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慈禧对岑春煊由亲到疏,其中有何历史原因和历史走向

导语:丁未年慈禧对岑春煊由亲到疏的态度变化,目前尚未有太多人明确提出慈禧与岑春煊关系之间的暧昧与反感。对慈禧相关的认知,主要为慈禧与清末新政、慈禧与预备立宪,未有太多涉及慈禧对丁未政潮的评价。

慈禧对岑春煊由亲到疏,其中有何历史原因和历史走向

岑春煊像

而岑春煊方面,大多认知是岑春煊与清末新政的关系。对于岑春煊涉及丁未政潮的部分,则看作是岑春煊的政争作为,没有就慈禧与岑春煊之关系进行深入了解。但是仔细思索丁未政潮的始末,就会发现岑春煊与慈禧之间有着一种更深奥的政治关系,正是这种关系,决定了岑春煊的去留。

一、岑春煊蒙恩慈禧

1、岑春煊的"为仕之道"

岑春煊,字云阶,广西西林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岑毓英曾任云贵总督,岑家人与云贵渊源颇深,后其自言:"至今滇人士与余家相值,犹依依如其乡人焉。"岑春煊少年得志,18岁捐官主事,24岁中举,1889年因岑父病故,余荫补授光禄寺少卿,仕途之路前景光明。

虽少时顽劣,岑春煊也得一副刚烈性格。甲午一战,中方惨败,

岑对屈辱求和极为不满,悲愤辞官隐归,不作出山打算。回到广西之后,岑春煊交游议论,尚属平平,唐景裕与龙泽厚等"见则谈学,与岑云阶及官场则谈博谈戏"。

慈禧对岑春煊由亲到疏,其中有何历史原因和历史走向

岑春煊像

戊戌运动兴起之后,岑春煊又看到了救国的希望,奋然投身其中,在广西大力支持赞助维新社团。1898年,有陪同其弟入京赴礼部考试的机会,得到光绪帝召见。

岑春煊面圣时,"力陈国势阽危,非发愤自强,不能图存。欲求自强,必先兴学、练兵、讲吏治、信赏罚,乃克有济,"又婉谏清国外交过于示弱的严重后果,"譬如纸虎被揭,威严尽失,谁复有所畏惧,以后外交将步步困难矣"。

一番言论恰与锐意改革的光绪帝一拍即合,于是越级擢任岑春煊为广东布政使(二品),前往广东推行新政,这厢破格提拔在清朝历史上"实异数也"。

在从政秉性上,岑春煊尽显刚烈的本色,"春煊每至一省,必大肆纠弹,上下股栗失色",甚至有岑未到任便参劾未来下属的例子。1907年,还未到邮传部就任的岑春煊,就将邮传部侍郎朱宝奎参劾革职。因此,岑春煊得名"

屠官",敢说敢为,庸官污吏抵触之,却被清流党人视为战友。

2、庚子年岑春煊千里勤王

1900年联军侵华,义和团起事,清廷内忧外患之下先后谕令各省督抚驰援京师。然而,晚清中央的向心力残弱,京师日渐吃紧,各地大员却徘徊观望,更有企固东南、变法自立的想法游走其间。

岑春煊因前与两广总督谭钟麟不合,戊戌之后被调任了甘肃布政使,庚子一役身在西北。接到驰援上谕当天,岑春煊即领兵启程,从兰州到京城路途遥远,且必经草地沙漠,然而岑春煊部星夜疾驰,竟然是为数不多先期到达京师的勤王军,其余各地的勤王军队多在两宫西幸后才陆续赶到太原、西安。

慈禧对岑春煊由亲到疏,其中有何历史原因和历史走向

慈禧像

慈禧和光绪系仓惶出逃,遇见岑春煊千里护驾才算松一口气,平安到达西安。慈禧事后颇为感动,多次对岑说:"我母子西巡时,若不得到你照料,恐将饿死,焉有今日?我久已将你当亲人看待。"

从此,岑春煊摇身慈禧的宠臣,名重一时。时人胡思敬曾评说道:"袁世凯、岑春煊俱有宠于太后。世凯之宠,由戊戌告变。春煊之宠,由庚子护驾。皆以患难奋翅而起,虽有外言,莫能间也。"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世人对岑袁争宠早有预感,而此后的清政大势,与主政帝国的慈禧有关,也就必与此二人有关。

