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為何東漢末年,各個軍閥實際上已經擁兵自立,但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是有很大的好處?

永遠愛你親愛的燦燦


漢獻帝代表著正統,是一面旗幟,但是這面旗幟有多大影響力,還得看這面旗幟由誰來打,董卓,呂布,李榷、郭汜都曾經有這面旗幟,但是不但沒得到好處,反而是引火燒身。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對漢獻帝正統的挑戰就從來沒有停止過,袁紹曾經策劃過另立新君,袁術則是直接稱帝,漢獻帝本人也曾經落到無人問津的地步,漢獻帝是一面正統大旗只是實際上也是千瘡百孔,破爛不堪。

諸侯起兵反對董卓的時候,一起擁戴袁紹做盟主,袁紹就認為,漢獻帝的合法性不足,打算另立劉虞為帝。首先靈帝的嫡子是劉辯,但是他卻被董卓給廢掉了,劉協雖然也是靈帝親子,可是卻是賊人擁立上臺的。其次,漢獻帝的父親漢靈帝原本就是一個比較疏遠的宗室,他與其前任桓靈,都快要出五服了。

既然遠支宗室漢靈帝能當皇帝,那麼同為遠支宗室的劉虞自然也能當皇帝,因此當袁紹等人提出要立劉虞為新皇帝的時候,諸將中附和的人就有不少。卻有兩個人對此反對。其中一個是曹操,另一個是袁術,最後劉虞也是死活不幹,因此另立新君的事才作罷。

雖然漢獻帝安然度過了自己第一次正統性危機,袁術這邊又跳出來了,袁術遠比他哥哥袁紹要直接,袁術是要自己當皇帝。袁術的思維很簡單總結起來就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在袁術看來,漢室已經沒有救了,而取代天下的,還有誰比他袁術更有資格呢?袁家可是連續幾代人都出三公級別的大官的,因此袁術於建安二年(197年)在壽春稱帝,建號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

但是袁術稱帝的行為,被天下諸侯所不齒,與其說不齒,不如說是嫉妒,雖然漢獻帝含金量不高,但是畢竟是老子一輩傳下來的,祭拜過天地的,你袁術憑什麼當皇帝,騎在我們頭上,袁術就成為了眾矢之的,不久就接連遭到孫策、呂布、曹操三方的叛盟與打擊,在建安四年,走投無路的袁術想要喝一碗蜂蜜水解渴,結果連蜂蜜都找不到。袁術嘆息良久,乃大吒曰:“袁術怎麼會到這個地步!”最後嘔血鬥餘而死。

可以看出,從漢獻帝稱帝開始就有人在挑戰他的正統性,尤其是以“四世三公”的袁氏兄弟最為積極,反而是被稱為“贅閹遺醜”的曹操每一次都站在了漢獻帝一邊,從這個角度講,曹操年輕時絕對是漢獻帝的忠臣。

曹操之所以能完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標,和他超強的能力以及赫赫戰功是分不開的,雖然天子在手,但是每一場勝利都是曹操實打實打出來的,另一方面說,雖然天子在手,該吃的敗仗,一場也沒少吃。

曹操剛剛把漢獻帝安置在許都,袁術就跳出來稱帝,此時,應該是曹操和漢獻帝最團結的時候,對於漢獻帝來說,如果袁術的帝位坐穩了,那自己還算個什麼東西,對於曹操來說如果袁術皇帝做安穩了,自己手裡的漢獻帝就變的一文不值了。


因此,曹操立即就開始了對袁術的戰爭,最後袁術嘔血而死。在擊敗袁術後,曹操又擊敗呂布,大敗袁紹從而初步實現了北方的統一,特別是和袁紹之間的戰爭,曹操火燒烏巢,以弱勝強,袁紹並沒有因為漢獻帝在手下留情,袁紹的士兵也沒有因為漢獻帝而望風倒戈。

在之後的赤壁之戰,漢中之戰,不僅孫權沒有給漢獻帝面子,連劉皇叔也沒把漢獻帝這面大旗當回事,和曹操那是真刀真槍幹了起來,最後曹操也都是鎩羽而歸。

因此,漢獻帝本身代表了當時的正統,給曹操最大的實惠就是,曹操可以利用漢獻帝封官許願拉攏人心,孫權、馬騰、張繡等軍閥就是因為這點實惠,一度都倒向曹操,但是這種投靠是不穩固的,曹操想要地盤還是需要自己一點一點靠戰爭去取得。


醉美木瀆


中國有句老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曹操握著天子這張牌可以擁有大義,他的一切行動都是合法的。

就好比,傳國玉璽只是一個信物,但很多人為此爭個你死我活,因為拿到傳國玉璽的才是正統,才是合法的!

