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老是挑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这样的父母是什么心理?

老孙遁世无闷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当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每位家长都会早早的为孩子设定好了一个美好的未来:我的孩子是最好的!

可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许多父母却发现孩子的一切都与自己当初设定的不一样:我让你努力学习,你却三心二意;我让你处处表现优秀,你却意外不断;我让你……

在各种绝望之后,有些父母们发现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对孩子出生时的各种喜悦完全没有了,甚至看不到一点希望。

这是孩子的错吗?大部分的父母在思考后都会说:难道是我们错了吗?!社会环境就这样他不学好,我怎么办?!

其实,许多为人父母们朋友都是很优秀的,用尽了自认为对的一切方法去对待孩子,就如同对待一部机器(没错,就是机器!)总是在无限度的投入原料,期待他无限的产出,而且不能停顿,即使出了问题!我想反问一下:您懂孩子吗?

建议每位父母都去多观察分析自己的孩子,多了解孩子的心理,更多发现他们的优点,掌握好引导孩子积极向上的态度。这样,孩子还会有那么多毛病吗?

对待孩子,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请在评论区留言,互相学习。




天台老猫


很多做父母的都会这样,张口闭口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原生家庭的习惯会遗传,其实这点很伤人的。我认为这样多少是有些悲观的人,容易暴躁。我在女儿成长的道路上也曾经这样,孩子已经是别人眼中的好孩子了,可是我看到的还是她这不行那不行,后来发现和孩子慢慢疏远了,尤其是孩子初中这个关键时刻,难免会叛逆,会事与愿违的,也会伤及彼此之间的感情。我开始反省自己,心态放平缓,换个角度去看孩子,学会和孩子聊天,从她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慢慢发现孩子愿意分享她的想法甚至心事,这时候再提她的不足,她就不会反驳了,欣然接受,或者默默改变。有人会说爱之深,责之切。其实把孩子放在一个平等位置的人,目的就是希望她好,那就学会好好相处,毕竟她们陪伴我们的时间有限,珍惜在一起的缘分,大了就渐行渐远了,彼此珍重。


胡豆86


老是挑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这样的父母有什么样的心理?我谈一下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投射效应,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投射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将自己身上的一些特征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将自己身上存在的行为特征推测为他人身上也存在类似的特征。它属于一种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我什么样子,别人也会什么样子。精神分析学认为,我们在对其他人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中,会认为他人也具备自己身上具有的一些特征。比如说,我是不会把东西分享给别人的,我会认为对方也不会把东西分享给别人。我有不讲卫生的毛病,我也会认为对方也有不讲卫生的毛病。作为一个妈妈,自己身上有很多毛病,所以她就会认为孩子身上也有很多毛病。于是他就对孩子挑三拣四了。其实她指责的都是她自己。因为这些毛病是存在于她自己身上的,只不过她觉察不到。

二、发泄压力,转移情绪,转移被指责。在工作中、人际关系中(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等)出现了很多紧张性压力,无处发泄的时候,孩子成了出气筒、受气包。无缘无故的借挑孩子身上的毛病,发泄了来自于其他方面的积累的情绪。我被其他人指责过(挑毛病)了,也会反过来指责他人,包括指责(挑毛病)自己的孩子。

三、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在原生家庭中,我的父母也是习惯性地指责我的,也总是天天在挑我的错。这种来自于父母的伤害,会延续到下一代。我们早已经无形中习得了父母的行为习惯,那就是习惯性的指责挑剔孩子:你是不对的,你哪哪都做的不够好。所以我们说,原生家庭会伤害人。我们从原生家庭而来,但也需要从原生家庭中分离蜕变,活成更好的自己。

四、指责型行为模式。来自美国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把人的行为模式分为五种:指责型、讨好性、超理智型、打岔型、一致型。其中的前四种都是不良的行为模式。指责型模式,在行动上经常的表现是批评攻击、吹毛求疵、自以为是,在语言上经常使用:你咋这样子呢?你什么都不行,这到底是怎么搞的,都是你的错,你看你哪哪都是不好的。

五、洁癖,苛责,追求完美。指责他人的人会有洁癖的倾向。这种洁癖是对他人过分的苛责。因为自身追求完美,也就会要求别人是完美的。我是一个自律性很强、效率很高的上司,我也会同样要求我的下属自律性强,效率性高。因为过分追求完美,就会试图通过挑错的方式去改变他人。孰不知,人是不能被改变的,只能被影响。

