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馬營的“流沙墓”真的被盜了嗎?

有關馬營的“流沙墓”當地人眾所周知,在馬營的馬連口村。

馬營的“流沙墓”真的被盜了嗎?


那麼何為“流沙墓”呢?

一般所說的流沙墓,並不是墓建在流沙裡,而是指墓牆磚後有流沙,屬於防盜技術。盜墓賊的每一次下鏟,就會出現一些細沙,挖開一個坑,這些沙子立馬就回滾過來,也就是說如果就這樣挖下去,其實永遠都挖不到地下的!而對於這種古墓,其實就是民間有所流傳的“流沙墓”(積沙墓)。

積沙墓,又稱積砂墓,是中國古代為防盜而採用沙土填充墓穴的一種墓葬形制,

古人建墓的時候,一般開挖深達十幾米以上、面積達到幾十甚至幾百平方米這麼一個地下空間,定好棺槨的朝向、方位後,回填的不是挖出去的泥土,而是乾燥的細沙,最後用泥土覆埋,將墓的四周夯實築牢。積沙墓選用的沙子很有講究,必須是經過烘炒或者曝曬。乾燥的沙子可以保持地下乾燥,屍體不容易腐壞;另一方面,乾燥的細沙就像流水,流動性極強,盜墓者無法在這種土層上挖掘盜洞,有時還會在沙土中填入石塊,構成積石積沙墓。當盜墓者挖掘盜洞深入墓穴時,沙土會從四面流入把盜洞堵住,石塊會砸下來把盜墓者砸傷砸死。在細沙中填入石塊,更是增加了盜墓的難度,起到了防止被盜的實際效果。

積沙墓流行於戰國至西漢早期,當時的貴族墓葬多積石以加固、積炭以防潮、積沙以防盜。

西漢中晚期之後,由於豎穴土壙木槨墓逐漸消失,積沙墓也漸漸消失。

馬營的馬連口村的流沙墓,在當地人稱“王墓窪”的地方。傳說是成吉思汗的三公子之墓,因為有流沙,被當地人稱之為流沙墓。當地老鄉講曾被人開著挖掘機盜墓,據聽說08年有人盜過,被人發現告了,從那裡還挖出了煤氣罐和鐵鍬。老鄉們說很多人都去過,都沒成功,懸得很兒。

馬營的“流沙墓”真的被盜了嗎?


根據老鄉們兒的傳說,我做了如下猜測

1.如果為“流沙墓”,應為西漢墓的可能性更大些,一方面流沙墓盛行於西漢;另一方面得益於馬連口獨特的地理位置,距離西漢擋將梁軍事重鎮非常之近。

漢景帝時,曾在擋將梁設置軍鎮,派軍隊駐守此地,抵抗匈奴。這裡也便成了漢匈邊界之地。傳說,早先南北漢匈兩族交戰,匈奴屢屢進犯於此,漢方兵官曾在此擋住過來犯將領,此地得名擋將梁。同為漢時軍事重鎮的馬營羊坊南臺地至今遺存大量漢墓。

127年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漢棄上谷郡之鬥闢縣造陽地以予胡,漢匈邊界由馬營擋將梁南移至雲州龍門峽一線,馬營成為匈奴地界。

馬營的“流沙墓”真的被盜了嗎?

2.元朝禁衛軍(“怯薛”)所配備的戰馬,稱為“宿衛馬”,是官馬中上等的戰馬,必須設置專門的牧場由“專業”人員牧養。馬營一帶即是“宿衛馬”的專職牧養地,為官辦牧場。而馬連口川原平坦,且有君子河,絕對是養馬的好地方。若為元墓也有一定的可能性。

3.明朝時馬連口為新鎮樓口(因建鎮朔樓得名),大明外長城最大水關,也是君子河也就是馬營河源頭。當時瓦剌、韃靼經常性到此擾邊。

君子堡當馬營堡正北之衝,北距馬營衝隘僅五里,若敵從此入犯,徑逼馬營則本堡首先受困,此堡雖小乃馬營之唇齒,唇亡齒寒,最稱要地焉!新鎮樓口川原平坦,一望內外毫無阻隔,尤為極衝!(君子堡形勢說)

所以此處為明墓也有一定的可能性,若為明墓可能為範瑾家族墓。他的另一位同鄉好友總兵歐陽安縣誌記載墓地也在馬營,二人曾合建馬營二賢書院。

範瑾,馬營堡人。歷任備禦指揮、參將等職。從京城告老還鄉後仍念及國事。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年近六旬的他率領眾多老年人協助指揮趙堂擊退敵寇對君子堡的圍困,此舉至今被當地人傳頌。

馬營的“流沙墓”真的被盜了嗎?


老鄉們兒,覺得呢?

鎮守將軍無論生死,鎮守此地,保一方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