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為何我國科舉制選官制度,對古代中國起到了鞏固統治的作用。

一提起科舉制,就會和"死板"、"束縛"及"八股文"的不好聯繫在一起,尤其是明朝時越演越烈,越來越嚴的"八股文"取士。

有趣是的,那些學子們一方面唾棄"八股文"的死板、不通變化,但一方面迫於此"唯一"做官的"通道",又不得不努力學習且必須擅長,才能一舉"拿下"科舉,開啟"上升"的青雲路。

正如在這兩部劇中,如代表著"正"的于謙,雖祖父曾任工部主事,但傳到他這代,也屬家境不寬裕的普通百姓,可以說正是通過比較公平且有效的科舉制,才使其一介平民得以晉升為官,發揮所長,至後來得以救國救民。

如代表著反面"奸"的嚴嵩,也是如此,父親屢試不中,把希望寄託於兒子身上,嚴嵩正是通過公平且有效的科舉制,得以"發揮所長",後一步步踏上了位極人臣的無二高位。

且不說這個"有效"的利弊,就說公平二字,縱觀古今中外,都極為難得且罕見。

下面筆者就來細細與大家論一論:為什麼說我國的科舉制是"最"公平且有效的選官制度。


從"源頭"看中外歷朝歷代選官制度的"演變"

縱觀歷朝歷代,尤其是近代民國時期激進地廢除科舉制的原因,除了歷數往朝,那些備受人們可惜富有"大才"的落榜者,諸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大才子唐伯虎等等。

為何我國科舉制選官制度,對古代中國起到了鞏固統治的作用。

詩仙李白

還有就是自明朝開始至今都讓人深惡痛絕的八股文了,更重要的是,一般科舉制的選拔,雖間隔數年可以再試,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有著"一考定終身"的"惡名"。

清朝末年之時,內外交困,許多有識之士開始"出去",瞭解了許多西方的政治制度,於是"一面倒"地把科舉制的"不合理"歸為導致中國落後"捱打"的元兇之一,於是激進的廢除了。

但是如果把中外曾使用的選官制度做一個對比的話,或許就可以看出一點不同的看法。

1."最"古老的政治和選拔制度

論起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政治制度及下轄的"文官"選拔制度,當屬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法老或國王加祭司的統治方式,及以"世襲"貴族為選拔官員的選官制度了。

當時的這些制度都極富專制性,一看也知道是"不合適"的。

2. 西方政治與選拔制度的演化

眾所周知,至今延續的西方政治制度,最開始是由古希臘和羅馬的"民主"制度演化而來的。

看似公平且合理的"民主"制度,其實細究起來,卻是一種充滿了歧視意味的專制制度,因為根據當時的"規定",國內(城內)婦女、外國人和奴隸都不是"人",是沒有"民主權"的,也就是說其實在當時整個國家(城市)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才是所謂的"自由公民",擁有民主選舉權。

為何我國科舉制選官制度,對古代中國起到了鞏固統治的作用。

古希臘“民主”制度演示圖

而民主制度下,尤其是選拔官員的制度中,看似"最公平"的議會和陪審團的組成,可以說全由貴族和所謂的"平民"把持,其他"人"是沒有任何"進入"和晉升機會的。

後續繼承了古希臘的古羅馬,同樣也繼承了其"民主"制度,好在當時戰爭不斷,這才使得當時平民唯一得以"進入"的渠道軍功選拔制度,得以用保民官坐實。

但現實的古羅馬的政治制度,依舊是被元老院與所謂的"議會"成員所把控,貴族和平民之間的溝壑任就深得連基本的"婚姻"都難以逾越。

後進入帝國時期的羅馬帝國,看似如古代中國一般,皇帝開始專制,但實際上元老院的制約,以及貴族勢力的鉗制,使得當時的平民依舊備受壓迫,永無"出頭"之日。

為何我國科舉制選官制度,對古代中國起到了鞏固統治的作用。

羅馬帝國的帝王實則“處處受限”

