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喜欢追星?没有粉丝的支持哪来的明星?

夜巴黎美女汇


有时候你会特别渴望找个人谈一谈。但是到最后你会发现,有些事是不能告诉别人的,

有些事是不必告诉别人的,

有些事是根本没办法用言语告诉别人的,

有些事是即使告诉了别人,别人也理解不了的。

所以你要学着长大,学着慢慢把满腹委屈埋在心里,然后做个波澜不惊的人,

或许那就是孤独

从追星之后,遇见很多人,很多朋友不理解我对于我的偶像的感情,所以在这方面我习惯沉默。

我对他有多喜欢,有多渴望见到这个人,他能够给我多大的支持和精神力量,他之于我有多大的意义,我自己知道就好。

因为这些东西,说了别人也不会理解,只会觉得你是疯掉了,觉得你这是病态的追星。

每次这个样子,我会难过。

我没有办法让他们理解我内心的世界,我的偶像对我很重要,他对于我的意义,远远不只是偶像而已。

只有追星的人才最能理解追星的人,不是吗?


义朋君


我认为当今社会上不少人追星,更有甚者为了追刘德华,一生不嫁人,尽其所有,就为了见刘德华一面。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社会的导向出了问题,也是是社会的一种毒瘤。追星是非常没有意义的事情。是不值得的。而且会‘毁掉自己一生的前途。耽误自己的人生。把追星的力气用在学习和工作中。用在自己的事业中。一定会获得很大的成功。


天山来客pk


人为什么会追星?因为对很多粉丝来说,这是因为追星是他们实现自己的方式,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聊聊追星背后的情感动力吧~

每个人生阶段,都有等待我们的成长。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青春期的我们,需要去构建自我同一性,在急剧变化的外表和高水平的荷尔蒙影响下,把自己的欲望、能力、梦想,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自我,并在社会的各种挑战与义务中,验证自己在集体中所处的位置。

成年早期(18-40岁),我们面对着亲密对孤独的冲突。我们恐惧受伤,但更渴望将自我的同一性和他人的同一性融合,同他人建立爱的联系,因为只有这种亲密感,能让我们抵御无止尽的孤独。

但商业社会的本质是一个契约社会,它用规则来约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才是爱的联系。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着同他人的连接,同自己的连接,所以很多人选择追星,通过爱另一个人,来完成我们内心的成长。

因为在健康的追星中,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培养了给予的能力并理解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幻想,实现了自我的成长。

一、追星,帮我和世界连接

1. 归属感——“我属于一个优秀的群体”

“每个人既希望成为胜利团体中的一员,同时又想在这个团体中与众不同。”————阿伦.特姆金.贝克

粉丝社群是围绕着同一个情感对象建立的情感社群,具有明确的排他性。只有了解偶像的人才会被接纳进入这个社群,只有不断的为偶像付出的人才能成为核心成员,而被选拔进来的经历,让我们觉得我们进入了一个更优秀的、和自己喜欢相同对象的群体。

而当下的粉丝社群主要通过网络联系,我们得以认识和自己成长经历大不相同的人,在这个群体中,我们既遇到了和我们有相同感受的人,得到了归属感和被认同感,又通过追星将自己和现实生活里的他人区别开来,同时也以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其他追星者区别开来。

2. 为偶像付出——“我学会了如何去给予”

“给予是潜能的最高表现。正是在给予的行动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和我的潜能。这种增加生气和潜能的经验,使我感到无比快乐。”——弗洛姆《爱的艺术》

在粉丝圈中,粉丝口中的“大大”可以分成三类。

舆论领袖类:在出现一些和偶像相关的新闻时,写很长的公关文描述事情经过,解决粉丝的疑惑。

前线追星类:她们经常会跟着偶像的行程走,在第一时间传回和偶像相关的信息。

产出类:她们有剪视频、画漫画、p图等技能,会增强粉丝圈的活跃度并进行对外宣传。

无论是哪种,她们都通过无偿的劳动,以给予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另一人的喜爱,完成了自我和世界的连接。

3. 力比多投射——“你是完美的化身”

“虽然粉丝和粉都客体之间的关系不能全部还原为性的愉悦和吸引,但以性为动机的幻象明显构成了粉都愉悦中的重要部分。”——科奈尔·桑德沃斯

随着青少年生理上的成熟,对异性的好奇和向往逐渐萌发, 然而, 由于青春期的羞涩心理, 接触异性时往往表现得很紧张,甚至于以一种反向表达的形式出现,也就是“越喜欢,越冷漠”,来掩盖内心的不安。

