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赴敦煌之前张大千人物画的另类尝试:郎锦堂遗像与苦存头陀造像

自从刘义庆等人在《世说新语》中,将嵇康形容为“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后,一提到那些风流倜傥的人物,人们就联想到了松树。将品德高尚的名仕,置于松树之下或松林之间,成为传统人物画背景中常用的套路,一千五百年后的张大千们,也不例外。

张大千分别于1938年和1940年春所绘的两幅人物肖像——《郎锦堂将军遗像》及《苦存头陀造像》,便是将人物置于上述典型的背景中,但他们与同一时期的人物题材画作有些许不同。这两幅为现实中人物所作的肖像,更像是他在长期模拟宋、元、明、清古人之外的一段异类并短暂的探索。

在远赴敦煌之后,张大千似乎立即放弃了这类借助西方技法讨巧的尝试,他从敦煌学到了如何释放自己拘谨的线条,其色彩也变得浓艳、开放,笔下的人物也开始与唐人们对话。

赴敦煌之前张大千人物画的另类尝试:郎锦堂遗像与苦存头陀造像

题图:张大千《薛涛制笺图》 作于上世纪50年代

壹 张大千早期人物画的主要风格

1970年,正在美国治疗眼疾的张大千在自己31年前所绘一幅《柳荫高士》图上再次题跋,他认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期,“尚未去莫高窟,但从宋元人讨生活”。意思是自己那时的画作,多从宋、元古人那里学习、借鉴,尚未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这幅《柳荫高士》图,正是张大千仿元代画坛领袖赵孟頫笔法,其中人物神情怡然,线条圆润自如。该图尺幅为106×31.5 cm,署年为己卯(1939年)。

赴敦煌之前张大千人物画的另类尝试:郎锦堂遗像与苦存头陀造像

张大千《柳荫高士》及款识 1939年

除这幅《柳荫高士》外,以下这幅去年底曾亮相上海拍卖市场的《投钱饮马》,更是他那段时期仿宋、元人笔意的代表作品,该幅作于戊寅(1938年),为天津杨柳青旧藏,设色纸本立轴。张大千自题年款:“戊寅,仿赵承旨笔,蜀人张爰”。

赵孟頫曾在元仁宗时期进拜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承旨”为从一品官职,后人因此也称其为赵承旨。该幅《投钱饮马》图,仍然为赴敦煌之前张大千仿赵孟頫的工细之作。图中马匹和人物造型,均用清劲的线条勾出,马的躯干和人物衣纹的勾线有力,衣帽服饰为唐人衣冠,这也符合赵孟頫当时竭力推崇的“复古”之风。

赴敦煌之前张大千人物画的另类尝试:郎锦堂遗像与苦存头陀造像

张大千《投钱饮马》图 1938年

张大千此画虽有唐人气韵,但用笔洒脱,设色浓丽敦厚且清新俊逸,有人评价此图可谓“以唐人笔墨出元人气韵”。

号称全能型画家的张大千,在人物画方面常见的题材为高士图和仕女画,从风格上看主要有白描和青绿设色两类,其中白描一类注重以线造型,包括人物面部、轮廓、衣纹均以富有变化的线条勾勒;设色一类的工笔重彩仕女画,也是用流畅的铁线描勾勒衣纹,再用浓艳的色彩渲染服饰,而在人物面部处理上尊重传统的“三白法”——用白粉烘染人物的额头、鼻子和脸颊。

以下这幅传为张大千作于1940年的《鱼篮大士》,在人物面部处理上,便是使用了典型的“三白法”。有关鱼篮观音大士的佛教传说,应是从唐代就开始流传。据说观音变化为一位提着鱼篮的女子,下界点化众生,这是一个传统的佛教人物画题材。

赴敦煌之前张大千人物画的另类尝试:郎锦堂遗像与苦存头陀造像

张大千(传)《鱼篮大士》

网络资料显示上述《鱼篮大士》为四川博物馆所藏,但笔者未查到准确信息。同时网络也有类似题材的一些仿作。姑且抛开有关此图真伪的争议,本文旨在借张大千对赵孟頫的模仿,简要探讨下他在青年、壮年时期人物画的主要风格。

