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中國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發展遇到艱難險阻、荊棘叢生

  • 走進都市的繁華街巷中,街道上人聲鼎沸,映入眼簾的是琳琅滿目、五花八門的各地商品,以及讓人眼花繚亂的各式店鋪和作坊,酒樓里人頭攢動、絡繹不絕,真可謂是摩肩接踵,竟顯一片繁榮之景。

如此滿目國富民安之象為何統治者還要加強君主專制?又會抑制到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發展呢?

明初具有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發展前景

明朝時,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同時商業經濟的發展的勢頭也空前良好。自宋開始取消坊和市的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之後,商業經濟發展的速度如同風馳電摯,商戶們日進斗金也不為過之。

農民出身的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後,深知廣大貧苦農民百姓的生活不易,更對吏治腐敗、官吏和地主鄉紳的勾結深惡痛絕,在其在位的31年間,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促進經濟的生產與發展。興修水利和推廣桑麻棉的種植,利於發展手工業,為後期的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產生提供了原料基礎。

中國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發展遇到艱難險阻、荊棘叢生

(明太祖朱元璋之像)

成祖期間,戶部尚書為解決朱棣重新建都的大筆費用,當時京城裡的各個大倉的米非常充盈,規定在北京城的大米可以用作商品去賣錢,這原本是件有利皇帝的事,但久而久之,大米的價格經過這幾十年的變化,漲了50倍,出現了通貨膨脹的現象。

在海上貿易方面,明初有海禁政策禁止私人嚴禁出海,違者重處。朱元璋奉行重本抑末的政策,也就是重農抑商,認為不做耕作之事,而專門從事商業的交易活動,視為遊手好閒的無業遊民,看到了就要逮捕他們,還規定商人之家不可以穿絲綢一類的衣物。這些損害商人的禁令直到一百多年後才革除。

中後期商業貿易發展日新月異

特別明朝的中後期,中國古代的商業經濟發展到前無古人的境界。海禁政策在宣德、嘉靖等時期均有放鬆的時候,正是這稍稍一放鬆,海上的對外貿易快馬加鞭的發展起來。後期徵收商稅的時候,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簡化了商稅的繁複苛重的情況,促使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

中國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發展遇到艱難險阻、荊棘叢生

(明朝各地主產的產品)

明朝時雖然仍然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但是許多外國的農作物逐步傳進中國,如:棉花、番薯、玉米等等,這些農作物不僅適合比較貧瘠的土壤種植,還能增加糧食的產量。這使大批的貧民解決了溫飽問題,多餘的農副產品進入市場,成為日常交易的商品,商業經濟前景甚好。

明朝時繼續延續元朝的匠籍制繼續發展官營手工業,還規定這些手工業的工人們世世代代都要承襲這個職業服務於朝廷。據記載,明初時江南地區的潞安府在全盛時期時約有近一萬三張織機日夜運行,當地商民有近百萬之多,可見當地民營手工業普遍率之高。

早在唐時就有大量的瓷器對外貿易,中國的英文名就是以瓷器英文名所命名的。為何景德鎮是世界的瓷都呢?因為當時單江西景德鎮這一個小鎮,就擁有上萬家的作坊和制瓷工匠,技術高超,瓷器精美,生產了大量的官窯和民窯的瓷器。在造紙、礦業、採煤等其他產業方面均得到了健步如飛的發展。

造船業的發展早在明成祖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就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帆船,當時,我們明朝的海上實力是南邊國家有目共睹的。船隻與海外貿易相掛鉤,從史書的記載來看,海禁政策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嚴格,中國不是白銀的主要生產國,自然無法生產大量的白銀,而明朝時白銀卻作為明朝的主要貨幣,可知這些貨幣主要是靠外來進口。

中國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發展遇到艱難險阻、荊棘叢生

(鄭和下西洋時所造的帆船)

據有關數據統計,在17世紀的前三十年中,每年流入中國的白銀高達25萬公斤左右。把白銀作為貨幣通行的明朝是有多麼的富有啊!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在這中後期隨著應運而生,同時也出現了幾個頗負盛名的商業名鎮,如佛山鎮、漢口鎮等。

清初商業的鼎盛發展

清朝時期一些民營的手工業發展已經超過官營,民營的大小作坊在民間特別興盛,鄉紳富商的數量日益增多。原本明朝的僱傭關係只是普通的僱傭關係,幾乎沒有人身依附關係,但清朝僱傭是通過買和買的人身關係,且對於不熟練的工匠給予極低的工資。

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發展,全國各地均有錢莊、商行,商業貿易活動更加活躍。正值此之際,各地紛紛湧現出大批商幫,掌握各行業之事物。

中國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發展遇到艱難險阻、荊棘叢生

(錢莊)

例如山西商幫——晉商,晉商最初是在幫政府為邊境運送糧食的,從而獲得了販鹽之權,賺取豐厚的利潤,成為當地鼎鼎有名的大鹽商。漸漸地,晉商不侷限在山西附近活動,這些有實力的晉商輾轉全國各地,擴大經營範圍苦心經營後,得到更多豐厚的利潤。清朝乾隆後幾乎掌控了全國的銀號(錢莊),隨後範圍繼續擴大,不少晉商人走出國門做起了生意,此外還有著名的十大商幫。

萌芽受到制約,發展緩慢

清初朝廷也曾放寬海禁政策,對外貿易的商業很是繁榮。但乾隆年間,外商頻頻發生掠奪和違法之行為,不得不使乾隆帝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嚴格限制對外交往,全國只留一處廣州作為對外貿易的港口。正是這個'閉關鎖國'的措施,讓中國的對外貿易逐年萎縮,當時全國總的出口商品僅僅只佔了市場商品總數的百分之三,數量過於微小,無法去開拓龐大的海外市場,也沒能學習到西方的先進的思想文化與科學技術。

中國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發展遇到艱難險阻、荊棘叢生

(油畫下的廣州十三行)

加上中國傳統的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長達兩千多年的重農抑商的思想政策,出現歧視商人的現象,也為了鞏固自已的皇權統治,強化小農經濟。興農業,乃國之根基、國之根本;農業興,則萬民興;萬民興,則國興。

如此怎會不抑制和阻礙到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導致發展的非常緩慢,這也就是在封建社會中小芽無法長成小樹苗的緣故。

從商業經濟的雛形開始,封建統治者施以多項措施抑商、禁商,可商業仍一路堅持挺過來,還壯大發展。所以說,有些事物的天性抑制不得,越壓制,可能反彈得越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