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劉中醫說健康:《脾經》健脾祛溼補三陰

前面,我們一起學習了手部的三條陰經,以及它們的一些重要穴位。這節課,我們開始學習足部的三條陰經。我們先來學習脾經。

本文來源於專欄《經絡養生與康復》原價59元,新課特價只需9.9永久收聽

經脈循行

脾經,全稱為足太陰脾經。根據經脈分佈的規律,從名字裡我們知道,這條經屬於脾,是一條足部的陰經,陰中屬於最旺的太陰,所以脾經主要循行在下肢內側前緣(PPT)。但是脾經的路線和規律有一點不一致的地方,我們通過經絡圖來看看。脾經從足大指開始循行,經過內踝前方向上,進入小腿後,根據規律,太陰經應該是在內側前緣,但脾經和肝經在內踝上 8 寸以內的這段距離,是足厥陰肝經在前,足太陰脾經在中間,過了 8 寸後,才回到規律所描述的路線。在內踝上 8 寸的位置,脾經和肝經交叉後,回到下肢內側前緣繼續上行,一直到達少腹部,隨後沿著腹壁的外側和脅肋部,到達脅下。脾經在內部屬脾,絡胃。

劉中醫說健康:《脾經》健脾祛溼補三陰

經脈作用

從經絡圖裡我們看到,脾經在體內不僅聯絡了脾和胃,它還經過了少腹部,少腹部的內部是我們的生殖和泌尿系統,所以脾經的治療作用除了脾胃疾病外,還與生殖和泌尿系統有關,尤其是婦科相關生殖系統疾病。

脾胃病包括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如腹脹腹痛腹瀉等;婦科疾病包括月經不調、痛經等。其他生殖泌尿系統病證包括小便不利,遺尿,遺精等。

經脈穴位保健

其實,脾經上的穴位的治療和保健作用遠不止這些,下面我就一起來學習。第一個我們要學習的脾經穴位是三陰交穴。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 3 寸,脛骨後緣。我們在定位的時候,先找內踝尖,然後利用橫指寸向上取 3 寸,也就是除拇指外的四指併攏,以中指中節橫紋為準的橫向距離為 3 寸,再水平位置取脛骨的後緣凹陷處,就是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顧名思義,就是足部的三部陰經,脾、肝、腎經的經氣所交匯的一個穴位。所以本穴具有調補脾肝腎三髒的作用。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兼可運化水溼;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肝藏血、主疏洩,為女子之先天,因此,脾、肝、腎三髒對於人的生命過程和女子的生理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因為如此,三陰交穴的作用非常廣泛,也是臨床治療疾病和保健養生的常用穴位。

劉中醫說健康:《脾經》健脾祛溼補三陰

首先,三陰交穴可以調理女子月經以及婦科相關問題。像月經不調,痛經,帶下病,婦科炎症,更年期綜合症等。

第二,三陰交穴可以調理生殖系統疾病,例如不孕不育,男子遺精,精子活力低下,並且可以保養子宮和卵巢,延緩衰老。

第三,三陰交穴可以調節人體內分泌,可以祛斑祛痘,減少皺紋,起到一定的美容效果。

第四,三陰交穴可以改善人體免疫力,調治肌膚過敏,防治溼疹、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

第五,三陰交穴可以保持血壓穩定,對於調理高血壓或低血壓均有一定效果。

第六,三陰交穴還可以用於陰虛體質人群的調養,陰虛體質一般表現為形體消瘦,兩顴潮紅,口乾,心胸煩熱,手足心熱,盜汗,便幹,舌紅少苔等。

第七,三陰交也具有很好的通經活絡作用,對於中風後遺症等導致的下肢偏癱,肌肉痿縮等,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總之,三陰交穴作用廣泛,在平時保健養生中可以多加利用。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孕婦是嚴禁刺激三陰交穴的,因為三陰交穴具有催產的作用,容易引起流產。

應用三陰交穴進行養生保健,我們可以用按揉的方法,也可以用艾條灸的方法。【操作演示:按揉三陰交穴時,我們先找到這個穴位,然後兩手分別用拇指按在穴位上,可以雙側穴位同時操作,以常規方法來按揉,每穴 15 分種以上,一般在睡前半小時進行操作為佳,如果是調整血壓,則在中午 11:00-13:00 進行操作。每天堅持,就會達到不錯的效果,雙手力量不夠時,我們也可以藉助道具,如點穴棒,經絡敲

劉中醫說健康:《脾經》健脾祛溼補三陰

打錘,甚至是筷子都可以。艾條灸,取艾條點燃,在三陰交穴上作溫和灸,每穴 10-15 分鐘。】

我們要學習的第二個穴位是陰陵泉穴,陰陵泉穴位於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找這個穴位時,我們可以屈膝 90 度,然後在小腿內側中段,沿著脛骨後緣的凹陷,一直向上推,當推到頂點的凹陷處,這個便是陰陵泉穴(模特演示)。因其在內側屬陰,周圍骨頭高顯似山陵,穴中沉陷似泉眼,故名陰陵泉。

陰陵泉穴有很強的健脾祛溼功效,可以治療脾虛不運化水溼證,在平時保健中適合脾虛溼盛或溼熱體質的人群。多表現為四肢困重無力,腹脹,不思飲食,飯後容易有脹氣感,精神疲倦,形體消瘦或肥胖、常有浮腫現象,舌苔厚膩,女子可有帶下量多,色白或淡黃,質稠,綿綿不斷等。另外,此穴還有通小便的效果,對於一些老年人感覺排尿排不乾淨,也可以用此穴調養。

應用陰陵泉健脾祛溼,最好使用艾灸的方法。【操作演示:取坐位,小腿橫放於椅子上,取艾灸點燃進行雀啄灸,每穴 10-15 分鐘,可以每天進行,平時空閒時,也可多用手指按揉此穴。】

第三個穴位是血海,血海穴位於在大腿內側,屈膝時,髕底內側端上 2 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取這個穴位時,我們在屈膝的時候,請家人幫忙以手掌心對準膝蓋骨頂端,然後包住膝蓋,拇指向內側,指腹下的肌肉隆起處便是血海穴。

劉中醫說健康:《脾經》健脾祛溼補三陰

(模特演示)

血海穴,顧名思義,就是血的海洋,是一個以健脾補血為主的穴位。所以血海穴多用於脾虛導致的血氣虧虛證。因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弱,無力化生氣血,就容易導到血虛,刺激該穴,可以健運脾氣,化生氣血。脾除了化生血氣,還能統攝血液在脈中運行,如果脾氣虛弱,可能導致血滲出脈外的出血證。

所以,對於平時表現為頭暈眼花、乏力,失眠、心煩等血虛證,或者月經過多、崩漏兼見脾虛症狀時,血海穴再合適不過。

應用血海穴進行保健調理,此外,血海穴還可以治療風疹、蕁麻疹、溼疹等風邪為主的皮膚病,因為中醫認為"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多用艾條灸法。【操作演示:操作時,取正坐位,暴露血海穴,如果用於脾虛血虛證,可用艾條的溫和灸;如果是用於治療風疹等皮膚病,可以用艾條灸的雀啄灸。每穴均 10-15 分種,每天或隔天一次。平時也可多用按揉法刺激本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