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如何评价冯小刚?冯小刚哪部电影最精彩?为什么?

三国英雄曹操


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很高兴能够回答你这个问题,在这里我简单的发表一下个人的观点,希望可以对您所帮助。

首先冯小刚的电影主要在贺岁片、喜剧片及文艺电影,同时他也导演过战争电影,他算得上近20年中国比较接地气的著名导演,值得大家伙推荐。

其次《手机》是冯小刚当年拍摄得比较著名的电影,电影描述了爱情、友情、亲情,我记得那会看这部电影还是2D的,看2D电影看的是电影内容而不是画面精彩程度。当然,动作电影确实需要精致的画面。

最后《大腕》这么多年,楼长的那些著名的台词还是萦绕于耳畔,不过最近这些年葛优的电影已经鲜有啦!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好剧来分享


我认为《芳华》是冯小刚最精彩的电影。

两年前,我在电影院看了《芳华》,贡献了14.23亿票房中的一丢丢。

当片尾曲《绒花》响起的时候,影厅所有人都没有动,而是随着情不自禁的泪水,一直看到影片放完最后一帧。

退场时,包括我在内,不少人感叹很久没有哭得这么尽兴了,还有人抱怨这2小时16分钟的电影太短,没看够。

而我,擦泪,然后为冯小刚再一次竖起了大拇指。

贺岁片只是手段

1996年,冯小刚和王朔共同写了一个剧本《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改编自王朔的小说《狼狈不堪》,这也就是说后来的《一声叹息》。

剧本完成后,冯小刚自信满满地开拍了。然而拍摄进行到一半,却被北京电影制片厂叫停。

原因是剧本题材有问题,认为剧本描写的婚外恋、第三者插足等丑恶现象,并没有鞭挞讨伐,只是直白的叙述,极易引导公众错误的审美趣味,这样的电影,很难通过电影局的审查。

为此事,冯小刚失落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拍片被“毙”了,几乎已经把一只脚迈进了地下导演圈的门槛,思考过后,他打算采用迂回的战术。

那几年正是喜剧大规模爆发的时候,赵本山的小品、陈佩斯的电影、英达的情景喜剧火的一塌糊涂。

同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贺岁片,何不把最受欢迎的喜剧,与贺岁片结合起来?

于是,内地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贺岁电影《甲方乙方》诞生了。

冯小刚的这种迂回,有别于其他地下导演送作品到国外参展、获奖,空得一句“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评价,他的策略更为直接,占据口碑、占有观众、占领市场。

而对艺术有着自己追求的他,也让我们在喜剧中得到了别样的感动。

几年之后,冯小刚赢得了掌声、名气、票房,意味着他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意味着华谊兄弟可以更放心地在他身上投资。

同时在和电影审查的斗智斗勇中,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应对策略。

期间,《一声叹息》也在2000年上映了,在那之后,除了受范冰冰影响的《手机2》,他的电影从没被枪毙过。

冯小刚自己也曾表示,拍贺岁片其实是为了能赚点钱,以后可以拍我自己喜欢的东西。

冯氏电影的三个阶段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拍给市场。

《甲方乙方》、《没完没了》、《大碗》、《天下无贼》等一系列贺岁片,矛头是直指电影票房的。

第二阶段,拍给社会。

《唐山大地震》、《1942》、《我不是潘金莲》等则将视角转向了历史、社会、民生。

第三阶段,拍给自己。

《芳华》、《只有芸知道》又变成了或是以自己经历结合,或是身边朋友的亲身经历改编。

当有人质疑冯小刚只会逗咳嗽,他连着几部题材厚重的作品问世,当有人咆哮他“假大空”,他又玩起了属于自己的温情小品。

但这三个阶段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面向观众的,都是为观众服务的。

同时,在每个阶段都取得了中国电影的突破:

《一声叹息》突破了婚外恋题材的禁区;《天下无贼》突破了贼不能当角儿的禁区;《集结号》突破了战争对人性描写的禁区;《一九四二》突破了对民族和历史的解读;《私人订制》突破了对权力的讽刺。

冯小刚说:我尽了一个导演对中国电影的责任。自视甚高的影评人们,我如果是一个笑话,你们是什么?