其次,東漢末年儘管是亂世,但仍然有很多人忠於漢朝,認為自己是大漢子民,曹操可以借天子的名義召集天下英才,壯大自己的實力,曹操陣營的保皇派最出名的就是荀彧。

再者,劉備就是現身說法最好的案例。因為自己姓劉,號稱中山靖王后代,一揮手,從一個賣草鞋的破落戶成為一個小弟雲集的大哥大,這就是品牌效應。

曹操手中的天子就是他的品牌,只要天子在,幹啥都順利。雖然騙不了那些諸侯,但是騙平民百姓還是足夠的。

老百姓心裡想,皇帝都在曹丞相這裡,我們肯定得支持曹丞相的工作。

這就是民心,天子能給曹操穩定民心,其他人都不能!

所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他所得好處最大!


今人不見古人月


因為中國人自古有正統觀念 ,誰家打的天下就由誰家來坐。例曹操挾天子就代表國家名義上還是漢王室的 ,天子有權利號令諸侯 。 如果諸侯不聽 ,曹操就有藉口發兵 ;而且群雄會群起而攻之。這是曹操代表的就是漢室。誰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同樣的道理,如果曹操殺了天子 ,各諸侯就有名義起兵鞏固皇室, 同時曹操也會遭到士族的反對。在曹氏政權尚未完全鞏固的情況下 ,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最理性的做法。


古今歷史觀文


其實“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使用是有前提的,正如題主所說東漢末年,諸侯都已擁兵自重,卻還承認曹操的號令是天子所為,這裡面涉及到的個人認為有兩個方面。

一是中國歷史上所謂的正統問題。在曹操的有生之年,雖然局勢動盪,各路諸侯相互征伐,並且最終形成了曹操,孫權,劉備三個大的軍事集團瓜分了天下,但是實際上,不論是被滅的諸侯,還是存在的曹和孫劉,都一直尊奉漢室為正統。傳統的士族門閥認為雖然漢室衰微,但過不在皇帝,而在於外戚和宦官把政,士族們依附於各個諸侯,追求的是中興漢室,而不是滅亡漢朝。這一點在曹操集團中以荀彧為首,荀彧指望曹操輔佐漢獻帝,成為中興名臣,而自己也竭盡所能輔助曹操,幫助他統一北方,至少在荀彧自殺前,曹操的野心還是沒有達到滅漢自立的地步,其實,終其一生,他也無法做到這一點,因為作為一直以來都以漢丞相自居,以奉辭伐罪為名的他來說,自立意味著否定自己,這一點說多了,但是可以想見,就連曹操想不尊奉漢室都做不到,更何況其他諸侯?

二是諸侯實力問題。漢末至三國的幾十年裡,大小軍閥你來我往,相互攻打吞併直至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期間沒有任何一路軍閥有實力吞併所有其他軍閥而實現統一,那麼在這種局勢下,如何在名義上不引起別人聯合攻擊,那就老老實實尊奉漢室,默默發展自己,這一點正面例子是孫堅父子,反面例子是袁術。大家都知道誰也不可能一口氣把別人都打敗,那麼就不要出聲,凡是出頭自封天子的,大家就一起滅了他。如此,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了政治優勢,所以逐步統一北方。等赤壁之戰時,孫劉發現再不抱團取暖,那就只能被滅了,因此曹操失利。

其實,至赤壁之戰,“挾天子以令諸侯”對孫劉的作用已經幾乎沒有了,孫劉也有了自己明確的政治口號“清君側”。於是,曹操死後,曹丕便逼迫漢獻帝禪位,建立魏國,此時,孫劉便相繼立國,進入三國時代。

不論什麼原因,最重要的其實就一點,那就是軍事實力的問題,就好比戰國七雄,待秦國具備了統一天下的實力之後,就不需要什麼政治口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