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袁紹是董卓死後最大的諸侯,為什麼他麾下沒有像郭嘉這樣的頂級謀士?

用戶8619077301045


袁紹出身四世三公,是東漢的名門望族,手下能臣武將極多,成為漢末大諸侯之一。袁紹曾擔任十八路諸侯盟主,率軍討伐董卓。接著從韓馥手中奪取冀州,後又在和公孫瓚的爭鬥中佔據上風,最終佔據北方青、幽、並、冀四州之地,成為北方對曹操威脅最大的諸侯。

袁紹麾下也是有類似於郭嘉這樣的謀士的。比如:沮授,田豐。

沮授

沮授廣平人,東漢末年袁紹帳下謀士。史載他“少有大志,擅於謀略”。

曾為冀州別駕,舉茂才,並當過兩次縣令。後來又當韓馥別駕,被韓馥表為騎都尉。曾對韓馥提出良策,但不被採納。

在袁紹入主冀州後,沮授監統內外、威震三軍,幫助袁紹奪取青州、幷州、幽州而統一河北。沮授曾對袁紹提出奉迎天子,反對諸子分立,提出三年疲曹的戰略,但袁紹並不聽從。

在官渡之戰中,沮授提出緩進戰術,但不採納。在袁紹大敗後,沮授被俘獲,拒絕投降。後來,沮授欲回河北,事敗被殺。曹操曾嘆息:“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

田豐

田豐,字元皓,鉅鹿人。東漢末年袁紹部下謀臣,官至冀州別駕。田豐自幼天姿聰慧,少年時喪親守喪,守喪的時間雖然已過,但他仍笑不露齒,因此為鄉鄰所器重。而且田豐博學多才,在冀州很有名望,最初被太尉府徵辟,推薦為茂才,後來被選為侍御史,因憤恨宦官當道、賢臣被害,於是棄官歸家。不久,成為冀州牧韓馥的部下,因為正直而不得志。

初平二年(191年),袁紹以反客為主之計智取冀州,成為冀州牧,聽說田豐威名,帶著豐厚的禮物以及謙恭的言辭,招攬田豐,任命其為別駕,對他很是信任和器重。但田豐為人剛直,曾多次向袁紹進言而不被採納,曹操部下謀臣荀彧曾評價他“剛而犯上”。後因諫阻袁紹征伐曹操而被袁紹下令監禁。官渡之戰後,田豐被袁紹殺害。


壹零壹肆


袁紹手下謀士非常多,比如:田豐、沮授、許攸、逢紀、郭圖、審配等人都是三國時期的頂級謀士,他們不輸司馬懿,甚至略勝諸葛亮,只可惜袁紹本人好謀無斷,以至於這六位頂級謀士大多慘死收場。

袁紹手下曾有六大頂級謀士,他們的才華一人不輸諸葛亮,另一位是曹操的間諜。

沮授是袁紹最得意的謀臣,曾任冀州別駕,據歷史記載他“少有大志,擅於謀略”。沮授在袁紹集團的地位,就相當於劉備陣營中的諸葛亮,可以說是袁紹最信任的謀臣。但很多時候袁紹對沮授提的意見卻置之不理。官渡之戰發生時,沮授沒來得及逃走,因拒絕投降曹操,被曹操斬殺。沮授的謀略,不輸司馬懿,略勝諸葛亮,這是有歷史依據的。

田豐博學多才,在冀州時名望就非常大,後來被袁紹請出山,官至冀州別駕,袁紹曾採用了田豐的計謀,消滅了公孫瓚,平定了河北,虎據四州。但田豐為人剛直,因他的很多計謀都沒有被袁紹採納,做出了很多犯上的行為,惹怒了袁紹,袁紹開始疏遠他。後來因諫阻袁紹征伐曹操而被袁紹下令監禁。官渡之戰袁紹失敗後,因為小人的挑撥,田豐被袁紹殺害。

許攸從小就與袁紹交好,算是朋友關係,董卓死後,許攸投奔了袁紹,官渡之戰時因許攸家人犯法而被袁紹抓捕,許攸被迫投奔了曹操,併為曹操設下偷襲袁紹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這也是官渡袁紹大敗的原因。後許攸幫助曹操平定了冀州,因自恃其功而屢屢對曹操不敬,終因觸怒曹操而被許褚殺害。