一切为了电影

冯裤子、小钢炮、护舒宝……网友们送给冯小刚一个又一个外号,这都源于他的直言快语、仗义执言。

能够出现这么一位罕见的、属于“公众”的性情中人,其实是我们的幸事。

他让我们看到了有血有肉的名人,不再高高在上的名人。

撕逼王思聪、怒怼孙海英、为舒淇打抱不平……冯小刚每发表一次言论,总会有很多别有用心的人站出来,用“大脏炮”对着他狂轰乱炸。

让人不解的是,就连听个CD也会被人挖出不是正版,然后肆意攻击,难道说一个导演必须要具备鉴定CD真伪的能力吗?

冯小刚在微博上发布的照片 网友指出CD是盗版的

还有,并不是只有《手机2》没有上映,曹保平的《他杀》、郭敬明的《爵迹2》也都因为范冰冰事件的影响,宣布撤档。

从艺的人是公众人物,要面对千百万双眼睛,总有人看你就是不顺眼,没有原因,就是看着不舒服。

当然也可以对其作品评头论足、充当谈资。

只是为了骂而骂,也未免太过苍白了。

更何况这些事,又有多少和电影本身有关呢?

冯小刚的第一部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意为把一切献给电影、献给观众,但他没想到换来的却是漫无边际、毫无根据的谩骂、诋毁和造谣。

有些事必须回应,有些事真的没有必要理会。

而当你和他纯粹地讨论电影的时候,他就不再是小钢炮了,前一段时间,冯小刚就在微博上连发数条关于《只有芸知道》的微博,和网友们进行了亲切而友好的交流。

冯小刚电影的节奏、美感、台词,对戏剧冲突的把握,以及讲故事的能力,在内地导演中仍旧是顶级的。

喜爱他的大有人在,而这绝对不是当年作为贺岁片大佬的沉淀效果,更多的原因是他给我们带来的一部部美好的电影。

冯小刚是最热爱电影的电影人。

最后,希望《只有芸知道》的上映能够给人们带来关于爱情的温暖和感动,但愿关于这部影片的评价仅限于电影本身,不带有其他个人色彩。

如果还有人带着各色眼镜,以评价电影为名,在谈论它的时候裹挟着其他因素,

只能说,你不热爱电影。


印记电影


那个开创内地贺岁片时代的人

对冯小刚最初的印象应该是《甲方乙方》,葛优那句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成为当时很多朋友争相模仿的口头禅,对于这部内地的第一部贺岁片,第一次留意到了冯小刚这位导演,之后他的《没完没了》《不见不散》《大腕》等影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借题主的问题今天就来聊聊这个开创了贺岁片时代的人,纯属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上学的时候文学常识的书上介绍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黄建新等耳熟能详的名字,当时找了找没有冯小刚的名字,当时的概念里,冯小刚与这几位应该是同一个年代的导演,向当时的老师提出了这个疑问,老师有些含糊的回答说,冯小刚,姜文这几位导演正常来说不排在正代导演的说法里。

时间久了慢慢明白,冯小刚相对于其他人的科班出身来说,算是野路子,从部队的文工队出身,先是在电视剧里做美术,准确来说先是美术助理,后来是美工,再晋升为美术设计师。

早年间的时候有一部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的电视剧《凯旋在子夜》上映,冯小刚一个人在整部电视剧里担任了场记、美术、演员等多种身份。

当时剧组有人起哄,说冯小刚瘦小干瘪,獐头鼠目,加上那一排大门牙,不演一个越南军官实在可惜,冯小刚知道这话很刻薄,但是他还是上了。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早期的冯小刚从来不放过任何可以往上爬的机会,一门心思投入到各种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之中,以至于现在看来,都会觉得那时候的冯小刚窜升速度实在是快。

相比于更多科班出身的人来说,从底层爬起来的他,更具备对于成功的渴望。

后来冯小刚得知郑晓龙与王朔是好友,央求郑晓龙介绍二人认识,那之后冯小刚就跟在了王朔的身后,时间久了,二人就混在了一起,冯小刚也跟王朔的圈子混了个熟,也就是在那之后,王朔将冯小刚带进了《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组,按照冯小刚的回忆录《我把青春献给你》里提到的,王朔当时问他,愿不愿意趟这浑水儿?他果断回答了愿意。

