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張角死後黃巾軍“銷聲匿跡”,但黃巾起義真被平定了嗎?

前言

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宗教起義,是一次影響深遠的農民運動,持續時間之長,跨越州郡之大,涉及人數之多,名列農民起義中的前茅。前期黃巾軍的活動範圍主要是

“青、徐、幽、冀、荊、揚、充、豫”,當天公將軍兼大賢良師的張角兵敗身死後,史書對黃巾軍的記載就少得可憐,彷彿銷聲匿跡了一般,從讀家喻戶曉的名著《三國演義》也能感受到一二。然而,失去絕對領袖的黃巾餘部,實際上在當時的活動人數、活動規模和複雜程度,均超過了早期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

張角死後黃巾軍“銷聲匿跡”,但黃巾起義真被平定了嗎?


本文黃巾餘部的選取標準是:是否有黃巾稱號;是否有文獻記載是“黃巾復起”;活動範圍是否還是那八州;領導者的稱號是否是前期黃巾軍的。界定標準後,張角死後的黃巾餘部可分為白波黃巾、汝穎(即汝南、穎川)黃巾軍和青徐黃巾三部。張角死後並不代表著黃巾起義被平定,相反他們在之後軍閥爭霸的亂世存在了四十年之久。前期黃巾失敗,散落各地的黃巾餘部團結在三個地區堅持鬥爭,當時自然災害頻繁、百姓被東漢政府和地方軍閥變本加厲的壓榨、各地割據勢力相互之間的混戰,使百姓的生活舉步維艱,活著就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這才是他們藏於山林、堅持鬥爭的根源,等死不如抗爭。

三支大同小異的黃巾餘部——白波軍

前期黃巾起義被鎮壓下去以後,餘部一支以郭太(不是那位東漢名士郭太)為首的黃巾人重新起義。中平元年至中平五年,白波軍(當時無名號)聯合生活在中山、常山、趙郡、上黨、河內等地太行山脈的諸山谷之中的黑山軍一起抗爭。或者說,白波軍當時融入了黑山軍中,成為黑山軍的一部分。

自黃巾賊後,復有黑山、黃龍、白波、左校、郭大賢、於氏根、青牛角、張白騎、劉石、左髯丈八、平漢、大計、司隸、椽哉、雷公、浮雲、飛燕、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畦固、苦曬之徒,並起山谷間,不可勝數。黑山軍是一支由太行山東西兩側高深山谷間生存的義軍組成的,名義上是由張燕統一領導指揮、全盛時期人數達到百萬。

張角死後黃巾軍“銷聲匿跡”,但黃巾起義真被平定了嗎?


白波軍與張燕亦是聯軍盟友關係,有著相對獨立的自治權。白波軍依託黑山軍保存下實力,轉戰冀州、幷州及司隸校尉部交界處,之後定於西河白波谷(今山西襄汾縣永固鎮),修築“白波壘”為根據地,方獨立旗幟積蓄力量,真正號為“白波軍”。中平五年正式復起,參與到黃巾餘部的起義大潮。中平五年(188年)至初平二年(192年),正是白波軍的鼎盛時期,轉戰河東郡等各地,激戰地方官僚豪族勢力,形成燎原之勢,迅速發展至十餘萬人,讓京師百官震驚。

河東郡是東漢兩都的要衝連接處,所以董卓遣去大將牛輔前往鎮壓大敗而還。董卓之亂起,白波軍聯合叛漢的南匈奴單于於夫羅侵略河內諸郡,戰果斐然,後東下進佔東郡。此時的白波軍規模已達頂峰,矛頭直指東漢政府,定下聯合黑山軍和南匈奴圖謀天下的戰略目標。奈何,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曹操相繼擊退黑山軍諸部和重創南匈奴大軍。之後青州地區的黃巾相繼被曹操收復,白波軍變成了孤軍作戰,只得退回河東。初平四年六月,白波軍領袖郭太被袁紹軍斬殺,從此白波軍蟄伏兩年之久。

張角死後黃巾軍“銷聲匿跡”,但黃巾起義真被平定了嗎?


興平二年十一月至曹操奪得漢獻帝,白波軍都在為奪得漢獻帝,意圖“挾天子以令諸侯”圖謀發展,即便是天子不在白波軍手中,白波軍依舊打著漢獻帝的招牌行事。經過連番折騰,白波軍如願以償控制住漢獻帝,掌握了東漢政權。可是曹操早就定下“奉天子以令不臣”

的王霸策略,所以是不會放棄漢獻帝的,之後他略施小計,充滿驚險卻又輕鬆地將漢獻帝“騙”來。白波軍先後投奔袁術、呂布,參與到軍閥混戰中,從根本上違背了黃巾軍的根本利益,最後陷入分裂直至敗亡。

青徐黃巾

青徐黃巾是漢末出現在青徐二州的黃巾餘部總稱,無真正意義上的領袖,他們的規模是三支黃巾餘部中最大的,混跡於青、徐、充、冀四州近四十年,常作為漢末軍閥的生力軍。中平五年十月到初平二年是青州黃巾和徐州黃巾並起共進退的時期。青徐二州本是氣候適宜、土地肥沃、百姓主要思想以農為本的,農業、漁業和鹽業發達,經濟發達。可在東漢後期,青徐兩州連番經歷地震、海侵、旱澇、蝗災等,烏桓部族也曾南下劫掠,朝廷無力對進行有效救濟,還對青州地區進行了更加殘酷的剝削,“歲常割青、冀賦調二億有餘,以給足之”,致使百姓流離失所、怨聲載道。

張角死後黃巾軍“銷聲匿跡”,但黃巾起義真被平定了嗎?


