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魏秋盈


这个问题题主问的很有意思,据史料记载,棉花应该是在元代大规模种植的,最开始时只在边疆地区种植,刚传到内陆时只是被种在王公贵族的花园中,当做观赏花。所以宋朝前是没有棉被的,那么到了冬天古人该如何虚寒呢,我有以下几种猜测~



1、用柳絮代替棉花制作棉被

宋朝前虽然没有棉花,但是有柳絮啊。大家都知道,柳絮和棉花看着很相似,如果有大量的的柳絮其实也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杜甫的“娇儿恶卧踏里裂”,说的就是孩子晚上睡觉的时候睡姿不好,蹬了几下就把被子蹬破了。这么不结实的被子一定是用不结实的东西做成的,所以柳絮就成了第一选择。


2、用动物皮毛来制作棉被

包括现在,还是会有很多人用动物的皮毛制作御寒的衣物,东北那边现在还是有很多人穿雕的。古代有那么多动物,也没有什么动物保护法,所以古人就可以肆无忌惮的用动物的皮毛来制作御寒的被子。就算是不敢去杀很大只的动物,用点鸭子,鹅他们的毛做也是可以的~

3、找人暖床

都说年轻人火气大,所以到了冬天大部分年轻人还是很抗冻的。但是年龄大的老年人就不太行了,所以古代也会很多有年龄大的老头子娶小姑娘来暖被窝。另外我还猜测,唐朝以胖为美,可能就是因为冬天太冷了,吃胖点才能不那么冷~



4、烧火取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好多古装电视剧里,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屋子里通常会放一个火盆,用来取暖。所以就算古代人没有被子,他们也可以烧个火盆来取暖,就跟我们现在开空调是一个感觉。


另外,就算冬天没有被子御寒,也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觉得冷的,我们的基因决定了我们的“抗寒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冬天的时候,有的人穿一件薄外套就不冷了;有的人里三层外三层,裹得严严实实的还是冷的不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做一个基因检测,测一测自己的抗寒能力,在冬天时合理准备自己的抗寒衣物。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猜测,宋朝前古人没有棉被,具体怎么过冬的我也不知道,所以希望考古学家能够早日研究出来吧!


眼眼102


羊毛牛粘,我60多岁了,记得小时候七八岁,冬天在老家睡觉,奶奶说;那张大席也不知道几百年了,是用吗?鸡毛羊毛编制的,上面铺个单子特别暖和,还有我身上小时候穿的那种火龙衣,有100种不同的鸟兽编制的,也是麻线,和羊毛苇英纺城的,也不知道有多少年了,我进城后,起码有七八家,来借,怕孩子不承人,还有一种猫头翁的鞋,后来就借丢了,据听说现在驻马店一带还有人会做会编。


马金驹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面对冬天的寒冷,今天的我们自然不必说了,取暖的方式多种多样,空调、暖气、地热,墙壁里有防寒层、玻璃也是双层的防寒玻璃。

冬天到来之后,我们可以穿着温暖的衣服去外面玩耍,也可以在温暖的屋子里吃着雪糕。

但是在古代,宋代以前,人们没有棉花的时候,是如何取暖的呢?他们又是如何面对严寒的呢?

首先,我给大家说一下住宅。古代的住宅给大家的印象都是那种大院子,大宅子,非常高大壮观,门是木质的,窗户是纸糊的,其实在早期,也并不是都是这样的房子,当时的人们为了解决寒冷问题,会建造一种半地下的房子,类似咱们现在的一些地下室,一半在地面,一半在地下。

这样的房子构造,可以有效避免寒风,而且一半在地下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保温。在古代物质不够丰富的时候,夏天还好过,冬天却很难熬,除了这样的房子取暖之外,他们还会选择烧火盆。

将木炭燃烧之后,留下无烟且保持温度的木炭,留在火盆之中,然后放到屋子里取暖。其实这种取暖的方式在二十多年前的东北还能看到呢,火盆、炉子、火炕,只是这些年发展很快,才消失不见,相信很多80后的小伙伴都见过。

