落空,實力反被削弱,從此與岑瞿勢同水火。隨後,奕袁合謀,將岑春煊從兩廣總督任上排擠走,改任雲貴總督,兩廣總督由袁世凱的姻親周馥接任。岑春煊憤憤不平遲不就任,選擇從武漢順江而上入朝覲見。自岑春煊叩開宮門的一刻,丁未政潮正式爆發。

2、岑春煊抵京得寵

岑春煊擅自抵京,慈禧不僅未有怪罪,還與其動情敘舊,甚至"不覺淚下"。岑春煊趁機闡明來意,指斥奕劻:"近年親貴弄權,賄賂公行,以致中外效尤,紀綱掃地,皆由慶親王貪庸誤國,引用小人",並且懇言陳述利害關係,"此人不去,紀綱何由整飭"。

慈禧對岑春煊由親到疏,其中有何歷史原因和歷史走向

慈禧像

慈禧感觸,便讓岑春煊留在京師,任命郵傳部尚書。因岑春煊士風高潔,袁世凱奕劻等人貪婪嚴重,時人常評:"陶子方,岑雲階,果敢有風骨,第一等也。徐菊人,楊杏蓮,雖無大作為,而和平寬大,亦尚不失為第二等。張香濤,袁慰廷,均負盛名,然張皇欺飾,宜考最下"。

平日嫉惡如仇的岑春煊頗得清流黨的好感,此番其晉京彈劾袁奕,更讓清流黨人擊節而贊、鼎力支援。於是,御史趙啟霖、趙炳麟以"楊翠喜案"及時奏參奕劻之子載振、袁世凱之將段芝貴,慈禧順應眾意開缺段芝貴,載振請辭得許。

3、丁未政潮的反轉

丁未政潮至此時,奕劻、袁世凱狼狽不堪,疲於招架,岑春煊、瞿鴻機佔盡優勢,春風得意,看似清流勝濁流,但出人意料的是,丁未事態竟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

慈禧對岑春煊由親到疏,其中有何歷史原因和歷史走向

袁世凱像

奕袁惱羞成怒地設計了一套將岑春煊趕出京城的詭計,並且在潛心策劃下成功實施。袁世凱先指使幕僚周馥奏報廣東匪亂蔓延,因岑春煊多年在廣,平亂之將才非岑不可。慈禧應允並督促其赴任,這樣便將岑春煊趕出京城。

慈禧對岑春煊由親到疏,其中有何歷史原因和歷史走向

奕劻像

後又遣蔡乃煌捏造岑春煊與康有為的合照,奏參岑與康黨有染,慈禧驚詫"天下事真弗可逆料矣"。如此一回合,岑春煊身在上海稱病不前,遂被開缺安心養病。丁未政潮,歷時短短四月,清流派短佔上風,然而政爭發展到此時,岑春煊瞿鴻機一派已完全敗下陣來。

三、慈禧棄岑的兩方面考慮

1、親滿排漢思想暗流洶湧

清朝是由女真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自清立伊始,滿漢戒備就是執政的第一大任務。在滿族人的內心深處,承認中原文明之先進,利用漢文化完成本民族之改造是主流思想,但這種示弱與自卑,或多或少增添了他們對漢族人的警惕提防,滿漢戒備貫穿清朝始末。

慈禧對岑春煊由親到疏,其中有何歷史原因和歷史走向

慈禧像

慈禧掌權初期,仍然沿用滿漢平衡的慣例。迨至晚清風吹雨打,國民越發用懷疑的眼光看世界,就連統治階級內部也出現了思想不統一。慈禧對大清帝國的即刻局勢心知肚明,但她絕不允許帝國大廈傾塌在自己手上。所以,加強滿族集權與專制便成為了最直接的辦法,滿漢平衡的政策也就遭遇到了空前的危機。

2、漢人主張的戊戌變法使慈禧生疑

戊戌一變,是以普通漢族知識分子為首的維新黨人掀起的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其改革作用面不僅輻射到了整個中國的各個零件,甚至還涉及統治階級的最高層。也就是說,戊戌變法的對象包括了光緒帝和慈禧太后。

這顯然是慈禧不能苟同的,然而僅僅這一點,慈禧還不至於將漢族人過分敵視,畢竟戊戌發軔是得到慈禧本人首肯的。變法是她在甲午刺激之下默許的強國方案,從立案到實施都是合法的。