因袁紹賞識他的智謀二受到重用。曾獻計利用公孫瓚,而反客為主奪得冀州,在官渡之戰,統軍事,進讒言,以至於田豐被殺,袁紹死後,開始輔助袁尚,袁譚不能繼位,自稱車騎將軍,駐紮在黎陽。袁尚不給袁譚多兵,於是派逢紀跟隨袁譚。袁譚要求配兵為審配遭到拒絕,一怒之下殺了逢紀。

除此之外,袁紹麾下,還有辛毗和辛評兩兄弟以及審配這位文武雙全的將才。總之,袁紹手下的謀臣良將也不少,但都因為袁紹集團的內鬥、袁紹自己的無能,以至於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打敗,之後袁紹從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


董卓死時,袁紹並非是最大的諸侯,他的手下也並非沒有頂級謀士。

袁紹能夠一統河北,成為北方最大的諸侯勢力,他的謀士們還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01

沒有謀士們出謀劃策,袁紹不可能成為最大的諸侯勢力。

初平二年(191年),袁紹採納門客逢紀的建議,派遣高幹、荀諶為說客,鳩佔鵲巢,擠走冀州牧韓馥,佔據冀州。此時,袁紹儘管勢力強大,但並非是最大的諸侯勢力。

董卓死後,徐州牧陶謙、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焉、西北的韓遂、馬騰的勢力,以及袁紹的弟弟袁術,盤踞幽州的公孫瓚,他們至少割據一州,其勢力並不在袁紹之下。

直到建安四年(199年),經過幾年的打拼,袁紹消滅公孫瓚後,一統河北,佔據了冀、青、並、幽四州。

在這個過程中,袁紹基本能夠採納謀士們的建議,才逐步成為北方最大的諸侯勢力。

當初,謀士沮授為袁紹制定了“坐鎮冀州,一統河北”的戰略規劃。袁紹基本是按照這個規劃,實現了他最初平定河北的願望。

沮授成為袁紹最得力的謀士,也稱得上是頂級謀士。

02

袁紹格局不夠,頂級謀士或背棄他出走,或被他棄用,最終難成大業。

袁紹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被推舉為討伐董卓的盟主。

素有“王佐之才”的荀彧,慕名舉族投奔袁紹。

此時,荀彧之弟荀諶、荀彧的同郡辛評、郭圖等名士,都在袁紹手下做事。但荀彧認為袁紹最終不能成就大事,於是離開袁紹,轉而投奔了曹操。

辛評、郭圖或許稱不上頂級謀士,但辛評之弟辛毗在袁紹死後,先侍其長子袁譚,後轉投曹操,成為曹魏集團頂級謀士之一。

被曹操稱為“奇佐”的郭嘉,二十一歲時就去投奔袁紹。

據《三國志·郭嘉傳》記載,郭嘉曾經對辛評、郭圖說:

“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郭嘉認為,袁紹只想效仿周公,但卻不懂得用人的巧妙;多端寡要,好謀無斷,很難成就霸業。這與荀彧的看法一致,也是時人及後世對袁紹基本的評價。

經過荀彧的舉薦,郭嘉也投靠了曹操,成為曹操的頂級謀士之一。

袁紹的謀士沮授,也曾經建議袁紹“奉迎天子,以令諸侯”,但沒有被採納。

這足以說明,頂級謀士還是有的,但袁紹卻不能使用。

官渡之戰,袁紹與曹操對峙,由於沒有采納沮授、田豐等人的正確謀略,最終導致了失敗。

戰後,沮授被曹操俘獲,曹操對於沮授也是青眼有加,多次勸說沮授投降,最終因為他想造反,企圖再回到冀州而被曹操誅殺。

漢末三國時期,天下混亂,征伐不斷。君可擇臣,臣亦可擇君,無非都想成就一番事業。

荀彧、郭嘉都是當時的頂級謀士,但由於袁紹格局不夠,因而得不到他們的輔佐。

但起碼沮授、田豐也堪稱頂級謀士,但卻不為袁紹所用。

袁紹也稱得上是漢末時期的風雲人物,在公孫瓚、袁術這個層次上來說,袁紹還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高他們一籌。在與他們的對抗中,也能夠接受謀士們的建議。

