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息兵安民:南唐開國之君李昪的治國之道,讓偏安一隅成為保全一方

唐朝中後期,歷經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坐大,隴右河西等西部國土的喪失,本就在經濟上不佔優勢的關中地區,逐漸失去經濟重心的地位。

與此相對,東南地區卻在紛亂中得到保全,逐漸成長起來並支撐了後半個唐帝國的財賦之用。

隨著李唐王朝的覆滅,盤踞江淮大地的吳王楊行密陳兵淮北阻止朱溫南下,實現割據一方並事實上讓江淮以及吳越地區免遭更大的災難。

楊行密並沒有能夠保住自己撈到的一方江山,在他死後吳國(南吳)政權落入權臣徐溫的控制之下。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最終江山被徐溫的養子徐知誥攬入懷中。

而這位徐知誥,就是本姓李並自稱李唐宗室之後的李昪。李昪於937年代吳自立稱帝,重新建立“李唐”王朝。

只不過此“李唐”非彼“李唐”,因為它始終偏安一隅並最終融合在趙匡胤的北宋帝國之中,沒有實現再度橫跨九州、萬方來朝的李唐氣象。因此,史家就只好根據他所處的方位,給了它一個“南唐”的稱號。

南唐偏安一隅,對於推動華夏統一的宏大歷史進程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但它在江淮屹立的38年,卻也並非一無是處。

對於身處唐末五代亂世的江淮人民來說,南唐政權的存在是一種客觀上的保護,避免他們捲入北方頻繁的政權更迭和流血衝突之中

生在亂世、父母雙亡、飽嘗艱辛而登上帝位的李昪,明白亂世之中最能獲取人心的方式就是給人以安定。向來柔順堅韌、細密謹慎的李昪也清醒地認識到,以南唐的國力和四戰之地的處境,暫時並不具備一統天下的實力和機會。 因此,李昪決意採取“息兵安民”的基本國策,保一片江山、求一方平安

“息兵安民”的國策客觀上推動了江淮特別是東南地區的發展,恢復了唐末以來的被戰爭蹂躪摧毀的經濟重心地位,並因此繼續重塑了整個華夏大地的經濟地理格局。


息兵安民:南唐開國之君李昪的治國之道,讓偏安一隅成為保全一方

南唐先主李昪


【一】堅持睦鄰安邊,為南唐積蓄國力營造安定的周邊環境

對唐末以來的攻伐不息、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李昪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當他在吳國取得執掌大權的地位之時,李昪就開始奉行了“善和好鄰境,以安宗社”的外交政策,以求南唐政權在亂世中生存與發展的和平環境。

① 對南方的割據政權採取睦鄰政策,避免腹背受敵

在南方的諸多割據政權中,南唐所佔據的疆土最為廣闊、實力也最為強大,但李昪卻選擇不與周邊的吳越、南平、荊楚等政權發生大的衝突,也不覬覦他們的土地和人民。

採取這樣的策略,當然有不得已的原因。首先南唐所面對的最主要威脅,是北方的後晉而非南方諸國。其次,南唐的國力不足以完全吞併和消化南方諸國的力量,輕啟戰端則有可能陷入戰爭泥淖,給北方以可乘之機。

在當時的環境之下,南唐身處一個幾乎四面包圍的形勢之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來立即亡國的危險,或者捲入無休止的鏖戰之中而被消耗殆盡。因此,李昪對一幫要求滅掉周邊小國的臣下說,“我之存三國,乃以蔽障者也”。

李昪不僅說到,也著實能夠做到睦鄰安邊。941年,吳越府署大火導致宮室府庫化為灰燼,吳越王驚懼而死,謀臣宋齊丘力勸李昪趁機攻打吳越。李昪不採納其議,反而遣使弔唁,並送去金銀、綾羅綢緞等表示慰問。

而其繼任者李璟後來對荊楚等國用兵,確實將南唐拖入了泥淖,並將國力消耗殆盡,可見當初李昪的策略無疑是具有前瞻性和務實性的。


息兵安民:南唐開國之君李昪的治國之道,讓偏安一隅成為保全一方

南唐與南方諸國


②對北方的後晉暫時無力撼動,則採取牽制策略以待時機

而面對北方的後晉,李昪則更加清醒。以南唐當時的國力、軍隊的戰鬥力,都處於明顯的下風。只有發展實力等待時機,而不是貿然興兵。

李昪即位之初,江淮流域連年豐收,兵糧充裕。文臣武將蠢蠢欲動,想要勸說李昪興兵北上,以收復李唐王朝故土為名北伐中原,“陛下中興,今北方多難,宜出兵恢復舊疆”。這個提議被李昪斷然拒絕,他認為時機未到。

