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常胜将军"“刘峙”,宁愿倒马桶,也不愿学军事?解析历史

1914年6月,刘崎从陆军预备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东北奉天省(今辽宁省)新民县陆军第20师39旅78团一营四连新人伍生班,成为一名实习军人。据说这是北洋军中最精锐的一支队伍。然而,新来乍到的军校毕业生刘崎,经过一段生活,感到这支军队存在许多“陋习”和问题。部队长官多是行伍出身,不懂军事知识,而军事学校出身的几乎都是参谋或者营附、团附之类,得不到重用;基本训练的口令和动作都不统一;士兵视操场为畏途,视讲堂如刑场,宁愿每日做工铺路,甚至为师长、旅长公馆倒马桶,也不愿学军事,练本领;体罚盛行,士兵等同奴隶。一切表明这是由缺乏自尊心和荣誉感的官兵组成的部队。刘崎虽然庆幸自己不在这里长干,但还是潜心观察,多方体验,感到这半年的军营生活为他以后30多年的带兵、练兵、用兵生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是年12月,实习期满,刘崎回到河北保定,参加升学考试,又荣幸地考进了当时有名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兵步科,成为一名“军官生”。与他同期入学的有熊式辉、陈继承等人。

刚迈人这所令人仰慕的军官学校的大门,刘崎百感交集:今后的学习虽然艰苦,但前途宽广,未来无量。“孤苦和贫困对我太残酷了,但也能因此促使我更加坚忍与自强”。凭着“坚忍”与“自强”,他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由过去见识浅薄的乡村少年而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军官生,初尝成功的滋味。他踌躇满志,投入了紧张的军事学习中。他除了认真学习所开的课程外,还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国内外政治书刊,并将步兵操典背得烂熟。


1915年,护国反袁起义起于云南。保定军校的学生对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和同日本勾结,出卖民族利益之事,个个义愤填磨。而刘屿却与原来不一样,对“护国反袁”表现出冷淡,他认为,只有在学校正课外,多多研究实际问题,以备毕业后到军队中能够实用,才是最现实的。国家大事学生可望而不可及,纵有万般义愤也于事无济。一个清贫学生所能做的是从每月的两块银元津贴之内节省一部分,来购买若干参考资料,尽量减少例假外出,闭门苦读,以完成学业。在学校期间,他变成了一个不问窗外事的书生。待人接物以善“打哈哈”著,称,与同学和睦相处。有时虽受欺负,也能忍耐,显得“浑容大度”,“大智若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