二、丁未政潮慈禧对岑春煊态度转变

1907年的春夏,岑春煊与袁世凯的政争终于引发轰动朝野的巨大风波。

1、袁世凯新官制的失败

岑袁的正面交锋由清末新政中的官制改革开始,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伙同庆亲王奕劻上奏组建责任内阁,定奕劻为总理大臣执掌大权。岑春煊与军机大臣瞿鸿机均以清廉派自居,对袁奕排除异己以膨胀势力之手段极为愤慨,上书太后慈禧陈说袁党野心,最终慈禧否认新官制方案,并且逼迫袁世凯交出北洋六镇中的四镇兵权。

慈禧对岑春煊由亲到疏,其中有何历史原因和历史走向

袁世凯像

奕袁二人如意算盘落空,实力反被削弱,从此与岑瞿势同水火。随后,奕袁合谋,将岑春煊从两广总督任上排挤走,改任云贵总督,两广总督由袁世凯的姻亲周馥接任。岑春煊愤愤不平迟不就任,选择从武汉顺江而上入朝觐见。自岑春煊叩开宫门的一刻,丁未政潮正式爆发。

2、岑春煊抵京得宠

岑春煊擅自抵京,慈禧不仅未有怪罪,还与其动情叙旧,甚至"不觉泪下"。岑春煊趁机阐明来意,指斥奕劻:"近年亲贵弄权,贿赂公行,以致中外效尤,纪纲扫地,皆由庆亲王贪庸误国,引用小人",并且恳言陈述利害关系,"此人不去,纪纲何由整饬"。

慈禧对岑春煊由亲到疏,其中有何历史原因和历史走向

慈禧像

慈禧感触,便让岑春煊留在京师,任命邮传部尚书。因岑春煊士风高洁,袁世凯奕劻等人贪婪严重,时人常评:"陶子方,岑云阶,果敢有风骨,第一等也。徐菊人,杨杏莲,虽无大作为,而和平宽大,亦尚不失为第二等。张香涛,袁慰廷,均负盛名,然张皇欺饰,宜考最下"。

平日嫉恶如仇的岑春煊颇得清流党的好感,此番其晋京弹劾袁奕,更让清流党人击节而赞、鼎力支援。于是,御史赵启霖、赵炳麟以"杨翠喜案"及时奏参奕劻之子载振、袁世凯之将段芝贵,慈禧顺应众意开缺段芝贵,载振请辞得许。

3、丁未政潮的反转

丁未政潮至此时,奕劻、袁世凯狼狈不堪,疲于招架,岑春煊、瞿鸿机占尽优势,春风得意,看似清流胜浊流,但出人意料的是,丁未事态竟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慈禧对岑春煊由亲到疏,其中有何历史原因和历史走向

袁世凯像

奕袁恼羞成怒地设计了一套将岑春煊赶出京城的诡计,并且在潜心策划下成功实施。袁世凯先指使幕僚周馥奏报广东匪乱蔓延,因岑春煊多年在广,平乱之将才非岑不可。慈禧应允并督促其赴任,这样便将岑春煊赶出京城。

慈禧对岑春煊由亲到疏,其中有何历史原因和历史走向

奕劻像

后又遣蔡乃煌捏造岑春煊与康有为的合照,奏参岑与康党有染,慈禧惊诧"天下事真弗可逆料矣"。如此一回合,岑春煊身在上海称病不前,遂被开缺安心养病。丁未政潮,历时短短四月,清流派短占上风,然而政争发展到此时,岑春煊瞿鸿机一派已完全败下阵来。

三、慈禧弃岑的两方面考虑

1、亲满排汉思想暗流汹涌

清朝是由女真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自清立伊始,满汉戒备就是执政的第一大任务。在满族人的内心深处,承认中原文明之先进,利用汉文化完成本民族之改造是主流思想,但这种示弱与自卑,或多或少增添了他们对汉族人的警惕提防,满汉戒备贯穿清朝始末。

慈禧对岑春煊由亲到疏,其中有何历史原因和历史走向

慈禧像

慈禧掌权初期,仍然沿用满汉平衡的惯例。迨至晚清风吹雨打,国民越发用怀疑的眼光看世界,就连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思想不统一。慈禧对大清帝国的即刻局势心知肚明,但她绝不允许帝国大厦倾塌在自己手上。所以,加强满族集权与专制便成为了最直接的办法,满汉平衡的政策也就遭遇到了空前的危机。

2、汉人主张的戊戌变法使慈禧生疑

戊戌一变,是以普通汉族知识分子为首的维新党人掀起的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其改革作用面不仅辐射到了整个中国的各个零件,甚至还涉及统治阶级的最高层。也就是说,戊戌变法的对象包括了光绪帝和慈禧太后。

