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调音师》:窥测阴暗人性的背后,是对魔幻现实的人道关怀

印度电影《调音师》,以法国14分钟的同名微电影为蓝本改编。从原本14分钟短小精悍的短片,被扩展到长达137分钟的印度电影,

不变的是故事的内核,一位假扮成盲人的钢琴家,无意中目击了一场凶杀案。被丰富了的是充足的人物动机、细腻的角色塑造、对人性阴暗和丑恶的挖掘,以及极具印度特色的社会现实揭露少不了的歌舞情节

《调音师》在国内上映后,反响热烈,半个月时间就拿下3亿票房,豆瓣评分高达8.3分,可谓是一部既叫好又卖座,口碑炸裂的电影。

影片中,主人公阿卡什是一位假扮盲人的钢琴家,在成为“盲人”的这段日子里,他满足了偷窥的欲望,也占有了很多只有残疾人才享有的特权,并赢得了一份爱情。但无意中,有一天他闯入了一个凶杀案的现场,目睹过气演员的妻子西米和警察局局长偷情,并联合将自己丈夫杀死的现实。但他则选择沉默,继续扮演一个盲人,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在西米和局长的不断盘问下,怀疑最终让西米将阿卡什毒害成了真正的盲人。在躲避追杀的过程中,不幸的他又被倒卖器官的医生险些取走肾脏。他的种种遭遇,都充满着意想不到的反转和波折,让观众在波折迷离的故事中难以自拔。

《调音师》的整体风格在前半段是英式幽默,在后半段顿转为恐怖惊悚,涉及到凶杀、倒卖器官、下毒等一系列让人难以置信的恐怖事件。但看似荒诞的剧情背后,有着逻辑缜密的故事反转

。而影片开放式的结局,在震撼中给人带来“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解读时,又引起观众对于善恶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反思。本文我将从影片中对“盲人”的诠释,荒诞的符号隐喻、反转的故事情节以及印度电影中对现实的人道关怀四个方面,来解析这部电影为何口碑炸裂,被称为年度最佳悬疑片。

《调音师》:窥测阴暗人性的背后,是对魔幻现实的人道关怀

01 从肉体的眼盲到灵魂的心盲,整个社会陷入黑暗

1、从假装盲到被弄瞎,再到恢复光明,心和灵魂已经黑暗了

男主角阿卡什本来是是一个双眼没有任何问题的正常人。但为了过上容易的生活,他选择让别人觉得自己不是个正常人,而是个看不见的瞎子。带上隐形眼睛和墨镜,拄着拐杖,一切仿佛都跟真的一样。在扮盲人的过程中,他博得了别人的同情,也给自己拿到了更多赚钱的机会,还瞒过政府住进了免费的房子。一切似乎都天衣无缝,伪造得很完美。

为什么他能够瞒天过海?因为他的伪装把自己都骗过了。所以,在他看到一幕凶杀案发生在自己眼前的时候,面对警察的盘问,他选择沉默不语。在目睹邻居老太太被西米从高楼推下时,他选择视而不见。他戴上一个虚伪的面具,想要取下来时,却发现自己早已沉溺其中,无法自拔了。

鲁迅曾说过:

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

在一次次的逃避和沉默中,其实代表的是他内心对这些罪恶行为的许可和默认,他是麻木不仁的。他的良知在一次次的伪装中逐渐被蚕食,取而代之的是人性的邪恶和黑暗。此时的他,虽然眼睛并没有盲,但心早已经盲了。

但阿卡什的沉默和不揭发,换来的是却是自己眼睛真的被弄瞎的下场。<strong>由之前的“心盲”,变成了“真盲”,他也彻底站到了黑暗的一面,和贩卖器官的人联手,取走了西米的肾脏,给自己换回了光明。但重见光明的他,又选择继续装盲人,丧失掉人性中所有的道德与良知,变成了一个在心灵和道德上真正的失明者。