青州與徐州二州皆是民風彪悍,有任俠之氣,青州民眾“怯於眾鬥,勇於持刺,故多劫人者”,徐州民眾“考其舊俗,人頗勁悍輕剽,其士子則挾任節氣”,因而兩州百姓都是勇於反抗之輩。況且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亦是這兩州。張角發動黃巾起義時,青徐兩州的未能及時全面發動,並且二州有“四塞之固,負海之饒,可謂用武之國”,實力得到保存。《資治通鑑》記載:“初平二年,青、徐黃巾三十萬眾入渤海界,欲與黑山合。”這批視死如歸的黃巾軍打敗過一些地方官軍,可面對中郎將公孫瓚和渤海太守公孫範還是不夠看,“斬首三萬餘級,死者數萬,流血丹水”

剩下的二十餘萬黃巾軍開始挑軟柿子捏,返回青州北海國,北海國相孔融敗退徐州,從此黃巾軍駐紮北海此休養生息。初平三年夏,“青州黃巾眾百萬入充州,殺任城相鄭遂、充州牧劉岱”

,一路勢不可擋。之後遭到曹操攻擊,雙方僵持了一段時間,於初平三年冬,百萬青州黃巾軍歸附曹操。青州黃巾實際兵力只有三十萬,其餘的七十萬應為沒有作戰能力的隨軍家屬。曹操收編他們,選其精兵良將組成青州兵,成為曹操統一北方的重要軍事力量。還一部分徐州黃巾,舉家相隨,建屯立堡,父死子繼,作戰勇敢,盤踞徐州被臧霸收編控制,雖說是歸降於曹操,實際上獨立活動空間很大,不受曹操的直接差遣和調動。

張角死後黃巾軍“銷聲匿跡”,但黃巾起義真被平定了嗎?


到曹丕即位,這批黃巾軍後人發參與發動過兵變。青徐黃巾主力被曹操等人收編,但還有其他散支作亂地方,建安十二年冬七月還爆發黃巾殺濟南王贇(河間孝王五代孫)的事。不過作為流民亂軍存在的青徐黃巾在此之後徹底消失在歷史。

汝潁黃巾

前期黃巾大起義,主要分為三個主要戰場,潁川、汝南、陳國一線,以波才、彭脫為首兩道的黃巾成為東方革命主力。東漢朝廷派出皇甫嵩和朱儁兩員名將對汝南一帶的黃巾進行殘酷的鎮壓,黃巾首領猶如夏日夜空的螢火般太過矚目,相繼被殺,其餘殘部被迫分散潛伏起來。到中平五年(188年)四月,被打散的黃巾軍集於葛坡(今河南新蔡西北)再次起義,號“汝南葛坡黃巾軍”,一路攻城拔寨,連戰連勝,郡縣被攻滅不少,前來鎮壓的官軍還被打敗,迅速壯大起來。史載:“時汝南葛陂賊萬餘人攻褚壁,褚(即許諸)眾少不敵,力戰疲極。糧乏,偽與賊和,以牛與賊易食,賊來取牛,牛輒奔還。”

可見這些黃巾軍,在做長期戰爭的準備,生產和戰爭兩不誤。

張角死後黃巾軍“銷聲匿跡”,但黃巾起義真被平定了嗎?


除此之外,還有一支汝潁黃巾軍人數不下十萬,但錯誤判斷形勢,沒有東下揚州或者南下荊州,而是在建安元年,初應袁術,又附孫堅,再戰曹操。完全被曹操、孫權、袁術這些世家大族的知識分子耍得團團轉,被當作工具使用。建安五年,袁紹和曹操爆發官渡之戰,汝穎黃巾再次起義,與袁紹聯合襲擾曹操後方。

“汝南降賊劉闢等叛應紹,略許下。紹使劉備助闢,公使曹仁擊破之。備走,遂破闢屯。”汝穎黃巾餘部在堅持十餘年後,最終走向失敗。

結語

東漢末年的黃巾軍,經歷了分散、聚合、分散的三個階段,共歷四十年。張角等領袖死後,那些黃巾軍還在四處流竄尋找生存之地,黃巾起義根本不在張角死後的一段時間內平定,總體而言黃巾起義持續了四十年,漢末魏初的四十年。漢末魏初的四十年,神州大陸農民起義和軍閥混戰並存,局面非常的混亂,待到三國鼎立一段時間,這亂象才得到終結,黃巾軍的始終留存史書未銷聲匿跡就是最好的證明。在這種混亂背景下,百姓們流離失所、只能享受片刻的安定,安居樂業對他們而言實在是種奢望,這便是黃巾軍活躍四十年的根本原因。

張角死後黃巾軍“銷聲匿跡”,但黃巾起義真被平定了嗎?


若是國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五穀豐登沒有饑荒,誰願意去造反起義。黃巾起義猶如春風吹又生,一茬又一茬地來,耗四十年時光才平定,都是受困於這亂世啊。

參考文獻:《後漢書》《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