但到了與曹操對決這個層次,袁紹似乎就顯得格局、戰略眼光不足,謀士們的建議,袁紹已經沒有能力消化,吃不透其精髓,也就不能採納。

不是袁紹無能,是曹操太狡猾。這才真正是“既生瑜,何生亮”。

沒有曹操這個強大的對手,就顯示不出袁紹的不足。如果袁紹能夠僥倖成功,他手下的那些謀士,都會被看作是頂級謀士。

也正因為袁紹的失敗,像沮授、田豐這樣的謀士也就失去了光輝。

在豹眼看來,不能選擇明主,作為謀士,本身就是一大缺陷。

就能力而言,沮授、田豐或許跟荀彧、郭嘉不相上下,但不能投靠明主這一點,就看出他們的不足。不把他們稱作頂級謀士,也在情理之中。

總之,見仁見智,但普世的觀念,還是永遠擺脫不掉“以成敗論英雄”,既然不能輔佐袁紹成就最後的帝業,他的那些謀士們,無論多麼高明,都不會必然被看作是頂級謀士。


豹眼看歷史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不是沒有,而是袁紹不是一個好伯樂,郭嘉本身一開始就在袁紹處謀事,但是他看出袁紹不是一個明公,只是一個“暴發戶”類型的軍閥,跟著他前途堪憂,因此,悄然離他而去,投奔曹操去了。其次,袁紹為人剛愎自用,親小人,遠賢士,使的有能力的謀士都離他而去。因此,他麾下沒有頂級謀士。

下面筆者將通過還原歷史來闡述分析這個問題。

袁紹


第一,袁紹是一個有不臣之心的諸侯,因此不受忠於漢室謀臣們的待見。

首先,袁紹原先跟隨過外戚大將軍何進,享受過挾天子以令群臣的快感,因此,他在董卓擅自廢立東漢皇帝后,他也產生了一個野心,就是另立“中央”,這個候選人就是幽州牧劉虞,將來,這個新政權如果能夠取代東漢政權的話,那他就是“中興名臣”,可以挾天子以令群臣了。


但是袁紹這個如意算盤打的太早,因為東漢政府並沒有滅亡,劉虞怕成為眾矢之的,被天下人謾罵,就拒絕了袁紹,並且還義正言辭地痛斥袁紹不思“盡心王室”而”造反謀逆“。使的這個事情一出來,大家都在痛斥袁紹。

《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二年,冀州刺史韓馥、勃海太守袁紹及山東諸將議,以朝廷幼衝,逼於董卓,遠隔關塞,不知存否,以虞宗室長者,欲立為主。乃遣故樂浪太守張岐等齎議,上虞尊號。虞見岐等,厲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亂,主上蒙塵。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國恥。諸君各據州郡,宜共戮力,盡心王室,而反造逆謀,以相垢誤邪!”固拒之。

袁紹這個不臣之心地舉動,使得忠心於漢室的謀臣們都不願與袁紹為伍,畢竟謀士們都是受儒家思想教化,忠君愛國四個字灌輸於心。

<strong>

袁紹勸劉虞稱帝,劉虞拒絕了


第二,袁紹這個人太蠢。一眼就望到邊。

袁紹這個人是很沒有頭腦的,董卓之亂就是他惹的禍,當時,大將軍何進為了除掉宦官勢力,問計於袁紹,袁紹這廝想都沒有想,讓何進召集四方大將前來勤王,結果就把董卓詔令過來了。

《後漢書》:詈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進然之

結果,董卓還沒進京,何進就現成了宦官們的刀下亡魂,等到董卓一進京城,皇帝也廢掉了,太后也給毒死了,洛陽也成了一片火海和廢墟,這不都是袁紹惹的禍。袁紹這件事情做的確實蠢,他引進來的一股自己根本控制不了的惡勢力,請神容易,送神難,並且還是董卓這種不受教化的少數民族地區來的凶神。本身是一件好事情,讓袁紹一介入,就變成了壞事。

陳志《董卓傳》:嘗遣軍到陽城。時適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斷其男子頭,駕其車牛,載其婦女財物,以所斷頭系車轅軸,連軫而還洛,雲攻賊大獲,稱萬歲。入開陽城門,焚燒其頭,以婦女與甲兵為婢妾。至於奸亂宮人公主。其凶逆如此

其次,袁紹搞的討董聯盟軍,就是一個笑話,袁紹就是一個自私自利之人,還帶了一批貪生怕死,狗屁不如的大小諸侯去討伐董卓,結果都是大難臨頭,各自飛。討伐的義軍也各自解散,各回各家。