除了建筑和火盆取暖,再有就是衣服和被子取暖了。在现代,咱们睡觉脱的光溜溜,在古代可能不行,得穿“寝衣”,防止夜晚睡觉着凉。

其实古代没有棉花,但是却有动物,比如现在大家经常穿的羽绒服,在古代就能制作,只不过没有现在的轻薄。也可以用动物的毛皮制作披肩或者衣服来保暖。

当然了,动物虽然有,但是也不那么多,穷人是享受不起,有钱人则可以用动物容貌做被子或者衣服,一次来抵御严寒。

穷人没钱,只能另想办法,一般不富裕的家庭,都是用稻草铺床,毕竟干稻草可以防潮、还能御寒,是一个天然床垫。现在很多的大学都用这种草垫子铺床呢,我上学的时候就是用的草垫子。

没有棉被,人们就想办法呗,他们发现柳絮类似动物绒毛,于是在春天搜集柳絮,做成被子和寝衣,用来保暖。当然了,柳絮只是其中一种,使用芦花也是可以的,根据居住地的一些特点开制定取暖计划。

虽然方法是有的,但是肯定还是有冻死人的情况,古代的所谓盛世,基本都是寒冷的盛世、饥饿的盛世,和咱们现在比,相差很远。


今天就说到这里,记得关注我哦,我是野史日记,一个愿意与你分享历史的人~


野史日记


古人还是很聪明的。宋代以前没棉被,并不代表古人冬天就等着受冻,没棉被也可以用其他东西替代来作为御寒物品啦。



古代其实也有被子,只不过那时候还不叫被子,叫“衾”,衾和我们盖的被子样式是差不多的,夹层里面也可以放些保暖的料子。同样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

那么没有棉花,被子里面放些什么呢?其实还是有很多选择的,而富贵人家和普通百姓的做法又不一样。有钱人家,家里条件好,可以往被子里面塞些鹅毛、兔毛、羊毛等。这些物质还是很保暖的,我们今天的羽绒服之类的,使用的原材料也是动物的羽毛。



普通百姓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不过穷人也有穷人的办法,没有各种毛,干草、芦苇、柳絮等也是不错的选择,虽然燥了点,但是保暖效果还是有的,不够暖就加多点。而且天冷的时候,还可以利用炭火来保暖,虽然古代木柴也比较贵,但是勤快点,上山砍点也不至于没得用吧。



另外,古人经常劳作,身体素质相对也比较好,抵御寒冷的能力肯定也强一些,在御寒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身体弱的估计都被冻死了。


疯狂电磁炉


宋朝以前没棉被。因为虽然2000多年前棉花就从印度传入了中国边疆,实际上在边疆,棉织物出现得也非常早。但是在中原一直到公元9世纪的时候,贵族们还把棉花当做观赏花来种植,所以北方到了冬天那真是“狐裘不暖,锦衾薄”。

没有棉被不代表古人不盖被子。

“狐裘不暖,锦衾薄”里的“锦衾”就还是“锦缎被子”的意思,所以古人的被子,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还是比较奢侈的。虽然没有棉被,但是羽绒被、蚕丝被这些高档被子还是有的。

但是这些被子造价不菲,普通百姓家,哪怕时候个小富之家,能有个缎面做背面,麻布做里子就很不错了。用鸭胸脯上的绒毛做出的羽绒被其实还是比较奢侈的,不比加拿大鹅来得便宜,这种代价太奢侈了,更别提蚕丝了。

所以普通人家的被子的填充物还是以芦花和杨絮为主。这些东西廉价,但是要注意采集的时间,一个在春天,一个在秋天,错过了杨絮,还有芦花,但是连芦花都错过了,冬天就准备挨冻吧。

但是大冬天的取暖,古人还是比较有经验的,那就是靠“火”取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木炭和煤的国家。汉朝的时候,古人就用煤炭烧饭、炼铁、取暖了。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煤炭,没有煤炭还有“卖炭翁”在山里烧木炭运到城里去卖。

所以在宋朝的时候,北方的主要燃料就已经被煤炭取代了,根据《宋会要·食货志》记载,在北宋的时候,煤炭买卖就已经成了官营项目,而且还设立了官仓贮碳,用于调节物价。大中祥符5年(1012年)12月6日,朝廷还要拿出40万秤(大概是1斤重),半价卖给穷人。当时煤炭多少钱呢?20个铜钱1斤。

