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天人合一怎么理解?

丰子丰语


天人合一怎么理解?

1》首先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对‘’天人合一‘’的理解的吧。

‘’天人合一‘’应该说是我们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认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体现,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动天意(就‘’天人感应‘’),由此两者合为一体,这便是‘’天人合一‘’说的产生的前因后果。

2》显然古人的‘’天人合一‘’论,如果以现代唯物论来解释是不能成立的而且是错误的。唯物论者认为,宇宙之大无边无际,宇宙存在的时间无断地周而复始,宇宙的物质都是按着它们的运动规律自我存在和运功,并相互影响,构成了纷呈异彩的美妙世界,说它们存在着天的意志(意识)这是错误的,只能说明它们只有存在着在宇宙中运动的规律,并影响着人类生存的环境空间。

3》在这个洪荒宇宙世界中,如果人类要很好地生存,就必须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并按自然的规律去行事(道法自然),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更好地存在于大自然中,才能求取人类更好地在天中(大自然中)存在与发展。而目前人类对于宇宙(天)的探索,研究,无疑是在寻找天(宇宙)的运动规律,并根据天道的变化,科学地制订人类在天道中能够更能与天道相符相成的规律存在而努力。

4》在广宽无垠的宇宙存在中,地球人的存在何其渺小,人类所能研究的只能是与地球中观察到的与人类生存的天,并与地球存在着有机联系的运动规律,以使天道和人道合一(天人合一)的最大化的最科学的运行规律去指导人类与天(宇宙)共存发展的最佳存在发展规律。

5》各位朋友,以上是本人对于‘’天人合一‘’之我见,是否符合其本义,敬请各位赐教,并共同探讨一起分享。


邓工280


中国人所说的天人合一,是指天、地、人,三者合一,不是纯粹的天与人合一。因为我们知道,天不能单独存在,天单独存在就不会有功效。

所以,凡是我们讲天的时候,一定包含地在内;讲地的时候,也一定把天包含在里面。有时候我们到野外郊游,发现以前留下来的石碑上面写两个字:后土,只要一看到"后土",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就会马上抬头看它的上面,因为上面一定还有两个字:皇天。没有皇天,怎么会有后土呢?现代人没有这个修养,看到"后土",就只是看到后土,不会去看"皇天"。

中国人,看到天就会想到地,看到地就会想到天,缺一不可;讲道的时候,不会忘记这个道要使用出来才有用,否则是没有用的;谈理想的时候,要知道理想落实了才有意义,否则就只是空谈。可见,我们的思路是合一的。

所以,天人合一就是天理跟良心合一,就是说,我们想事情要凭良心。良心从哪里来?从天理来。所以,后来我们把"天理良心"这四个字浓缩成两个字,叫"天良"。

中国人只要被人骂说"你这个人没天良",这个人就会很丢脸,这是很严重的指责,骂一个人没天良,等同于说他完全没有做人的价值。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要有天理良心。

一个人最要紧就是观念要清楚,观念清楚了,就什么烦恼都没有,观念不清楚,那就什么都烦恼。所以,儒家所讲的反求诸己,其实就是天人合一的一个实施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寻求改进。我们一定要天人合一,理想跟实际要合一,所讲的话跟行为要合一,自然跟道德要合一,凭天理良心来走好未来的路。



国学紫微


天人合一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要做到天人合一,不是一件容易事,它需要我们了解和感知天文学,气候学,还要了解和掌握人文地理知识,以及哲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各种自然科学常识

,还要了解和掌握佛教知识、道教知识、儒家思想。

正所谓天、地、人三合,还需要己合,也就是古语说的“天时、地利、人和”。易经中就包涵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有阴阳然后天地,有天地然后有季节,有季节变化然后有人类,有人类然后有夫妻,再有人类社会......这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要顺应自然,适应天地间的千变万化,用人的智慧去发现自然,从而改变自然,使其为人类服务,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社会里生存、繁衍、生息。

能做到天人合一者,古往今来之成大事者;天人合一用在军队,能统领千军万马,用在官场,能一呼百应,用在商场,能八方来财,用在科研,能创造奇迹,用在情场,能得心应手,用在家庭,能营造幸福港湾!

总之,谁能做到天人合一,谁就能在徜徉在生活的海洋上,披风斩浪,勇往直前!