慈禧對岑春煊由親到疏,其中有何歷史原因和歷史走向

光緒皇帝

但遺憾的是,其後維新黨人的策略激進,他們不允許中國出現皇權二元化,孤立和排斥慈禧,認為"尊君之道,非去太后不可",激勵年輕的光緒帝"大膽無懼,以兵圍頤和園,取太后入城,禁於西苑小島中,以盡其餘年",最終做到"

固後殺祿"。戊戌人真正激怒了慈禧,埋葬了戊戌運動。從此,慈禧對漢人主導的維新派極為仇視,不可避免地牽連了其他漢族人倡導的改革運動。

庚子一役,皇室狼狽出逃,有家不能回。諭令護駕,張之洞、劉坤一、李鴻章等漢族地方大員卻牽頭"東南互保",罔顧太后生死。此後,聯軍要求懲辦"禍首",否則拒絕中方議和,但在罪魁禍首的問題上,中央深感棘手,地方甚至時有出現"逞兇慈禧、地方自治"的議論,慈禧又該如何作想?

3、"以漢制漢"的政治謀略

迨至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北洋袁世凱勢力做大,丁未之前身兼八大職位,權傾朝野。慈禧察覺到了袁世凱的隱患,更深知北洋集團為漢族集團的代表,開始有意無意地扶植制衡北洋的勢力。

能夠抗衡北洋勢力的,除了羽翼尚未豐滿的清朝年輕貴族外,只有同為漢族官僚的清流派勢力可以與之一斗。在中央的清流派以瞿鴻機為代表,瞿出身科舉,為官清廉剛正,從21歲中進士入翰林開始,丁未年已官躍軍機大臣,慈禧向來倚重之。

另一個清流派大員即為封疆大吏岑春煊,他堅決站在袁黨對立面,入京參劾奕劻一役,已升尚書留在京中。利用清流派去攻擊北洋集團,對打著抑漢算盤的慈禧來說,具有著深遠意義。

慈禧對岑春煊由親到疏,其中有何歷史原因和歷史走向

袁世凱像

首先,無論北洋還是清流,均是漢人當先,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其次,年至丁未,慈禧自感年老力衰,必須考慮身後之事,岑、瞿、袁三人,無一不是德高望重的功臣。一旦新皇登基,功高蓋主的老臣必然掣肘,正好可以藉此機會,為後繼社稷掃清阻礙。在丁未一箭雙鵰之後,緊接著又將唯一旁落的張之洞明升暗降地調入軍機處,也可佐證慈禧之用心。

從實際效果來看,慈禧"以漢制漢"相當奏效,漢人兩派黨同伐異,詆譭傾軋,小矛盾逐漸放大,最終不僅袁世凱被撤四鎮實力大損,岑春煊、瞿鴻機也被政敵競相打擊,難復原身。兩派拉鋸,必有一方先敗,袁世凱因為緊緊拉住了位列軍機的滿人奕劻,慈禧選擇疏棄岑春煊,便有了可能。

4、岑春煊與戊戌黨人的曖昧關係

自18世紀末那一場失敗的變法開始,岑春煊就一直是活躍在改革風浪中的弄潮兒。早在1901年就任山西巡撫之初,就上奏過兩折,提出發展農工商業的概念,"養天下人之慾,給天下人之求者,農工商也"。

在廣東興學練兵,"竊維八旗生計之窘,積習之深,至今已極。處此競爭時代,欲求優勝,以追開國之宏觀,立自強之根本,則興學練兵兩事誠不可置為緩圖","設之兩廣遊學預備科館,改併為兩廣方言學堂,即以原有之譯學館堂舍改設八旗中學堂,派員監督。期於滿漢同文合軌,逐事改良,以求日有進步"。

清行預備立憲後,岑春煊主動聯繫張謇,經濟贊助成立上海立憲公會。可以說,無論從用意到行事,岑春煊都與力主變法圖存的康梁如出一轍。

事實上,康梁的維新派與岑春煊確有關聯。早在1895年康有為發起上海強學會之時,岑春煊"噬肯來遊

",是加入該會的各省"名儒碩彥"之一。1897年2月,康有為再到桂林講學,並與唐景裕、岑春煊等地方官紳議開聖學會。

慈禧對岑春煊由親到疏,其中有何歷史原因和歷史走向

光緒皇帝

1898年戊戌變法,岑春煊面聖力挺康梁,治轄的兩廣敢為變法之先,政變之時,因岑春煊在變法中表現活躍,"太后惡之

",多虧"榮祿為緩頰,乃調甘肅"。在此之前,岑春煊所作所為都屬一心求強,急國人之所急,要說激進,也不過是一朝臣子對帝國的忠責,對清廷主子根本無意去顛覆。

但在接連經歷戊戌政變與庚子侵略的沉重挫折後,岑春煊的人生抱負有了一定的變化,試引用一篇史料來證:

"庚子之役,以甘肅布政使率師勤王,護駕西行,遂邀西后特賞,遷任封疆。相傳其時春煊初擬助帝收回政權,或以孝治及利害之說動之,乃不敢發,而益自結於後。論者多病其不能見義勇為,然封掛重臣,統兵大將,多戴後,帝則勢處孤危,舉事不慎,將有奇禍。春煊縱慾建非常之業,其力亦苦不足耳。"

從以上的記敘看來,岑春煊效忠慈禧的動機似乎與常人認識有一些偏差,岑的歷史位置微妙,可以讓勤王與歸政這兩個晚清最為敏感的政治問題發生交叉。應該說,慈禧對晚清政局的獨裁利弊相抵,從她死後清朝瞬間崩塌的結果上看,更有非她不可的極端之想。

5、慈禧對比權衡下的選擇

但在身處庚子亂世、國之將傾的維新者看來,如果1898年的變法沒有被慈禧行政扼殺,就不會有此後對待西方態度的矯枉過正,義和團之鋌而走險就會被一派崇洋的世風規避。

慈禧對岑春煊由親到疏,其中有何歷史原因和歷史走向

光緒皇帝

所以,維新思者對局勢的絕望與對慈禧的不滿,兩者是緊密相連的,利用混亂局勢達到歸政光緒的目的,也應該是他們所能想到的,以致於我們還能看到更為具體的記述:"勤王之師,陝西藩臣某最先,某故先朝舊勳之裔,帝頗重之,擢陝西巡撫。一日招某入,叩頭畢,帝甫有言,而太后適至。帝色變,某亦汗下流背,乃亂以他語而罷,太后未之審也。"這裡所提到的陝西藩臣舊勳之裔當然就是岑春煊。

從慈禧的角度上審視,當年戊戌驚魂未定,讓她對康梁等人恨之入骨,相比岑春煊,丁未政潮另一派奕袁二人會讓她順眼得多。

慈禧對岑春煊由親到疏,其中有何歷史原因和歷史走向

奕劻像

奕劻本為滿族親貴,並且腐敗愛財,康梁若再想起勢,必不會託信這樣的人。袁世凱因戊戌告密之故,再次聯手光緒的可能性極小,遠在日本的康梁更對袁世凱咬牙切齒,有不共戴天之仇。

慈禧對岑春煊由親到疏,其中有何歷史原因和歷史走向

袁世凱像

反觀岑春煊,不僅在戊戌變法之時鼎力支持,還一直與海外立憲派的來往不斷,康有為的女婿麥孟華長年作為岑康之間信使。岑家出身兩廣,更容易接受康黨薰染,然多年以後岑康二人結為兒女親家,更可看作是兩人長期秘密友誼的佐證。這樣看來,在丁未年兩派不可開交的局面下,慈禧最終選袁棄岑也就有了理由。

慈禧對岑春煊由親到疏,其中有何歷史原因和歷史走向

岑春煊像

結語:無論排漢也好,忌康也罷,丁未年慈禧對岑春煊的疏棄都帶來了無窮的遺患。在本來倡導大政改革的清末,可勝任的進步官僚少,所面臨的艱難險阻多。如不能人盡其用肝腦塗地,本來就舉步維艱的新政改革幾無勝算。

無論岑春煊瞿鴻機,還是袁世凱奕劻,雖品行相異政見不一,但從根本上說他們都是支持新政支持立憲的進步官僚。慈禧非但沒能從中調和,使之求同存異共謀改革,反而冷眼旁觀,借力打力不教而誅,這對於同樣盼望國家復興的她來說無疑是一種失策。

岑瞿落敗後,本就實力深厚的頑固派向立憲運動展開了猛烈的反撲,因內訌而傷筋動骨的立憲官僚勢單力薄。慈禧死後,滿族集權的苗頭被載灃拾起走向了極端,最終一再失望的國民倒向了革命,在辛亥黎明的炮火下,清朝滅亡。

參考文獻:

岑春煊《樂齋漫筆》

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

陳夔龍《夢蕉亭雜記》

徐一士《一士談薈》

李剛《大清帝國最後十年》

李立峰《悲涼絕唱: 關於晚清改革的歷史沉思》

方新德,蘇燕《岑春煊奏摺兩件並析》

桑兵《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

辜鴻銘《清代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