北宋的老百姓相对比较富足,普通人家到了大冬天,一家人围着火盆(富人用碳炉,穷人在家中挖个坑),把火烧得旺旺的。壶里热上小酒,笼屉里蒸上肉菜,手里抱着“汤婆子”(古代版的暖手宝)。这种小日子还颇符合今天求之不来的过年气氛。

但在“安史之乱”时期的唐朝,杜甫流落蜀中的时候,没有火盆,没有肉,更没有热酒,暖身全得靠“娇儿”。

杜甫连屋上的三重茅都被寒风卷了去。更可气的还不止于此,“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床旧被子本来就盖了很多年,“娇儿”(虽然解释说是杜甫的儿子,但是在四川女孩子才叫娇娃),只因为睡姿不好,一脚蹬破了破麻布被里,杨絮一坨坨地散落出来,这日子没法过了。所以冬天的取暖方式还是需要注重,如果被子太久,就不建议做太剧烈运动取暖了。

年轻人火气重,钻进被子就暖和了,可是老年人,烫完脚进了被窝,一会脚又冷了,怎么办?所以年纪大的有钱有成就的老男人就喜欢娶个小老婆给自己暖被窝。唐玄宗之所以找胖胖的杨玉环,事实上就有这方面的考量。但是李隆基为了这个暖宝宝,代价的确有点大。


炒米视角


一到冬天,天气冷得不行,大家就会穿上棉服,裹上棉被,御寒取暖。然而,在宋朝之前,人们还不知道棉被为何物,根本体会不到这种被温暖包围的满足感。有人就好奇了,当时的古人冬天都是怎么睡觉的?

冬日里天寒地冻的,古人们睡觉自然也是要裹被子的。不过,那时富人家和穷人家的被子大有不同。

富人盖的被套,用的面料是绫罗绸缎,被子里面放的填充物,也都是保暖又轻盈的动物毛,比如兔毛,羊毛,鸡鸭鹅毛等,这就好比是现在的羽绒被啊!要是天气太冷,他们还会烧炭火取暖,根本不用担心受冻。

相比之下,穷人家就窘迫许多了。

他们的床上,铺的是干燥的稻草,盖的被子里填充柳絮,旧衣服,芦苇等杂物,只能勉强御寒。要是能遇到哪个乐善好施的大户人家,赠送些不要的旧衣物,旧被子什么的,就再好不过了。当然了,在古代,人们还没有保护的动物的意识,很多人会去打猎,把猎物的皮毛做成衣服、被子,也能用来取暖。不过,现在这可是违法行为哦!

此外,以前大部分古床都装有床帘,睡觉的时候把帘子都放下来,风刮不进去,也有抵挡寒意的作用。

不得不说,虽然古代的物资比较匮乏,但群众们的智慧是无穷的呢!


潘彩蛋


棉花大概是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原境内,一开始被人们当做观赏性植物,直到有人无意中看出棉花的真正作用,故而得以普及,不过那个时期的棉花,不是家家户户用的起,很多人冬天的冬天的被子,只是用稻草填充罢了。每个人都不同,各人有各的活法,那么棉花还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在寒冷的冬季,古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渡过的?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

首先来说一下富人的过冬之法,古代由于地广人稀,有的地方还处于原始森林状态,所以山林之中有许多动物,当时国家并没有明文规定说,不可以猎杀皮毛动物,因此有不少贵族富户,秋季以狩猎为乐,以兔子为例,古人获取兔子以后,兔肉可以烹饪食用,而它们的皮毛,便可以制作成围脖或衣物。人们常说的貂皮,便是貂身上得来的,除了这些小型动物,还有老虎、狼等大型生物,史书上也曾记载古人们狩猎过。除去皮毛制品 ,富人们的衣物、床上用品,基本上都是绫罗绸缎制成,被子里塞满里鸭毛、鹅毛、羊毛等,等同于现代的羽绒服。鸭毛制成的被子,轻巧又暖和,只需要盖一床,整个晚上都是暖和的。

