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项羽、刘邦、韩信三分天下可行吗?

饕餮中国


个人觉得不可行,曾有人提议让韩信与刘邦和项羽三分天下,可韩信果断回拒,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提议的这个人是项羽,韩信如果听了这个建议,就相当于成了项羽的搭档,跟着项羽就有好下场么?未必。第二,韩信本来名声就不好,如果这时候再背叛刘邦,将来只怕更好混。第三,韩信手下的士兵,大多是跟着刘邦起来的,韩信相当于是总经理,但是刘邦才是东家,所以不能轻易冒险。

当时的情况的确是韩信、刘邦。项羽各占一块地盘,但是韩信是刘邦的亲信呀,如果听了项羽的建议,那不就代表韩信已经站在刘邦的对立面儿上了么?这样的话,时人就会认为韩信是项羽的帮手。可是,跟着项羽就好混吗?也不是吧,当年的韩信在项羽手下就没有得到重用,现在这样的情况,韩信怎么会轻易相信项羽?

再者说,韩信当年受到的胯下之辱,已经成了他人生的一个污点,一个君主身上背上这样贪生怕死的名声,是很容易受到别人攻击的,如果再背叛刘邦,那么韩信的民声可以说就成了臭水沟里的污泥了,如果到时候刘邦翻过身来打韩信,相信很多人原因为刘邦除掉韩信这样没有好名声的下属的。

最重要的是,韩信当时带的兵并不是韩信的亲兵,而是从刘邦那里拉过来的,带着这样的士兵造反,自己的大后方就不稳定,韩信就没有百分之百胜利的把握,万一到时候刘邦还有什么后手,韩信不就完了。所以,综合考虑下来,三分天下并不是什么很好的建议。







我就要转运


三分天下是可行的,不过终将走向统一,统一是趋势。

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经有了

刘邦与项羽对峙,韩信攻占诸侯之地,韩信在齐地有兵马,有钱粮,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经形成。项羽那么骄傲的人,后来都拉拢韩信,至少不想让韩信帮刘邦,韩信是有三分天下的实力的。当时韩信帮谁,谁就得天下,韩信谁也不帮,那么就是三分天下。韩信有这个实力。

刘邦已经无法控制韩信

三分天下完全在于韩信是否愿意,刘邦已经无法掌控韩信了。韩信有兵有权,并且是他招募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汉军,主要的将领当时都在刘邦那,韩信也有自己的亲信。韩信远在齐国,刘邦根本无法控制韩信,韩信因为刘邦拜将的恩情而不想反刘邦,最终还是选择帮助刘邦。

三人的关系可维持三分天下

刘邦单凭自己打不过项羽,而项羽也不是有绝对实力可以灭刘邦的。因为刘邦还有英布,彭越,赵王等人的支持。韩信的军事能力最强,项羽也灭不了韩信。韩信与刘邦的地盘相距甚远,也打不着,而且他们的关系也不好开战。只要项羽不灭,就是一直三分天下,项羽只要还在,刘邦就和韩信打不起来。

终将统一

天下一统是大势所趋,分久必合。若是项羽能打败刘邦,那么之后必然是韩信灭项羽而统一。若是刘邦打赢了项羽,最终刘邦还是可以统一。因为在关系上,韩信理亏,没有理由打刘邦。而且刘邦擅长谋略,联合诸侯。韩信是帅才,却不是帝王之才,刘邦还是可以战胜韩信的。三人如同石头剪子布一般的关系,就看谁先被灭。天下总会一统的。


未济


这是个伪命题,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三个人物性格特点都很鲜明,就项羽和刘邦为例性格是很对立的,项羽根本就看不起刘邦,一定要处之而后快。而刘邦懂得笼络人心,手下有韩信、萧何、张良众谋略者,天下一统也势在必得,历史也已经充分证明。韩信虽然是个军事谋略家,几经周折来到刘邦仗下,出谋划策带兵打仗可以,要想独霸一方不具备那种历史条件。





伟诚说历史


项羽,刘邦,韩信三者三分天下可行并且三者鼎立时间可能会比三国更长。

为什么呢?我们依次来看:

1、韩信:出生于没落韩国贵族,所谓落难的凤凰不如鸡,年少贫苦,生活困顿,性格隐忍,后投靠刘邦时运得当,才华生花,帮助汉王东征西讨,极大的打击了项羽的实力。成为楚军由胜转衰的始作俑者,后占据齐鲁,掌控汉军30万兵力,逼迫刘邦晋封其齐王,开始坐观楚汉对峙。成为压死双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韩信用兵如神,是典型的将才。水灌章邯,淹盖龙且,善于形成点的突破。

2、项羽:出生于楚国贵族,祖父项燕任职楚国元帅,父亲为将军最后双双战场马革裹尸,国破家亡,项家一门忠烈,威名远播,叔父项梁轻财好义,项羽天生奇才,勇力过人。楚军主要为骑兵部队特别是在经历巨鹿之战后战力达到巅峰。骑兵就是现代的坦克,楚国骑兵有万夫不当之勇,威慑天下。占据江东及中原地区。但在经历三秦丢失(章邯等三王失败被杀),大将龙且20万楚军被灭,大将英布、蒲将军皆叛楚,实力大打折扣,剩余10万人马,但皆精锐。相对汉军形成长线阻隔。