在之后拍摄《北京人在纽约》王朔帮冯小刚说清,郑晓龙让冯小刚加入了导演组。

那之后的冯小刚再也不是当初的美工,他可以写剧本,成了编剧,还跟着郑晓龙在美国拍了电视剧,做了导演,在这期间王朔还给冯小刚引荐了刘震云,认识了叶京,以至后来在拍摄《甲方乙方》的时候,还通过叶京无偿借到了一个营的坦克。

那之后王朔与冯小刚组建了好梦公司,王朔自己导演的电影《我是你爸爸》被枪毙,由王朔参与编剧的电影《过着狼狈不堪的日子》也没过审。《过着》刚开拍了 10天,就被某局以“错误的价值观导向、丑恶的审美趣味”为名给扼杀。

讲冯小刚确实是一个很能抓得住机会的人,甚至不惜自己想尽办法为自己创造机会,他想往上走,想成功,为了成功他可以没有原则。

为了争取成功,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中,冯小刚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为了给片子争取过审的机会,他请高级干部吃饭,席间不断地拍马屁:“您是谁啊,您是站天安门城楼上,看看北京城这边说这边灯太多有点晃眼,这边的灯就都要立刻给灭了。”

自己回想起来都觉得谄媚,但是没办法,他当时一心只想自己的片子可以上映。

在拍摄《甲方乙方》的时候,这部通过王朔作品改编的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看到王朔的名字。那时候,冯小刚已经嗅到了上层对于王朔的忌讳,两人至此也就渐行渐远,对于他来说,成功比什么都重要。

冯小刚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也是一个有野心的导演。

当人们觉得冯小刚就会拍冯氏喜剧的时候,他不甘心与此,他的成功不只是一部电影可以挣钱,他拍《夜宴》,尝试走黑泽明的路子,黑泽明是什么人,不言而喻,然而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他又拍《一声叹息》,《唐山大地震》,《1942》再到《芳华》,《我不是潘金莲》,曾经炮轰过金马奖的他,却能因为金马奖将最佳导演颁发给他,而动情的对所有人说:感谢金马奖的胸怀,让我看到它的公正。

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用一部《甲方乙方》打开了内地贺岁片的序幕,用自己独特的影像风格,打造了冯氏喜剧,他的贺岁电影之优秀,偶尔可窥见一些大师的影子,又不断去尝试和突破,用各种各样的影像来追求对于艺术的渴望和追求,他也有“我随随便便拍的电影,一个星期卖4个亿。我认认真真拍的电影,不卖钱。这让我有了很大的困惑。”这样的无奈,现在的他到了自己想要的高度,拍着自己想拍的作品,而这一路走来,想必也失去了很多。

最好的或许还是开始的那天

哪部电影最精彩,聊完冯小刚导演,细想了他所有的作品,《1942》让我感动过,《集结号》让我震撼过,《芳华》让我止不住惊叹,然而最难忘的却始终都是他那部《甲方乙方》。

趁着那个时代,有《我爱我家》,有《顽主》,有《大撒把》,可以说是段子电影最好的一个时代,不只是人们喜欢,质量也高,拿到今天来看,也不觉得俗套。

姚远,北雁,梁子,钱康这么几个人,一个叫好梦一日游的公司,成全别人,陶冶自己的主要业务方向,让英达当了一天巴顿,让李琦过了一天嘴严的瘾,葛优还被砸了一下脑袋,出门见人就拍马屁,虐待傅彪,让他明白老婆的辛苦,让整天大鱼大肉的牛老板在偏远山区当了一把黄鼠狼,连耗子都没饶了,把刘蓓变成阿依吐拉公主,帮助失恋男青年刘震云找回自信,小冷嘲,小段子,情节轻松欢快,落到最后一把煽情,自然而然的将人代入其中。