而传统文化的一些偏见也抑制了正常的异性交往,使青少年对异性的好奇越发的强烈, 以至于几乎每个青少年都有一个自己理想爱人的轮廓。

但这种构想往往停留好看的外表,而没有赋予其他内涵。而大部分的偶像颜值很高,很容易引人注目。加上脱离现实生活的舞台形象, 往往让青少年形成一种完美的形象,进而成为其意念中爱恋的对象。

二、追星中的蜜与苦

自粉丝文化研究兴起以来,就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偏见:理想化和污名化。前者认为粉丝是通过主动性、创造力抵抗主流意识形态的反叛者,后者认为粉丝是非理性的病态人群。

而这两种偏见,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追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蜜与苦。

蜜——众生皆苦,唯你是草莓味

1. 狂热消费

Hokbrook(1986)提出狂热消费行为,狂热消费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由内在兴趣激发的深度沉迷;这种行为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和成瘾性,能够有助于粉丝形成自己独特的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

在粉丝圈的行话是“XX的笑容由我们来守护”,“XX就是我们的底气”。

粉丝通过购买大量和偶像有关的海报、电影票、代言产品,以表达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品味。在消费过程中,粉丝们收获的是自身的满足感、群体归属感以及自我意识的实现。

所以尽管你的唱片可能卖的很贵,我的资金也没有那么充足,但我还是愿意拿出大部分的钱来支持你。

2. “我就是粉丝之王”——了解你,让我更有力量

“文化系统像经济体制一样运作,因此资源分配不平等,而‘粉丝’是文化资本的活跃生产者和使用者。”——约翰·费斯克

在粉丝社群中也存在着登记制度和权力分层,如存在着核心粉丝、边缘粉丝的登记划分。这种划分的标准之一是知识,也就是和偶像相关的知识和鉴赏力。这种非官方的文化资本,在社群内部有着共同爱好的人群中,成为了自尊心的主要来源。而且从某种角度上,在社群内部给予了粉丝更多权力。

所以在社群的规范下,粉丝对偶像了解的越多,越能够获得同伴的尊敬和认同。

苦——爱上了不该爱的人

1. 我爱你,你却伤害我——“脱饭回踩”现象

“脱饭回踩”是指粉丝不再喜欢之前追随的偶像,并对ta进行言语攻击和报复的行为。

当偶像与粉丝间利益有所出入时,象征意义开始断裂,粉丝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对偶像的热爱。此刻往往会出现长期英雄叙事的反弹:即长期以来偶像的形象被无限美化,日渐成为“完美” 的代名词, 粉丝不容许任何抹黑偶像的行为发生;但同时他们对偶像的心理预期也随之被提高,当偶像行为触犯粉丝利益时,粉丝就会产生强烈的被欺骗感和背叛感,在对偶像失望的同时,记忆中那些不好的细节会被召回。情感的失落和认知的落差很快就会形成反弹,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而且消费动机的消失也使得粉丝需要面对额外的经济压力。

此外粉丝社群作为亚文化群体,一直被主流文化部分“污名化”。 因此,退去粉丝身份的同时,部分粉丝也急于摘掉“脑残粉”的标识。他们认为自己脱饭是因为看清了真相,已经摆脱了过去“非理性”的标签,一时间“非粉”的优越感驱使他们感觉站上了道 德的制高点,开始将曾经受到的污名转移给那些仍未脱饭的粉丝,并对偶像各方面发表攻击性言论。

2. 病态的粉丝——不健康的追星状态

1)我没有自己,只有对你的喜欢

如果现实生活中缺乏稳定的自我形象,“吸引”与“虚拟亲密”的快乐作为一种巅峰体验便更容易让人迷失了自我,从而将追星视为生活追求的很大一部分,甚至试图不断超越,以刷新巅峰体验。这一点类似于许多其他的沉迷与成瘾行为。

有研究者(Cushman,1990)指出,对明星的依恋是一种对“空虚自我的抚慰”;“追星者”往往对自我有着更低的评价与低自尊(Cheng,1997)。而偶像身上的魅力与特质恰好满足了追星者对自身的许多期许。

2)我不是在追星,我在和偶像恋爱

有研究发现,追星行为中“个人情感联结”维度与低安全感与亲近感相关(Giles, 2000),并与依恋类型中的焦虑型有着显著正相关、回避型有着负相关(Roberts, 2007)。

麦卡琴(McCutcheon)教授将这一现象解读为:对于焦虑依恋类型者,时刻处于亲密关系会被破败与结束的恐惧之中,从而可能将与偶像间的虚拟联结作为现实恋爱关系的“备胎”存在,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稳固的港湾,因为这层关系不会离开,永远安全。于是形成了与偶像的“虚拟亲密关系”。