这显然是慈禧不能苟同的,然而仅仅这一点,慈禧还不至于将汉族人过分敌视,毕竟戊戌发轫是得到慈禧本人首肯的。变法是她在甲午刺激之下默许的强国方案,从立案到实施都是合法的。

慈禧对岑春煊由亲到疏,其中有何历史原因和历史走向

光绪皇帝

但遗憾的是,其后维新党人的策略激进,他们不允许中国出现皇权二元化,孤立和排斥慈禧,认为"尊君之道,非去太后不可",激励年轻的光绪帝"大胆无惧,以兵围颐和园,取太后入城,禁于西苑小岛中,以尽其余年",最终做到"

固后杀禄"。戊戌人真正激怒了慈禧,埋葬了戊戌运动。从此,慈禧对汉人主导的维新派极为仇视,不可避免地牵连了其他汉族人倡导的改革运动。

庚子一役,皇室狼狈出逃,有家不能回。谕令护驾,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等汉族地方大员却牵头"东南互保",罔顾太后生死。此后,联军要求惩办"祸首",否则拒绝中方议和,但在罪魁祸首的问题上,中央深感棘手,地方甚至时有出现"逞凶慈禧、地方自治"的议论,慈禧又该如何作想?

3、"以汉制汉"的政治谋略

迨至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北洋袁世凯势力做大,丁未之前身兼八大职位,权倾朝野。慈禧察觉到了袁世凯的隐患,更深知北洋集团为汉族集团的代表,开始有意无意地扶植制衡北洋的势力。

能够抗衡北洋势力的,除了羽翼尚未丰满的清朝年轻贵族外,只有同为汉族官僚的清流派势力可以与之一斗。在中央的清流派以瞿鸿机为代表,瞿出身科举,为官清廉刚正,从21岁中进士入翰林开始,丁未年已官跃军机大臣,慈禧向来倚重之。

另一个清流派大员即为封疆大吏岑春煊,他坚决站在袁党对立面,入京参劾奕劻一役,已升尚书留在京中。利用清流派去攻击北洋集团,对打着抑汉算盘的慈禧来说,具有着深远意义。

慈禧对岑春煊由亲到疏,其中有何历史原因和历史走向

袁世凯像

首先,无论北洋还是清流,均是汉人当先,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其次,年至丁未,慈禧自感年老力衰,必须考虑身后之事,岑、瞿、袁三人,无一不是德高望重的功臣。一旦新皇登基,功高盖主的老臣必然掣肘,正好可以借此机会,为后继社稷扫清阻碍。在丁未一箭双雕之后,紧接着又将唯一旁落的张之洞明升暗降地调入军机处,也可佐证慈禧之用心。

从实际效果来看,慈禧"以汉制汉"相当奏效,汉人两派党同伐异,诋毁倾轧,小矛盾逐渐放大,最终不仅袁世凯被撤四镇实力大损,岑春煊、瞿鸿机也被政敌竞相打击,难复原身。两派拉锯,必有一方先败,袁世凯因为紧紧拉住了位列军机的满人奕劻,慈禧选择疏弃岑春煊,便有了可能。

4、岑春煊与戊戌党人的暧昧关系

自18世纪末那一场失败的变法开始,岑春煊就一直是活跃在改革风浪中的弄潮儿。早在1901年就任山西巡抚之初,就上奏过两折,提出发展农工商业的概念,"养天下人之欲,给天下人之求者,农工商也"。

在广东兴学练兵,"窃维八旗生计之窘,积习之深,至今已极。处此竞争时代,欲求优胜,以追开国之宏观,立自强之根本,则兴学练兵两事诚不可置为缓图","设之两广游学预备科馆,改并为两广方言学堂,即以原有之译学馆堂舍改设八旗中学堂,派员监督。期于满汉同文合轨,逐事改良,以求日有进步"。

清行预备立宪后,岑春煊主动联系张謇,经济赞助成立上海立宪公会。可以说,无论从用意到行事,岑春煊都与力主变法图存的康梁如出一辙。

事实上,康梁的维新派与岑春煊确有关联。早在1895年康有为发起上海强学会之时,岑春煊"噬肯来游

",是加入该会的各省"名儒硕彦"之一。1897年2月,康有为再到桂林讲学,并与唐景裕、岑春煊等地方官绅议开圣学会。

慈禧对岑春煊由亲到疏,其中有何历史原因和历史走向

光绪皇帝

1898年戊戌变法,岑春煊面圣力挺康梁,治辖的两广敢为变法之先,政变之时,因岑春煊在变法中表现活跃,"太后恶之

",多亏"荣禄为缓颊,乃调甘肃"。在此之前,岑春煊所作所为都属一心求强,急国人之所急,要说激进,也不过是一朝臣子对帝国的忠责,对清廷主子根本无意去颠覆。

但在接连经历戊戌政变与庚子侵略的沉重挫折后,岑春煊的人生抱负有了一定的变化,试引用一篇史料来证:

"庚子之役,以甘肃布政使率师勤王,护驾西行,遂邀西后特赏,迁任封疆。相传其时春煊初拟助帝收回政权,或以孝治及利害之说动之,乃不敢发,而益自结于后。论者多病其不能见义勇为,然封挂重臣,统兵大将,多戴后,帝则势处孤危,举事不慎,将有奇祸。春煊纵欲建非常之业,其力亦苦不足耳。"

从以上的记叙看来,岑春煊效忠慈禧的动机似乎与常人认识有一些偏差,岑的历史位置微妙,可以让勤王与归政这两个晚清最为敏感的政治问题发生交叉。应该说,慈禧对晚清政局的独裁利弊相抵,从她死后清朝瞬间崩塌的结果上看,更有非她不可的极端之想。

5、慈禧对比权衡下的选择

但在身处庚子乱世、国之将倾的维新者看来,如果1898年的变法没有被慈禧行政扼杀,就不会有此后对待西方态度的矫枉过正,义和团之铤而走险就会被一派崇洋的世风规避。

慈禧对岑春煊由亲到疏,其中有何历史原因和历史走向

光绪皇帝

所以,维新思者对局势的绝望与对慈禧的不满,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利用混乱局势达到归政光绪的目的,也应该是他们所能想到的,以致于我们还能看到更为具体的记述:"勤王之师,陕西藩臣某最先,某故先朝旧勋之裔,帝颇重之,擢陕西巡抚。一日招某入,叩头毕,帝甫有言,而太后适至。帝色变,某亦汗下流背,乃乱以他语而罢,太后未之审也。"这里所提到的陕西藩臣旧勋之裔当然就是岑春煊。

从慈禧的角度上审视,当年戊戌惊魂未定,让她对康梁等人恨之入骨,相比岑春煊,丁未政潮另一派奕袁二人会让她顺眼得多。

慈禧对岑春煊由亲到疏,其中有何历史原因和历史走向

奕劻像

奕劻本为满族亲贵,并且腐败爱财,康梁若再想起势,必不会托信这样的人。袁世凯因戊戌告密之故,再次联手光绪的可能性极小,远在日本的康梁更对袁世凯咬牙切齿,有不共戴天之仇。

慈禧对岑春煊由亲到疏,其中有何历史原因和历史走向

袁世凯像

反观岑春煊,不仅在戊戌变法之时鼎力支持,还一直与海外立宪派的来往不断,康有为的女婿麦孟华长年作为岑康之间信使。岑家出身两广,更容易接受康党熏染,然多年以后岑康二人结为儿女亲家,更可看作是两人长期秘密友谊的佐证。这样看来,在丁未年两派不可开交的局面下,慈禧最终选袁弃岑也就有了理由。

慈禧对岑春煊由亲到疏,其中有何历史原因和历史走向

岑春煊像

结语:无论排汉也好,忌康也罢,丁未年慈禧对岑春煊的疏弃都带来了无穷的遗患。在本来倡导大政改革的清末,可胜任的进步官僚少,所面临的艰难险阻多。如不能人尽其用肝脑涂地,本来就举步维艰的新政改革几无胜算。

无论岑春煊瞿鸿机,还是袁世凯奕劻,虽品行相异政见不一,但从根本上说他们都是支持新政支持立宪的进步官僚。慈禧非但没能从中调和,使之求同存异共谋改革,反而冷眼旁观,借力打力不教而诛,这对于同样盼望国家复兴的她来说无疑是一种失策。

岑瞿落败后,本就实力深厚的顽固派向立宪运动展开了猛烈的反扑,因内讧而伤筋动骨的立宪官僚势单力薄。慈禧死后,满族集权的苗头被载沣拾起走向了极端,最终一再失望的国民倒向了革命,在辛亥黎明的炮火下,清朝灭亡。

参考文献:

岑春煊《乐斋漫笔》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徐一士《一士谈荟》

李刚《大清帝国最后十年》

李立峰《悲凉绝唱: 关于晚清改革的历史沉思》

方新德,苏燕《岑春煊奏折两件并析》

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

辜鸿铭《清代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