隨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隨後的歐洲進入了封建時代(可參照我國西周的分封制)。雖無帝王,但統治權任就被封建貴族和騎士家族所掌控,且代代相傳。

很顯然,這種以血緣為"重"的所謂選拔官員的制度,對平民來說相當"黑暗",當時唯一稱得上"進入"的方式,要數"入教會",或者說"獻身"教會,然後一步一步"向上爬",才可能有那麼萬分之一的機會"做官"。

由上,可見備受大家"羨慕"的所謂西方"民主"制度,以及公平的"選舉"選官制度,實際上可以說是另類的"上層遊戲",可以說,時至今日,西方的政治制度和選拔制度,任就帶著極為強烈的"上層"意味,普通人想要有"一席之地"的機會,還是比較"艱難"。

3. 鄰居"先進"的日本政治制度和選拔制度的演變

客觀來說,近代日本的確先崛起於中國,所以筆者這裡也簡單分析一下。

古代日本(大致劃分為明治維新之前。)的政治制度一直在變化中,但核心的政治實權,是以"武力"或者說"軍權"演變的,所以當時實際上整個日本是出於"大將軍"的統治下。

為何我國科舉制選官制度,對古代中國起到了鞏固統治的作用。

實際統治者“大將軍”足利義滿

而選拔官員的制度,可類比為歐洲封建的"世襲制",大致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層,以"武力"的代表"士"為最高階層,相當於歐洲的貴族,是以血緣為"重",世代相傳的,而後的農、工、商也是固定"世襲",且階層之間是不能改變和逾越的。

其實總結起來古日本的政治制度其實就是"大將軍"專制統治,武士(貴族)世襲當任官員的選官制度。

很顯然,這樣的政治和選拔制度,同樣也是極為"不公"的,當時的平民階層更是"暗無天日",世世代代毫無變化,永無可"出頭"之日。

4. 中國曆朝歷代的政治和選拔制度

重點對比的就是中國曆朝歷代的選官制度了,政治制度千餘年幾乎一成不變,皆為皇權集權專制制度,但選官制度,其實是以隋朝為分界線的。

此前如周時的貴族"分封制",後秦時,出於"需要"短暫使用的"九轉軍功制",還算可以使平民得到相對公平的機會"進入"或晉升為官,但可惜秦的壽命太短,且非戰時,此制度"無用"。

然後是漢時的察舉制(也就是所謂的舉孝廉、茂才,以及"太學子"等。)看似"公平",畢竟為賢人"推舉",但實則這些所謂選出來的官的背景,依舊是地方豪強和士族的"內人",而不是所謂的公平競爭的結果。

為何我國科舉制選官制度,對古代中國起到了鞏固統治的作用。

“舉孝廉”

曹魏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更是在"律"的實際層面上,給予了累代"大"士族的"貴族"地位,延續到晉時,實際上"選"出來的官員們,皆為士族"內人",所謂"上品無寒族,下品無士族",說的就是當時以士族為實際統治和選拔制度的真實現狀。

如東漢末期時的士族袁家,四代人皆為當時"高官",最高曾位列"三公"之高,而東晉時的大士族王、謝兩家,更是成為當時的實際朝廷"統治者"。

於是,後續取而代之的隋,文帝有鑑於此,一改此風,開創至今延續的選官制度的前身——科舉制,可以說正是奠定了後世千餘年曆朝歷代都沿用的選官制度。

(PS:或許是因為開創科舉制,在2000年文帝楊堅被入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一百人之一。)

為何我國科舉制選官制度,對古代中國起到了鞏固統治的作用。

隋文帝像

此壯舉,才是真正的使得一般平民(嚴格來說,但是能"讀書"的皆為士族、地方豪強階層)有了穩定且"最"公平的"進入"和晉升官場的通道,尤其是看似"死板"的進士科,更是成為後世歷朝歷代選拔官員的"唯一"制度。

後唐代隋,繼承並完善了科舉制的選官制度,大致分為明經和進士兩科,以及"解試"和"省試"兩級,內容大致分為"帖經"(可類比為填空)、"試策"(相當於考察關於治國之道的論文)、"文才"(也就是詩賦等)。

