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货币是如何进入市场并在市场上流通的?

杜鑫伟27


1、你说:“央行发行货币通过买国债,再贴现,外汇等方式把钱注入了流通环节,但是这些方式的票据都有时间期限啊,到期的时候,央行都要把票据、国债券还给原持有人,同时收回人民币。这样的话,发放到流通市场的钱又回到央行。外汇也有人拿人民币买,这部分人民币也回到央行了。所以也没有增加新的流通货币总量。”

是这样,你看我国的国债规模,是每年都在增加的,就是说旧的国债到期了,新的更大规模的国债又发出去了,国债是国家发的,大家买,然后国家有钱了,就搞建设,比如盖医院,修公园等。

央行发货币,最直接的就是逆回购,用钱买银行的票据,银行有钱了,通过贷款,贴现,就发出货币了。“

2、你说:”我的问题是,之前在市场上一直流通的货币是以何种方式来的?打个比方说,有个国家刚建立,还没有货币,那这个国家怎么发货币给人民,让人们拿货币来进行各种购买交易呢?“

最早的货币肯定是由少到多,攒起来的,比如人们最早使用白银做货币,一开始白银少,后来越开采越多,同时社会上东西也在增多,所以物价变化并不大。

至于你的假设,一个国家刚成立,没有货币,那大家都不是长毛野人吧,上个政权肯定也有货币啊。举个例子,共产党赶跑国民党后,就用新货币更换了国民党时的货币(银元券),百姓可以到共产党的银行,去按照一定比例兑换。

3、你说:”每人免费发一份肯定不行,那么用手里的东西做抵押,从央行换钱吗,那手里无产的人怎么办?还是怎么个方式?“

钱不会免费发,想要可以拿东西换,家里有棉布,可以给你换钱,你去买盐吃。多干活才能攒钱。无产就没有钱,这个没有办法。政党会给你活路的,你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会,那你就去修水库,抬石头,政党会给你钱。

4、你说:”有了基础流通的货币,以后要不断增加它的量,是靠现在的票据到期后再发新票据,周而复始的循环的方式增加供给量吗?“

你说的很对,货币发行就是周而复始,一刻不停的,好比越开越大的水龙头,这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为社会在发展,比如出现了一个新行业,叫做大数据分析,这就需要资金才能去建设发展啊。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苏闻衫


纸币本身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既不能吃也不能用。它的所谓价值必须通过与劳动成果也就是商品或者服务进行交换才可以实现。

一、央行制造货币。

纸币是负债,是央行对所有持有者以政府信用作为担保的债券。对了,是信用担保,以前还可以黄金等作为抵押物,现在没了,只是国家信用。纸币本身要进入流通,必须依靠交易才可以。一句话,要有人或者企业购买这些印刷出来的纸币,央行印出来的钞票才可以顺利进入流通领域。

那么,谁在购买这些纸币呢?

(一)财政部

财政部发行国债,央妈会在公开市场操作购买国债,而央妈用于购买国债的人民币就是“印”出来的。同时,为了维持汇率(维护汇率常常是出于经济,更多是政治的考虑),人民银行也会在外汇市场操作FXO,如果是卖出人民币,而买入美元等外币,就会增加人民币基础货币。这些人民币也是“印”出来的。

货币从央妈口袋进入了财政部的腰包。然后,财政部开始分钱,各级各部门开始花这些钱(三公、医疗、工资、军费、市政等等)。很显然,这些支出最终流向了普通公务员、工人和一切与政府发生交易的机构当中。

(二)各大银行

各大银行也会去购买财政部的国债,于是银行支付货币给财政部,得到了债券。同时,央行会在债券市场进行国债回购及其他所谓的“公开市场操作“。央行通过很多手段又可以通过购买各大银行从财政部得到的国债,向市场投放货币。而这些货币可以来自于无抵押印刷。正由于纸币已经成为一种纯信用债券,无须抵押品,上述输送人民币的行为就可以无限循环,铺天盖地的纸币就如此进入到财政部和各大银行。

二、银行制造货币

除了央行,普通的商业银行也可以制造货币,而且不用印的。上面讲到了所有与政府有交易的机构都可以得到央行印出来的纸币,比如某个建筑商得到了政府支付的工程款2000万,如果全部存到银行,银行得到2000万的存款,然后缴纳20%的准备金,再贷出另外80%。于是银行将2000万存款贷1600万给另外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当该企业签署借贷合同,1600万的货币就产生了。因为1600万并不是现金支付给企业,这个过程更刺激了,直接将纸币数量变成银行账户的数字。借到了钱的企业也不可能一下花出去,于是再存款。或者花掉,这些钱又进入供应商或者企业员工的账户。