《调音师》:窥测阴暗人性的背后,是对魔幻现实的人道关怀

2、没有人是盲人,但其实人人都是盲人

除了主人公阿卡什这一个假“盲人”之外,影片中其他所有出现的角色,都是看得见的正常人。但实际上,每个人也都是“盲人”。

  • 不择手段的“心盲者”:

和阿卡什住在一个院子的小男孩,是全片中唯一一个儿童,但小小年纪的他所做出的种种行为完全和他的年龄不匹配。在发现阿卡什不是真瞎之后,他处心积虑地偷拍阿卡什看得见的证据,并且贩卖给其他人赚钱。但当他真的发现阿卡什被毒瞎之后,却惊讶得离开了。

这种不惜手段谋取利益,以及毫无同情心的行为,俨然不像是一个十几岁小男孩能够干出来的事情。

  • 没有同情心的“心盲者”:

影片中,卖彩票的大姐和开“突突车”司机,表面上干着正规生意,背地里却和外科医生勾结起来,经营着黑暗的地下卖肾产业链。以谋害他人的生命,来攫取暴利,丧尽天良。

他们外表对人友善,其实已经烂到了骨子里,在利益面前,这些社会的底层群体是“选择性失明”的“假盲人”。

  • 缺乏判断力的“心盲者”:

电影中看起来唯一有道德的,是阿卡什的女友苏菲。但实际上,她单纯地相信阿卡什说过的所有话,一直都被表象操控着,被舆论拎着鼻子走。明明有几次阿卡什露出来破绽,摆在眼前的证据她都选择视而不见。

这一类人,虽然内心善良,但是空有一颗善心却一直被社会的黑暗势力所利用,像是没有思考能力的傀儡。这种缺乏判断力的“好心人”,是对生活真相没有洞见的“真盲人”。

这部电影向我们展示了三个不同维度的失明。第一层是肉体上真正的眼盲,第二层是人性阴暗的心盲,第三层则是由于众人的心盲,让整个社会陷入黑暗的道德塌陷。

《调音师》:窥测阴暗人性的背后,是对魔幻现实的人道关怀

02 荒诞的符号隐喻,贯穿着谎言和利益

隐喻一:从农夫枪口下死里逃生的盲兔,其实就是阿卡什本人的遭遇

影片中多次出现兔子,并且有两次特写。一次特写是在电影开头,兔子在菜园中偷吃蔬菜,被农夫追杀。兔子在逃跑过程中,我们看到特写中兔子的左眼是白色的,像是失明了,右眼上有一道刀痕。第二次特写是男主阿卡什前往英国后,他的拐杖是一个兔子标志。

兔子其实隐喻的就是男主角阿卡什自己。兔子两只不同的眼睛,就像是阿卡什一只眼睛装瞎,另外一只是被毒药毒瞎,所以有伤疤。

农夫在开枪后,兔子死里逃生,但却意外撞上了西米的车,导致车毁人亡。但如此大的冲击下,兔子竟然毫发未伤,活蹦乱跳着逃走了。其实这隐喻的正是阿卡什自己的遭遇,在被西米的毒药毒瞎后,又被外科医生险些取走肾脏,之后躲避西米和警察局局长的一次次追杀,但最终他就像这只从枪口下死里逃生兔子一样,不仅重获光明,还能远赴英国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

同时,兔子在西方的复活节里,一直以来都是代表动物之一。而最后阿卡什把兔子镶嵌在自己的拐杖上,也是代表着自己在遭遇一切以后的重生,重新戴上面具,靠着谎言度过一生。

《调音师》:窥测阴暗人性的背后,是对魔幻现实的人道关怀

隐喻二:一颗像肾脏的树,是一颗利益之树

阿卡什和外科医生开着车,载着被装在后备箱里的西米前往机场的路上,他们经过了一颗形似人体肝脏的树。在影片的开头,就有这样一段话:<strong>“What is life ? it depends on the liver.”这里导演用了一语双关,“liver”在这里既可以翻译成“生活者”,又可以翻译成“肾脏”。意思就是:什么是生活?它取决于肾脏/生活的人。