那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历经这么多年的考验,任何时候推荐给一个没看过的人,总是能够倒找一丝乐趣,一群人忙活了一部电影,看似做成了许多事,自己一分钱没征兆,还要感叹人民多么需要我们,最后那一场醉酒,道出了多少人的郁郁不得志,多少人的自我安慰,杨立新将钥匙还给了葛优,独自走入大雪之中,时间仿佛就是这般,一眨眼就离我们远去,回过头了,只剩下一句,1997年过去了,我很还念它。


贱熊放映室


在冯小刚执导的电影里我最喜欢的是2004年上映的《天下无贼》。



简介

王薄(刘德华 饰)和王丽(刘若英 饰)本是一对最佳贼拍档,但因怀了王薄的孩子,王丽决定收手赎罪,两人产生分歧。在火车站遇到刚刚从城市里挣了一笔钱准备回老家用它盖房子娶媳妇的农村娃子傻根(王宝强 饰)后,王丽被他的单纯打动,决定暗中保护不使他的辛苦钱失窃,王薄却寻思找合适机会下手,但最终因为“夫妻情深”归入了王丽的阵营。不料傻根的钱早被以黎叔(葛优 饰)为头目的另一著名扒窃团伙盯上,于是一系列围绕傻根书包里的钞票,在王薄、王丽和黎叔团伙之间展开的强强斗争上演。


这部电影在我心中的排名这么高,不仅仅在于它的情节环环相扣,人物塑造形象立体,演员演技过硬,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里所宣扬的那种“大爱”精神令人震撼。


影片一开场就通过一起案件讲述了刘若英和刘德华所饰演角色的身份。



大贼



他们二人本来是一对儿走南闯北的亡命鸳鸯,可是在与老实憨厚的傻根相遇后,刘若英逐渐被他的质朴所打动,她劝阻了刘德华对他下手的想法,在这里刘德华是一个比较理性的角色,他坚持“贼不走空”原则。可是在几次试探之后,他也逐渐有所软化,之后更是为了保护傻根的老婆本儿,与另一伙盗贼斗智斗勇,最终不幸牺牲。



我想这就是导演所要表达的“天下无贼”的理念吧,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贼”,它是贪婪,是傲慢,是嫉妒······在它的驱使下,你会做很多不好的事情,可是另一方面,人性也有善的一面,这种善念会压抑内心的“贼”,并且只要人人都愿意为别人传递善念,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就会越来越来,这才是真正的“天下无贼”。


除了电影的深度值得探讨外,本片的语言更是继承了冯小刚一贯犀利、幽默的作风,例如“21世纪什么最值钱,人才!”“IC、ID、IQ卡,通通告诉我密码”等金句更是层出不穷,非常推荐大家观看。



魔法少女芝士酱


从作品看,第五代导演习惯于让剧中人物挣扎在生死线上,以保命、活着,为首要目标,即生存。如《红高粱》里的余占鳌和九儿,不缺钱吧?但他们的生命是受威胁的。如《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颂莲,不缺钱,但在封建礼教的压抑环境下也是连命都要没了。如《霸王别姬》,不见菊仙、蝶衣、小楼为钱发愁过,他们愁的是别的。所以我说第五代导演关注的都是超出现实的题材,剧中人物不关心柴米油盐酱醋茶,不关心房子票子,关心的是命运挣扎、家仇国恨、爱欲别离。而冯导,早在1997年他拍的那部没有播出去的《月亮背面》开始,他关注的就是普通人的生活。在现实中,人是不会动不动就死的,但房价、结婚、北漂、移民这些民生问题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冯小刚瞄准这些日常,这些生活,把它们拍了出来。当然,作为第五代导演,包括冯小刚自己如今的活法,那早就是脱离生存范围,进入生活范畴了。


戴眼镜的路人


我对冯小刚的为人不太清楚,不好评价。但看过他导演的一些片子,当年,冯氏以一部《甲方乙方》开启了内地的贺岁片时代。

自此以后,冯氏电影的黑色幽默元素成为了他的个人标签,接下来的《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口碑都挺好,过年本就该多些欢乐,他的喜剧片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欣赏口味,那时候,接连好几年,他的电影一度成为众多国人春节必备的节目,可惜,那时候的人口没现在那么多,不然票房还得往上蹿。

