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愛奇藝為什麼要做“線上迪士尼”,而不是“中國Netflix”?

愛奇藝為什麼要做“線上迪士尼”而不是“中國Netflix”?本文將給出作者的答案,enjoy~

爱奇艺为什么要做“线上迪士尼”,而不是“中国Netflix”?

愛奇藝CEO龔宇曾在採訪中提到把愛奇藝的商業模式形容為“線上迪士尼”,這是在線視頻平臺首次提出“線上迪士尼”的概念。

經常有人問,愛奇藝為什麼要做“線上迪士尼”而不是“中國Netflix”,簡單寫下我的答案。

結論在前,一言以蔽之,迪士尼盈利模式更加多元

一、我們為什麼喜歡把國內長視頻平臺與Netflix對標

Netflix今年二十二歲,一路披荊斬棘在很多重要節點上都抓住了市場機遇。

從1997年成立,前十年都在做DVD租賃業務,但即使這麼傳統的服務,Netflix也能玩出當時別人沒有的業務模式,比如訂閱服務、算法推薦。

從2007年開始推出流媒體服務,當時可以說行業先驅了,因為其他競手並沒有看到這個“風口”,等反應過來的時候Neflix已經有了下一個十年的計劃。

從2013年開始,Netflix已經不滿足於僅僅做平臺,而是將產業鏈繼續向上延伸,做原創內容的生產,標誌性的開端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紙牌屋》。

現在Netflix用戶數已經超過了美國有線電視用戶總數,19年Q3財報營收52.45億,同比增長31.1%。

因為Netflix長久以來的高市值、全球化發展的良好態勢、會員訂閱服務的持續增長,很多人最開始都會把中國的線上長視頻平臺與之對標。

二、中國線上長視頻平臺從廣告走到會員

中國的視頻網站早期都是亂世之爭,在混沌中野蠻生長。

2004年第一家視頻網站樂視成立,再之後有搜狐、優酷、酷6、愛奇藝……當時盜版橫行,只要有內容沒人在乎版權,都藉著流量紅利靠廣告賺錢。

隨著市場規模擴大和規範化,版權成為了視頻平臺成長的必經問題。2013年搜狐掌門人張朝陽牽頭起訴百度盜版,拉開了反盜版的序幕。有趣的是後來版權成本過高成為了搜狐視頻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不知道張老闆是否後悔。不過版權規範是發展的必然,張老闆只不過是被歷史選中的那個人。

在版權大戰裡,各家平臺燒錢越來越多,最後只剩下了有“爸爸”的三家:B家愛奇藝,A家優酷,T家騰訊視頻。但是爸爸也經不住這麼燒啊,地主家也沒餘糧了啊,光靠廣告費怕是撐不到競手倒閉,所以紛紛開始尋找自己的造血模式。

這時候,市值閃瞎眼的Netflix映入了眼簾,再加上2015年愛奇藝自制的《盜墓筆記》讓會員數一飛沖天,大家似乎都在這條路上看到了希望。

三、Netflix模式為什麼走不通

Netflix一次次的華麗轉身太亮眼了,我們的視頻平臺最開始也都希望以Netflix為藍本,但是實際操作起來發現這個模式在中國有點水土不服。

從2015年大家都想當“中國Netflix”,到2018年愛奇藝CEO龔宇提出想做“線上迪士尼”了,不過短短三年,視頻網站發現了什麼?

(總覺得“中國xxx”這個說法很搞笑,特別像是“中關村王祖賢”、“西二旗吳彥祖”的感覺)

1. Netflix流媒體服務營收佔比超過95%

Netflix營收中,用戶的訂閱服務佔比極大,可以說是營收的主要來源。這個有啥問題?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單一、集中的增長目標是Netflix的核心競爭力,也是風險短板。

用戶訂閱服務營收,可以說依賴的是用戶量和客單價,在之前的二十年,Netflix依靠很多高瞻遠矚的決定破局了用戶增長,又因為缺少競手自由定價。而現在全球市場增速放緩,hulu降價,流媒體服務賽道越來越擁擠(據Jumpshot統計:Netflix最受歡迎的50個節目中,一半以上內容的版權所屬公司正在進軍流媒體,今年迪士尼和蘋果入局流媒體服務),Netflix的發展現在都是一個不確定的前景,更何況是我們這些已經在惡性競爭中撲騰了十來年的國內視頻平臺。