北斗星127409343


一、主要内容

“天人合一”,为哲学思想,“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文名 天人合一 提出者庄子 发展者董仲舒 意 义中华传统文化 一种意识 一种状态 源出学派道家

二、历史发展

天人合一,或称“天人合德”、“天人相应”,天人合一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的观念,在世界很多高级宗教中都有这类观念,并且有详细系统的修行方法。儒、道、释三家均有阐述。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据说最早在春秋战国的孔子已有提出,汉朝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也有认为最早是道家思想家庄子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当代的解释是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能够领会所有生命的语言,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大自然的旋律交融相和,能够取得对方生命的信任并和谐共存,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人与物质、物质与物质极度巧妙完美的结合。

三、学派解释

1、道家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2、儒家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四、科学阐述

中国古代天文学是指以地球为参照物的天体运动学,即天体是地球的扩大,或地球是天体的缩小。古代天文学认为天球的南北极所形成的天轴与地球南北极所形成的地轴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其轴与公转轨道所形成的夹角均成66.5度,即无论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那一个点,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而且,此理论也得到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的支持,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认为:天体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天轴南北两极是南北磁极;地球居天体之间,是一小磁体。地球南北两极也是南北磁极,分别与天体两大磁极发生磁感应,所以天地的轴心倾向相同,在一条直线上,这便是天地感应最根本的内涵之一。《黄帝内经》所述五运六气的种种感应之道,统统建立在这个感应性上。这种感应性或磁力,都属于无形的能,在中医名之曰"气"。

五、天地气交

气交的实质是天地人本源于一气,天人合一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合于"气"。《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气交"的概念:"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曰: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求之本,求之位,求之气交皆指求气之本。天地人三者是一气分布到不同领域的结果,因而是可以认知和掌握的。"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同上)即,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气从之则生长壮老已,万物从之则生长化收藏。人虽有自身特殊的运动方式,但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阖辟往来,是与天地万物相同、相通的。

气交的产生是因为地之寒热与天之阴阳之节气相差三节。按理说,一年中冬至日为阴之极,应该气候最冷,夏至日为阳之极,应该气候最热,故天之太阳为夏至,天之太阴为冬至。但事实上大地有一个白天吸热,夜间散热的过程,所以冬至之后经小寒、大寒、立春三节气达到积寒的高峰,即地之最寒冷在冬至后三节气,立春一到,气候便开始温暖,此三节之差,张介宾十分重视,其《类经图翼》云:"然一岁之气始于子,四季之春始于寅者,何也?盖以建子之日,阳气虽始于黄钟,然犹潜伏地下,未见生化之功及其自丑转寅,三阳始备,于是和风至而万物生,……故阳虽始于子而春必起于寅。"即天之温起于子,而地之温却始于寅,天地之气相差三节。由于气交相差三节,便产生了天地之气的"升降沉浮"、"气交易位"等变化。所谓"气交易位"是指气候的太过和不及而导致气交的位置发生移动,由于阴阳之气与寒热之气相差三节,"时有定位,气无必至",即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有一定的次序和时位,温热寒凉的秩序是不会错的,但,气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的现象却是经常发生的。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解释纷纭,莫衷一是。季老说:“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我的补充明确地说,“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

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的医学典籍——《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目的所在。《内经》“天人相应”学说,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从大的生态环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一是从生命(小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





解答文化问题


世界上只有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概念,中国人是个情信的民族,凡事都要讲道理,其他的民族没这个说法,比如西方人他们讲的就是法理。

中国人讲的天,就是指道,人跟天合一指的是心跟道合一,人的躯体永远不可能跟天合一的。

怎么才能使心跟道合一呢?那就是凡事要讲良心,天理良心由此而来,人要尊天理就要讲良心,凡事凭良心就能达到天人合一。


松星野


天人合一顾名思义就是天与人成为一体。天与人成为一体后人只要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就能掌握自己命运,站立时代潮头,好像天道运行也在人的掌握之中调配之中。

我们都知道一个生活现象:鸡叫了,天就亮了,新的一天开始了。所以有人开玩笑说:鸡太厉害了,它掌握着天运行的钥匙呢,它叫天亮天就亮。但是我们再想:它不叫天就不亮了吗?这里面的道理是鸡掌握了天黑夜白天运行的规律,它顺应了天的运行,它把自己当成了天地一分子积极地配合天地运动,即它做到了“天鸡合一”,所以成就了它的叫天本事!