六、认知模式上的习惯向外看。就是事事处处都找外部的原因,都认为是对方的错,对方应该承担那个不好的结果。这是大多数人的行为习惯。我们很少向内看看自己:我是不是做得不够好?我有哪些责任应该承担?我们说,一个人能做到向内看,他就走在了成长的路上。而成长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路。

七、爱孩子而不懂爱的方式。这样的父母也是出于本心的爱孩子的。因为我过分在乎你,过分爱你,所以就希望你做得更完美,希望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但是,爱孩子并不证明懂得爱的方式。更好的方式包括:接纳、包容、尊重、欣赏、赞美。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让孩子形成自信、自立、自强、自爱的良好人格。所以有时候我们讲,爱的本身也是一种伤害。怎么样不让爱成为伤害,这是一门艺术。





大师心理


老是挑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这样的父母应该是有自律和原则性强的人,对孩子抱有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期望。

父母能看到自己孩子的不足之处,并能在挑剔指责的同时,及时指教纠正,这其实是好事,相比那些对孩子无原则溺爱强多了,怕就怕父母不分对错,不懂正确疏导的挑剔。

凡事都有两面性,无论是过分溺爱和严厉家教都会有人说好说坏,过分的溺爱养身坏脾气,有人会说护犊子,无教养,低能“巨婴”,指责养儿不教父之过之类的话,走入社会还不是受人无情的嫌弃和指责!家教严点吧,又有社会好心人士出来谴责父母的不是,要是自己真有哪天遇到熊孩子冒犯了他们,又有几个人会宽宏大量的谅解饶恕呢,这包括法律体制亦是如此,虽然制定很多看似人道的,完美善意的儿童保护法,但总体实质不过是,无教方只有处罚,根本不能解决家庭教育中的茅盾,有时反倒添乱,要是孩子溺爱到哪天触犯法律和侵犯了他人权利时,社会和法律还不是无情的惩处和社会的遣责,所有的罪过和惩罚还不是由父母孩子一起承受。





瑞气冲霄


大家好,我是教语文的郭老师。

为什么我们许多父母老是挑剔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而忽略了他们的闪光点?

这其实是一种负性关注。

什么样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负性关注?

一种是没有安全感,另一种是过高的期待。

负性关注,常常缘于我们对安全感的缺乏和对失控的恐惧。这也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特质吧。

早期,人类的生存条件恶劣,不仅要面对饥饿寒冷,各种自然灾害,还有由于生存资源的争夺,要遭遇战争、野兽侵袭、疾病等诸多因素。

在这些失控的天灾人祸面前,人类是弱小无助的,严重缺乏安全感的。只有关注它们,才能在危险来临之前及时逃脱,得以存活下来。

久而久之,对于失控的恐惧就在人类的心里深深扎根下来了。因此,负性关注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本能反应。

只有在感觉有把握的情况下,才不会产生这种负性关注。比如,一个有很强的赚钱能力和独立生存的人,就不会担心失业,不会对工作产生过于负性的关注。

父母对孩子的负性关注,又是源于什么呢?

在潜意识中,对孩子的担心是父母自己内心对自己的担心与恐惧。因为很多父母对自己的人生是缺乏自信、没有安全感的,他们也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充满了危机与威胁。

许多父母在心里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未来,也就是说,在这些父母眼中,孩子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因此,父母的不自信与担心会投射在孩子身上。比如,一些父母会为孩子的学习担心和焦虑,因为他们自己小时候不爱学习,成绩不好。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欢迎关注我,和我一起探讨。

关注我,我是教语文的郭老师。


教语文的郭老师


你好!首先基本能肯定的是,天下的父母大多是深爱自己的孩子的,父母对孩子高要求,总爱挑孩子的毛病,也许正是爱孩子的一种体现,只不过这种方式方法可能有些欠妥。因为:

首先,在一个家庭里,重要的不是谁扮红脸,谁扮白脸,而是在保持自己的威严时,让孩子靠近你。

然而生活中,许多父母自己捉襟见时,却不容许孩子有一丁点失误。比如:

“快看,隔壁张阿姨儿子的试卷上都是勾。

再看看你,求圆的面积,怎么会忘了乘以2?

你有没有带脑子,到底有没有好好检查?

你就是懒,我看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烂泥扶不上墙!”