這個時候袁紹並不知道,許多賦閒在家的謀士,賢人都在家中觀望這戰中原大戰,結果可想而知,袁紹的作為不受這些謀士們所待見,而這些謀士中就有荀彧,荀攸等具有大才之人。

<strong>

董卓入京禍亂(上圖)和十七路討董聯軍


第三,袁紹剛愎自用,親小人,遠賢臣。

袁紹是一個剛愎自用之人,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忠言,在官渡之前,謀士田豐勸他不可輕易與曹操開戰,沒有聽,還把他下獄了。

《三國志》:初,紹之南也,田豐說紹曰:“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脩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民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紹不從。豐懇諫,紹怒甚,以為沮眾,械繫之。

隨後。袁紹還是帶兵進攻曹操,在這過程中,謀士沮授和許攸一個被袁紹棄用,一個出走曹操處,使的袁紹身邊只剩下郭圖這個謀士,而郭圖這個人是個小人,沒有半點實力,完全是靠阿諛奉承上位,結果在他的輔佐下,袁紹官渡之戰大敗,張郃高覽兩將臨陣倒戈,使的袁紹灰溜溜的退回冀州,在回到冀州之後,他還把在獄中的謀士田豐給找藉口給殺了。

所以說,就衝袁紹對於謀士態度這麼惡劣,並且還親近小人,有哪一個優秀的謀士會願意為袁紹這種人物賣命。並且官渡之戰是袁紹軍政生涯的轉折點,這次兵敗加速了袁紹地盤易主的速度。

<strong>

(上圖)田豐的下獄和(下圖)許攸的出走,使的天下賢士對於袁紹這個人望而止步


綜上所述,袁紹這個人不僅是個有不臣之心的諸侯,並且為人剛愎自用,不善機變,不用謀士,親近小人,使的天下的名人異士對他望而卻步。


向日葵愛歷史


不能說袁紹手下沒有頂級謀士,其實他麾下的田豐、拒收、甚至背叛投曹的許攸都是頂級的謀士,只是成王敗寇,袁紹失敗了,連累他麾下的謀士也被輕視了。像田豐,他曾提出三次殺曹操的謀劃,假如袁紹採納,那歷史就沒有郭嘉、荀彧什麼事了。


田豐,字元皓,鉅鹿(今河北鉅鹿一帶)人。袁紹手下的謀士很多,如許攸雖然貪婪,但也多知;如審配,能文能武;又有沮授,智略高絕;等等。但為何袁紹手下第一謀士卻是田豐,他到底有什麼本事?

《先賢行狀》:“天姿朅傑,權略多奇,少喪親,居喪盡哀,日月雖過,笑不至矧。博覽多識,名重州黨……袁紹起義,卑辭厚幣以招致豐,豐以王室多難,志存匡救,乃應紹命,以為別駕。”

一諫殺曹

田豐在曹操僅有數郡之地時,便將他列為阻礙袁紹霸業的大敵,數次勸袁紹拋開公孫瓚等“小敵”,先解決弱小的曹操。曹操與袁紹是從小玩到大的朋友,袁紹不到最後關頭,都沒有要與曹操撕破臉的打算。

第一次田豐建議殺曹是在建安元年(196年)。當時曹操將漢獻帝遷往許都,從此開始挾皇帝以令諸侯。袁紹每次接到詔書,總髮愁這樣對自己不利,所以想要皇帝搬到自己的眼皮底下。袁紹也不使什麼計謀,直截了當地派人對曹操說:許縣低窪溼潤,洛陽又殘損被毀,應當將國都遷到甄城,以便接近完好富裕的區域。

曹操又不傻,當然不答應,隨便找了個理由敷衍了回去。

田豐對袁紹說:“遷都的策略,已然沒有奏效,不如早點兒攻取許縣,接來皇帝。曹操動輒假託皇帝詔令,向全國發號施令,對我們太不利了。直接翻臉,攻取許縣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不這樣做,終究將受制於別人,那時即便悔恨也不起作用了。”

袁紹沒有采用。

二諫殺曹

第二次田豐建議殺曹操是在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前夕,劉備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佔據了沛縣,背叛曹操。曹操親率兵馬征討劉備。

田豐對袁紹說:“同您爭奪天下的是曹操,曹操現在去東邊打劉備,交兵不可能很快完畢,現在調動所有兵力突擊曹操的後方,一戰就可以平定。軍隊依據時機出動,這就是時機。”

袁紹推託說兒子患病,田豐的策略沒得到施行。

田豐舉著柺杖敲擊地面說:“咳,大事完了!十分難得能遇上這樣的時機,居然因為小孩子患病喪失,可惜呵!”