如果把賭注都壓在單一的用戶服務費上,意味著要不斷地在內容上精耕細作,甚至做到極致,也就意味著不停燒錢,這和飲鴆止渴沒啥區別。

那為啥Netflix這條路能走二十年?可以參考看第4點……

2. Netflix的流媒體服務模式有市場土壤

說白了就是Netflix的付費模式是被用戶認可的,當地用戶有為了流媒體服務付費的習慣。

首先,Netflix就是靠DVD租賃起家的,慢慢到訂閱服務、流媒體服務,過渡十分順滑,用戶沒有任何不適。DVD租賃二十年前在國內也很流行,幾塊錢一張碟大家都能接受,如果有一天跟你說還是要花幾塊錢,但是你不用借還實體盤了,直接開電視就能看,大家肯定都能接受。

第二,美國的在線電視一直就收費比較高,尤其像HBO這種優質頻道還要單獨收費,用戶一直都有在家庭場所為視頻娛樂付費的習慣。

再來看中國的視頻平臺,一起步都是免費的,用戶對在線視頻內容的心理錨定價格就是0,突然有一天你說要收費了,這個肯定是很難被接受。

在歐美,Netflix一個月最基礎的套餐70多人民幣,hulu降價後也有40多元,迪士尼剛上線為了搶佔市場而定的低價也有50元左右。Netflix和亞馬遜等美國視頻平臺在東南亞的定價也沒有低於歐美太多,東南亞本土的視頻平臺定價也基本在2.5美元~5美元之間。而國內視頻網站呢?很卑微的只有20元,而且還經常促銷,實際上我們開會員真正支付不到月均20。

愛奇藝為什麼一開始定價一個月20塊?因為一張盜版碟5塊,按照大家一個月看4個電影算,一個月20塊。現在十年過去了,麥當勞漲價了,豬肉漲價了,視頻網站哆哆嗦嗦不敢動,因為用戶的付費習慣培養起來太難了,從免費到付費的觀念轉變走了10年還沒走順溜,經常被罵。

就比如因為《慶餘年》的超前點播付費模式,騰訊和愛奇藝被罵到狗血淋頭,可以看出用戶對於內容付費的包容度還是有限。

3. netflix內容生產有先天優勢

國內各家都在走自制路線,因為自制路線是打造內容差異化的必經之路,而且燒錢速度沒版權那麼兇殘,不過不意味著自制就不燒錢。

先不說能不能燒的起,光說燒得旺就不容易。

首先,美國內容生產產業太成熟了。各個環節都非常精細化、工業化,每個步驟安排得明明白白,Netflix在優質內容的投入上也是不遺餘力,這種條件下生產精品肯定更容易。中國的平臺就得各種摸索,舉步維艱。

第二,Netflix的內容國際化發展更容易。英語國家的文化環境背景趨同,Netflix打造的內容容易被認可和接納,所以他的國際路線一直走得很好。

不過直到今年12月17日華爾街日報報道,Netflix會員的國際版圖中,亞太地區業務規模也是最小的,可見語言區域劃分下的文化差異,對於平臺的原創內容接受度影響多大。

為了拓展亞太市場,Netflix在本土化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例如在日本地區生產二次元動漫等。我們的原創內容講真文化輸出能力和侵略性沒有那麼強,而且似乎也沒有很主動去迎合國際市場,所以想以內容打天下還是有點不現實。

第三,Netflix的創作環境更加自由。我們面臨的監管審查就會屏蔽掉很多內容題材。

4. Netflix早年間一直處於壟斷地位

Netflix不是靠競爭勝出獲得壟斷地位,是靠先入市場。比如說DVD線上租賃、算法推薦、流媒體服務、原創內容,每次它換賽道的時候,這條道上還沒別人,所以他靠單一盈利模式總能一次次破局瓶頸。

國內就不一樣了,大家是通過競爭走到今天,已經很難打造出差異化的內容或者服務,你家今天連續包月我家明天就聯合會員,你家今天盜墓筆記我家明天就鬼吹燈。

這種競爭局面版權方非常喜聞樂見,比如說好萊塢六大影業公司(現在算五大)的產業鏈非常成熟,你在競爭壓力下也只能被迫接受沒有任何更改餘地的利益分配方案。國內版權也一樣,再貴也不敢不接受,內容是本命。然後血虧也不敢漲價,大家都互相鉗制。這種場面讓平臺特別被動、難受。

