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這位皇帝一天內天斬殺70員大將, 後世卻無人指責, 反稱其為明君。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縱觀中國歷史,論及屠殺功臣,恐怕無人能出朱元璋之右。據史料記載:明朝開國三十四功臣,除了被殺、賜死或死因成謎外,僅僅只有沐英、郭英、耿炳文、湯和得以善終。關於朱元璋晚年大殺功臣,後人評價褒貶不一,許多人給出的答案是,主要是太子朱標早亡,而皇孫朱允炆年幼,恐其無法駕馭這些權臣,朱元璋為維護國家穩定,只好犧牲自己的名聲,不得已對功臣們痛下殺手。

因此,皇帝們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自然有著殺伐大權,正所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有些皇帝殘暴,嗜好殺人,因此便有伴君如伴虎之俗語流落民間。

這位皇帝一天內天斬殺70員大將, 後世卻無人指責, 反稱其為明君。


可有這麼一個皇帝,他竟然在一天之內就殺掉了手下的70員大將,這種果斷也沒幾個皇帝能做得到,但是後世卻對這位皇帝評價相當之高,他就是“五代十國第一明君”後周世宗柴榮。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提到:“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我們在肯定趙匡胤成為北宋政權的建立者的同時,也決不能忽視柴榮的貢獻,趙匡胤是站在柴榮這個巨人的肩膀上獲得空前的成功。或者說,沒有柴榮的奠基,宋朝不會這麼快完成統一,或者說沒有柴榮的早逝,也就沒有趙匡胤什麼事兒了。

趙匡胤黃袍加身篡了孤兒寡母的政權後,僅用二十年就完成了統一,並對工商業、文人等實行各種優待政策,這都跟他的前老大周世宗柴榮這位商人出身、勤勉務實的君主有著重大關係,可以說,正是因為柴榮的開創,才有了後來文化燦爛的有宋一代。

柴榮即位時,正值中國最動盪、最黑暗的時期五代時期,在這五十年間,中原大地朝代更迭頻繁,民不聊生,商業凋零,百廢待興,四周又有強敵虎視眈眈,諸如北邊的遼國契丹,胡人部族等。柴榮自幼生活在社會底層,深知民間疾苦,等成為郭威養子,並順利接班成為大周皇帝后立下宏願,希望能 “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

這位皇帝一天內天斬殺70員大將, 後世卻無人指責, 反稱其為明君。


然而,柴榮剛剛登基之時,北漢趁著後周政局動盪,北引契丹南侵,柴榮毅然決然御駕親征,率領大軍北進,雙方在高平相遇,擺開陣勢,準備大戰一場。當時柴榮兵分兩路,李重進、白重贊率領左路兵馬,樊愛能、何徽率右路,向訓、史彥超居中軍,張永德率禁兵殿後。然而,就在大戰一觸即發之際,眼見得敵方來勢洶洶,右路軍樊愛能、何輝等將領為畏戰退縮,帶兵後撤,做了逃兵。情況危急之時,柴榮親自率兵殺入了重圍,身先士卒,率軍奮戰,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戰後按照軍法論功行賞,樊愛能、何輝等70名將領臨陣脫逃,應當處斬。然而,柴榮還是不忍心將這70名將領全部斬首,這時大將張永德站出來說:“愛能等素無大功,忝冒節鉞,望敵先逃,死未塞責。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軍法不立,雖有熊羆之士,百萬之眾,安得而用之!

柴榮隨即果斷下令,殺掉了這70位將領,以正軍紀。所以這不僅不能說明柴榮殘暴,反而凸顯出了柴榮對於拯救國家於水火的決心。

這位皇帝一天內天斬殺70員大將, 後世卻無人指責, 反稱其為明君。


後來,柴榮吸取高平之戰“將不用命、士不能戰”的教訓,積極整軍備武,廣募天下壯士“選取優者為殿前諸班”,升趙匡胤為殿前都虞侯,張永德出任殿前都指揮使。通過一段時間的整頓,柴榮麾下擁有一支威震天下的強大軍隊,南征北戰,無往不勝。同時進行多項改革措施,不但後周政權漸趨穩定,百姓生活水平也漸有起色。

只可惜,柴榮英年早逝,儘管在位僅僅六年,其文治武功卻為後世廣為傳頌,至今無人指責。宋神宗趙頊評價柴榮時曾說:“世宗誠創業造功英主也,使天假之年,其功業可比漢高祖。

如果柴榮是位長壽之君,北宋的版圖又怎會龜縮在長城以南呢!可惜歷史雖然可以假設,卻永遠只屬於過去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