人生活在天地间,要想有一番作为,就不能逆天行事,自古我们都知道水向东流,大禹治水时若不了解这个道理,他想让水往西流,那注定是徒劳无功,他了解了水的运动规律:水往低处流,水往东方流,所以他不堵而是疏,他顺应水的运动引导水的运动,他成功了,成了神人:因为水都听他的指挥!他改造得使大地适合居住耕作,好像天地都听他的调遣!

得道之人好像都能做天人合一,他们上山下山动作不紧不慢,坐下吃一穗玉米能吃一个小时,处处都与钟表合拍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一呼一吸好像都扣合着天地的呼吸。我在嵩山见过八九十岁的老人上山烧香拜佛,如履平地,保护她的家人都气喘吁吁,二三十岁的人都被她甩在后边。她说:上山不能急,每抬一步你得和山合拍,这样怎么能累呢?它和在家走路做事不一样吗?不累!累了你就调整一下,休息一下,休息就是为了调整一下节拍。

人在天地间是缈小的,但都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利用天地资源,以四两拨千斤!唯有忘我,把自己变成天地一分子,与天地运行合拍,才能勇立潮头,引领时代进步!





马火蚁


这个题目很大,没有人敢说完全理解透彻。结合自己的肤浅学习,试着从“宇宙、地球和人的意识范围”角度谈点针孔之见,试图“从宇宙证明人类,从人类证明宇宙”的“天人合一”道理。

人类社会终将会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圆”一定会是人类“终极文化理论”,人类必定是跟宇宙及其“阴阳圆”的相对结构完全一致。事实上人类的自我结构,如果说是因为地球是圆的,而后导致了人类生活也是圆的,这只能说明人类的肉体生理行为,而人类的意识则是有着超越地球大得多的特点。

从这个角度看,人类一定不会是地球所能够长期容纳得了的高级动物。因为人类的最终生活空间不是以肉体为活动范围,而是以人类先天意识“阴阳圆”的特点来超越自然范围的,这个范围只能是无疆界意识的“阴阳圆”。事实上人类是天生具有无限意识的,而且这个无限意识的范围就是宇宙的大小范围。这也是人类的所谓先天世界,中国圣贤起名这种自然现象便叫“天人合一”。

从上述人类的意识范围来看宇宙只能是个圆。因为这就是人类的先天意识和现实形态认知对宇宙认识的证明,就好像以一种现成的工业产品形状来证明生产它的模具形状是一样的道理。与此同时,人类作为具有无限意识的高级动物,他只能是宇宙性的动物。而对现实的人类意识来说,地球最后也只是人类的一个“摇篮”,人类会在摇篮里长大肉体,并以肉体的形态把地球作为生存的范围。但人类最终会因肉体不断被意识赋予更大能力而追随意识走向宇宙。

这是因为,一个人不断长大,父母和生长环境只是人长大的基本条件,但不是人长大的原动力。人长大的真正原动力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不断扩大。从这个角度说,人的意识就如同天使一样存在于人的肉体中,地球也成为了人类长大的真实“保姆”。

人类的肉体长大离不开父母哺育和“地球摇篮”环境,而这个“超级保姆”已经被人类证明了是一个圆球(实为椭圆型),而从人的意识必定会超越地球的特点看,宇宙也一定是个更大的圆球。由此,地球圆球、宇宙大圆球,同时成为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两个必然配套“圆球”,就好像是生产人类的两个“模具”。从这两个模具的形状来推论,人类的自我结构也只能是圆球形,因为人类必须要适应这个宇宙“模具”。

由此还需要重视的是,既然人类的意识展现的是“圆球”形态,也能证明宇宙的“圆形模具”形态,而人类存在的东西方文化形态,也就是宇宙基本模式的自然复制,而不是人为刻意地想当然出来的结构。那么,宇宙和人类都是以如此结构共存,共同支撑起宇宙、地球和人类的完整。

此为“天人合一”是也!