上述操作,银行要贷出钱,同时需要相应的个体来借钱。当任何一个人在办理一笔房贷、车贷,吃每一口信用卡刷来的晚餐的时候;企业在办理每一笔流贷、开发贷、信用贷的时候,货币就产生了。

存款准备金制度了解一下:

为防止银行被挤兑而无钱支付,银行不能将吸纳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缴存在中央银行,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这部分的存款就叫做存款准备金。而存款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目前,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是大型金融机构20.00%,中小金融机构16.50%。


中商产业研究院


货币最初是和黄金挂钩的,但随着货币体系的实践人们发现:货币其实就是一张国家信用凭证。而你的国家信用从何而来?并不取决于你拥有多少黄金,而是取决于你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硬实力。

以国民党为例:当他发行的金元券漫天贬值的时候,不是因为他拥有的黄金少了,而是因为他经济上失败――国家始终是农业经济,没有迈进工业化门槛;政治上失败――地方割据、军阀相争;军事上失败――对日作战节节败退、只能抑仗美国的救援与苏联的帮助;这就使得国民党主政的国家信用己经破产,所以他发行的纸币己随之还原为纸,不再是钱。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各国都放弃金本位的原因!国家不强盛,要黄金有何用?

好了,说清楚了货币是靠国家信用做为背书的原理后,我讲一下货币是如何进入市场并流通的。

以我们的国家为例,我们是坚持货币主权的国家。即货币发行的主权不能听凭某种市场利率意志。我们是把我们的国家总资产十国债进行货币化,根据市场的需求指数决定每一期的货币发行量。货币发行后进入流通领域,完成它的交换功能。货币的流通速度过快也会引起通胀;但如果被大量沉淀或占有(比如腐败分子大量藏款或房地产行业占有)也会引发货币超发却仍供给不足。货币在流通领域里再一股股流回银行,再由央行收回,这样终而复始,形成一个循环。

我的描述各位明白了吗?综合讲,货币就是国家信用凭证;货币流量就是国家信用支取过程!



孙长夫


这个问题很简单。

一、中央银行也就是中国人民银行印了钱,然后跟商业银行说:哥们,我这有笔钱,利息特别低,你给我放出去吧,到时候还我本金就行;

二、商业银行说:好啊。于是就打了个欠条,拿出去放贷了。

三、企业有了资金,赚了钱再还给商业银行,

四、商业银行拿到还款后再以很低的利息还给中央银行就行了。

如果觉得市场上货币多了或者少了,就通过提高准备金啦,公开市场业务,也就是买卖国债,来收拢放出资金等等技术手段调控下就行了



赚永无止境


央行发行现金,会有一个现金池,有时候进水,有时候出水,央行就是管理员,水满的时候出水,水干的时候,就进水,保证池塘的稳定。这就是货币流通的过程。

首先,我们了解一个概念,叫做“现金漏损”,意思就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过程中,随着客户从商业银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现金,从而使一部分县级你流出银行系统。

每一个存款货币银行,在其日常经营活动中,都有现金的不断流入和不断流出,如果现金的提取可以由现金的存入所满足,存款货币银行则不必补充现金,如果存入的现金满足不了提取现金的要求,讯款货币银行则必须补充现金。

而补充现金的基本途径就是到央行从自己的准备存款账户提取。为了保证存款货币银行可以及时地准备存款账户提取现金,中央银行则必须印制足够的钞票、铸造足够的硬币并保存在全国各地。可见,现金漏损的时候,央行实际上是将发行的货币投入了流通的过程。

当然,存款货币银行也会有现金存入过多而在满足现金提取之后还有剩余的情况,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除了小额贷款,是很少用现金贷出的,所以,若收入过多的现金,银行会及时存入自己在央行的准备存款账户,这就是说,公众与存款货币银行之间时时有现金的存款过程一样,在存款货币银行与央行之间,现金的频繁存取过程也同样存在。

最后,已经存在于流通中的现金就是过去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账户上陆陆续续提取现金所形成的。央行是通过存款货币银行在准备存款账户上提取现金,一次一次逐渐实现现金进入流通的。


蒋昊说经济


我们经常说央行放水,实际就是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增加市场中钱的供给;通常说的紧缩银根,实际就是央行收紧流动性,减少市场钱的供给。

货币是如何进入市场的?

