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时至今日,为何这部小说依然长盛不衰?

1844年8月,大仲马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在巴黎的《议论》报上开始连载,一时洛阳纸贵,引起万人追捧。

这部被公认为世界通俗小说的典范的《基督山伯爵》直接启发了现代美国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由此诞生了《肖申克的救赎》,而根据他的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则成为了后来的电影经典。

时至今日,为何这部小说依然长盛不衰?

类似的事例只多不少。

《基督山伯爵》似乎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其后有无数的小说作家与影视制片纷纷对其仿效与致敬。单说其中的一个“越狱”环节就衍生出了无数的小说和影视作品。

那么,为什么作为通俗小说的《基督山伯爵》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如此大受追捧,时至今日也长盛不衰呢?

我想,《基督山伯爵》能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不外乎有两点。

1.故事手法及传奇色彩

《基督山伯爵》讲述一个本来拥有大好前程的年轻水手唐泰斯因为一封信被两个小人和法官陷害,被打入黑牢,在狱中得到法西亚神甫的指点,出狱后成为巨富,经过精心策划,逐一对仇人进行报复的故事。

“复仇”是小说中最大的母题,也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始至终都无法忽略的点。大仲马一开始就向读者抛出了诱饵,并引导读者进入他所创造的小说世界中。此时,读者完全被作者摆布。因为读者始终被“复仇”的点牵引,再加上作者时而卖个关子,穿插一些次要情节,使得整部小说层次感非常强,人物、情节、各种插曲与矛盾在得到圆满诠释的同时,复仇的“真相”也渐渐呼之欲出,挑拨着读者那本来已趋于敏感的神经。

时至今日,为何这部小说依然长盛不衰?

在《基督山伯爵》中,作者始终围绕“复仇”这个中心线索来大作文章。唐泰斯出狱后的各种际遇,其实都只是为了使他的复仇更加完美的点缀。在情节上,作者稳扎稳打,不留一点冗余,也没有一点急色。这样不疾不徐的节奏控制实乃大师的手笔才可做到。

此外,《基督山伯爵》中故事的传奇色彩也是令人手不释卷的原因。读者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寻宝”的过程。大仲马将故事设定在真实的历史大背景下,以当时风云变幻的社会形势来凸显小人物的孱弱与渺小,这与唐泰斯发迹后所施展出的种种手段形成鲜明对照,以此来反衬出后来唐泰斯的强大与不可战胜。其中,越狱、寻宝、增强势力、复仇等元素也给整个故事赋上了浓郁的传奇色彩。这一点是不是颇像现在的网络小说?只因大仲马深谙读者之喜好,故迎合之。

2.小说的人生观

如果仅仅有传奇故事,《基督山伯爵》至多算是一部不错的书,不会成为世界名著,也不会成为通俗小说的殿堂级文学。

除了传奇故事外,《基督山伯爵》更是包含了作者个人的人生哲学。恰好,在这一点上,作者与所有读者都能达成一致。

时至今日,为何这部小说依然长盛不衰?

唐泰斯的复仇实际上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作者借主人公之手对社会中的奸佞力量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同时也借助唐泰斯的力量对那些善良无辜的人进行了褒奖与赞美。

唐泰斯的复仇显然也符合作者的处事态度,即有仇必报,有恩必偿。但唐泰斯的复仇并非走向极端、不择手段,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复仇方式酣畅淋漓却又令人觉得合情合理。而在复仇成功后,基督山伯爵并没有表现出大仇得报的解脱与喜悦感,而是以更加超然的态度审视自身和外部世界,因此他在最后宽恕了唐格拉尔,并用他的话来说,也宽恕了自己。

时至今日,为何这部小说依然长盛不衰?

《基督山伯爵》中的唐泰斯身上既有正义的一面,同时又有魔鬼的影子。在没有复仇之前,这个魔鬼始终盘踞在他的脑海,左右他的行动。复仇之后,那个魔鬼彻底消失,唐泰斯放下了执念,宽恕了仇人也成全了自己,甚至将财产悉数捐赠,从此隐姓埋名,远走天涯。也许,这也是大仲马内心的真实夙愿,也是他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细细想来,我们人人何尝不是如此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