袁紹聽到今後很惱怒,從此就疏遠了田豐。

《後漢書》:田豐說紹曰:“與公爭天下者,曹操也。操今東擊劉備,兵連未可卒解,今舉軍而襲其後,可一往而定。兵以幾動,斯其時也。”

論持久戰

曹操懼怕袁紹渡過黃河,就加緊進攻劉備,不到一個月就將劉備打敗。劉備投靠袁紹,袁紹這才進兵攻打許縣。

田豐認為已然失去前面的時機,眼下不宜出動軍隊,就勸止袁紹說:“曹操現已打敗了劉備,許都就不再空虛了。並且曹操擅長用兵,變化無常,人數雖少,不可小看。現在不如長期據守。將軍憑藉山嶺黃河的鞏固,具有四個州的人馬,外面聯合英雄豪傑,內部施行農耕用以備戰。然後挑選精銳部隊,分為奇兵,乘虛而入,襲擾河南。敵人解救右邊,我就攻其左面;敵人解救左面,我就攻其右邊,使敵人疲於奔命,農民不能安於本業,我們還沒有疲勞但對方現已睏乏,用不了三年,安坐就可打敗敵人。現在不用廟堂上萬無一失的策略而想經過一次戰役去決定勝敗,如果不能如願以償,悔恨就來不及了。”

袁紹不聽,田豐竭力勸止。袁紹認為他敗壞軍心,就將田豐關了起來。接著,袁紹發佈檄文,大舉南下。

曹操聽聞田豐不在軍中,喜道:“袁紹必敗。”後袁紹敗走,曹操嘆道:“倘若袁紹用田豐之計,勝敗尚未可知也。”

事實上,曹操一州之地,而袁紹領河北四州,倘若袁紹以正攻,曹操必死。可惜田豐雖智,但剛而犯上,終究死在了袁紹羞惱的怒火中。

《三國志》:紹軍既敗,或謂豐曰:“君必見重。”豐曰:“若軍有利,吾必全,今軍敗,吾其死矣。”紹還,謂左右曰:“吾不用田豐言,果為所笑。”遂殺之。


肚腩神


導語:

袁紹出身四世三公的門閥世族,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各州,天生有霸王之氣,很多的文臣謀士都投靠到他門下,當時河北就有智慧和謀略,不下於諸葛亮的幾個軍師人才在他手下。比如少有大志,善長謀略的沮授。剛直敢諫,有智計出眾的田豐。善於捕捉戰機,腹黑有毒計的許攸。還有荀諶,逢紀,審配,郭圖等謀士輔佐。

一,腹有奇謀,心懷奇計,一代智士,明珠暗投。

沮授的才幹,連曹操都佩服讚歎: 孤早相得沮授,天下早不足慮了。沮授先投韓馥,勸韓馥不要投降袁紹。可嘆韓馥胸無大志,不聽沮授言落了個身死家滅。沮授只好投靠袁紹,獻計迎漢獻帝到冀州,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惜袁紹志大才疏臨事多疑少斷,錯失良機,讓曹操捷足先登,獲得了天下大義。正因為袁紹雖然有才絕智士如沮授,卻多疑寡斷而不能用,終於官渡之戰慘敗。

二,剛直敢言有田豐,胸有韜略賽張良,鳥未盡弓巳藏。兔未死狗巳烹。

田豐的謀略曾助袁紹消滅公孫瓚,平定河北,奪取四州之地。所以田豐的智謀可比張良。曹操征討劉備時,田豐就獻計袁紹: 曹操才是你主要對手,趁他出兵後方空虛,可以傾四州兵馬襲擊,一戰而定中原。袁紹心中猶豫,推脫兒子生病不肯征戰。錯失消滅曹操良機。顯然袁紹不是沒有王佐智士輔佐,而是袁紹本身就不是一個梟雄。也不是一個明主。

最後總結:

良弓配猛將,寶馬置金鞍。一頭獅子帶領一群羊,羊群可以變獅群樣兇猛。一頭綿羊帶領一群獅子,獅群也必然是如綿羊脆弱,終究葬身虎狼之口。袁紹本身是弱雞,有獅虎輔佐亦無用功矣!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0776451187452892"} --}

