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穿越週期,大道平安:憑什麼?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無疑是標準的黑天鵝事件。

在全球不確定性越來越強,風險事件頻發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穿越週期,抵禦風浪,是一道長期的重要考題。在中國的企業樣板中,平安(02318. HK/601318.SH)是一個“先行者”,它身上的兩個基本屬性開始顯現出價值。第一是多元化經營,第二是數字化經營。

何為多元化經營?多個業務協同發展,互相反哺,分散風險;所謂數據化經營是指擁有強大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很多業務能夠在線上開展,這需要極強的科技能力。

平安就是兩者結合的一個典型。2月20日,平安披露的年報顯示,2019年歸母公司的營運利潤為1329.55億元,同比上漲18.1%,一如既往地穩健。平安綜合金融模式優勢盡顯,交叉銷售提供了高效的金融服務,彼此產生協同效應,個人客戶數量以及合同數量都在穩步提升。

平安早在十年前就推進科技轉型戰略,用人工智能輔助公司經營,提高數據共享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在疫情蔓延的情況下,今年公佈年報的時間比去年早了22天,這是平安全面數據化經營的結果,科技賦能戰略落地生根。

穿越週期,大道平安:憑什麼?

這正是平安牢不可破的堡壘。

多引擎驅動

塔勒布在《反脆弱》一書中認為,多樣性才是應對風險的最好手段。

中國平安除了主營保險業務外,還擁有銀行、信託、證券、科技等業務,豐富的業務形態滿足不同層次客戶的投資需求,在綜合金融模式下,彼此產生了協同效應,展示出強大的競爭力和對風險的抵禦能力。

財報顯示,2019年中國平安歸母公司的營運利潤為1329.55億元,同比上漲18.1%。平安是險企的龍頭,堪稱“大象”的體量,但仍能保持較高的成長性,放眼整個A股,都稱得上優秀乃至卓越。

1、利潤多元

具體業務板塊看,壽險以及健康險貢獻了較大的利潤來源。2019年該板塊的營運利潤為880.54億元,同比增長25.2%,貢獻了公司營運利潤的比重為66.2%。

去年,平安對壽險業務進行了較大的改革。從成效看,壽險及健康險業務新業務價值率和代理人產能均呈現上升趨勢。代理人人均新業務價值56791元,同比增長16.4%;新業務價值率47.3%,同比上升3.6%,創歷史新高。


穿越週期,大道平安:憑什麼?

除此之外,產險以及銀行業務也是平安的重要利潤來源。平安財產保險業務的營運利潤為208.5億元,同比增長70.7%,佔公司營運利潤的15.7%。

平安銀行淨利潤同比增長13.6%至281.95億元,增速創近三年新高;營運利潤163.42億元,同比增長13.5%,對母公司營運利潤的貢獻率為12.3%。

此外,信託、資管、證券、租賃等業務板塊也貢獻了利潤,呈現出不同的亮點。平安證券2019年淨利潤同比增長41.4%;平安融資租賃2019年淨利潤同比增長36%。

2、“個人+團體”兩大王牌

各項業務亮眼離不開平安綜合金融產生的“化學反應”。平安的綜合金融不是牌照的堆積,而是聚焦業務層面“一個客戶、多個產品、一站式服務”,各個牌照的業務板塊協同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在客戶、產品、渠道、管理等方面產生協同效應。

隨著平安綜合金融戰略的深化,客戶交叉滲透程度不斷提高,個人業務、團體業務已形成合力,“兩條腿”走路成效顯著。

穿越週期,大道平安:憑什麼?

過去一年裡,平安個人客戶數首次突破2億,較年初增長11.2%;客均營運利潤同比增長13.0%至近613元;個人業務營運利潤同比增長25.7%至1228.02億元,佔集團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營運利潤的92.4 %。

集團客戶交叉滲透程度不斷提高,7371萬個人客戶同時持有多家子公司的合同,較年初增長19.3%;集團客均合同數2.64個,較年初增長3.9%。

平安在此次年報中首次披露了團金的成績單。2019年,團體綜合金融保費規模達126.49億元,其中對公渠道保費規模同比增長115.5%;團體綜合金融融資規模同比增長142.1%達2967.42億元。

“團金與個金疊加,能夠起到1+1>2的效果。團體業務不僅可以為個人業務導流,更能體現深度挖掘客戶價值的的思路和能力。”有分析師點評稱。

3、“孤品”的價值

回顧歷史業績,平安憑藉前瞻性的戰略佈局,一直保持穩健快速地增長,劃出了一條平滑優美的向上曲線。而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複雜多變,不確定因素增多,平安依然擁有強勁的抗風險能力。

穿越週期,大道平安:憑什麼?

