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汉武帝消除不法势力的艺术,自取灭亡就不要怪朕不择手段


一,臧荼惹火上身,拖累了孙女臧儿

这是一个颇为曲折的家悲人怨的故事,起源于燕王臧荼的错误。

秦始皇把六国给灭了,六国不屈服,斗争转入地下,伺机东山再起。秦二世再次压榨,陈胜受不了,爬起来抓了根扁担,大叫一声就造反了。

汉武帝消除不法势力的艺术,自取灭亡就不要怪朕不择手段

臧荼

武臣是陈胜的部下,开发了赵国战场,成功后派韩广去燕国扩大胜利果实,韩广一去,燕国当地豪强拥立韩广成立了自己的国家,自任燕王。几年后,项羽在巨鹿打败王离,要行使董事长的权威,韩广手下的臧荼赶紧跟着项羽。从入关后,项羽让他当了燕王,老燕王韩广被调去辽东当辽东王。韩广不去。新燕王把韩广杀了。

臧荼在楚汉时是墙头草,加上地势离中原远,战火少有烧到他的一根柴草。刘邦建立汉朝后,他有势力,又背靠匈奴,不大听话,终于反对大汉王朝。这无异于以卵击石。臧荼兵败被灭,燕国让同姓王刘建给占了。燕王后宫儿女从此散开,流落民间。

二,臧儿是个有眼光的女人,改变了女儿的既成婚姻,缔造了富贵的基础

臧荼的孙女臧儿一出现,在她的个人历史的拐点上,成了后人追溯往事的明星。

臧儿是愧里人,到底是槐里人,还是愧里人,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女人的头脑具有开放性和开拓性思想,无视当时的婚姻法。她嫁人的时候,家道中落了,嫁给槐里王仲为妻。如果没中落的话,她是翁主了。不管怎么讲,落地凤凰也结婚不是?她婚后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为叙述方便,早点把名字带上:男的叫王信,二女儿叫王,小女儿叫王儿姁。这本来幸福美满,偏是王仲死了。臧儿又改嫁给了长陵田氏,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叫田蚡,一个叫田胜。如此一来,臧儿一共生了三男两女。

汉武帝消除不法势力的艺术,自取灭亡就不要怪朕不择手段

王誌

都说古代女人有思想的更可怕,这女人把大女儿王嫁给了金王孙,已经生下一个女儿,叫金俗。人家也幸福美满,偏是老女人听信了八子先生的话(卜筮害了许多人),把人家恭维的话当了真,于是棒打鸳鸯,活活拆迁了千恩百爱的女儿这户人家,把女儿安置到太子刘启的后宫去了,金王孙再有钱也不敢去找皇太子要女人吧!可想而知臧儿的泼妇般的智商有多高。这支潜力股的回报,在几年后就开始变现,如日中天。

王太后,愧里人,母曰臧儿。臧儿者,故燕王臧荼孙也。臧儿嫁为槐里王仲妻,生男曰信,与两女。而仲死,臧儿更嫁长陵田氏,生男蚡、胜。臧儿长女嫁为金王孙妇,生一女矣,而臧儿卜筮之,曰两女皆当贵。因欲奇两女,乃夺金氏。金氏怒,不肯予决,乃内之太子宫。

金氏当然不敢去问太子刘启要这叫个王誌的女人,拖油瓶也不要了,女人要走带上你女儿吧,太子肯定是不要小女孩的。小女孩在外婆家如春天里的草木一样地疯长。皇太子特别喜欢王誌,并给了她美人地位,她就是王美人了。后来她又给刘启生了三个女儿:平阳公主,南宫公主,林虑公主和一个儿子,皇十子刘彻。

由此可知,汉朝传至汉景帝一朝时,未来的外戚已经在皇宫中萌芽并开花繁茂起来。

王美人一家及她的同母异父兄弟就有王信(盖侯),田蚡(武安侯),田胜(周阳侯)。这一排开,全是至亲关系。家里有人一旦得势,鸡犬升天后,比吕太后,薄太后,窦太后这三大家外戚更人多势众。叫未来的汉武帝如何不上心不费心?