紅紅火火講歷史


要說早期實力最強勁的諸侯,當屬四世三公的兄弟了。末年,如果說是當時第一顯赫的家族之外,就是第二了,所以袁氏有有天下之稱。可以說,當時的世家貴族都是以袁氏為首,袁氏的門生故吏遍佈天下,連日後的魔王也是袁氏的門生,曹操早期也是袁紹的小弟。可見袁氏的威望之高。然而,為何袁氏兄弟,尤其是袁紹明明坐擁河北四州之地,實力當屬第一,為何卻敗給了實力弱小的曹操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原因。

1.派系之爭。我們知道,袁紹比袁術比起來,還是非常出色的。袁術雖然是袁氏嫡子,但目中無人,飛揚跋扈,連都看不起,更何況其他人呢?所以許多袁氏的門生和世家大族的人才都投奔了庶子袁紹。袁紹實力漸漸增強,打敗後,成了的河北之主。但是,集團變大了,袁紹手下就難免有了派系之爭。其中,謀士裡的潁川派系與河北派系為了各自背後代表的家族利益,開始進行了明爭暗鬥。

袁紹當然也知道這種情況,但他作為主公,卻樂於這種派系鬥爭的,這樣才能保證領導者的權威。但是,令袁紹沒想到的是,他麾下派系的鬥爭漸漸失去了他的控制。和平時候還好,雙方可以進行平衡安撫,但到戰爭時候,袁紹就沒法平衡了,而這就給等人機會,他們相互詆譭,讓袁紹的思想搖擺不定。結果,作為派系鬥爭的犧牲品,名士兩人就成了受害者。剛正不阿的田豐因直言勸諫袁紹,被郭圖等人詆譭,被關進大牢。沮授多次獻策,卻不被袁紹所喜,加上郭圖的挑撥,被關進囚車。袁紹麾下謀士看起來挺多,但真有才華的只有田豐沮授二人,剩下的除了許攸謀略較為出眾外,剩下的郭圖逢紀等人都是一幫小人而已。最慘的是,最後許攸也投奔了曹操,給了袁紹致命一擊,導致的慘敗,曹操。

2.袁紹太過寬厚。有人說,太寬厚也是錯的嗎?的確如此,在亂世之中,寬厚待人是可以的,但作為一個合格的領導者,也要有一定的威信。袁紹麾下的那些謀士,為了爭權奪利,對袁紹一些命令陽奉陰違,袁紹知道了,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許攸,眾人都比較討厭他,而袁紹卻沒有懲治許攸,這就是典型的御下不嚴啊。至於郭圖逢紀等人就更不用說了,比許攸還不如呢。

這就助長了這些謀士的不正之風,到了後來,他們更是干預了繼承人的事。袁紹喜歡幼子,想要廢長立幼。但嫡長子袁譚也沒有什麼錯誤,所以一些人支持立袁譚為繼承人。但是,逢紀等人因為為人太過自傲而不被袁譚所喜,所以他們就轉而支持袁紹幼子袁尚。這本來是君主最忌諱的事,但到袁紹這裡,卻沒有什麼。袁紹反而因兩個兒子支持者的言論而陷入糾結。這樣一位御下不嚴,麾下文武不能的集團,即使擁有最多的兵馬錢糧又有什麼用呢?只能成全了曹操罷了。

3.袁紹多謀少斷。袁紹早期時,因為手下謀士少,還能比較聽從謀士的合理建議,成功入主了冀州。等打敗公孫瓚後,坐擁了河北四州之地,袁紹麾下的謀士也多了起來,袁紹的性格缺點就開始暴露了出來。那就是袁紹缺少應有的決斷性,這是非常致命的。第一次,沮授建議他應該南下救,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但袁紹卻怕漢獻帝不聽話,沒有派兵南下。等看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好處顯現出來後,袁紹才後悔。

第二次,田豐勸他此時不應該和曹操決戰,而應該以守代攻,以強大的後勤能力拖垮曹操,袁紹不聽,執意派兵攻打曹操。結果,損兵折將,大將戰死。第三次,許攸建議他派兵奇襲曹操的大本營,袁紹卻害怕被伏擊,白白錯失了良機,讓本缺乏糧草維持的曹操逃過一劫。這樣的例子,在官渡之戰的過程中,發生了太多,可以說,只要袁紹有果斷性,聽從謀士的好的建議,肯定能贏得官渡之戰的勝利,進而一舉滅了曹操,成為中原霸主。

