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越王勾踐的成功絕非臥薪嚐膽,而是你所不知道的治國之道與謀略

前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首出自清朝文學家蒲松齡的一首自我勉勵的對聯,成為後世自我勉勵的典範,而這幅對聯中所引用的一個故事,就是來自春秋晚期越王勾踐的故事,蒲松齡用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來勉勵甚至強迫自己,要處處努力,克服一切困難,不惜一切代價,哪怕是自我折磨式的奮發圖強,也要換取最終的成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有名的自我勉勵案例,越王勾踐的成功,真的這麼容易複製嗎?

一、勾踐“臥薪嚐膽”的動力來自哪裡

勾踐是越國國君,身為一國之君,勾踐的首要目的當然是保證越國的千秋萬代,從後來的歷史看,越國在勾踐去世之後的159年之後,越王無強就因為一次錯誤的軍事行動,導致越國被楚國所滅,隨後越國便消滅在歷史長河中,當然,越國的滅亡與勾踐無關,但勾踐的故事,卻與越國的歷史息息相關,尤其是勾踐自我激勵的故事,更是流傳深遠。

越王勾踐的成功絕非臥薪嚐膽,而是你所不知道的治國之道與謀略

勾踐臥薪嚐膽

越國的先祖是來自夏朝的禹帝,因分封來到地處華夏的東南,越國與北方的吳國便成為世仇,越王允常剛剛去世傳位於勾踐之初,吳王闔閭就趁著機會攻打越國,滿以為會趁著越國新舊政權交接之際,吳國會撈得一些利益,闔閭沒想到的是,越國用前無古人的自殺戰術,派出越國敢死隊到吳軍面前排隊自殺,吳軍從未見過此種打法,被越軍偷襲成功,就連吳王闔閭也因此送命

春秋晚期,禮樂早已崩壞,但用本國士兵排隊自殺的方式取勝,這種殘忍的手段向來是中原諸侯所不恥使用的,這也是由於越國落後的政治經濟條件,以及原始思想方式所決定的,越國雖勝,但實力是遠不如吳國,原因就是越國的經濟實力、人口實力、軍事實力都不如吳國。

吳王闔閭去世後,夫差即位,為了報仇雪恨,夫差勵精圖治,日夜操練軍隊,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擊敗勾踐,勾踐同樣不甘示弱,先發制人,首先發兵攻打吳國,最終的結果是越國被吳國擊敗,勾踐失敗了,在亡國的邊沿,勾踐想盡辦法取悅吳國,取悅夫差,以一國之君低聲下氣向吳國屈辱地求生,勾踐做了三件事:1、派出文種向吳王求和,以越王向吳王稱臣,越王后為吳王妾為代價求和;2、派出文種行賄夫差的身邊官員以美女珠寶玉器說情;3、如果吳國不同意求和,越王將殺死妻子兒女,與吳國決一死戰,玉石俱焚。

越王勾踐的成功絕非臥薪嚐膽,而是你所不知道的治國之道與謀略

春秋時期地圖

勾踐的求和完全就能看出勾踐的心志,只要越國不滅亡,勾踐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國君可以稱臣,王后可以為妾,兒女可以犧牲,至於美女珠寶玉器剛更是不在話下,勾踐為何可以如此?在勾踐眼中,難道妻子、兒女、財物統統不如國家重要嗎?

沒錯,勾踐就是這樣的國君,在他心目中,只要越國強大,任何人或物都是可以犧牲的,親人如此,功臣同樣如此,所以文種會被殺,范蠡不離開的話一樣會被殺,所以勾踐會不在乎越國士兵的性命,用敢死隊自殺來換取戰爭的勝利,又或者可以從范蠡對勾踐的評價中也能看出這一點:

《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范蠡說勾踐是長頸鳥喙,也就是陰險狠毒的人,一個陰險狠毒的人,為了自己的成功,衍生出變態的復仇之心,不惜任何代價的復仇,這就是勾踐“臥薪嚐膽”的動力。

越王勾踐的成功絕非臥薪嚐膽,而是你所不知道的治國之道與謀略

臥薪嚐膽

二、春秋末期的大環境決定了主角是吳越兩國

以《荀子 王霸》中記載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五人來看,吳越兩國在春秋末期是佔有一席之地的,以吳越兩國的體量,似乎與中原諸國的實力相差甚遠,越王勾踐最後滅亡吳國之戰,總共是出動了4萬精銳士兵再加上近1萬的特種部隊,合計5萬軍隊攻打吳國,這可是越國的傾國之兵,當年會稽之戰勾踐戰敗時,全國總兵力只剩下五千人了,從士兵數量上來看,越國實力真的不強。

晉國是春秋時期的大國,巔峰時期有六軍,4900乘左右,合計總兵力約15萬人,楚國楚靈王時期,楚國北部的陳、蔡、東不羹、西不羹四個縣的兵力達到了4000乘,約12萬人,這還只是四個縣,那楚國全國總兵力超了20萬人,吳王夫差攻打齊國的艾陵之戰繳獲齊國戰車八百乘、甲首三千,八百乘戰車就有24000人,這是齊國一場戰爭損失的。