印象中比较深的有两部,《天下无贼》和《一九四二》。前者除了冯小刚式的幽默风格,影片还加入了观赏性极强的动作场面,有一点点好莱坞大片的意思,比如刘德华饰演的王薄和葛优饰演的胡黎上演了一场剥蛋壳的对手戏,精彩过瘾,此前国产片鲜能见到这样的场面,至今还能在网上看到这段经典视频。尽管在故事剧情和叙事上还有争议,但对于冯氏而言,这是一种个人导演风格的突破,从这个角度来说,值得点赞。



《一九四二》的题材又跟以往不同,明显的沉重起来,之所以该片让我感觉印象深刻,是因为这种历史灾难题材的电影难度比较大,想要真实再现当年那段苦难的岁月,比起贺岁片来要难上好多倍,拍出来了观众会不会领情也难说。据说该片早在1993年就开始筹拍,但因各种原因,中途三度搁浅,原著作者刘震云也是几经易稿,甚至推倒重写。后来,终于在2011年开拍,次年上映。



影片展现了在天灾与人祸双重夹击之下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比如逃荒难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卖儿卖女,不仅是河南,在那个动荡年代,全国很多地方都发生过这种事,电影用不堪回首的过去直击人性,令人思之而怆然泪下……我佩服冯小刚,也同样佩服刘震云!

看了2017年底上映的《芳华》以后,我有点感慨,冯氏本想表达一些理想中的事物,却要游走在现实之中,最后居然能让钳制放松!于是,我理了一下冯小刚这些年来的作品,从电影的角度出发,得出了一个结论:他是一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者。


大冶铁匠


冯小刚是一位出色的电影导演,直到目前他所拍摄的每一部电影,能够使人从头看到尾,这就非常的不简单,能通过层层审查,,即先符合了大人物的口味,后又符合了小人物的口味,这种拿出浑身解数跌打腾挪的本事,一般学院派的导演还不好胜任。他拍电影也一不是一天二天了,以前对他赞声一片,这次对他的口诛笔伐,也是有起因的,归咎种种罪行,哪件也没上升到触犯国法,不过是平时的言行举止不入流,在中国,身上的钱多了,风头就要少了。否则就是招黑的命。不敢骂马还不敢骂鹿吗?网络與论就是这样,我可以把你夸成耶稣,也可以把你骂成犹大。


三木宝宝1


冯小刚的电影主要在贺岁片、喜剧片及文艺电影,同时他也导演过战争电影,他算得上近20年中国比较接地气的著名导演,值得大家伙推荐。

《手机》是冯小刚当年拍摄得比较著名的电影,电影描述了爱情、友情、亲情,我记得那会看这部电影还是2D的,看2D电影看的是电影内容而不是画面精彩程度。当然,动作电影确实需要精致的画面。

《大腕》这么多年,楼长的那些著名的台词还是萦绕于耳畔,不过最近这些年葛优的电影已经鲜有啦!