有了以上的东西,富人们足以安然渡过冬季的晚上,然而白天呢?其实白天就更加简单了,有钱人家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白天取暖大部分时间是靠烧炭,并且对于炭火十分有讲究,就比如说受欢迎的银骨炭,这种炭不容易燃烧,但燃烧以后,无烟,并且许久不熄,炭灰如白霜,在卧室内烧那么一盆银骨炭,整个房间温暖如春,根本就不同担心受冻。追溯起中国人用炭时间,得到春秋时期,那时已经有人烧炭取暖,后来又出现了土炕、火墙等物。在汉朝时,皇宫中便设有一处取暖宫殿,名为椒房殿,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源于建造时候,古人把花椒捣碎成泥,涂在墙壁上,起到保温的作用。椒房殿内铺有地毯,通风口被全部遮住,又设立屏风,冬天在里面一点儿也不会感觉到寒冷。

现代人冬季外出时,都会在身上贴个暖宝宝,或者抱个热水袋,实际上古代也有便捷暖手宝,这便是手炉,精致小巧的炉子里,放上烧红的炭火,炉子外边套上一层布罩,古人的衣服袖子较大,有时可以放在里面,亦或者拿在手上,除了手炉,还有给脚使用的,只不过足炉里不是装炭,而是装热水,与现代暖水袋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以上的东西,都是富人和贵族专享,寻常人家可没有这种待遇,其实古代普通人最好御寒方式,就是大冬天不出门,他们没有经济能力去购买御寒物品,只能缩在家中,有时甚至都不会烧火,冬衣就更加简陋了,麻衣制成的衣物,里面填充的,大多是干燥稻草或柳絮,被子也同样如此,若是能得一床地主家不要的旧被子或旧衣,对于穷苦家庭来说,那是最好不过了。

总的来说,在物理御寒方面,富人与穷人是不能比的,雪花对于富人、诗人人来说,是浪漫的代表,对在穷人眼中,却是无比的难熬,古代每年冻死的人不计其数。当我们去了解古人时,会惊讶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多么的恶劣。在冬季到来时,最让人感觉幸福的一件事,便是可以吃到热乎的饭菜,这种方法在古代也是可以实现的,在宋朝时期,古人发明了保温饭菜的方法,用陶瓷制成上薄下厚两个温盘,盘子两边的顶部,分别穿两个小孔,方便注入热水,中间空的地方,可以放入饭菜,这样可以让饭菜的热气缓慢流失。到了元代,甚至出现了热水瓶,只不过不是用现代材料制成,而是时下十分流行的青花瓷,有趣的是,元代的青花瓷热水瓶,与现代热水瓶样式差不多,就连原理都是一样的,可见古人有多么聪明,只可惜当时的科技水平太过于低下,不然后世许多事物,发展都要快上不少。

说到了冬季食物,不少人会想起火锅,大冬天聚在一起吃火锅,的确是一件幸福的事,其实火锅在古代早已问世,古人将其称为暖锅,有关火锅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商周,贵族们每人会有一个青铜小锅,里面隔成几个格子,放着各种不同的蔬菜,此时的火锅,还属于一人份样式的。进入两汉魏晋后,此类饮食方式,已经广为流传,根据一些史料可以知道,那时有不少样式的火锅,锅子的材质也发生变化,从开始的青铜,转向铜锅、铁锅,甚至还有陶瓷制成的,古人吃火锅的方式,与现代人也开始接近了。古人生活条件虽不如现代,但他们制作的工具,却十分有意思,也影响了后人们。当然了,冬天最实用的御寒方式,还是多穿衣服,富人们的棉袄,都是用蚕丝之地的棉絮填充的,与被子一样又轻又暖和。

古语有言人分三六九等,取暖方式自然也有了,总的来说,越有钱、身份地位越高的人,御寒方式就越多,穷人就比较惨了,若是碰上一场大雪,几乎是灭顶之灾。古时冬天比现代还要冷上一些,杜甫就写诗记载过,说自己半夜离开京城,天寒地冻,他的手指冻僵,衣带冷的都系不上,到了凌晨才走到骊山脚下。杜甫是个过惯了苦日子的诗人,在这种恶劣天气下,连他自己也抵挡不住,在没有棉被的时代,冻死人是很常见的事情,好在如今科技水平发达,我们离那段苦难的时光,已经越来越远了。