汉武帝消除不法势力的艺术,自取灭亡就不要怪朕不择手段

田蚡

三,汉景帝废了皇太子刘荣,立了胶东王为皇太子。

至于皇十子是怎样当上皇太子的?答案就是两个字:运作。怎么运作的暂时不讲。反正当上了皇太子,离当皇帝位置就只是时间问题了。公元前140年,汉景帝向高皇帝汇报工作去了。太子继位为皇帝,他就是汉武帝。

不消说,外甥得势了,团结在以王太后为中心的王家田家甚至臧家立即升位,如水涨船高。舅舅田蚡先当太尉后当丞相,一直干到死均没闲过一天,于私于公甚是辛苦。

标题已经说了,说田蚡给姐姐王太后挖坑,一定要从挖坑这两个字上入手。因为这些挖出的坑,直接让王太后失去吕太后,薄太后,窦太后三个重量级太后的荣耀和风采,直接导致了王家、田家、窦家在汉武帝一朝的彻底"败落"。

四,这个舅舅贪财弄权,无意中替自家一派挖了许多坑

田蚡出现在政治舞台上,要先说一下窦婴,韩安国,王恢,刘安,张汤等重量级人物。

上节说到田蚡是王美人的同母异父的弟弟。在王美人被离婚到了汉宫看春花秋月时,田蚡才出生。

武安侯田蚡者,孝景后同母弟也,生长陵。魏其已为大将军后,方盛,蚡为诸郎,未贵,往来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姓。及孝景晚节,蚡益贵幸,为太中大夫。蚡辩有口,学《槃盂》诸书,王太后贤之。孝景崩,即日太子立,称制,所镇抚多有田蚡宾客计。蚡弟田胜,皆以太后弟,孝景后三年,封蚡为武安侯,胜为周阳侯。

1 ,田蚡长大了点,在汉景帝朝中当个郎官,这期间认识了同样是外戚的大将军窦婴,窦婴因为有姑姑窦太后做靠山,正火得门庭若市,田蚡就去捧场,混得了名声。不久,梁王来京城,他手下的韩安国也来办事,认得王美人,也就认得了田蚡。汉景帝死后,田蚡的外甥刘彻当上皇帝。认识田蚡的就更多了。因为他是国舅了。韩安国先做了梁国內史,后犯法回家,考虑到今后的生计,拿出五百金给田蚡,田蚡向他姐活动了一下,韩安国调到中央做官。

汉武帝消除不法势力的艺术,自取灭亡就不要怪朕不择手段

梁王,韩安国


建元中,武安侯田蚡为汉太尉,亲贵用事,安国以五百金物遗蚡。蚡言安国太后,天子亦素闻其贤,即召以为北地都尉,迁为大司农。

2,建元中,淮南王到京城朝贡,在灞上洗澡更衣时,田蚡对他说,大王你是高皇帝长孙,现在皇帝没立太子,你应该努力嘛……言之意下,大家都明白。淮南王刘安大喜不尽。心想皇帝的亲舅舅都这么说,那皇帝一定不是有不育之症,就是得罪了许多人干不长。淮南王给了田蚡许多财物。看看这两个人对权势利益的追逐的程度 ,竟然诅咒年轻的皇帝无后了。

3,马邑事变后,王恢背了黑锅。汉武帝费时几个月,调动几十万军队想同匈奴在马邑为中心的地区打一仗,以出口长期郁闷的恶气。不想匈奴人发觉后逃走了。汉军一无所获,气得汉武帝把一肚子气泼撒在王恢身上。王恢下狱了。他拿出一千金给田蚡。但是田蚡拿了钱不敢说,事情没办成。结果王恢绝望自杀了。一千金自然落入田丞相口袋中。

4,瓠子口洪水冲了黄河大堤,治不了还是不想治?这与田蚡有关系。他的食邑在黄河北堤,南堤决口,洪水冲向黄淮地区,对北面没有影响。这种状况,汉武帝问丞相怎么办?田丞相说陛下这是天意,不是人力控制得了的。汉武帝周围的人也围绕着丞相高论发挥,也说没办法。这一事件当然就拖了十几年,让南岸民众吃尽苦头,汉武帝要封泰山,治驿路时才整治瓠子决口。

蚡言於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为彊塞,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於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

5,至于田蚡在朝中的霸道,尽安排自己的人当大官,从早上到晚上没有离开过宫殿,连汉武帝要安排人也要排在后面。最让汉武帝恼火的是他居然要挨着武库的地皮修豪宅,汉武帝大怒说,老舅,你咋不把武库给占了去!