笔下光影


我很喜欢的一个会讲故事的导演。怎么评价涅?一表人才吧。就冲他咧嘴毕现,错乱有致,不拘一格的牙齿的凌乱排列,我都已然是惊为天人。最好的作品是《一九四二》。


吴辰17


冯小刚的才华不足以撑起他的野心


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一部怀旧之作《唐山大地震》,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人们的怀念。而冯小刚把电影的视点却放在了,唐山大地震发生后的34年后的年代变迁,震后人们的生活中以及那些曾经受伤敏感的心灵。冯小刚通过这一部电影来反映人类永恒的主题,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是生命就要去珍惜。但这部电影总体上,还是呈现着冯小刚电影质量的下坡趋势。这一部在主题探讨人与生命的《唐山大地震》在精神层面上,比起上一部探讨人性和国家命运的作品《集结号》来看,少了一份触动人心的力量。显得过于单薄。同时导演为了保证票房收入,导演几乎把所有悲剧的元素都加入了电影中。这样更加的让人觉得整个故事的冗长,单调无味,主要人物元妮和方登,也无法和那个极具“个人英雄色彩”谷子地相比。本片故事结构完整,主题肤浅。冯小刚运用叙事电影最原始的剧本结构“整一情节”,通过方家一家四口的命运浮沉,来投射整个社会的大背景。把中国整个社会历史进程都变成了本部影片的大背景。这种“以小见大”的故事架构,可以很好的使故事摆脱“假、大、空”的弱点。然后冯小刚再运用了“多人多事”的故事框架,把故事的分为元妮、方达、方登三条线索,架构成平行结构。讲述这个极其简单的故事。导演选择最原始的故事结构,可以最大保证故事的完整性,但是也带来《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最大硬伤,就是故事“放的太散,无法收回”。平行的三条线索分的太散之后,导演对三条线中的任何一条都没有加以深入的剖析,元妮32年孤独愧疚生活、方达的奋斗历程、方登32年孤单岁月,这些导演都一个完整的说明。让观众对于这个故事的感觉很平淡,不够紧凑。在主题上导演,也只是简单的探讨了一下人性的问题,对于社会现实却没有加以深度剖析。人物塑造方面,导演运用了三条线索,来展示不同的人物面对人生不同的态度。 但是人物性格类型化,难有个性化色彩。本片运用元妮、方达、方登三个人的命运,串起来整个故事。其中元妮是故事的主线,是整部电影的“主心骨”。但是电影中,元妮的给人的印象,并不够深刻。尽管导演竭力的运用了面对灾难、在雨中呐喊、在女儿和儿子中艰难抉择、对儿子无微不至,孤独终老、死守唐山一系列情节极力刻画着一个在饱受苦难的坚强“母亲”角色。这一条线主线所有的情节,都让人觉得不过是人物“类型化”处理。这样的形象在以往很多的灾难片中也有看过,这样的“母亲”也屡见不鲜。经历过地震后,人总是有些不同地方,而最重要的主线人物,导演却把人物塑造的太单薄。这个母亲是让人佩服,但是究竟少了什么呢?我想是少了是一份,地震后这位母亲除了沉浸在地震的悲痛中,对丈夫和女儿的愧疚中,反思生命,明白到什么是生命的意义。导演没有给予女儿方登身体上的残缺,但是却让方登留有一份心灵上长久的的伤痛。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一幕,压在大石板下面的方登听到的“救弟弟,救弟弟”那两滴眼泪。导演想要用方登这个角色来反映地震对人精神和心灵上的伤害。但是效果也不明显。首先我们看到方登,性格特征不明显,唯一的一句就是“你就是拧”。再者,导演希望通过方登经历过,被妈妈抛弃、死里逃生、被养父养母收养、远嫁他乡等等一些列情节展示出把方登的冷酷无情,希望这些可以在她的身上反映出,那份地震给人心灵久久的伤害。但是没有,我们除了发现这个女孩做做噩梦,有些内向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再次,电影本来还可以选取很多别的方面刻画人物,不是让方登选择上医学院、也不是方登坚持生下孩子、更不是为了深化电影主题,让方登在汶川地震时候从加拿大回国救人,最后和母亲在墓地相认。这一些列的情节设置,都是为了烘托人性中闪光点。而对于方登32年都没有原谅母亲当年的选择,到母女的打开心结,这一过称方登的心里变化,是本片中最重要的“拐点”,却没有加以好好的把握。“姐姐”饰演者张静初对于人物的把握并非不到位,而是让人感觉,当她演完一大堆相同的类型的悲情女子的角色之后。她的演技被框死在一个类型中,无论怎么样演绎都是一种感觉,这一次的方登跟之前的很多角色都有很大相似成分,每一次都是看到张静初睁着那双无助的大眼睛,电影最大的高潮,母女相认张静初的把握,也实在差强人意。看完这一部电影我只能说,又一位导演在商业和票房面前选择了妥协。冯小刚很想把这一部电影,拔高到人类善良之光的精神高度。但这部电影离预想有很大的差距。片名《唐山大地震》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痛,但是影片的内容却让人最根本的触动都没有。这一部怀念往昔的电影,被导演刻意的加入强烈的时代生活气息,但是一切都太露痕迹了。所以整个故事让人觉得全然没有《岁月神偷》那份纯真的感动,也少了电影本应有的人性之光。所以我只能说,这是一部充斥着金钱和商业的“文化快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