木剑温不胜


棉被其实并不是唯一的取暖工具,在没有棉被之前,人们取暖方式各种各样,五花八门,而有一些取暖的方式至今都在用,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真的很强大。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古人的智慧,他们都如何取暖,说不定你也用过这些方式。

我们先从衣服上开始说

为什么会有衣服这种东西?其实最早的衣服完全是用来避寒暑以及蔽形体的。人们感觉到冷,所以会制作出衣服来取暖。

古代人冬天最常见的衣服是“裘”,也就是皮衣,《说文》一书中这样描写过“古者衣裘以毛为表”,皮衣通常都是皮在内,毛在外,不好看,所以贵族穿裘见客之时都会披一件华丽的衣服,以做装饰。

“裘”根据动物的种类又可以分为很多种,比如最常见的狐裘、羊裘、豹裘、鹿裘等等。其中狐裘和豹裘最为贵重,而羊裘则比较低贱。当然,狐裘也分种类,比如狐白裘,它是狐狸腋下的皮毛,最为纯白,而且极为轻暖,所以最贵重。

当然,不仅仅只有“裘”,还有“袍”、“襺(jiǎn)”,在《论语》中说过“襺,袍衣也。以絮曰襺,以组为袍“。”袍“和”襺“材质上不同,前者是乱麻,后者是新丝绵,所以”袍“比较低端。

说完衣服,再说吃的喝的。

食物是取暖的好的方法,古人在冬天的时候会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比如牛肉羊肉等,还会配上小酒,酒也是取暖的良药。如果有必要的话,还会用一些药材做一些暖性的药来喝。

贵族通常会用铜鼎来烹调食物,有种像现在火锅的感觉。平民百姓呢?他们也会做小火锅,不过用的烹饪工具则是鬲,样子比较像鼎。说实在的,古人是非常会享受的。

吃穿说完了,该说用的了。

用的东西更是五花八门了。比如燎炉,这就是用来取暖的炉子,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还有锡夫人,就是古代的一种热水袋,不过形状则是扁形的,而且还是瓶子,材质可以是铜,也可以是锡。

捧炉,就是古代的暖手宝,走到哪里带到哪,也可以叫火炉,因为其中放着火种,非常暖和,据说最早出现于隋朝。

最后说最原始的,炭取暖,炭盆。这个就更早了,曾出土过一个战国中期的提链铜炭盆。炭取暖,这是人人都知道的,所以冬天古人经常围着炭盆一起取暖。

古人取暖的方式实在太多了,以上所说的只不过是个别,其中一些方法很多人仍在使用,所以说就算古人没有棉被,也还是能过冬的。


理科男读历史


对于现代人而言,冬天的被窝就像天堂一样温暖舒服。早上起床离开被窝都需要巨大的勇气,但是在宋朝以前是没有棉被的,古人又是怎样睡觉的呢?

古代社会一般分为两类人,一类是达官贵族或者富裕人家,另一种便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所采用的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

对于富人和达官贵人,他们可以在屋子里烧一个火炉,从白天到晚上,这样房间的温度也就不会太低。为了保暖,一些猎户打猎的时候,会把动物身上的皮毛扒下来,做成衣服,披风等等,穿在身上,或者是睡觉的时候盖在身上,也都是非常暖和的。像鸭绒被子、羊皮被子都有不错的保暖效果,因此他们的冬天还是过的挺舒服的。

对于普通人家而言,不可能像富人那样烧个火炉,也没有钱去买那些昂贵的皮毛披风、被子。但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为了保暖,他们会用柴火烧过之后的炭火再次放在炭火盆中烧,达到取暖的效果。他们会用一些葛或者是麻之类的纤维东西做被子,里面在填充点柳絮充当棉花。虽然效果不及富家人的被子,但是抵御寒冷还是可以的,除了被子,他们还会在床上铺上一层厚厚的干稻草来充当“被褥”,增加保暖性。