又以为诸侯王多长,上初即位,富于春秋,蚡以肺腑为京师相,非痛折节以礼诎之,天下不肃。当是时,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库!”是后乃退。

怼的田蚡这回稍微知道什么叫敬畏。这些事,在别人看来是件件挖坑,挖立足的墙脚,但没人敢提醒田蚡停止工作,所以他继续挖。

汉武帝消除不法势力的艺术,自取灭亡就不要怪朕不择手段

田蚡,窦太后

6,这一回,他挖到石头了。当时东瓯与闽越打仗,东瓯找长安方面求救,并一再表示自己恪守本份。汉武帝开会让大家发言,各抒自见,议题是救不救。田蚡是太尉主张不救,干脆不要了,这些地方拿来也没用。严助是汉武帝近臣,一听就窝火,他说,怎么这么说呢?秦二世连咸阳都不要了,这也该说不救不要,不就跟秦二世一个样吗?今天小国有难来求,不去。大汉的面子往哪里挂?汉武帝一听说,不要与丞相计较了,他本来无足与议,跟他说不清。严助你去招抚东瓯,说大军马上就来。

田蚡在这个问题上,被许多人看作智商太低,汉武帝看不起他,这又是一例。

五,汉武帝的双重压抑

汉景帝死后,刘彻当上皇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王太后和田家就走到前台来了。窦太后还在,她真正地成了独断专权的最后几年。婆婆还在,媳妇自然出不了头。但是,再厉害也厉害不过时间。窦太后家的男人(儿辈)死得一个不剩。让人看上去,再也折腾不起浪花 ,这是以后田、窦争权的起因。建元新政失败,其实就是王太后家的失败,明白地看待这一事件,是田蚡在拉拢朝臣,瓦解窦太后的最后势力。窦太后反戈一击,击败了田蚡及幕后的王太后。如果梁王还在,皇位恐怕没刘彻什么事了。刘彻能不紧张吗?王太后当然更紧张。

汉武帝十六岁上位,在他的父亲去世,到祖母去世的这一时段里,目睹了田蚡不择手段的所作所为 ,有点同情老祖母窦家的孤独,汉武帝一向看不起田蚡的为人 , 如果不是王太后的缘故,皇帝才懒得理你。

窦太后一死,王太后和田蚡出头了。他们在汉武帝面前干涉朝政 ,这让汉武帝很不爽快,不满之心早就埋下了。

上自魏其时不直武安,特为太后故耳。

田蚡是王太后在前台的代表,这个人代表着王家田家的利益。窦婴代表的是窦太后一门的利益。太后们的儿子却又是皇帝,弄得这么复杂干什么,儿子是皇帝还有什么事办不了?事实情况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外戚众多是从私利着手而言,皇帝再无能拥有天下也是从公心出发的。这就是母后们要排挤儿子们另外培植自己势力的原因。

皇太后们可不这么想,汉武帝的祖母窦太后更拽了。大儿子当上了皇帝,她还想用小儿子当皇帝。再朝前,薄太后,吕太后都是霸道人物。西汉前期的皇帝都怕当妈的。后来的人物为了把这种状况说得好听点,才用"孝"字来美化掩盖皇帝无能衰弱这一不争事实。但凡碰上有谥为"孝"的皇帝,大多干不成什么大事,诸君可以在各朝各代中去领会。

汉武帝消除不法势力的艺术,自取灭亡就不要怪朕不择手段

皇祖母奉行的黄老学说

当初这两个人为迎合建元新政,把皇祖母奉行的黄老学说给淡化了,他们力行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窦太后一气之下,因为赵绾一句"无奏事东宫",解散了拥戴新政的一帮人。

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及罢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以柏至侯许昌为丞相,武强侯庄青翟为御史大夫。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老太后自己作主,放了汉武帝的羊。这把小媳妇王太后给气得哭,却还不得不笑脸面对婆婆。所以,窦老太后一死,王太后扬眉吐气,意气风发。窦家因此日渐败落,窦婴也慢慢歇菜了。

五,窦婴门前冷落鞍马稀时,只有他的朋友灌夫来走动,灌夫惹祸上身

窦婴认定灌夫是明友,并紧密团结在一起。

夫不喜文学,好任挟,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桀大猾。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颖川。颍川儿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灌夫是汉朝骑兵司令灌婴的家门子弟。他们有武功进位,老大粗不会做官,几起几落,干脆不出仕了。只走动朋友。因此成了新兴的军功豪强地主,拥有大量资产,成了地方上的名人。灌夫不是一般人物,是颖川一霸。