主席曾評價袁紹:“袁紹這個人多謀寡斷,有謀無斷,沒有決心,不果斷,結果兵敗於官渡,所以有謀還要善斷。”的確,袁紹此人雖然善待百姓,在他死後,河北許多百姓還為此哭泣。但袁紹卻沒能將民心好好作用起來。最重要的是,袁紹缺乏一顆果斷心,所以在重大的選擇面前,多謀的袁紹,就會想得太多,卻遲遲不能下定決心,錯失了好多戰機。想反,曹操果斷選擇,聽從了許攸奇襲烏巢的計劃,一舉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袁紹就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北漂山東小肖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並不是袁紹麾下沒有人比郭嘉厲害,其最主要的原因在袁紹本人身上!


袁紹生於四世三公之家,在東漢末年最講資歷出身的時代,原本初的身份可謂高到了沒邊兒。

在大將軍何進的帳下時,袁紹明顯比曹操等人更受何進看重,在關東諸侯結盟討伐董卓的時候,諸侯也一致推舉袁紹為盟主,其地位可見一斑!也正是他的四世三公的身世,在之後統一河北時,為他帶來了巨大的便利,謀士和良將紛紛慕名而來,投入其帳下!袁紹坐擁河北四州之地,人口在所有的諸侯裡是最多的,麾下猛將無數,曹操之所以在官渡之戰前不敢和袁紹開戰,這就是他最大的顧忌,雖然曹操也佔領了三州的土地,但是在人口上卻遠遠不能和袁紹相提並論,即便袁紹官渡戰敗,依然擁有巨大的人口基數,實力依然不容小覷!

袁紹手下有八大謀主:田豐,逢紀,郭圖,沮授,審配,辛評,辛毗,許攸。這些謀士無一不是站在當時頂尖的人物!


無論謀主,土地,人口,猛將,袁紹都可以說當仁不讓,為什麼總覺得他手下的謀主比不上郭嘉呢?真實的原因聽果果給你詳細說來:

其一:袁紹有三個兒子,尤其是大兒子袁譚和三兒子袁尚,為了繼承者的位置可謂爭鬥不休,相繼拉攏了袁紹手下的八大謀主,期間相互傾軋,勾心鬥角,使得袁紹內部派系林立,謀向不能統一,空有良田萬頃,卻沒人施肥澆水!

其二:袁紹袁本初剛愎自用,心胸狹窄,聽信讒言,誣陷忠良。許攸作為早期的奔走之士,在袁紹一窮二白的時候,不離不棄,最終在官渡之戰離袁紹而去,投奔了曹操,定鼎了曹操的勝利;田豐正直敢言,戰前規勸袁紹應以休養生息為主,袁紹以蠱惑軍心為由,將田豐打入大牢,後袁紹果真戰敗,為了給自己找一份遮羞布,羞而賜死田豐;諸如此類的因袁紹疑心太重,肚量狹小而處死的謀臣還有逢紀審配等!


總結:袁紹手下謀士眾多,其能力各有千秋,但其謀術絕對都是當時的翹楚,蓋因袁紹自己無識人之明,又多謀無斷,麾下拉幫結派,烏煙瘴氣,大好基業拱手讓人,才讓看者覺得八大謀士能力不如郭嘉罷了!


詩涵果果


公元190年,袁紹和曹操同時起兵聯合反董卓自立。董卓死後,兩人各自發展到公元200年官渡之戰前,袁紹擁有冀州、青州、幷州、幽州,曹操擁有兗州、徐州、豫州、司州,各擁有四州之地隔黃河對峙,由互助變為敵對,由於地域人口的差異,袁紹勢力最強。

官渡之戰之後,袁紹回冀州平叛,202年因病去世,由於袁紹素有德政,死後河北人民很多都很悲痛。隨後六年曹操利用袁氏集團的分裂平定河北,徹底剷除袁家勢力,吸收其人才。