 

                        2020、2、15  广州悟斋




老报人杂坛


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天人合一”,那么什么是天人合一呢?对这个命题的理解、阐述、乃至运用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人们之间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看的角度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今天,咱们一起来探讨下,什么是“天人合一”,以及如果对待和运用这一古人极其重视和强调的思想命题。

“天人合一”的来源和含义

先说含义,“天人合一”中的人,大家都知道,理解起来也很容易。但是“天”理解起来却很困难,而且出现了很多分歧和定义的不同。

截止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天人合一”这一概念来源于儒家的思孟学派,但这一观点依然存有争论。《中华思想大辞典》中这样解释,说“天人合一”强调一种天与人的和谐一致,它蕴含的是一个非常伟阔、异常深远的且隶属于中国人的思维,反映的是中国人在对待自然关系上的一种朴素价值观。

老子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庄子在《齐物论》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揭示“天人合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比儒家的看法也要明确,认真,坚定。

儒家中(尤其是孔子)对天的看法有些矛盾之处,时而认为天是自然的,不言而四时行,而万物生。时而又认为,人之生死富贵皆取决于天。《中庸》中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对于天,孟子认为,天命是人力做不到的一种外来力量,但他同时指出,天不是神,人们只要能做到尽心养性,就能认识天(百姓俗语叫老天爷)。《孟子·尽心上》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随后,孟子又说:“万物皆备于我,上下与天地同流”,但如何理解这句话,似乎也无法统一,而且这句话还带有一定的神秘主义倾向,其本意到底如何,至今无人可以定论。

而墨子在对待“天”方面则显得差强人意,他一方面强调“非命”“尚力”(即人的富贵贫贱荣辱在于力量、意志,不在于天命),另一方面又推崇“天志”“明鬼”(即墨子一直倡导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他的“天”好像是一个有意志且还能行赏罚的人格神。

到了汉代,汉武帝独尊儒术,当时儒家的代表董仲舒明确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思想,虽然他的天人感应一说,有些迷信色彩,但却从一个侧面巩固了“天人合一”的地位。

到宋代,大学者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并对它进行了阐述和定义。当时为数众多的理学家都认可“天、地、人,只一道也”这种说法。

宋代以后,学者和哲人对“天人合一”的命题和阐述出现了各不相同,争论不休的状态。有的把它理解为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有的进入了二元论,把天与人截然分开,甚至对立起来。有的提倡“不二一元论”,认为唯有最高的本体(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哲学讲的“一”)才是“天人合一”的终极归宿。

以上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及含义理解上的发展,演化。总的来说,“天人合一”是东方哲学的一个普遍的思想,对于西方人理解起来可能会更有难度,因为它体现的完全是一种东方式的思维,一种东方人看待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关系。

我本人也比较认同这种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一种人与大自然或宇宙的关系的观点,这种观点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中国人向来不对立的看问题,中国人认为“天命”就表现在各自的“人生”里,离开了“人生”也就无所谓“天命”,同样,离开了“天命”也就无所谓“人生”。由此,我们的做事方式也是顺其天道,听从天命。平时百姓讲的“天命不可违”也正是源于此理。中国思想认为,天地中有万物,万物中有人类,人类中有自我,由自我出发,又可以发展出人类—自然—天地万物。自我与人群与物与天,从根本而言,乃为一体,既非相对,亦非绝对,天与人,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是一个水乳交融的宇宙之整体),而且更加准确的囊括了东方人对于外界的深刻思考和对自我的深刻探索。

在对待大自然或宇宙上,中国人的态度是最友好也最智慧的,我们会同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进而做到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而西方人在对待大自然方面,与中国人截然不同,他们的做法往往是强调人,把人放到大自然之上,认为只有人为地征服大自然才能体现他们所理解的“人之高贵”。但现实给他们上了很好的一课,环境污染,淡水匮乏,生态失衡,酸雨横行,还有臭氧破坏,新的疾病或癌症出现等等一系列问题,让西方和东方同时认识到“天人合一”的重要。

在此,我想借助新媒体这个平台,呼吁大家一切善待自然,善待动植物,处理好自己与他者的关系,与自然与宇宙和谐相处,把“天人合一”进行到底,把中国文化中的精髓继续传承和发扬,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


超级科学奶爸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古人将代表自然的“天”与人自身结合起来,认为人类文明的演进都应遵循着天道规矩。

中国古代所谓的“天”,有多重含义。既指头上的苍天,也指高居天上的主宰之神——天帝、老天爷,还可泛指整个自然界。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再具体地说:\t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t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论语》中,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天生德于予”、“知我者,其天乎!”可见孔子是天命的信奉者,后世儒家学派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汉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宋明程朱理学发展天理之说。