窦婴失势后,没人访问来他了。

灌夫不忍当初的上司魏其侯冷落,就常送温暖,两人成了莫逆之交。魏其侯是平吴楚叛乱的领军人物,那时门客上千人。这会儿就只剩下灌夫了。

田帉有势,门客都往他那儿去了。田蚡看上了窦婴的几亩田,想跟他换,窦婴本来失势,一听田蚡要地,真是雪上加霜,灰心得跳水。倒底没有换成。田蚡说,魏其侯儿子杀了人,是我保住的,不给就算了。今后有什么事大家不操心了。

田蚡娶燕王的女儿为夫人,王太后下诏在京公侯伯子男,群臣列侯都要去贺喜。灌夫得罪了田蚡,不去。是窦婴拖住去的。去了又觉得主人家招待不好,心头有气。灌夫喝了酒就骂开了,没人劝得住。田蚡一怒之下,把灌夫和他的全家抓了。

廷议时有这样描述:

灌夫同大臣巨猾结交,欺压平民百姓,积累家产数万万,横行颍川,凌辱侵犯皇族,这是树枝比树干大,小腿比大腿粗,其后果不是折断,就是分裂,应当族灭。

汉武帝消除不法势力的艺术,自取灭亡就不要怪朕不择手段

魏其侯窦婴

窦婴出了大钱去捞他,但是捞不出来。人家田丞相打过招呼了 ,说这是抗旨不遵 , 不敢再说这回事了。

夏,丞相取燕王女为夫人,有太后诏,召列侯宗室皆往贺。

这回让汉武帝吃了一惊:这是抗谁的旨?朕没下过这圣旨呀!召田丞相来问,田蚡说是太后旨意。汉武帝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但他不好作声,原来是他母亲的旨意。田蚡借机生事的阴险昭然若揭。

七,灌夫的事情危险了,窦婴来找皇帝,替灌夫说好话

汉武帝很同情他,并说次日东宫调解,问清楚了放人。在调解时,田蚡死咬灌夫是黑社会豪强势力,必须严厉打击。于是皇上派御史按照文簿记载的灌夫的罪行进行追查,与魏其侯所说的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犯了欺骗皇上的罪行,魏其侯被弹劾,拘禁在名叫都司空的特别监狱里。这一下,两人都下狱了。窦婴又说有遗诏保命,拿出遗诏来又无法证明是真的,这就是矫诏了!死罪。

这件事,实在是震动了汉武帝!这宫里的水太深了。汉武帝早就要对外戚势力和地方豪强势力不满,想不到越来复杂。

他晚上去王太后那里,王太后又哭又闹说:我还在就有人来欺负我弟弟,要是我不在了,还不让人给欺负死,皇帝你是木头人呐?为什么不管?汉武帝没有办法,只得把灌夫下了大牢,判处死刑。灌夫死后,汉武帝听到许多关于窦婴的流言蜚语,又判了窦婴死刑。

五年十月,悉论灌夫及家属。魏其良久乃闻,闻即恚,病痱,不食欲死。或闻上无意杀魏其,魏其复食,治病,议定不死矣。乃有蜚语为恶言闻上,故以十二月晦论弃市渭城。

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晦日,三十日),田蚡故意挑选上的日子,因为春天是赦免犯人的时候,田蚡怕武帝赦免窦婴,所以在这一天杀死了他。

由此可知,从一开始,人家就要你窦婴的命,由不得你挣扎了。

同年春天田蚡病死,王太后失去了在外撑门面的兄弟。她做厉害皇太后的梦想因此破灭了。元朔三年(前126),武安侯田恬因穿短衣进入宫中,犯了“不敬”之罪,封爵被废除。所有财物入了国库。

汉武帝消除不法势力的艺术,自取灭亡就不要怪朕不择手段

淮南王建元年间来京朝见,武安侯到霸上来迎接淮南

淮南王建元年间来京朝见,武安侯担任太尉:当时他到霸上来迎接淮南说

皇上没有太子,大王最贤明,又是高祖的孙子,一旦皇上去世,不是大王继承皇位,还应该是谁呢!”

淮南王十分欢喜,送给武安侯许多金银财物。皇上自从魏其侯的事件发生时就认为武安侯是不对的,只是碍着王太后的缘故才没动手。等听到淮南王向武安侯送金银财物时,汉武帝说:

假使武安侯还活着的话,就该灭他的族了。

《魏其武安列传》

《淮南山列传》

《外戚世家》

《梁孝王世家》

《韩长儒列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