同時,李昪多次派遣使節,從海上泛舟前往後晉北面的契丹,意圖結交契丹來牽制後晉。兩國往來頻繁,關係看似熱絡,但實際上契丹對牽制後晉一事並不感興趣,何況後晉本就是兒皇帝的國家。

好在後晉一時也無力併吞南唐,兩國之間雖有安陸之戰這樣的衝突,但並不能改變南北對峙的基本格局。

古往今來,很多史家都以此認為李昪的內心深處沒有北上中原的意圖,但這樣的看法其實未必全面。從李昪收留重用後唐降將盧文進、後晉降將安金全二人並予以重用的舉動來看,他對中原還是有嚮往的。

只是李昪一生都沒有等到這樣的好機會,因此在彌留之際咬破手指寫下血書告誡兒子李璟“他日北方當有事, 勿忘吾言”,讓李璟把握時機進軍中原。


息兵安民:南唐開國之君李昪的治國之道,讓偏安一隅成為保全一方

南唐與北方強敵後晉


【二】以文人領政扭轉唐末以來的武將亂政,兼以疏遠佞幸、提倡法制,營造較為清明的政治氛圍

①在武夫橫行的背景下,李昪撥亂反正以文人領政、行文人政治

南唐建立之前,從朝堂到地方的官吏基本上都被武夫販卒佔據。他們目不識丁、文化素養低下,成天就是以賦斂爭戰逞強、以攻戰殺伐為能,“不恤民事”。

武人主政的後果就是民怨紛紛、地方不寧,對於李昪穩定南唐政權、穩固自己的統治都極為不利。

而李昪由於並非出生行伍,也不完全由軍功得到政權,因此在面對武人主政這一問題時,態度很明確。早年擔任州刺史的李昪時就主張“以文藝自好”,並對延攬的“四方士大夫傾身下之”,能夠做到禮賢下士,主張以文治國。

在吳國掌握執政權之後,李昪就將大力推行文人領政、文人政治作為國策來對待。廣泛吸收有才學的讀書人參政,招攬四方俊賢以穩定民心、鞏固政權。大名鼎鼎的韓熙載就是北方南渡的士人,在李昪時期擔任秘書郎。

為了引進人才,李昪在自己的居所旁邊專門設立“延賓亭”,設專人接待北方南渡而來的士人。遇到有見識、才學和“形狀奇偉者”,李昪則親自接見並予以考察,量才使用給予官職。

二十年如一日的堅持,為李昪爭取到了廣泛的士人之心,史稱其“人望日隆”。陸游在《南唐書》中也說:“自烈祖(李昪)以來,傾心下士,士之避亂失職者,以唐為歸”。

李昪撥亂反正再創文人政治,舉用儒雅之士治理國家,不僅糾正了武夫專權“不恤民事”的苛政惡弊,而且也為之後南唐和江左文化藝術的繁榮提供了條件。


息兵安民:南唐開國之君李昪的治國之道,讓偏安一隅成為保全一方

《韓熙載夜宴圖》中的韓熙載形象


②限制宦官和後宮干政,遠離佞幸之人

有鑑於唐代嚴重的宦官亂政現象,李昪確立“不以外戚輔政,宦官不得干預政事”的規矩,在宮中只用老弱太監數十人。終南唐之世,對宦官和外戚的管束都極為成功,史稱“皆他國不及也”。

同時,李昪也嚴禁後宮干政,他認為:“婦人預政,亂之本也”。幼子李景逖的母親種氏得寵,齊王李璟的母親宋皇后被疏遠。一次李昪發現李璟以儲君之尊,居然在擺弄樂器不務正業,因此大怒。

種氏以為機會來了,趁機進言意圖以幼子取代齊王李璟的儲君地位。李昪卻說“子有過,父訓之,常事也,國家大計,女子何得預知”,隨即將寵妃種氏攆出宮外。

雖然小事一件,但在後宮之中能夠做到如此堅決制止寵妃干政的,李昪的作為恐怕不輸於很多盛世明君。


息兵安民:南唐開國之君李昪的治國之道,讓偏安一隅成為保全一方

壁畫中的宦官形象


③提倡法制、嚴明綱紀,穩定南唐社會秩序

唐末離亂,綱紀也隨之敗壞。而南唐初建,重建綱紀就成為關係到南唐政局穩定的一件大事。

李昪登基後,“興利除害,變更舊法甚多”,他一方面廢除舊規輕刑寬政,另一方面創立新制以懲治不法。

939年,李昪制定《昇元格》,與原來吳國的《吳令》並行天下。942年,他又進一步完善了南唐的制度,頒行《昇元刪定條》三十卷並昭告天下。

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上,李昪又進一步強調有法必依,尤其要求位高權重者能夠做到遵守法令。

