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扶貧接力賽要把握交棒時刻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這不是一個句點,是另一段征程的開始。脫貧是底線,鄉村振興戰略則對“三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脫貧工作能否把握住交棒時刻,事關脫貧質量和小康成色。

在這歷史性的一年,清華大學“謨上花開”支隊,深入貴州省望謨縣。來到鎮村一線、田間地頭、工作現場,通過“聽、談、看、訪”等方式,對當地扶貧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扶貧接力賽要把握交棒時刻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結合各村實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形成“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使特色產業真正成為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撐。望謨蔬菜走出深山,望謨堅果遠渡重洋,望謨板栗“飛上”藍天,成為航空休閒食品。

望謨縣抓住產業扶貧的牛鼻子,牽引各精準扶貧工程齊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扶貧為產業扶貧鋪路,公路通到村寨裡;產業扶貧拉動就業扶貧,盤活現有公益性崗位和就業補貼資源,幫助特殊困難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力就業能力,免除異地搬遷後顧之憂;檸檬樹種植兼顧產業發展和石漠化治理,貫徹落實生態保護扶貧;家家戶戶門口掛著的“連心袋”,一頭牽著駐村幹部,一頭牽著鄉親。危房改造、社會保障就在噓寒問暖中落實。我們也來到望謨縣第一中學,與孩子們面對面進行交流,為教育扶貧做一份貢獻。

扶貧項目有機聯繫,望謨縣下好了扶貧“一盤棋”。但是,隨著脫貧接力賽進入交棒時刻,許多新問題也暴露出來。

一方面,精準扶貧有硬指標,針對性強,支持力度大。資源分配過程中難免有人覺得“不公平”,挫傷一部分人的生產積極性。另一方面,脫貧效果不夠穩定。主觀上,幫扶措施裡有個人化色彩,生產的農副產品可能是通過幫扶幹部個人關係銷售到熟人或特定機構中;客觀上,當地多自然災害,可能對已經脫貧的人群產生強烈的衝擊。如果缺少相應的制度安排,就可能會造成返貧現象的出現。

因此要推動精準扶貧轉向全面的鄉村振興,實現軟著陸。


扶貧接力賽要把握交棒時刻

針對精準扶貧問題。一方面要加強政策解讀,讓鄉親們理解精準扶貧的含義及意義。另一方面要轉換對象,擴大受益面,讓政策紅利普惠全體農民。用覆蓋面廣的產業項目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

針對脫貧效果不夠穩定問題。一方面要通過制度創新,保持政策和機制的連續性、穩定性,通過引進保險制度,減輕自然災害對農業的衝擊。一方面要逐步進行市場化轉型,為扶貧項目著力打造高水平開放平臺,營造開明開放的發展環境,減少個人因素影響。核心在於建立長效機制,使精準扶貧的成果不會因為精準扶貧任務的完成而減弱,實現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作為節點之年的2020年不能讓我們鬆口氣,而要提前蓄力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做好準備。

這次調研中,我們也驚喜地發現,許多村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有意識地為鄉村振興戰略進行統籌佈局。伏開村立足當前板栗產業,籌劃“板栗博物園”的建立。既能弘揚農耕文明和優良傳統,提升村民素質,又便於選取優良品種,發展第三產業。實現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我們在田間村居中見證了三農力量的孕育、破土和成長,感受一種希望的力量以及隨之催生的正在改變鄉村的希望。在鄉村振興戰略接棒的關鍵節點上,我們期待中國的萬千個鄉村能把握住交棒時刻,最終跑出最優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