类似的鱼篮大夫题材,赵孟頫也留下过一幅《鱼篮观音大士像》,如今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据说笃信道教的赵孟頫绘此佛教题材,是为其信佛的妻子管道升祈福平安,该图应是其中晚期作品。赵孟頫在笔墨方面极为简化,对观音像的处理中,衣纹流畅,细节收放适度,其笔法骨力强劲、设色古朴、淡雅,他如此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整体画面突显出人物的端庄、淑雅的气质。

赴敦煌之前张大千人物画的另类尝试:郎锦堂遗像与苦存头陀造像

赵孟頫《鱼篮观音大士像》 台北故宫藏

相比之下,上述两幅传为张大千的《鱼篮大士》则色彩浓艳,面部用“三白法”,人物装束、气质更符合明、清的时代审美标准。

纵观大千的画迹,他最初学画以工笔为主,其中人物先是山水中点景,此后逐步开始模仿唐伯虎、仇英等人的仕女图,后又从赵孟頫、南宋院体画家、李公麟等人的作品中学习,最后落脚于敦煌的供善人物风格。

从这幅更为早期的、作于1925年的《松下高士》图看,年轻时期的张大千更带有明显模仿古人的风格,人物造型、设色更是杂糅了宋、元多家的混搭风格。

赴敦煌之前张大千人物画的另类尝试:郎锦堂遗像与苦存头陀造像

《松下高士》图 1925年

贰 两幅另类的人物画

在这幅作于1940年的《郎锦堂将军遗像》中【注3】,让我们看到张大千在远赴敦煌之前,在人物肖像画的另一类尝试。

水草丰美的岸边,虬曲蜿蜒的古松之下、一面平整的巨石上,端坐着一位儒雅的中年男子。他身穿长袍,相貌清秀,稀疏的胡须下露出正在微笑嘴角,慈眉善目地望着画外。

赴敦煌之前张大千人物画的另类尝试:郎锦堂遗像与苦存头陀造像

张大千《郎锦堂将军遗像》1940年

如此构图的肖像画作,在张氏和他弟子们的作品中并不罕见,画面往往为在隔岸相望的彼岸,松树之下坐于山石之上的高士,这已是他们描绘品德高尚人物的一种构图套路。

如以上题记其1925年那幅《松下高士》图,以及以下这幅作于1943年(癸未)的《高山流水》,其所绘场景和构图便与上一幅极为类似。只不过,他干脆将《松下高士》中前景的桥也撤去,让景色更加单纯、洁净,以此衬托人物内心的安静与孤寂。

赴敦煌之前张大千人物画的另类尝试:郎锦堂遗像与苦存头陀造像

张大千《高山流水图》1943年

然而,上述所有两幅图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无论是构图、设色、衣纹还是人物面部,依然遵循皴擦点染的传统古法。而此幅《郎锦堂将军遗像》中的人物面部,却全不似传统的画风。

其中人物面部刻画仔细、结构准确,并且用淡色罩染出阴影,让面部呈现明暗变化,体现出头部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张大千这段时间在为友人所作的一类肖像中,有意识地借鉴了西方素描、解剖、明暗、透视等技法。

赴敦煌之前张大千人物画的另类尝试:郎锦堂遗像与苦存头陀造像

张大千《郎锦堂将军遗像》细部 1940年

如此的揣测在以下这幅《苦存头陀七十二岁造像》【注4】中,获得了佐证。该图曾于2005年亮相国内拍卖市场,创作于1938年,尺幅为纵154厘米,横63.5厘米。

据张大千款识可知,画作完成于1938年阴历五月,张大千与弟子晏济元同绘,张大千绘制了山石、人物,晏济元补绘了松树。张大千认为这位苦存头陀是一位与嵇康一样的风流人物,他在款识中写道:“昔人目嵇叔夜肃肃如松下风,高士徐引微,此者谁与并之。”

遗憾的是笔者未能查阅到更该图的高清版本,但从如下这版中,已经能够清晰地观察出,大千对苦存的头部塑造中,借鉴了西方人物画的处理技法,尤其是,他表现出了光线!