对一个人来说,肾脏是一个人活着的基本,一个人只有有完整的肾脏,他才能活着,也才能被称为是一个生活者。而在影片当中,肾脏是开“突突车”和买彩票的妇女这两姐妹谋取利益的来源,是黑暗交易的金钱筹码,也是最后男主角阿卡什能够重现光明的原因。

肾脏是一颗充满着利益的器官,然而只要有利益,就面临选择。所以当最后两人开车经过这颗像肾脏一样的树时,其实也是经过了一个选择的岔路口。在利益面前,他们是选择夺走西米的性命,用她的肾换回阿卡什的光明?还是放走她,让阿卡什一辈子活在黑暗中呢?

《调音师》:窥测阴暗人性的背后,是对魔幻现实的人道关怀

03 大量情节反转中,审判人性的善恶

有数据曾统计,在长达2个半小时的故事中,《调音师》出现了将近60次的反转。而在这些出其不意的反转中,导演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逻辑严密的剧情,揭露了惊人的故事真相,也为我们层层剥开背后隐藏的人性阴暗面,引发我们对人性善恶的思考。

在影片的开始,看到阿卡什利用装瞎骗取福利,你会觉得他是一个坏人吗?可能只是觉得他有点小聪明,但起码没有干伤天害理的事情。但随着他面对别人不道德行为的漠视,用沉默代替一切,其实他和那些行恶的人一样,没有区别,是一个没有自己动手做坏事的坏人。

影片中另一位蛇蝎心肠的女人西米,她真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吗?有人觉得,他杀害自己的丈夫,还企图瞒天过海,并且还连着杀害了自己的邻居,将阿卡什毒瞎。显然,她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但这些行为的开端,都要从一个意外开始,那就是她不小心开枪打死了自己的丈夫。后面这一切的行为,她都是为了保全自己而采取的手段。所以起初,她并不是故意要成为坏人,但在现实的逼迫下,她不得不选择成为一个狡猾残忍的恶人。

在我看来,善恶并没有明显的界限,甚至善恶是交融的。好人可能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变成坏人,而坏人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良心发现,心生怜悯。就像把阿卡什骗到外科医生手中的“突突车”司机,在手术前还祈求医生能不能只取走阿卡什一个肾脏,留他一条活路。

《调音师》:窥测阴暗人性的背后,是对魔幻现实的人道关怀

04 揭露印度社会痼疾的背后,是对魔幻现实的人道主义关怀

作为一部典型的印度电影,《调音师》无疑注入了很多印度本土的元素,并展现了印度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比如,庞大的器官买卖产业链;底层人民无法生活只能靠谋害他人生命存活;警察局局长作为拥有权力的人,却知法犯法,利用职务之便企图瞒天过海;上层领导不作为,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等等。

近年来,很多在国内火爆的印度电影和《调音师》一样,在主题上都敢于直击印度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批判揭露国家面临的种种问题。通过电影,利用艺术的手段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从而去进一步改变它。

例如,2018年的《印度合伙人》,讲述印度草根企业家发明低成本生产卫生巾的机器,变革印度农村落后的经期卫生观念的故事。虽然真实事件发生在2012年,但是6年过去,2018年的印度仍然有超过75%的女性,在生理期时不知道也无法科学使用卫生用品,导致印度经常发生各种感染疾病,威胁着女性健康。于是导演才有了创作这部剧作的灵感。

曾经,印度的电影在我们眼里是一朵奇葩,突然出现的唱跳歌舞让我们难以理解,但这是印度民族感的一种展现。但现在,印度电影在国内呈现越来越火爆的趋势,也正是因为它这种强烈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就在于越来越多地深入对现实主义的揭露,和对人道关怀精神的探讨。

结语:

电影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可以帮助我们讲好故事,同样可以帮助我们传递现实性。

即使不是每个国家都在面临着像印度一样的问题,但印度电影背后传递出来的现实主义人道关怀,是能够跨越种族,让人心生感动的。电影《调音师》正是如此,透过影片主人公的经历,我们可以对现实生活更有感触。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