3、刘邦:出生八辈贫农,为人大方豪爽,头脑灵活,原则性不强,经营人际关系是一把好手,混到了亭长(地保)的位置,后来借着天下动乱的形势揭竿而起,割据巴蜀,占领三秦之地,对外进可攻退可守。积极联络诸侯围攻项羽。逐步消耗项羽实力,且占有楚军粮食基地—敖仓,因忌惮楚军战力不敢贸然行动,与之对峙垓下,联合诸侯聚兵70万(包括被韩信掌握的30万汉军,因韩信名义臣属刘邦故计入)。相对楚军形成面的包围。

三者的关系,

项羽相对于韩信是线与点的关系,全面进攻韩信的话,韩信短期内实力有限凭借不大的后方基地无法支撑,但韩信是将才,谋略过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项羽一时难以拿下,且其一旦自立门户实力也会迅速扩充。

失去韩信的支持后刘邦实力大减相对于项羽,其面与线的定义模糊,双方差距已不大,均无法战胜对方,最终罢兵言和,实际上在对峙期间,双方和谈气氛相当浓烈,士兵厌战情绪高涨,并且楚军此时已经出现缺粮。定不会贸然进攻刘邦。

刘邦对于韩信的能力是充分了解的,不然也不会被迫封其为齐王。因此也不敢主动攻击韩信。

韩信对于项羽和刘邦是点的关系,实力有限,无法展开有利的攻势,虽然大象忌惮老鼠,但是发疯的大象踩死老鼠是显而易见的。

最后性格及其他要素对比:

1、韩信谋而不勇,安于现状。

2、刘邦志大才疏,而善于用人。但年龄已经很大了。健康不佳。时间长了容易出师未捷身先死。

3、项羽勇而无大谋,冲动易怒。

若刘邦死去,软弱的刘盈继位,

想想三国末期如果无司马氏取代曹氏的话,三位后主的天下估计会各自长久多,换句话说没有最差只有更差的结果反而更加稳固。说不准项羽,刘邦,韩信的三足鼎立及继任者的局面维持也会超过三国的60年[呲牙]






南京安护


项羽、刘邦、韩信三分天下不可能实现。

首先,他们本身不具备成为王者的素养。项羽和韩信都是出色的军事家,而非出色的政治家。项羽拥楚王而实力卓绝天下,却在秦亡后被各地诸侯牵引,疲于救火,缺乏政治家的战略能力。韩信大体情况跟项羽差不多,他们都是一流的将帅,而非王者。

其次,刘邦建国后评价汉初三杰说了这样一段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那么刘邦为何就能成为帝王,而非他们三人呢?刘邦是出色的政治家,他有明确的目标。知人善用,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这才是王者的必要素养。

就算韩信在荥阳之战的时候,原则上自立不帮助刘邦。无非刘邦出让一些利益,一场战役的成败还决定不了天下归属。而刘邦据崤函之固,四塞沃野之地。若项羽和刘邦和解,他就会去攻击韩信…所以天下迟早还是刘邦的,无非早晚问题。

历史都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构成,每个参与者的性格,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小何读历史


不可行。

首先他们对自己的定位不一样。

刘邦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主公,他的心智强大,意念坚定,情商高并且性格腹黑,脸皮很厚。并且在起义初期,聚集了很多有才能的人士,和钱财。

韩信你自己的定位就是元帅。军事上才能特别强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相提并论的人很少,但是他在政治上能力很低。情商也比较低。性格优柔寡断(从蒯通劝他自立可以看出)并且在有能力的时候。天下已经比较明确。而且还是刘邦底下的元帅。

项羽对他的定义是将军。带领少量的人马战胜数倍的敌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以自己的英勇。决定一场战役的左右。但是他不了解底下人的心理,连表面上都不能做到同富贵。性格的缺陷(鲁莽)。情商低(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所以是不可行的。





小灰学历史369


韩信是最惨的帝国合伙人,如果背汉自立,短期内可以三分,长期极有可能被项羽各个击破。

当年楚汉相争在最关键的时刻,韩信的谋士蒯通假借相面对韩信说过一番话,“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言下之意是劝韩信自立为王。意思是:看你的面相,仅到封侯而已,并且还很不安全,有鸟尽弓藏之险,但看你的背相,却尊贵无比,但是韩信并未听从。项羽也曾派谋士劝说韩信背汉向楚,韩信认为受汉王大恩,不能背叛。

其实历史远没有那么简单,如果韩信自立,他手下的将领很多会归汉,无论是下属实力,还是底盘的稳定性,与楚、汉相比,均较弱。且背叛后,即与汉成死敌,必然不能和楚、汉同时开展,而项羽去除北面的后顾之忧后,自然可西向专心先攻灭汉,再反手灭掉韩信。所以这也是韩信不肯背叛的原因吧,他也没料到,功盖当世竟会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





黑衣不器


如果三分天下,没几年刘邦、萧何、樊哙就病故了,刘邦集团至少缺少称霸的能力。韩信确实是军事天才,如果缺少盟军配合,很难打败项羽这位战神。项羽这位战神应该会励精图治,没有刘邦核心集团的困扰,战胜韩信还是有可能的


富元制作


不行的,韩信没有势力,项羽没有出彩的谋士(就一个还没有重用)而且心性不好,所以我认为还是刘邦可以称霸,会隐忍,知人善用,懂王道


唯_爱164395597


项羽是将才有勇无谋没有知人善任之情,得不到江山,也统一不了天下。刘邦是不称职的国君害死了韩信,韩信是军事家不是政治家。三个人如果有团结合作志同道合互敬互爱互不伤害之情,统一的国家会国富民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