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曹操死时为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

小说《三国演义》对曹操去世时的原文描述是:

嘱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须臾,气绝而死。寿六十六岁。时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也。

古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一生戎马生涯的曹操,临死前为何会“长叹一声,泪如雨下”,值得咀嚼!曹操的“叹”、曹操的“泪”,对我们今人、如我等芸芸众生,在面对生死时又有何启示?

曹操的“叹”和“泪”,我想主要是来自4个方面的。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曹操死时为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

1.临死前身体的疼痛。

常年伴随曹操的病是偏头疼,只至他死前,这个病都还一直在折磨他。

因此病而引发的著名故事有2个,一个是陈琳写檄文骂好了曹操的偏头疼,一个是神医华佗被曹操所杀。

长年累月的征战生活是异常辛苦的,更何况曹操兢兢业业工作了30多年,基本上一辈子都是在打仗,直至去世前还亲自领兵征战樊城。没有规律的作息,即便人是铁打的也遭受不了艰苦条件的摧残。

因此,身体的病痛给曹操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纵然曹操是一位铁骨铮铮的英雄,但是在疯狂的病魔面前,一副血肉之躯也是吃不消的,定会从身体至心理带来深重的伤害。

也许,曹操会叹自己身体在茫茫大自然前的渺小,会哭自己再也无福消受这残酷世道里的荣华富贵

,不想与世界道别再见。

其生也苦,死也苦。

在生死面前,曹操和我等芸芸众生一样,都要面临生死的挣扎与煎熬。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曹操死时为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

2.对自己一生罪孽的忏悔。

在这个世界上,鲜有人不会忏悔,尤其是对一个即将离世之人。要不世人也不会常说,我最想吃的是后悔药。

躺在病床上的曹操,闭上眼睛,脑海里的冤魂苦鬼一幕幕地向他倾诉,我们死得好冤啊,快快还我命来!

是夜,操卧寝室,至三更,觉头目昏眩,乃起,伏几而卧。


忽闻殿中声如裂帛,操惊视之,忽见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并伏完、董承等二十余人,浑身血污,立于愁云之内,隐隐闻索命之声。


操急拔剑望空砍去,忽然一声响亮,震塌殿宇西南一角。操惊倒于地,近侍救出,迁于别宫养病。


次夜,又闻殿外男女哭声不绝。

一代功成万骨枯。

无奈曹操又身处兵荒马乱的年代,没有人生来就喜好杀戮,但为了统一天下大业,他又不得不大开杀戒,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但难保没有错杀的,有的甚至是无辜者

画面回到了多年前,我刺杀董卓失败,转瞬间成了全国通缉的要犯,就在穷途末路之际,伯父吕伯奢一家收留了我,我却因一时误判错杀了他们全家。

自那以后,我曹操已不再是曾经的那个曹操。

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成了我的座右铭。

为了自己和家族能够存续下去,我已没有了退路。当我立下鸿鹄之志,结束军阀割据,还生民一个太平天下时,就只能牺牲更多的人了。

总之,杀人实非我愿,都是政治的需要、现实的需要。

也许,世人并不会相信我的心声,反倒会说这是我为自己的罪孽找寻开脱之辞。总而言之吧,杀了就是杀了,错了便是错了。我这一辈子做的事情太多了,是非功过,任由后人去评说吧。

深知自己得罪的人太多,死后都不得安宁,于是交代后代“设立疑冢七十二”,目的是“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

说来也算可悲了,中国人一生的夙愿就是“求得好死”,可是曹操不是平头百姓,还不得不为自己身后的事忧虑,心中的叹眼中的泪可想而知。

在许多方面,如果可以选,我想他宁愿不做魏王,能做个寻常百姓反而倒好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曹操死时为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

3.对未竞“统一天下”大业的遗憾。

曹操曾对自己的志向,有过一番阐释和回顾。说自己年轻时,一开始只是想为国家效力,努力做个好官。只可惜时代不济,好官甚至连芝麻官都做不成了。所以他对“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也很高兴,在这乱世之中能做个奸雄也好,总比什么都做不成要强。