麦卡琴教授针对“迷恋”的快感的形成,进一步提出了他的假说——“吸收与成瘾理论”。吸收指的是一种自发的对某一客体全身心,从知觉、想象到全部认知资源的全身心投注与注意(Tellegen & Atkinson,1974, p.274)。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和“吸收”,无须主观努力,类似于一种巅峰体验,带给人很大的快感。而在全身心注意的同时,偶像的“现实感”,也在无形中被放大或强化,使得人们产生似乎与偶像形成了某种关系或联结的错觉,从而让人产生强烈的关系快乐。

3. 过度追星带来的心理影响

有研究发现,“过度”的追星行为对于认知能力、价值观,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都有诸多影响。

Yue和Cheung(2000)研究发现,崇拜偶像的粉丝,更倾向于具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绝对主义的价值观,而他/她们的现实主义、理性主义、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得分较低;因此,往往容易被人贴上“愚蠢”、“不负责任”、“顺从”等负性标签,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受到不应该有的伤害(McCutcheon & Maltby, 2002)。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正面临自我形象、自我同一性建构的重要期,很容易因为过度追星而基于偶像的信息改变并重构自我形象;同时,青少年也正处于慢慢脱离父母依恋,逐渐转向友人及异性依恋建构的转变时期,过度追星所伴随的“虚拟亲密关系”也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与友人和异性亲密关系的形成。但由于偶像的颜值和魅力很大程度上是现代商业社会包装营销的结果,我们普通人在平常的生活中常常很难达到这种理想化的标准。

三、尾声

“人生而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如果移除了障碍,人会自然而言地发展为成熟的、充分实现自我的个体,就像一棵橡树籽成长为一株橡树。”——《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卡伦·霍妮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我实现,追星只是方式之一。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理性追星,通过追星去构建完整的自己,学会热爱自己,热爱世界。





有料图文


这个问题怎么说呢,就好比1989年小虎队开始巡回演出,当他们从台北巡演到高雄时,高峰时期疯狂的粉丝们成群结队的骑着自行车一路追踪,大呼其名,这种跟在明星后面追明星的现象被当时的报纸称为“追星”也正是从那时起人们开始用追星一词来形容粉丝对明星的崇拜行为。我们回归主题,个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只是角度不同罢了,广大粉丝喜欢一个明星或许是因为漂亮,人长得帅,歌唱的好,舞跳的棒,电影视拍的好看,等等,也有极具理智的粉丝是因为,这个明星这么优秀,我也要学习和他一样优秀(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王力宏弹钢琴,自己也非要学,后来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现在是一名音乐老师。)激发出正能量引人上进,不难看出追星也是有好处的

1.追星有利于树立远大目标

2.追星有利于向自己偶像学习,有动力

3.追星有利于培养自身兴趣。




专注影视娱乐MR张


你说得有道理。

可明星与粉丝其实是相互成就的关系,不对,应该说是相互需要的关系。

追星其实是一个对号入座的问题。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喜欢什么样的人,而恰好有个人满足了你对男性or女性的全部幻想,你说会不会喜欢ta。

有了很多你这样的粉丝支持,ta也会更加出名。

你要演技?娱乐圈人多,有!

你要帅气?必须有!

你要温柔?有!可盐可咸!

怎么样,是不是有一种买衣服的感觉,总有一款适合你的。这就是资本的力量。

明星的意义在于丰富精神世界,追星本身没有错,能够传播正能量的明星更应该受到追捧,因为ta你获得了努力的动力,变得更有优秀,多好的结果啊。

至于先有粉丝还是先有明星,那我告诉你,肯定是先有明星,树大才能招风,前提是在有树。


娱乐微扒


针对于追星,一定要适度,而且自己对哪些明星是有社会价值的有自己的评判。

追星一词来源于红极一时的小虎队。在1989年小虎队开始巡回演出,当他们从台北巡演到高雄时,疯狂的粉丝们成群结队的骑着自行车一路跟随,大呼其名,这种跟在明星后面追明星的现象被当时的报纸称为“追星”,也正是从那时起人们开始用追星一词来形容粉丝对明星的崇拜行为。为什么追星呢?

