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夏侯玄名满天下,司马师为何一定要除掉他?

在司马氏为什么杀夏侯玄的原因中,我想,夏侯玄本人的态度很重要。那夏侯玄有没有政治野心呢?我认为没有。他更多的是想保持着一种

中立避祸的心态。


夏侯玄名满天下,司马师为何一定要除掉他?

《军师联盟》中的夏侯玄


早在骆谷西征之役失败后,据说夏侯玄就开始闭门自保了(其时仍是曹爽掌权)。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夏侯玄作为曹爽亲党,只是被迁为没有实权的大鸿胪、太常,仍位列九卿。司马懿在世时,夏侯玄虽“以爽抑绌,内不得意”,但还是得到了名义上的礼待。


当司马懿死后,夏侯玄更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魏氏春秋》就记载了一段著名的对话:


太傅薨,许允谓玄曰:“无复忧矣。”玄叹曰:“士宗,卿何不见事乎?此人犹能以通家年少遇我,子元、子上不吾容也。”


“子元”、“子上”,就是指继司马懿掌权的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夏侯玄似乎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命运吉凶难卜。


而另外的一些内容,则更是直接表明了当时的一种舆论走向:


玄之执也,卫将军司马文王流涕请之,大将军曰:“卿忘会赵司空葬乎?”先是,司空赵俨薨,大将军兄弟会葬,宾客以百数,玄时后至,众宾客咸越席而迎,大将军由是恶之。(《魏氏春秋》)景王欲诛夏侯玄,意未决,间问安王孚云:“己才足以制之不?”孚云:“昔赵俨葬儿,汝来,半坐迎之。泰初后至,一坐悉起;以此方之,恐汝不如。”乃杀之。(《语林》)


不管这两段记载真假与否,至少是说明了时人已经意识到了司马师对于夏侯玄名声之大进而可能会威胁到自身权力的一种猜忌、担忧。这颇为类似后来杀死被比作“卧龙”的嵇康事件,只是,对于名声大的人物,司马氏似乎从来都敢于直接杀戮。


引发他悲惨命运的直接导火索则是李丰、张辑事件,在此次未遂的政变之中,尽管夏侯玄是列于执政之首的大将军名单之上。但夏侯玄本人到底在此事中做了多少工作,是不是反对,还是持着一种静待其变的默许态度,我们都不得而知了。最重要的是,夏侯玄因此遇害,最终走向了非正常死亡的下场。


关于夏侯玄之死,后世史学家多有非议,苏轼说“汉景帝以鞅鞅而杀周亚夫,曹操以名重而杀孔融,晋文帝以卧龙而杀嵇康,晋景帝亦以名重而杀夏侯玄,宋明帝以族大而杀王彧,齐后主以谣言而杀斛律光,唐太宗以谶而杀李君羡,武后以谣言而杀裴炎,世皆以为非也”。南宋陈亮则进一步认为“夏侯太初处死生祸福之际而不动,名不虚得也,而遇非其时矣”,他总结夏侯玄的悲剧,是“遇非其时”,我们可以理解为“生不逢时”。


正是因为夏侯玄本人的风度非凡、临难不惧,后人甚至有“然玄死而后魏卒亡,盖与其国相始终矣”(叶适·《习学记言》)的说法,这自然是一种激愤感伤的愤言。就如同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一贯所持的激烈抨击司马氏的立场一样,旗帜鲜明地赞扬了夏侯玄。而对于贬损夏侯玄、何晏等人的傅嘏(效忠司马氏),李慈铭大加嘲讽道:“然太初(夏侯玄)名德,终著古今,不能相累;平叔(何晏)论语,永列学官。以视(傅)嘏辈,直蜉蝣耳。”


夏侯玄因为其身份而不得不死,这可以说是必然的了,除非要他昧着良心去投效司马氏,否则以他的地位及影响力,即使夏侯玄本人只想“依违其间”以求苟活,那么忠于曹氏或者司马氏的人物都不会放过他。虽然夏侯玄遭遇不幸,但他的名士风节,也远高于那些一到危急关头就丑态毕现的伪君子,无愧于“正始名士”之首的名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