后来随着队伍越拉越大、事业越做越强,就有点“骑虎难下”的感觉了。曹操毫不客气地说,要不是我曹某人在北方镇住的话,不知当今之下有多少人要起来称王称霸,一旦四方军阀割据,国家会陷入更大的混乱,人民会陷入更加难过的水生火热之中。

因此,他曹某人有必要有义务有兴趣统一天下,还百姓一个太平。可是“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止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

刘备、孙权未灭,自己就不算完全成功,心愿就还没有达成。可是“孤今病危”,是再也没有机会去继续实现这个心愿了,

只能带着深深的遗憾赴九泉了

纵观曹操的一生,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追求事业上面,很少留有空闲时间给自己。直至病危前,都还亲自统兵前往樊城、襄阳解曹仁被困之围,最后算是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

热爱工作的曹操,能够倒在工作岗位上,我想他是没有遗憾的,唯一要遗憾的便是,工作目标任务还未完成便要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了。

他恨,恨老天,为何不多给他一点时间!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曹操死时为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

4.对后代的担忧。

可怜天下父母心!

普天之下,有多少做父母的,辛辛苦苦操劳一辈子,心甘情愿都是为了子女。

曹操也不例外。而且,曹操对后世家事的处置,成了后人对他评价争议最大的一件事。因为,曹操一下子让世人看不懂了,原本那个奸诈凶猛的曹操,怎么一下子变得婆婆妈妈、温情脉脉了?

孤今病危,不能再与卿等相叙,特以家事相托。


孤长子曹昂,刘氏所生,不幸早年殁于宛城;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酒放纵,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无谋;四子曹熊,多病难保。


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卿等宜辅佐之。

首先,算是把最大的一件事给交代了。自己流血流泪打下的江山,一定要让它存续下去啊,把它交给最有能力最合适的一个儿子,这没啥可讲的。

但是,他担忧啊。虽然曹操知道,自己这些儿子也都很优秀,可是在这个残酷的乱世,他们还是比不上自己这么“老道”,还是不放心他们、尤其不放心身边那些别有用心之人啊。

也许是曹操有先见之明,通过一个梦预测到了未来的悲痛结局。

操病势转加。


忽一夜梦三马同槽而食,及晓,问贾诩曰:“孤向日曾梦三马同槽,疑是马腾父子为祸;今腾已死,昨宵复梦三马同槽。主何吉凶?”


诩曰:“禄马,吉兆也。禄马归于曹,王上何必疑乎?”


操因此不疑。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曹操死时为何“长叹一声,泪如雨下”?

贾诩那么聪明盖世的一个人,唯独在这件事情的判断上出现了失误。是真的失误,还是有意不说?

后人有诗曰:“三马同槽事可疑,不知已植晋根基。曹瞒空有奸雄略,岂识朝中司马师?”

人世间最大的可悲,就是空为他人做嫁衣裳吧。曹魏集团的革命果实,后来果真为司马家族所窃取。

所以一想到这里,曹操如何不悲不叹不哭呢?就算已意识到了危机,可是一切都晚了,有心无力了!

操令近侍取平日所藏名香,分赐诸侍妾,且嘱曰:“吾死之后,汝等须勤习女工,多造丝履,卖之可以得钱自给。”


又命诸妾多居于铜雀台中,每日设祭,必令女伎奏乐上食。

这么大一英雄人物,临终前居然不忘闺阁之事,这是令世人最为大跌眼镜的。所以,牛人的举动,是不能用我们常人的眼光去看待、去评判的。

因此,后人有《邺中歌》一篇叹曹操云:“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呜呼!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总体而言,曹操是不信邪、不迷信的。他很冷静地接受了自然规律对他的宣判、很平静地接受了生老病死。

至晓,操召群臣入曰:“孤在戎马之中,三十余年,未尝信怪异之事。今日为何如此?”群臣奏曰:“大王当命道士设醮修禳。”操叹曰:“圣人云: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孤天命已尽,安可救乎?”遂不允设醮。(不信神、不信邪,只怪自己命短、命苦)

一生征战沙场的曹操,生离死别对他而言已是司空见惯,可是临到头真的与这个世界说再见时还是会叹会哭,是对红尘的留恋,还是对生而为人不易的叹息?

面对生死,我等凡人又会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