有些家长总是觉得别人的孩子优秀,自己的孩子满身都是问题。

当和别的家长谈起自己孩子的缺点,有的甚至故意夸大,以此“激励”孩子,希望他们能有所进步。

然而,孩子却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眼里,父母总是嫌弃自己不好。

于是,敌对、逆反心理也由此而产生,孩子变得冷漠、情绪低落,甚至故意与父母唱反调。

父母要牢记:父母的权威性,不是产生于严厉,而是来源于孩子对父母的尊重。

所以良好的亲子关系,一定不是要让孩子惧怕你,而是要让孩子相信你、尊重你。

每一个孩子都像只有裂缝的水壶一样,所谓“缺点”其实是他的个性。

父母不要把时间花在哀叹孩子的短处上,而是宽容对待孩子,做到“眼里能够揉进沙”。

就拿检查作业来讲,家长用红笔把所有答对的题目都大大地圈上。

孩子看到自己这么多题做得好,有了信心,越写越有劲,进步也越大。因为优势能带来发展他的潜能和成就感。

其次,父母只围着孩子转,却忘了为自己而活,也是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容易情不自禁出现的毛病。

说实在的,现在的中国父母活的真的非常累,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都在很努力地为子女活着。

自从知道怀孕的那一天,夫妻俩就在为宝宝地出生积极准备。

出生之后,全家总动员的结果是全家人所有重心都集中到孩子身上。

学龄前的孩子就已经初尝社会竞争的压力,许多家长为了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心想要不要早点入学。

为了能给即将上学的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很多家长托尽关系,耗尽钱财,入手一套理想中学所在的学区房,为得就是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

孩子成绩不理想,最着急的仍然是家长,他们不管自己的孩子愿意与否,仍然毫不犹豫地花大钱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补习班,哪怕自己省吃节俭也会尽力而为。

中国父母最可悲的,不是父母为了孩子的将来,在不知不觉之间完全的失去了自我。而是到了为自己而活的年纪,还要接着帮子女养育下一代。

在家庭关系中,自己充当“父亲”“母亲”的角色很重要,但也绝对不能忽视夫妻关系永远是家庭的核心,不能因为有了孩子,将对方的关心和爱护降到极点。

孩子是爱的结晶,而不是痛苦的苦果,所以父母相爱才是一个家的基础。

父母为自己的人生奋斗,孩子遇见挫折才不会逃避,遇见问题才有足够的智慧教导他。

健康的家庭,绝对不能将孩子放在第一位。

父母应该多找点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找个时间一起去旅行,去享受属于婚姻生活的浪漫。

通过以上分析,相信你更能理解父母为什么总是挑孩子的毛病,要求总是很高了。如果父母不能够做到科学理性成熟的去对待孩子,那么做为孩子我们改变不了父母,就应该能够适当的调整自己,一方面去体谅父母的不易,另一方面也试着去理解父母的爱子心切,多想想父母的好,不要和父母过于计较。


拎得清的赶路者


因为你比较挑剔。

当然你的思维习惯是你父母那里继承的,你在小时候你父母比较挑剔你的毛病。这会导致你是一个自我价值感比较低调的人,喜欢挑剔他人也喜欢挑剔自己。

而小孩子因为他能力很小不敢跟你争论,争辩,所以孩子会在很大程度上被你挑剔。任你挑剔。

我母亲也是一个比较挑剔的人,尤其是对女孩子特别苛刻,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我养成了一个低自尊心,喜欢讨好他人的人,这样的人其实活的很卑微,很多想法都受他人限制,不敢活出自我。

我为了改变自己的这个性格其实做了很多的努力,努力学习心理学,做心理咨询师,学习哲学,阅读文学等。

小孩子其实是很无辜的,很多时候都成了大人的性格弱点的收纳桶,随着他长大他把所有的委屈也会投到他小孩子上。

小孩子的世界是单纯而美好的,我们大人要做的不是随意指责批评,而是耐心随着他的世界去引导他们。

我们很大程度上是需要向小孩子学习,而不是成人有色的眼光去批判孩子。

每个家长都需要好好学习怎么为人父母,其实为人父母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而不是把自己的脾气自己的狭隘的思想映射在孩子身上。


轻语晨曦1


老是跳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这样的父母是怎样的心理

观点一,父母总是会去挑自己孩子的毛病,是因为孩子就是他们自身的镜子,在幼童时期,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家庭和父母,孩子会在这时去模仿、学习自己的父母行为,成为自己的一部分,然后形成性格,这一时期也叫做关键期,父母挑孩子的毛病就想看见自己的影子。

观点二,父母总是希望孩子成为自己理想的一面去完成自己年轻时候未完成的梦想,望子成龙,或者说成为父母理想中的孩子,一旦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父母就会对孩子进行责怪,你看看你这不好,哪里不好,等等这些语言,

观点三、父母为了保护孩子能够改掉一些不良习惯,会对孩子产生焦虑情绪,通过指责他身上的毛病,希望他能纠正过来,为了以后不会对他未产生影响,有些父母的教育方式会过于严厉和斥责。


L大叔说心理


培训机构在招生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及各种各样的家长。有一类家长,总会招机构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质疑。

这不是最头疼的,可怕的是他还会影响其他的家长。

遇到这类家长应该怎么处理呢?