算是進一步把整個官員系統的選拔"階層"下放至較低的官宦人家,(唐時,少部分中、低官宦人家也有了"讀書"機會。)對比隋時,是一大實際的進步。

隨後的宋時,才算是真正的"全體"平民考科舉參與選官的時代,此時人民生活大多較為富足,且至上文官士子的地位被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地步,大大刺激了下層平民的積極性,於是科舉制不看"出生"的公平性才由此廣泛體現。

當時如真宗親作的《勸學篇》

"當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神宗時汪洙作的《神童詩》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皆顯示了宋時科舉制的受"歡迎"及"發達"。

後續的明時,如《大明風華》中關於于謙的一幕情節,于謙醉酒上殿,可謂是"大鬧金鑾",成祖雖極為氣氛,但有感於于謙的"真才實學"的才華,還是順著眾位臣子們的"臺階"下去,還給了于謙一次證明自我的"機會"。(讓他"馬上"寫一篇治國之策的"論文"。)

為何我國科舉制選官制度,對古代中國起到了鞏固統治的作用。

太子守著“酒後”于謙,“等”其“策論”

可見當時對科舉選官的重視程度,一國之君也為獲得人才而此如"下士"。情節真假且不論,但由此朝廷重視程度的體現,也能窺見當時"讀書人"對科舉(當官)趨之若鶩的風氣。

試問,如若科舉選官制真的如此這般"黑暗",不公,讀書人還會如此"拼命"爭取?

如嚴嵩一般,世人雖詬病其於國於民的"奸佞",但是另一面,就當時嘉靖時期那自上而下的"大"貪腐風氣中,還能基本維持王朝的"不倒",還以"一己之私"為了維持地位,而間接地做了"好事"支持抗倭,可見其人的能力還是極為"高超"的,要知道如此一位平民出生的學子,能一步步爬上高位,除了自身的"能力"之外,那最初使用的科舉,針對所有人公平且有效的選拔模式,就是此後"成就"的基礎。

為何我國科舉制選官制度,對古代中國起到了鞏固統治的作用。

嚴嵩影視劇形象

明時多代幾乎不遺餘力地不斷"完善"科舉制,"最後"對"八股文"的固定,可以說就是徹底"完善"了科舉選官制,使其幾乎達到巔峰的程度,直至清時的由盛而衰,後被"消滅"。


論"好、壞",不如論"效果"

當然,任何一種制度,尤其是關於整個國家"基礎"管理的官員的選拔制度,不可能是"完美"的,凡是有利就有弊,科舉制也是如此,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

但是縱觀歷朝歷代,自隋時創立以來,後續王朝幾經更迭,實際上都繼承了此選官制度,甚至時至今日一脈相承的"考試"選拔模式,就可以說明。

誠然,此制度有好有壞,但總得來說,還是利大於弊,才會使後世沿用。

換句話說,其實與其論科舉制的"好"與"壞",不如實際一點,論一論此制度的"效果",也可稱為有沒有"用"。

1. "階級"永存,相對"公平"

首先,要承認,即使在現今這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所謂"階級",依舊存在,只不過從前是"地位"(如家族背景),現在換成了"身份"(如不同職位的社會"地位")。

那麼與皇權集權的專制統治社會中,從科舉制的"規則"來說,就是極為"公平"的選官方式了,蓋因為從理論的角度來說,科舉的規則一旦確立,對每一位考生來說,都是公平且被平等對待的。

雖縱觀歷朝歷代的帝王和"官場",貪腐大多難以避免,也時有弊案發生,但就歷史史料的記載而言,"科場"相對其他是一塊"淨土",每有弊案顯,幾乎無不"血流成河",懲戒方面都是極嚴苛所在。