当然,钱不是直接从央行发放到企业或个人手中,而是通过中间的银行,投放流动性主要有三种手段:

一是公开市场操作,比如逆回购。央行把钱借给商业银行,获得质押的债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债券卖给商业银行,收回资金并获得利息。

银行获得资金后,又可以向企业和个人出借资金,从央行放出来的钱就流到了个人的手中,完成生活生产行为;类似逆回购的还有MLF,也就是中期借贷便利,和逆回购差不多,只不过借出来的钱期限更长,一般都在一年左右。

二是降准,也就是降低风险准备金率,银行吸收公众存款之后,会按照一定比例存在央行,其目的是为了确保银行在遇到突然大量提取银行存款时,能有充足的清偿能力。

央行降准则是降低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多余的存款银行可以从央行取出来用于社会融资,银行的钱多了,企业和个人也就更容易借到钱,增加市场的供给。

三是降息,即降低存款利率,钱存银行的收益率降低了,自然会有人将钱取出去做其他的投资,变相增加市场钱的供给。

货币如何在市场流通?

我们举个例子说明,假设有甲乙丙三个人,甲是企业主,乙是上班族,丙是菜农,由于甲资金紧张,向银行借了1000块钱用于发工资,乙得到了1000元工资,然后去菜市场采购,买了1000元的蔬菜,丙拿到了这笔钱然后存进了银行,钱还是1000元,但在市场上已经转手三次。

在这个过程中,乙为甲劳动,甲得到产品,乙得到工资;丙卖掉蔬菜,赚到了乙的工资,乙换到了丙的蔬菜;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提高了他们之间交易的效率。

把甲乙丙三个人的故事放大到13亿,也就是我们平常钱流通的故事。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文中有不严谨之处,欢迎指正。


一刀侃市


货币是如何进入市场并流通的?

货币是人类社会一个伟大的创造,表示人类社会有了真正的经济活动。

货币的本质就是所有者之间关于交换权的契约,货币在本质上统一的。

形式上,根据货币的商品价值可分为实物货币和形式货币,实物货币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包含价值量,比如贝壳、羊、贵金属等;而形式货币本身没有价值量,它的价值是契约约定的,只有契约价值。两者形式不同,但是本质上是统一的,即都被约定作为交换媒介, 都存在契约价值。

目前我们说的货币是法定的符号。通常,每个国家都只使用唯一的一种货币,并由中央银行发行和控制。

发行的形式又有现金货币和记账货币,通过向市场投放现金、发放贷款、社会福利、财政支出等形式进入市场。

作为市场主体的个人、个体工商户、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通过劳动、创造价值或服务取得货币,或者使用货币获得相应的服务或货物,从而让货币在市场上流通起来。

诚邀广大爱好经济、爱好生活的朋友们一起分享知识、分享信息、分享快乐!


大道至简易行


货币发行是一定时间内从央行进入流通领域的货币减掉回流到央行的货币的差额。\r

国家授权发行货币的银行将货币从发行基金保管库调拨给银行业务库,并通过它向流通界投放货币的活动。货币发行有两重涵义:一是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银行的业务库流向社会,二是货币从央行流出的数量大于流入的数量。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负债。货币发行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为经济发行和财政发行。经济发行是为了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而发行的货币。这种发行是符合货币流通规律要求的,因此,它既能满足国民经济需要,又能保持币值稳定。财政发行是为弥补财政赤字(见财政收支)而发行的货币。\r

这种发行超过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往往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在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收支运动。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不断在卖主和买主之间转手,这种连续不断的货币转手,便形成一个与商品流通W—G—W相伴随的货币流通G—W—G。\r

社会上的货币流通量是由货币发行和流通两个环节共同决定的。通常发行是由国家控制,流通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银行在开展住房按揭贷款等业务时可以创造出大量流通货币,这是现代金融体系运转的一个基本原理。在高效率的金融体系当中,国家只要发行/回收少量的基础货币,就可以通过银行的信用扩张来增加/缩减大量的社会流通货币。



资本追踪


央行从商业银行手中购进外币,形成央行的外汇储备(并不是所有购进的外币都使用新印的货币,经常使用的是央行的存量货币资产);成为政府的收入,并经过政府支出进入流通领域(政府财政紧缺时使用);央行将新印的钞票存放到商业银行(具体是从央行的发行库存放到商行的业务库),直接增加基础货币,然后通过信贷方式流入社会。


玩卡爱好者


中央银行,在我国即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合法的货币发行机构.央行发行的货币一般通过三种渠道进入流通.

一是通过再贴现,再贷款业务流入商业银行,又经过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如贷款,证券投资等)进入市场流通.

二是通过对付金银和外汇业务,资金进入市场;

三是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国债,既而市场交易者获得资金,扩大了资金的来源

以上也是央行调控市场的三大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