如果只依賴外部版權,撬動產業鏈利益格局就特別困難。

這也決定了不能只依賴外部內容,要自己生產。

國內視頻燒錢大戰之慘烈,Netflix都不敢入局,創辦人Reed Hastings就表示過,可以去做日韓甚至波蘭市場,中國就不了不了,惹不起惹不起。

綜上吧,Netflix這條路越走越迷。

四、百年老店迪士尼的優勢

我們再來看百年老店迪士尼的盈利模式。

2019年Q3迪士尼總營收202.5億美元,其中媒體網絡、樂園度假區與消費品、影視娛樂、DTC與國際業務分別為32.0%,31.3%,18.3%,18.4%,哇嗷,營養均衡~~

如果說Netflix的本命是內容,迪士尼的本命就是ip。迪士尼擅長打造出一個全能ip,然後圍繞它全方位立體聲地去盈利,建立了別人無法逾越的迪士尼王國。這就是為什麼迪士尼是眾所周知的維權大戶,敢不經授權用我的ip,告到你底兒掉。

這種更加多元化、健康的營收結構,應該是最吸引愛奇藝對標的原因。

2019年Q3愛奇藝總營收74 億元人民幣,其中會員服務收入佔比超過50%,在線廣告營收佔28%,內容發行和其他營收分別佔9%和13%。我們沒有條件取拼純內容走Netflix的道路,迪士尼的貨幣能力看起來更適合去對標。

五、我們有沒有機會?

其實國內的互聯網環境和發展歷史決定,我們的互聯網公司發展路線和美國的肯定不一樣。但是“線上迪士尼”的概念是在18年提出,也就是赴美IPO當年,中國公司需要讓華爾街的投資者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往往會提出一個對標概念。

愛奇藝的願景“ 做一家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的偉大娛樂公司”也是對這個概念的闡釋,不再跟高溢價的版權死磕,而是打造自有ip,發展場景廣泛的泛娛樂業務。

其實在這一點上,愛奇藝和迪士尼有很大差別,就是業務擴展方向的差別。

迪士尼本來是內容發行方,把Netflix作為自己的線上分發渠道來合作。但是2018年的時候,兩家鬧掰了,根本原因迪士尼是感受到了來自線上渠道的威脅。

Netflix本來是做線上生意,和院線沒有什麼衝突和矛盾,本來應該各自安好,市場互相補充。一般約定俗成的規則是電影院線公映3個月後上網絡平臺,但是近幾年Netflix給院線留的窗口期越來越短,甚至和一些院線簽署協議同期上映,這就很強勢地干涉了發行環節,形成了直接競爭。

2018年美國電影協會調查表明,北美電影收益中流媒體放映佔43%,線下票房佔35%,其餘22%來自實體影碟。然後迪士尼一看,誒呦,命脈居然掌握在別人手裡,還欺負到我家門口,爸爸要分分鐘教你做人!我不跟你合作了我要自己搞流媒體!(很多發行方都是因為這個原因入局流媒體)

也就是說在媒體業務這一塊,迪士尼本來是產業鏈上游,現在想要向下遊延伸。而愛奇藝一直是分發下游,現在為了泛娛樂化需要ip儲備,需要向更上游延伸。

但是這樣看來,我們的差別最終的方向都是一致的,就是通吃產業鏈,不被ip扼住喉嚨,也不被渠道掐住去路。

愛奇藝作為下游平臺,向上發展其實也有自己的優勢。主要是和上游比起來,平臺更貼近用戶,可以通過AI技術和既往項目資料對內容生產進行反哺,更準確地做出市場判斷。

總之,從提出這個概念的時候,一直到現在,愛奇藝都在努力做結構調整。

2019年Q3愛奇藝淨虧損37億,同比擴大20%,財報發佈當天股價盤後大漲9%,說明市場對虧損有預期,對盈利前景有信心。

長視頻行業現在整體都比較焦慮,包括Netflix、迪士尼。所以可能也沒有完美的那條路,只是在想要跳出被動局面的時候,找到一個適合對標的藍本奮勇前進。

“不辜負這個時代”。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