赴敦煌之前张大千人物画的另类尝试:郎锦堂遗像与苦存头陀造像

张大千《苦存头陀七十二岁造像》1938年

依靠松树而坐的苦存头陀,有一道明显的光线从右上方照射着他,其头顶、颧骨、鼻梁以及脖颈,都凸现在用暗色调渲染的阴影之中。而在这西方式的“调子”之中,则看不到任何的笔墨语言,这在传统中国绘画的方式中,是绝无不会出现的。

叁 敦煌之行的释放

从大千的年谱可知,在绘制《郎锦堂将军遗像》的1940年,他已经有了敦煌之行的打算。这一年欲从成都沿着绵阳——剑门关一路出川,但在当年10月,行至广元时便收到其兄张善孖在重庆病逝的消息,于是折回重庆奔丧,其敦煌之行也延迟到第二年。

去年苏富比亚洲拍卖会上亮相过一幅《薛涛制笺图》(见本文题图),为张大千作于50年代,此图便是其成熟时期具有敦煌风格的典型工笔重彩仕女。该图为设色纸本立轴,尺幅为:139 x 50厘米。他从敦煌受益十分明显,这一时期张大千的仕女画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其线条富有变化,色彩更加纯粹,且获得了释放,服饰上的纹样也多采取敦煌的装饰图案。

同样,从去年保利春拍中亮相的这幅张大千《仿顾恺之醉舞图》中,我们看到了他似乎已经越过了宋、元,开始直接与唐人对话了。

赴敦煌之前张大千人物画的另类尝试:郎锦堂遗像与苦存头陀造像

张大千《仿顾恺之醉舞图》1947年作

此后张大千也留下有数幅对现实人物的写生肖像,比如上世纪60年代所做的这组肖像画,其中再也看不见如同上述的另类尝试。他回归了中国传统的笔墨语言,其表达方式更加自信,也更加娴熟。

试想,若是没有那次敦煌之行,张大千的人物画画风,是不是还会沿着借用西画之法,继续尝试下去,而那样的话,他是否还能成为一代大师?

赴敦煌之前张大千人物画的另类尝试:郎锦堂遗像与苦存头陀造像

张大千 人物肖像 上世纪60年代

下文,我们将结合这幅《郎锦堂将军像》以及其中款识,介绍下张大千兄弟与摄影大师郎静山家族之间的世纪之交。(未完待续)

【注1】《柳荫高士》款识(一):己卯七月,仿松雪斋笔于青城山中。大千张爰。款识(二):效钧吾兄视此何如?去年在港时作也。弟爰。印鉴:张爰、张大千、张大千、大风堂。

【注2】《投钱饮马》尺幅为纵96厘米、横48厘米。款识:三辅録:“安陵郝廉饮马投钱”,谐严会意所云:“郝者曷也,曷者廉也。”戊寅,仿赵承旨笔,蜀人张爰。印鉴:张大千、蜀客、重其神骏。溥儒题识:投金传饮马,轶事缅前贤,细行犹如此,安能饮盗泉。心畬题。钤印:溥儒

【注3】《郎锦堂将军像》镜心 设色纸本估价 尺寸:130×78cm。出版:《郎静山传》江苏人民美术出版社。《画意·集锦郎静山》第39页,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3.《兰溪宝镜》第140页 天山出版社。题识:锦堂老伯遗像。庚辰春喆嗣静山道兄命写,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注4】 《苦存头陀七十二岁造像》曾亮相2005年北京翰海春拍。尺寸:154×63.5cm,作于1938年。钤印:张爰、大千居士、张爰之印、大风堂。款识:(一)苦存头陀七十二岁造像。蜀郡后学张爰拜写。(二)戊寅五月,大千为苦存头陀造像图成,嘱门人晏生济原补虬松一株,昔人目嵇叔夜肃肃如松下风,高士徐引微,此者谁与并之。大千张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