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定陵如此大數量的磚石究竟來自哪裡,又是如何運往北京?

太極星空


定陵的石料有兩種,一是是北京的特產,叫做漢白玉。二是來自雲南的大理石。

萬曆年間,有個叫賀仲軾的進士。他父親是工部營繕司郎中,主持了萬曆二十四年對乾清、坤寧兩宮的營建。後來京察的時候,察出他父親冒銷工料,被罷官。賀仲軾為父申冤,寫了一本書叫《兩宮鼎建記》,詳細描述了兩宮營建過程中各種料材的來歷。

書中提到為從房山西南的大石窩運來一塊造丹陛用的石料(長3丈厚5尺),兩萬搬運工足足拖了28天。

漢白玉其實也是大理石的一種,同體白色,質地很硬,是非常名貴的建築材料。天安門前金水河上,用漢白玉雕成的金水橋,至今熠熠生輝。此石產自北京房山大石窩鎮高莊村西的石礦,全國獨此一份。1998年,國家建材局石材質量監測中心、中國石材協會評出83種新特石材,房山高莊漢白玉被評為1101號,人稱“中國1號”。

它為什麼叫“漢白玉”呢?因為有一種在河床上常年沖刷形成的石料,叫做“水白玉”。房山發現的這種石材和水白玉非常接近,被叫做“旱白玉”。漢白玉是旱白玉之誤。

當然,這種石材產量有限,得省著用。定陵也不可能全用漢白玉建築。

另外一種是雲南大理的大理石。這種石料產量很大,應用廣泛,北京故宮和十三陵用量非常大。就是太遠了,運輸不易,不可能用體量太大的,都是裁成比較小的石條。

十三陵大量耗用民力。據史料記載:規模較小的獻陵動用軍夫、工匠23萬人,在前十二陵中最小的景陵也用了10萬人。定陵的規模要比獻陵大的多,用工數量想必遠遠超出。

修陵過程中勞累而死的工匠不計其數,修長陵過程中,朱棣曾派專人去天壽山工地宣讀他寫的祭文以示慰藉。

忘了說磚了。定陵鋪的漫地的磚都來自蘇州,和故宮太和殿用的地磚一樣的,側面有“蘇州府督造”。就是傳說中的“金磚”。這磚在紫禁城用的都非常有限,定陵的奢侈可見一斑。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明定陵坐落在北京天壽山的西南方的大峪山下,它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顯朱翊鈞的陵墓,建於1584-1590年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是在萬曆皇帝生前就開始建造的,總佔地面積182000平方米,前有院落三進,後有寶城一座,陵正門是三座漢白玉石橋,其陵內建築物有300多間,陵墓的牆基,其石皆為文石,臺階,牌樓門,墓道御路,供案,供器等都是用上等的白石所雕制而成的,其定陵規模之大,用石之多,可喂是在當時,一定設有巨大的採石場,我本人推測定陵從開建至完工只用了六年時間,按當時生產力落後,石材全靠人工去採挖,運輸也是人工拖運,所以這麼巨大的用石量不可能從太遠的地方定製,應就近就地取材才為科學,但離陵墓太近也不合理,應在外羅城旁邊的昌平城區內設有采石場。這樣運距也不遠,也不會破壞陵墓的風水,也便於趕工期。

我的這種觀點合理嗎?還望大家多多指教!問題就回答到此,謝謝大家的觀看!再會!



劉勇收藏


定陵採用的應該是青磚。青磚起源於西漢宣帝時期,被廣泛應用從東漢末年開始。常用於建墳墓,皇陵,城牆還有長城。明代在營建紫禁城時,鋪地所用的青磚都是蘇州等五府燒造的,因為蘇州等地位於大運河旁,土質細膩,含膠體物質多,可塑性大,澄漿容易,製成的磚質地密實,而且,製成之後,了就近利用京杭大運河運到北京。(個人創作,望能解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