不过,天人合一思想最早的提出者是道家。《庄子》中言: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这是对该思想最早的论述。自然宇宙是一个大天地,人本身是蕴藏于大天地中的一个小天地。老子《道德经》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见,人的行动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世间万物和谐相处。






风起北侯


古人在三千年前就建立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建立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观。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均由道所生,所以世上的一切万物必须遵循道的规律,否则就会遭到惩罚。

对天人合一的理解,现代人常常理解为人与自然要和平相处,要保护环境,其实当人试图去保护环境时,是带着保护自我的自私心理为出发点的,这与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实际上是背道而驰的。环境得到保护是天人合一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人类保护环境就达到了天人合一。

现代人刻意去保护环境,当然不能算是坏事,问题是人对自然的保护不是无条件的,是与其利益分不开的,如为了吸到新鲜空气,为了得到健康,而强求一种表现形式上的天人合一,这种以利益为出发点的行为只能称之为“聪明之举”。人对环境的保护能达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人心,人不重德不从心上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聪明之举不能从根本上停止人对自然的迫坏,但真正做到天人合一时,人心必同化于宇宙无私善良的本性,人不用刻意去追求如何去保护环境,不用去制定什么法律,不用采取什么科学手段,环境自然会得到应有的保护,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之果。

其实做到天人合一的根本是从心灵上符合宇宙的先天善本性,简单地说就是重德向善,去掉人的自私和偏执。做到了这一点,人与自然和谐的种种表象自然就表现出来了,如环境的和谐。

一、“ 天人合一 ” 思想的起源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人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而正式提出“天人合一”这一命题的是北宋的理学家张载(见张载《正蒙》),但“天人合一”观念则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报”,即祭祀上天的意识。其中的“人”指人事、社会,主要指相对于自然界的人类;“天”则泛指自然界和自然规律,是与人、人类相对应的概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则源于中国远古时期追求“天人相通”的宗教仪式。西周之际提出的“以德配天”的思想,可以看成是以后“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周易》中有明确的天人协调的思想。应该说,较明确地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孟子。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在孟子看来,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人的品性都秉受于天,是天之所赋。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追求自然无为的人生境界,反对利欲观念和人为因素对人的天性和本然的物性扼杀。老子主张天、地、人都统一于象征着自然无为的“道”。庄子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就是一种最高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 “ 天人合一 ” 思想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自然哲学,是“天人合一”思想形成的依据和支点。但中国古代的自然观不是某一人提出的,而是由众多哲学家共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归纳起来,“天人合一”包含如下几方面的内涵:

其一,人与自然是统一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文化中,关于天地、宇宙、人生独特而系统的观念是天、地、人三者相应相互组成一个活的机体。这就是“三才”思想。《吕氏春秋·情欲》曰“人与天地同”。《周易》将天、地与人并称三才,认为自然界是一大天地,人是一小天地。所谓“天地一大生命,人身一小天地”。天人之间,在生理、心理的诸多方面存在着内在联系,借天例人,推天道以明人事,这就是“天人一理”(《史记·乐书》)。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界的一致,反对将人类和自然对立起来。

其二,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应与自然为敌。中国古代哲学多提倡“中和”,少提倡“斗争”与“征服”。《周易》“尚中正”,以“中”或“中正”为事物的最佳状态。《中庸》则系统地阐发了“中和”的理论体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倡和谐相处,顺应自然,反对与自然为敌。周文王指出如不爱惜自然资源将“力尽而敝之”,告诫周武王“我所保与我所守,传之子孙”,要求“山林非时不以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明确提出了保护资源环境,实现持续发展的要求。

其三,自然是有机体;人应当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中国古人直接把自然界看作是与人相似的生命体,是活生生的有机体。人与自然是小生命与大生命的关系。“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自然有生命的特征。万物处于永恒的生死变化之中,“天行健”,“生生不息”,周而复始。人类应当尊重其他的生物同伴,而且也以同样的态度尊重大地社会。不仅如此,人类还应当师法自然,向自然学习。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张载说:“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其胞,物吾 与也。”这种以人民为我的同胞兄弟,以万物为我的朋友伴侣的“民胞物与”的境界,表现出张载这位思想家的广大而深厚的宇宙情怀。这种境界意味着人已经贯通、超越了“天 - 人 ” 、 “ 物 - 我 ” 的界限,真正实现了 “ 天人合一 ” 之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