對李昪登基為帝有籌劃擁立之功的宋齊丘,在南唐建立後位居宰相之位。其親信夏昌圖盜取官庫銀錢300緡,宋齊丘本打算讓他拿錢贖命了事。可李昪聽聞之後堅決不許,下令斬夏昌圖,並免去宋齊丘的職務。

為使官吏知法、懂法、遵法和用法,李昪還規定在選拔官吏的科舉考試中,“多用經義法律取士”,以使官吏在執政時能依法行事。

經過李昪的制度化創舉,使長期動盪不安、無法可依的混亂社會有了較完備的法律制度,出現了“民始知有邦憲,物情歸之”的有序局面。


息兵安民:南唐開國之君李昪的治國之道,讓偏安一隅成為保全一方

宋齊丘


【三】改革賦稅制度,大力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進一步夯實了江淮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地位

長期以來的戰亂,造成國破民窮,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加之當權者肆意侵奪,導致官逼民反和社會動亂不息,出身微賤貧苦的李昪對此深有體會。

執政之後,李昪大力調整經濟政策,以促進南唐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此,他改革賦稅制度、興修水利、勸課農桑,通過種種舉措激發底層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增強國家經濟實力。

① 改革稅制、稅率和收稅方式,減輕民間負擔

在未稱帝之前,作為吳國執政的李昪,就多次蠲免境內民眾多年積欠的賦稅,免除境內成年人丁的人頭稅,按土地多寡和土地等級徵稅,允許民眾用實物代替金銀、銅錢繳稅,並提高實物的價格以減輕負擔,對於志在奪位的他來說,著實爭取了不少人心。

建立南唐政權之後,李昪則繼續對不合理的賦稅制度進行改革,制定“昇元稅法”。在之前已經有所改變和優化的稅制基礎上,李昪再一次提出“均量民田,以奠科賦”的舉措,意圖在稅負與土地之間建立更為公平和直接的聯繫。

李昪甫一登基,就派出大量的官吏,奔赴南唐境內各地,對每家每戶的土地面積多少、土地質量好壞,進行詳盡的測量登記。並以此為基礎,最終確定了南唐租賦的徵收定製,將所有土地按照三個等級進行徵稅。

同時,在根據土地多寡好壞徵稅的基礎上,李昪又將徵兵、勞役等與每家擁有的土地掛鉤,在一定程度減輕了中下層民眾的負擔。

李昪的賦稅改制行動,在民間獲得了較高的評價,史稱“民間稱其平允”“人絕怨諮”。


息兵安民:南唐開國之君李昪的治國之道,讓偏安一隅成為保全一方

唐代窖藏稅銀


② 興修水利、勸課農桑,發展經濟

南唐對水利事業很重視,興修水利(稱為“遏陂塘”)是考察地方官吏的一項主要內容,並寫入法令。

李昪在位時,經常以“條制”的方式給地方官下命令,要求他們注意修葺陂塘,修築水利工程以應對水旱災還和保證農桑所需。

以丹陽縣境內的練湖為例,就是丹陽知縣呂延正在接到李昪的“條制”之後,頂住地主豪強們的反對和壓力,堅持修建的。在練湖築成後,周邊四個縣都不再擔心受到水旱災害的困擾,而且對下游河流的舟船行駛提供了很多便利。

在興修水利的基礎上,李昪還頒詔罷除向民間徵調力役,將更多時間留給農戶從事生產,也通過獎勵的手段鼓勵民間多開荒種植桑麻。


息兵安民:南唐開國之君李昪的治國之道,讓偏安一隅成為保全一方

農耕畫面示意


結語

立國之初,眾多文臣武將希望通過對外開疆拓土,以獲取軍功揚名立萬為晉升之道。但李昪始終不為所動,諄諄告誡那些肆武逞強的文臣武將,告訴他們天下百姓都是父母所生所養,為了爭奪城池、開拓土地就要驅使他們去疆場上身首異處,於心何忍?這話難免顯得冠冕堂皇,但在客觀上睦鄰安邊的策略,確實起到了與民休息的作用。

正是因為南唐開國君主李昪堅持睦鄰修好,撥亂反正重新確定文人領政的政治局面,並出臺一系列改革賦稅減輕民間負擔,興修水利勸課農桑發展經濟,才使得南唐境內的百姓也得以在五代亂世中獲得一定的保全,也使得江淮地區和東南地區繼續維持了經濟重心的地位。

因此當943年李昪病逝時,才出現了“四方百姓皆涕泣”和“輟食”的場面。歷史上封建君王能得民心如此者實不多見,我們也應該客觀正視這位南唐開國君主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