鑑於袁紹發展形勢,其麾下沒有像郭嘉的頂級謀士的原因有三個。

其一、袁紹的性格使然。早先剛起兵時,郭嘉投奔過袁紹,不久就離開了,寧可在家閒居六年直到荀彧推薦給曹操才出仕,隨後就輔佐曹操克呂布。

許攸早年給曹操獻策不用,投靠袁紹後雖然得成謀主,卻因貪汙見責而叛逃。

兩人都有同一特點就是德行不是很好,袁紹雖然對人客氣,禮賢下士,但是個人好惡會影響待人舉措,錯失人才。

其二、袁紹知人而不善任。袁紹謀主田豐輔助其力克公孫瓚,荀諶遊說而得冀州,沮授上平河北策,更有審配、逢記、郭圖、許攸等謀臣各上奇謀良策。

袁紹集團許多謀臣,都是袁紹網羅招攬來的,並給予相當的地位和權勢。但是多數時候不尊重部屬意見,打壓了獻策的積極性,造成怨憤不滿。

張頜陣前帶精兵反叛,荀諶隨軍官渡後一言不發,都是不善於用人所造成的極端結果。

其三、袁紹的帝王平衡術欠佳。

袁紹攻取四州之地相對於曹操難度較小,經歷的慘烈戰鬥也較少,地方豪強的勢力存留完整的進入集團勢力中,反而造成集團各勢力派的鬥爭一旦掀起更加激烈。

袁紹為平定的各州穩定發展,早早的讓宗室帶兵常駐一方,又不立嗣,讓部屬不自覺的形成派別。

各派別的鬥爭激烈逐步影響到謀臣的建議、戰略的執行,而袁紹平衡術又不是很好,草草決斷,斷絕了超級謀士的成長空間。田豐因讒被殺,許攸陣前被揭發等都是極端的案例。


石家言


我是履和齋主。關於袁紹麾下有沒有郭嘉這樣的頂級謀士,我的回答是:“有”。以下我從五個方面解答。

1,郭嘉離開袁紹投曹操的原因;2,郭嘉被強力支持曹操的原因;3,曹操需要設一個謀士的標杆;4,我們世俗的觀點;5,袁紹的謀士們。

袁紹是當時最大的私企,富可敵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屬於實力稍遜的國字號。以官渡之戰而論,按實力分析普遍認為袁紹勝,結果恰恰是袁紹大敗。不以勝敗論英雄,更何況他們手下的謀士。

尋找出頭之日。郭嘉初出茅廬,也是投奔袁紹的。郭嘉每月都拿到很高的薪水,大老闆袁紹對他也很體貼,可就是沒有找到施展才華的機會。為什麼呢?老闆手下能人太多了,他冒不出頭來。所以,等到曹操伸來橄欖枝,他就跳槽了。郭嘉看重的不是高薪,而是創業機會。諸葛亮不選曹操選劉備,也是為了“原始股”。

遇到出頭之日。官渡之戰是郭嘉一生的亮點。新東家跟老東家開戰,曹操並不被看好,曹營很多人左右搖擺。好馬不吃回頭草,老東家也不缺他一個,郭嘉只能死心支持曹操。郭嘉的“十勝十敗論”增加了曹操的底氣。也怪袁紹失誤連連,成就了郭嘉的論斷。平心而論,袁紹只要抓住任何一點轉機,都會讓曹操膽寒,讓“十勝十敗論”破滅。

封為標杆式謀士。官渡之戰以後,曹操才成為天下第一。他忘不了艱難時最貼心的郭嘉。滅袁紹,郭嘉既表現了忠心,也表現了智謀。不巧的是,郭嘉短命。綜合郭嘉在曹營的表現,成績顯著,沒有一點瑕疵。因此,郭嘉順理成章地成為“模範標杆”。曹操說:“我最喜歡這樣的人。”官渡之戰,曹操哭“郭嘉”,程昱之輩作何感想?

我們的世俗觀點。成王敗寇。郭嘉所在的公司勝利了,而且他所效忠的曹丞相屬於漢朝正統。所以郭嘉成為智謀的代言。而袁紹一黨屬於亂臣子,自然登不上臺面。

袁紹的謀士們。袁紹謀士有田豐、沮授、許攸、審配、逢紀、郭圖、荀諶、辛毗等人,才識淵博,足智多謀。以官渡之戰為例,袁紹觀點每每與謀士向左,進退失據。由於袁紹的組織能力不足,能人太多反而成了累贅。謀士之間矛盾激烈,沒有形成合力。在開戰時機問題上,田豐早有進言。田豐之死,也將袁紹失敗的責任交代得一清二楚。許攸也是被袁紹逼走的,成為郭嘉的神助攻。起碼田豐具備頂級謀士的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