綜合金融不僅給平安帶來業務和利潤結構的穩定,創造了很強的協同效應,更為重要的是,綜合金融模式能夠平衡不同週期性波動的影響,不會因為短期的外部環境變化,或者內部調整而產生大的業績波動。

有分析師點評,平安採取綜合金融戰略,均衡各個板塊佈局,進一步強化了抗風險能力,也為支撐業績增長提供了又一把利器。平安的綜合金融模式作為“孤品”,在業界並無先例可循。

數據化血脈

一個細節值得關注,在肺炎疫情蔓延之時,平安披露年報的時間比去年足足提前了22天。這是科技加持下,平安全面數據化經營的結果,反映出科技已滲透在平安的每一根毛細血管。

《黑天鵝》一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群體,因為意外事件發生而受益的人群,即“正面黑天鵝”。這次肺炎疫情中,可以看到一些積極的變化,線上教育、遠程辦公、醫療科技、金融科技等領域需求爆發。

這次疫情明顯能感覺到一個現象,科技能力強、數字化經營嵌入業務的公司在應對此次疫情中效果顯著,能將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

1、科技變革金融

早在十年前,中國平安就啟動了科技轉型,佈局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應用在業務領域,持續推進“金融+科技”、“金融+生態”戰略轉型,提升數據化經營能力。

平安有很強的研發能力,目前已設立8大研究院,57個實驗室,擁有近11萬名科技業務從業人員、3.5萬名研發人員、2600名科學家的一流科技人才隊伍。科技隊伍不僅遙遙領先於國內的金融機構,與華為、騰訊、阿里等國內科技巨頭相比也毫不遜色。

長期的投入產生了明顯的效果。截至2019年末,公司科技專利申請數較年初增加9112項,累計21383項,位居國際金融機構前列。

目前,科技廣泛應用在金融、醫療及智慧城市等領域。截至2019年12月末,平安智能語音機器人全年累計服務量達8.5億次,已覆蓋集團83%的金融銷售場景、81%的客服場景,可實現每年坐席成本下降11%。

保險行業代理人流動性較大,面試的工作量很龐大,現在通過AI面談,減省了大量的時間成本。截至2019年12月末,通過AI面談官輔助完成代理人篩選,覆蓋率達100%,累計面試超600萬人次,減少人工面試時長超68萬小時。

2、旗下獨角獸綻放

平安在將科技能力賦能主營業務之外,還孵化了多家科技子公司,這些科技子公司也在迅速成長,結出了碩果。

年報披露,去年科技業務總收入為821.09億元,同比增長27.1%,科技公司中的金融壹賬通、平安好醫生及汽車之家已完成上市,陸金所控股與平安醫保科技完成對外融資,科技公司估值總額達691億美元。

近日,金融壹賬通披露了上市後的首份財報。2019年,金融壹賬通實現營業收入23.28億元,同比增長64.7%。截至2019年底,金融壹賬通共擁有3707家客戶,是中國所有科技雲服務平臺中客戶數量最多的企業,客戶涵蓋中國所有主流銀行(6大國有銀行及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99%的城商行和46%的保險公司。

平安好醫生則繼續奠定中國領先的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平臺地位。2019年,平安好醫生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1.7%至50.65億元,計註冊用戶量超3.15億。

“衡量科技業務好壞不只是利潤,其實收入規模更為重要。”平安集團聯席首席執行官陳心穎在業績發佈會上表示。她認為,從科技公司孵化的四個階段來看,從最初有價值、流量、收入的增長,然後才到利潤的增長。

3、科技戰“疫”

在這次疫情危難之中,平安的科技投入價值進一步凸顯。

肺部CT檢查,是當前篩查與診斷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2月7日,平安移動CT影像車進駐江漢方艙醫院“上崗”,成為該方艙醫院第一臺移動CT設備。移動CT影像車是基於5G技術開發的64層移動CT影像車,被稱為“移動三甲CT室”。

穿越週期,大道平安:憑什麼?

移動CT影像車有效提高了方艙醫院的診斷效率。數據顯示,每次CT檢查,平均耗時不到3分鐘。從影像採集到專家出報告,平均耗時約2小時。截至2月19日,已累計服務醫院接診患者超700例。

平安智慧醫療打造的“全國新冠肺炎疫情實時動態”幫助醫院提供遠程AI新肺炎輔助診療方案,目前已經在200多個官方渠道上線,超過15個省市在使用。

“我們平安集團這些年來在科技方面投入,到了今天正好發揮了作用。”據中國平安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陸敏介紹,當前平安保險業務的日常工作都實現了線上辦公,包括日常經營、業務員培訓、線上招聘以及產品說明會。

同時,疫情期間,平安好醫生的在線問診,以及平安好醫生APP嵌入到零售銀行、口袋銀行APP的在線問診,疫情期間的服務客戶都是日常的10倍以上。

中國平安聯席CEO謝永林亦介紹,疫情讓平安銀行的科技和數據化經營有了用武之地,銀行AUM業務恢復率達到了100%,絕大多數業務恢復率也超過了60%。

結語:

穿越迷霧,守得花開

尼采有句名言:“殺不死我的,會讓我變得更強大”。“反脆弱”實際上就是這句名言的行動路線。在塔勒布看來,所謂“反脆弱”就是一種抵禦危機並從中獲益的能力。

這次肺炎疫情表明,與數字有關的商業模式已展現出獨特的優勢和生命力,中國的數字化進程有望藉此提速,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將再次迎來爆發式增長。

起源於蛇口的平安,早已繼承了改革創新的精神和勇氣,十年前就前瞻性的啟動了科技戰略。科技已經深入各個業務板塊,平安有堅固的壁壘和抗週期能力強,長期向好的邏輯和趨勢不會變。

居安思危,正如平安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馬明哲所說的:“我們並不滿足我們當前取得的進步,面對未來的變革,我們應該走在市場變革的前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