古人在夜间睡觉的时候,都会在床边拉一个挡帘,上面也有床顶,这样睡眠空间也会缩小,也能很好的抵御冷空气,增强保暖的效果了。

虽然古时候没有棉花,生活条件也很差,但是古代劳动人民还是非常有智慧的。


我是【文史侃大山】,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吐槽。一起讨论历史事件。

文史侃大山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冬天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躺在温暖的棉被里,舒舒服服地睡一个好觉,但是要想在古代拥有一床棉被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尽管棉花在很早以前就已经传入中国,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是作为观赏植物,并没有当作经济作物,一直到唐宋时期,中原逐渐种植棉花,但是这个时候的棉花也是上层社会的人才能穿得起的;元朝时期棉花得到进一步的推广;真正使得棉花成为老百姓能够用得起的物资,则是在明朝大力推广棉花种植后。

那么,问题来了,在棉花没有成为人们主要御寒衣物之前,古人是穿什么过冬的呢?

古时候跟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一样,有穷富之分,且贫富差距也很大,因此古人在冬天御寒的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

古时候的穷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在宋朝以前,人们除了种植粟、麦、稻等必备的粮食作物之外,主要还种植桑、柘、麻、苎麻等。在古代,麻这种作物就是穷人用来制作衣物的主要原材料,麻这种作物极其的粗糙,相应的造价很低,对于的穷人们来说,他们也只能用得起这种粗糙的料子制作。不过办法也是人想出来的,为了让用麻做的被子变得柔软一点,人们想出来不少的办法,比如将麻长时间浸泡在热水中之后再将其制作成被子。

但是在更加寒冷的北方地区,仅仅是用粗糙坚硬麻的话依旧不能解决寒冷的问题,于是人们想到了在麻里面加入一些柔软的东西,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芦苇花与柳絮等。有时人们还会选择在床下铺上一层稻草,这样能让身体不直接触碰床板,也能很有效的起到御寒的作用,既能取暖又能保暖。

另外,太阳也是能帮助人们御寒的,在白天的时候,人们会在阳光好的日子里将自己的被子拿到太阳底下晒,经太阳晒过的被子在晚上盖的时候就会变得格外的暖和,甚至还留有一丝太阳的味道。有时人们也会把稻草也拿出去晒,然后到了晚上再重新铺到床上,这样晒过之后的稻草保暖和御寒的效果会更加好。

人们还会利用一些可以燃烧的物品来御寒,火盆就是其中之一,在寒冷冬天的晚上,人们会在自己的房间里放一个小火盆,在里面加入足够的燃烧物,比如炭或者木头,当然了,对于不太富裕的人家,一般用的还是比较便宜的木头,火盆里燃烧的旺盛的火焰也就让房间变得更加温暖了。

古时候的富人又是如何御寒的呢?

首先就像之前说的,富裕的人家家里晚上会烧炭来取暖,古代的炭是价值不菲的物资,也有优劣之分,能用得起种类的炭就取决于主家的经济条件了。

至于主要御寒的被子,也自然不会用麻之类粗糙的物品,而是用非常柔软的丝绸之类的物品来做,然后在在里面填上动物的皮毛,或者是利用鸭绒之类柔软暖和的毛,这样制作出来的被子有时候甚至会比棉被更加能抵御寒冷,而且也非常美观。

富贵人家里的小姐会使用暖手炉来御寒,暖手炉分为两层,外面一层是罩子,罩子是镂空的,热气会从中散发出来,里面则是放着炉火的盆子。这有点像我们现在冬天用的暖水宝,原理是差不多的。

还有一种足炉,是用来暖脚的,它是用锡或者铜制作的一种瓶子,里面可以注入热水,也是很方便随身携带的,还可以在晚上带上床,放在被子里,这个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用的热水袋了。

除了在穿着方面御寒,还可以在饮食方面取暖。首先可以用热酒来取暖,人们经常说的是先喝一杯热酒暖暖胃,其次可以吃牛肉或者羊肉之类热量比较高的肉类,在寒冷的冬天吃着热乎乎的肉然后温一壶酒,这样的御寒效果也是极佳的。

总之对于富贵人家来说,冬天抵御寒冷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