為何我國科舉制選官制度,對古代中國起到了鞏固統治的作用。

一心“修仙”不上朝的嘉靖帝影視形象

如嘉靖二十三年的甲辰科舉弊案,因涉案當事人位居當朝首輔(翟鑾位居首席大學士。),於是嘉靖帝大怒,最後懲處涉罪案犯十餘人,甚至錄取授職的都要追查到底,削職為民的、杖責的、發配充軍的、降職原充地方官的等等。(看似"不重",但要知道嘉靖帝是為"修仙"不上朝的皇帝,使其大怒的事情,其實很少。)

由此可見,且不論那些自以為一手遮天的"膽大妄為"者們,歷朝歷代的大多數"主考"以及相關官員們,就算是為了為了自己後續"門生",一般來說,都會以相對公平"對待",畢竟此舉既為國,也為"家"。(一般來說,不管是平民還是士家大族都好,孤家寡人的少,家族子弟的多,且不是一考定終身,所以為了"後輩"著想,通常也會"積極"維護科舉的"公平"。)

2. 不選"有才"的,選"有用"的

歷來如"八股文"也好,還是最初的"帖經"也好,用此類較為"死板"的固定內容、格式去作為科舉的考試"試題",都備受詬病。

但實際上,不管是隋時,還是後續的歷朝歷代,科舉的重點還屬如"試策"(或稱為策義、策論等。)般考察讀書人治國之策的"論文"。

為何我國科舉制選官制度,對古代中國起到了鞏固統治的作用。

起碼賞心悅目不是

誠然,那些諸如李白、唐伯虎等"大才子"紛紛落馬,認為可惜,認為科舉不公,那是因為他們或許詩詞歌賦有"大才",但就實際"有用"的治國之策卻"不行"。

誠然科舉中選拔出來的官員們,未必各個都"有用",但大致上,通過"試策"而選上的,都有基本的"實用性"。

為何我國科舉制選官制度,對古代中國起到了鞏固統治的作用。

于謙像

正如於謙一般,也算是寒門出生(為了凸顯,劇中為其配了一番極為悲慘的"身世"。),通過科舉"進入"官場,然後憑藉自己的真才實學(治國之策的理解)一步一步晉升為"相",正是科舉制公平且選拔出來的"官"極為有效的最好體現。


"死板"的背後是“聽話”而高效的“執行力”

科舉制的選官制度,雖隨著清的滅亡,煙消雲散,但實際上產生的影響卻是延續至今。

且不說相對於歷史上中外都"使用"過的,如世襲制和舉薦制等選官方式極大的弊端,就說科舉制給予平民"公平、公正、公開"(相對)的選拔"環境"來說,就是一種極好的選官方式。

古時如韓國和越南皆使用科舉制為選官制度,如越南甚至在中國廢除科舉制後,還延續使用多年。

為何我國科舉制選官制度,對古代中國起到了鞏固統治的作用。

越南科舉“照片”

約17世紀時,利瑪竇等歐洲傳教士更是把科舉選官制度"介紹"到歐洲,客觀上使其在18世紀的啟蒙運動中得到"吸收",並備受英、法兩國的思想家推崇。

尤其英國至今在國家公務員選拔上,主要還是靠考試來選,客觀的說,"考試"就是遵循了我國科舉的原則。(英國現世各部次級以下的政府公職人員,皆為公務員"考試"選拔而得。)更不要說我國至今沿用的公務員考試正是科舉制的延伸。

誠然,我們現在去看現代版科舉—公務員考試的題目,依然會"吐槽"內容的"死板",沒有可"發揮"的餘地。而高分的試卷內容,也皆為與書本一致的"套路"。

但是真要論起來,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國家選拔官員(公務員)的基礎邏輯和想要的"效果",最重要的一條不是"能力"或者"能幹",反而是"死板"二字,簡單來說就是"聽話"、"執行力高"。

原因很簡單,就是"穩定"二字而已,正如劇中的大明朝一般,在皇權集權專制下,帝王最希望官員們"聽話",他說怎麼做,就怎麼做,"應該"怎麼治理,就怎麼治理,聽什麼,就馬上做什麼,這就是帝王最"喜歡"的官,其實也是"和平"時期,國家維持穩定的"最好"運行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