其实应该换个角度想,如果机构肯对机构提出异议,也正说明了他对机构感兴趣。所以,这是好事。今天参谋长就与你分享,如何巧妙的应对“挑刺”的家长?

参谋长总结了4个技巧:

3.巧用选择性语言

2.巧妙抓住孩子的心

3..巧用家长的“从众”心理

4.不要否定家长的观点

下面就来意义解释:

01

巧用选择性语言

在招生时,一句普通的选择性问话,从心理上给人一种暗示,让家长的思维从买不买,喜不喜欢,转向选择前者还是后者。

巧妙地运用语言中的暗示原理,给人一种肯定要接受这种服务或商品的暗示,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服务方式或商品数量之间选择而已。

比如希望家长来机构参观时说:“您是周六还是周日过来看一看?”希望家长报名时说:“是我来帮您的孩子报名,还是您直接来校报名?”希望家长交费时,这样问:“您是选择A种交费方式,还是B种交费方式呢?”

02

巧妙抓住孩子的心

相信很多老师都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孩子在心爱的玩具前撒泼打滚,家长不得不妥协买下玩具。

所以孩子的喜好,直接影响着家长做决定。

而选择课程也是同理,家长在做选择的时候,孩子是不是喜欢这个机构,是家长的重要参考因素。

如果孩子喜欢,家长不一定喜欢,可能还有了解的机会,但如果孩子不喜欢,家长肯定不会选择。所以在做招生咨询,或者领家长参观机构时,就要巧妙地抓住孩子的心。

比如多和孩子交流,多赞美孩子等等。初步了解孩子的喜好,带孩子试试他可能感兴趣的玩具或者课程 。

02

巧用家长的“从众”心理

当家长觉得哪家培训机构都差不多的时候,会选择人多的地方。他们惯性认为,哪里人多,哪里就好。因为人多就代表着口碑好,被更多人信任。

培训机构招生时,也要巧用家长这样的“从众”心理。在家长咨询登记时,把咨询的和已经登记的家长名录,提供给家长看,让家长产生“从众”心理,可以达到转化的目的哦。

比如可以集中时间进行报名和参观活动,选择周六周日,大家时间都比较多的时候,既考虑到家长的空闲时间,也能在不耽误教学的情况下带家长参观。在这样的气氛下,也能刺激犹豫不决的家长做决定。

04

不要否定家长的观点

有些家长眼光挑剔,而且经常提出质疑,或直接否定老师的观点,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建议。我们不要急于否定,逐渐领导家长对课程或是机构服务的认可,从而实现让家长买单的目的。

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是:

不管家长的观点和看法是对是错,都要虚心听取,不要轻易否定。先肯定家长想法中一些积极因素,不要用过多消极的词语;然后,与家长交谈,了解孩子的优缺点及家长送孩子来校就读的目的所在,帮助家长分析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逐步引入到机构所倡导的教育观念中,控制谈话的主动权,在家长的心目中逐步树立教育权威的角色定位。

招生中如果遇到了“挑刺”的家长,千万不能轻易地否定家长的签单欲望,恰恰相反,我们要正确对待这些家长,要对自己的机构和课程有信心,跟家长诚恳地讲解机构的优势。

艺步培训管理系统,专注培训机构招生解决方案




1900的条头号


一种可能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十全十美,所以总是试图帮孩子改正身上的小毛病。他们就像纠察人员,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缺点,其实这种父母往往自己的人生有很多缺憾,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也是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

还有一种父母,是因为外界给了他们太多的压力。我认识一个妈妈,她时时刻刻提醒孩子不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原来是因为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天天被叫到学校,她内心都如同惊弓之鸟,时刻提防着孩子犯错。这种父母,本身内心不够强大,面对孩子的状况缺乏应对的能力和解决的方法,只能按照别人的要求,强硬要求孩子去遵守。这种父母,特别需要情感的支持自己教育方法的建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