1,偶像影响力

优质偶像除了有过硬的行业素质,还要有社会担当。很多人们追星,崇拜明星是因为他们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或是一部电影,或是一首歌曲,在恰当的时间,给予我们正能量,让我们能更好的面对生活。比如刘德华,曾经有过一首《Everyone is No.1》,在中央5频道反复播出。这首歌是他专门为残疾人运动员制作的,但是这首歌的影响力不仅鼓舞了很多残疾人,即便是正常人,也深受鼓舞,而且刘德华只要有空便积极参与出席残疾人士的各类活动。这样有担当的明星,收到人们的追捧便顺其自然。

2,物质生活的提高

俗话说“饱暖心生情”,在生活物质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富有的今天,人们休闲的时间越来越多。而且随着生活物质的提高,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在高度紧张的社会关系当中,人们渴望得到自己的精神信仰,来填充空虚的灵魂。在身体疲惫的时候看看偶像的视频,可以起到放松心情,愉悦身心的作用。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是需要这样一个精神信仰的。

3,盲目追星

盲目追星,这样的行为就不值得提倡,甚至要杜绝的。像之前火遍网络的“虹桥一姐”,不工作,不学习,每天呆在机场蹲候明星。就是为了能跟明星合个影或者跟明星说句话,这样的追星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还有甚者,花光父母的积蓄、血汗钱为了能看一场偶像的演唱会。这样的追星是盲目的,是失去自我的,而且这样的人没有完整的人生观,不能在盲目追星中认清现实,认清自己,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所以,综上所述,人们追星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一种社会常态。但是我们要认清偶像在生活中的作用,我们追星是因为他们能给我们正能量,而不是盲目追星。


芒果娱乐报道


追星是一种欣赏,是对生活美好的热爱。

说是信仰太夸张了,也不至于,很自然, 毕竟追星不能作为生活的根本。

追星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你在爱豆/身上发现了他的闪光点,然后这些闪光点又反过来成为你生活中的动力,让你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自己。

我觉得追星的意义可能就在于你会因为你的爱豆而成为更好自己,他越积极向上,你也会跟着他积极向上。

高中我很胖,因为追星我开始减肥,我想等我减到目标体重得时候去见他一面,就算他不会注意到我也没关系,因为看到他我就很开心。

我朋友同学也受爱豆的影响很深。我们可以因为追星变得更好。

明星确实离不开粉丝,可以这样说,没有粉丝的明星不如乞丐,但是我们要反过来想,我们其实也离不开他们,没有明星了,我们的娱乐节目哪里来,没有娱乐节目我们会变的多无聊。

我们与明星的关系就想鱼和水,我们粉丝是水,爱豆是鱼,爱豆离开了我们会奄奄一息,而我们离开了爱豆,我们就变成了一摊死水,没有了生机,所以说谁都离不开谁罢了。


运营一只猪


1.为什么追星

“追星是借着你的光,看到了没有看过的世界”

而我是追光者

2.为什么搞top

top才有资源啊 一年两年不出来营业的人演艺生涯一眼看到了头也看不到希望 谁愿意等他们啊 等着等着三分钟热度耗完了迟早要爬墙

哈哈话是这样说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句话定生死是不 确实很多人搞top但是万一top正好不是你喜欢的那一款呢 这些年靠着一部剧一首歌一个综艺翻红的人也挺多的

而且就是喜欢他的人多了他才变成很多人喜欢的那一个吧

不是有很多人选择被大多数人喜欢的那个明星来追 而是拥有了很多人喜欢的的那个明星被很多人的喜欢捧成了受大多数人喜欢的人

3.如何不再追星

当你的世界里有能和他们一样发光的人或事,或许就可以不再追星了吧



家家讲解


明星算是粉丝美好精神世界的一种寄托吧!明星们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还有很多都有自己特定的人设,专为某种人群需求所打造的!

就像很多偶像剧一样,不真实甚至美好的很夸张,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喜欢看是一样的道理,大家会角色带入,生活已经很苦了,在半真半假的世界呆一呆也可以让人开心片刻!

很多人都喜欢把明星想象成自己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逐渐粉丝也越来越多元化,妈妈粉,阿姨粉也越来越多!往往透过视屏所展示出来的人物形象都是好的,积极向上的。明星们的优点也被媒体人们更加放大,显得更加可爱。试问谁不喜欢美好的东西呢?

只要能理智追星,没什么不好的!有很多人都因为自己的爱豆变得更好,大家一起努力前行,也不显得孤独!


秃头大星探


我觉得追星分为理智粉,和盲目粉。

你可以追星,你追的明星肯定是有某种地方吸引你。因为现在社会已经不像过去旧社会,很多资讯很发达,很容易被明星的颜值、或者某个电视剧的角色、或者衣品(就是穿着风格)、歌曲作品、综艺范、CP感带入。就开始去了解明星有关的话题。

再加上。现在的明星和观众似乎走的更近了,刷微博呀,和网友粉丝互动呀等。自然而然的会有人追星。

我对于追星就是比较中立,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底线,追星这个事也是。不影响个人生活,不把虚拟感导入现实,分清两者的关系。理智追星。

如果有环境可以看看演唱会呀,买买一些周边明信片,关注一下喜欢的明星的动态呀,都是可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