這麼一比較,越國算是比較小的國家,國土面積、富庶程度也不如吳國,為何勾踐有機會崛起,中原大國在春秋晚期都無法與之爭霸了嗎?其實這是當時社會環境決定的,晉國到了春秋晚期,已經被六卿控制了,六卿互相攻伐,晉國國君都成了傀儡,晉國分裂已經是大勢所趨,實力大減,齊國自齊景公去世後,田氏開始掌控齊國朝政,幾年以後又在艾陵之戰被吳、魯兩國擊敗,損失慘重,實力大減。

越王勾踐的成功絕非臥薪嚐膽,而是你所不知道的治國之道與謀略

春秋五霸

晉、齊兩國由於各自的實力受損而退出爭霸,而南方的楚國算起來是實力最強的國家,勾踐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楚昭王,生了公子章,也就是後來即位的楚惠王,楚惠王等於是勾踐的外孫,勾踐極力拉攏楚國對付吳國,楚國也需要與越國修好對付北邊的晉國,所以楚越關係較好,楚國位於越國的西邊,越國的東邊是大海,南邊是人煙稀少的地區直到南海,只有北邊的吳國是敵人,勾踐在春秋末期的大環境中,實際是非常有利於崛起的,晉齊楚等大國由於常年戰爭,消耗也很大,又有吳國在不斷地爭霸消耗實力,勾踐只需要聯合楚國保證西邊安全,就有了北伐吳國的有利條件,這也是勾踐能成功的大環境因素,也就是地緣政治。

三、勾踐是如何成功的

勾踐的成功來自三個人的輔佐,分別是:范蠡、文種、計然。范蠡和文種相當有名,計然相對而言顯得非常陌生,實際上計然還是范蠡的老師,三人各職其職,共同輔佐了勾踐,才有了勾踐最後的成功。

1、范蠡負責軍事謀略(范蠡三略)

范蠡為勾踐制定了軍事戰略,具體為三個步驟:

1)忍辱負重、求和圖存:勾踐想先發制人攻打夫差時,范蠡就勸過勾踐不要貿然發兵,勾踐不聽,於是失敗。勾踐被夫差打敗的時期,又想著與吳國決一死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范蠡勸勾踐委屈求和,答應吳國提出的任何條件,暫時保全越國,同時范蠡主動與勾踐赴吳為奴,為勾踐化解多次難題。

越王勾踐的成功絕非臥薪嚐膽,而是你所不知道的治國之道與謀略

范蠡

即使是吳王夫差以戰勝國的姿態要求范蠡離開勾踐來協助自己,范蠡不為所動,與亡國之臣和勾踐演了一出雙簧戲,拒絕了夫差的要求,即保全了性命,又矇蔽了夫差,范蠡以個人謀略為勾踐保全性命和保全越國。

2)十年生聚、十年發展:勾踐臥薪嚐膽整整用了20年時間,其中十年時間是用來生育人口,十年時間是用來發展經濟,因為吳強越弱,越國想要擊敗吳國,就必須先積聚實力,范蠡告誡吳王取勝的首要條件是:百姓先要安居樂業,就得有兵,兵來自於人口,先積聚人口,要發展人口就必須要有糧食,糧食多則兵就強,王如果有了這兩個條件,就能圖大事了。

《越絕書》: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者,唯兵。兵之要,在於人。人之要,在於谷。谷多,則兵強。王而備此二者,然後可以圖之也。

3)尋求戰機、一擊而中:勾踐在臥薪嚐膽的這20年中,越國經濟、軍事、人口都有所發展,勾踐一直在密切地注視著北方的吳國,幾次都沉不氣,想要發兵攻打吳國,幾次都被范蠡阻止,吳國向北攻打齊國,勾踐認為機會來了,范蠡認為不合適,勸諫勾踐不要攻打,伍子胥被逼自殺後,勾踐認會時機來了,又問范蠡,范蠡還是認為不行,時機不對。

越王勾踐的成功絕非臥薪嚐膽,而是你所不知道的治國之道與謀略

范蠡

范蠡就像一隻捕食獵物的餓狼一樣注意著吳國,范蠡所要求的就是尋找到一個機會,一個絕佳機會,一個一擊必中的最好機會,絕對不能有僥倖心理,這個機會終於被范蠡等到,那就是吳王夫差到黃池會盟諸侯,帶走了吳國所有精銳軍隊,只剩下太子和老弱病殘守著吳國都城,於是臥薪嚐膽20年的勾踐,像一匹衝出牢獄的猛虎一樣,率領20年來休養生息訓練出的越國精銳,對吳國發動了一場必殺的戰爭,最終結果就像范蠡預計的那樣,因為找準了時機,一擊必殺。

2、文種負責內政治理(伐吳七術)

從范蠡對文種的評價,可以看出文種的長處在於治理國家,當初越王勾踐想帶文種一起去吳國為奴,范蠡勸勾踐讓自己去,而讓文種負責治理國家,文種給勾踐提出了七個辦法:

1)以錢財行賄吳國君臣,爭取在政治拉攏吳國權臣為越國服務;2)高價收購吳國的糧食,讓吳國沒有存糧,在緊急狀態下,比如戰爭,就能擊垮吳國;3)給吳國夫差送美女,讓夫差沉迷美色,比如西施和鄭旦,這些美女還是越國精心培訓的,專門為了腐化夫差;4)給吳國輸送大量的工匠和精美的木材,讓吳國沉迷於大興土木,建造宮殿;5)收買和輸送大量阿諛奉承的大臣,擾亂吳國的謀略;6)挑撥吳國大臣與夫差之間的矛盾,讓他們自相殘殺,互相猜忌;7)積極財富積極練兵,等到敵人露出破綻就能進攻吳國。

越王勾踐的成功絕非臥薪嚐膽,而是你所不知道的治國之道與謀略

文種

這七策就是在政治上積極削弱吳國的策略,從政治、糧食、迷惑君主、離間君臣關係、消耗敵國財力各個方面各個角度來削弱吳國,勾踐最終只用了七策中的三策就打敗了吳國,由於七策太過於厲害,勾踐在賜死文種的時候,故意說讓文種用剩下的四策去幫助越國已經死去的先祖去消滅吳國的先祖。

3、計然負責經濟發展(計然七策)

光有謀略和策略,沒有經濟實力,越國也是無法擊敗吳國的,原本越國的實力就小於吳國,在勾踐休養生息的這20多年時間中,越國在大力發展本國經濟,休息生息,基本上不對外作戰,可吳國卻在這20多年時間裡,仗著國力強大,四處征戰,窮兵黷武,損失很大,於是越國和吳國的經濟開始此消彼長了,而為越國發展經濟的就是這個計然。

計然是宋國人,祖上是沒落貴族,博學多才,尤其善長經濟學,就連商人的祖師爺范蠡都是計然的徒弟,計然為越國的發展提出自己的經濟策略,被稱為計然七策,在春秋末期,能有這種經濟頭腦的,那確實少見。

越王勾踐的成功絕非臥薪嚐膽,而是你所不知道的治國之道與謀略

計然

計數的事蹟大多出自《史記 貨殖列傳》,在書中計然提出了七條商業和經濟上的策略,其主要思想就是:物以稀而貴,市場上某種產品數量稀少時,他的價值就會貴;一件物品如果價格高到一定程度就會下降,反之如果價格低到一定程度就會上升,做生意應該是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當貨物價格高到極限時,一定要拋出,反之,當貨物價格低到極限,一定要大量購進。

看到這些理論是不是很眼熟,計然提出的這些商業理論,放到今天仍然實用,同時從這些策略來看,計然是在教越國做生意,因為這些都算是商業理論,越國當時遠離中原地處東南,物產稀少,只有與中原諸國進行物資交換,也就是做生意,才能帶動越國的經濟發展,越王勾踐只使用了計然七策中的五策就滅亡了吳國。

另外計然的徒弟范蠡也學到了計然七策,認為勾踐只有五策就完成了滅吳大策,因此范蠡就把計然七策拿來治家,並從事商業生產,范蠡三次利用計然所教的計策做到了千萬富翁,然後又三次散盡家財,東山再起再次成為富翁,所以范蠡被稱為商人鼻祖,根本原因也在於這個計然七策。

越王勾踐的成功絕非臥薪嚐膽,而是你所不知道的治國之道與謀略

勾踐滅吳

總結

勾踐的成功除了春秋晚期的地緣政治以及范蠡、文種、計然人的鼎力支持外,與勾踐自身的堅持也是分不開的,除了眾所周知的“臥薪嚐膽”之外,勾踐能夠重用並信任范蠡、文種、計然這三個人才,是勾踐的用人之能,勾踐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夠聽從正確的意見,不僅僅限於范蠡、文種、計然三人,還包括其他的越國大夫,比如大夫逢同勸勾踐隱藏實力,挑撥吳國與齊國、晉國、楚國之間的矛盾,讓他們相互攻伐,消耗吳國實力,勾踐聽從了,這是勾踐從諫如的能力。

勾踐身為越國國君,在此期間還與農民一樣親自耕種土地,越王夫人親手織布,不是作作樣子,是真的親手勞作,而且還不穿華麗的衣服,同時禮賢下士、熱情待人,與老百姓一起同甘同苦,真正地做到了以身作則,比起之前那個不顧士兵身死的勾踐來說,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此時的勾踐以國君的人個形象喚起整個越國對自己的絕對支持,最終目的,就是勾踐那個埋藏在心中20多年的夢想,就是滅亡吳國,報仇雪恨。

勾踐的成功包括:利用大國實力受損之機,塑造外部有利政治環境,聯楚抗吳,重用人才、聽從諫言、以身作則、體恤百姓,再加上一系列正確的治國、軍事、發展經濟的謀略摻與其中,才促成了勾踐的成功,遠遠不是表面的“臥薪嚐膽”能夠解釋的,不要以為嚐個苦膽就能成功,那是需要各種條件的,另外吳國窮兵黷武、輕視越國、夫差不聽從伍子胥勸諫也是吳國滅亡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