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存天理,滅人慾”與“無慾無為”一致嗎?

l湖湘客


“無慾無為”是不要有非分的追求、慾望。但這個“欲”並不是指人通常的七情慾,而是指邪欲、私慾等。無為:不是不做為,而是返樸歸真、順應自然而為,而不是以人力刻意而為。

存天理滅人慾是要按自然法則和自然規律辦事。“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還是人之道理。是事物本來的規律,是社會之秩序,必須要遵守。另外還要有自律自制力,制止自己過分的私慾膨脹。“存天理,滅人慾”屬於心性修煉。


京師書苑


存天理滅人慾,這是宋代朱熹的理學思想。而無慾無為從時間上追溯,是老子的道家思想。二者是明顯不同的。朱熹強調的是天理,即萬事萬物本來就有的原理規律,要想認識天理,首先要格物致知,就是要認識事物,知道掌握事物生成發展的一系列特徵和原理,尊重客觀事實,剔除主觀干擾,儘可能最真實地反映事物本來面貌。而人的慾望雜多無序無度,往往摻雜著個人主觀。人的感覺和日常經驗同樣有此弊病,它們只能從某個側面認識外部世界,揭示和提出的往往偏離客觀本真。人的感覺經驗讓我們處於現象世界,無法進入本質的存在世界,從而也就無法認識證實事物本身的原理以及生髮過程。朱熹正是看到了慾望的多變和不可靠,同時理清了天理的恆定和有序,才提出了這個觀點。而老子的無慾無為倡導的是見素抱樸,迴歸自然,清心寡慾的同時,讓事物自然而為,不人為干預,不違背事物規律作為。大道至簡,大河自流,萬物並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朱熹和老子的這兩點觀點,其認識的角度和起點都是不一樣的,由此發展出的理論學說也不同。在中國留傳下來的優秀思想中,道家獨樹一幟,自成一派。而朱熹的理學只是漫長儒學歷史中的一個分支。不能混淆!


哲學詩畫


存天理,滅人慾是儒家思想,無慾無為是佛道思想,但世界所有關係都是矛盾對立統一關係,就看人怎麼想。

人慾與天理的區別:

1、有度,適度是天理,過度是人慾。

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

2、真誠,愛是愛本身。

王陽明說:“我真的很不喜歡年輕時候的自己。因為年輕時的我只關注私慾,從未專注天理。以前做事只為了賺錢,賺錢是目的,做事是手段,就反了天理。”

3、純粹,做好事出於好心的是天理,做好事為了好處的是人慾。

做好事本身就是目的,做好事非要讓人知道,這就是人慾。

天理與人慾不能並存:

人心正了就是道心,道心歪了是人心。

分清主次:一心專注在天理

我祈禱的時候可以抽菸嗎?一一不可以

我抽菸的時候可以祈禱嗎?一一可以

專注:時時想它,事事為它,念念存天理。

佛講無慾是,既不“喜歡”,又不“不喜歡”。這種狀態就是不在乎。

佛講無為是,有為法與無為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有為法講一切皆是短暫的!無為法講不再條件反射,擺脫因果束縛,而是自由選擇,達到無條件涅槃境界。

我要幸福,只要你能做到將我和要這兩個字去掉,就只剩下幸福了。因為無我無慾無為的人最幸福。

道家講無慾無為:通過先放棄自己想要的來達到自己想要的,以不爭達到無所不爭,以無為達到無所不為。

萬物要找不同,皆有差別。

萬物要找相同,皆有合一。





木秀宇宙


你說的,正是儒釋道啊!

存天理,滅人慾。是儒家大家朱熹所說。

無慾,是佛教的說辭。

無為,正是道家的精神。

道家認為,有慾望,也是人之常情。

《道德經》裡面說:少思寡慾。是讓人慾望淡一點,少一點,但是並不反對人的慾望。

至於朱熹所說,我感覺有點偏激了。

佛教說的,聽聽就罷了。畢竟佛教比儒家道家低一個檔次。宗教,都是比較低級的。通過哄騙世人來謀生。

答案就是“不一致”,無慾,無為,要分開說,道家講有欲,無為,並非你說的無慾。



我愛吃蘭州牛肉麵


存天理、滅人慾與無慾無為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存天理、滅人慾是儒家思想,嚴格來說是宋儒思想,也是程顥、程頤這“二程”與朱熹的思想。這種思想確實禁錮了很多人的思維,天理是道,人慾是人性,將道與人看成了對立二元,說明就是有很大的分別心。

無慾無為是道家思想,很多人理解為對任何人、事、物都不抱很大的希望,甚至不抱希望,隨遇而安,不被環境所左右。這是一種消極的思維。

個人認為,無慾無為有兩個層面,一種是世俗裡的認知與為人處事,得而不喜,失亦不憂。不追求名與利,放下慾望。第二種是修行,修行者為可為之事,做完就放下,做而無所求,不是為欲而做,而是順應天道規律而做。做完不止是外表的放下,還要在心中放下。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慾無為,貴在天人合一。

這就是存天理、滅人慾與無慾無為的不同。

與大家分享一下[祈禱]





坐井觀天象9


【人慾≠慾望】

程、朱時期是中國儒學重塑宇宙觀的重要時期,程顥以“渾然與物體同”的“仁”為出發點,講以“居敬”、“性無內外之分”為修身法內綱。

關於【欲】的問題,程顥曾經與張載辯論過,張載就是那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熱血儒生,張載認為人應該擺脫【物慾】才能做到【定性】,程顥與他正好相反,認為天地萬物渾然一體,得仁則無所不知,只要心合於理,就可以內外兩忘,窮理盡性,根本不用【隔絕物慾】。

【這個欲,還是物慾,而不是情慾】

張載、程顥還只是對理、氣、命、性來做框架,只是重塑儒學宇宙觀的初步,而把這個框架發展起來,直至完善,光大,則是朱熹之功。

朱熹幾可稱為【古儒第一雄人】,格局甚大,以常識理性為基礎,綜北宋五子之論與周敦頤的宇宙模型說、程顥的“性即理”、中庸完全整合起來。

我們要想知道所謂的窮【天理】,滅【人慾】,最基礎的要搞懂兩個問題:一,天理是什麼?二,人慾是什麼?

【天理】是朱熹儒學和修身法的核心,是包括萬象的具有普遍性的真理,而【人慾】,則是過分的慾望,朱子認為人本身合理的慾望也在“天理”之內,叫性,孔子也說:食、色性也,朱子明明白白的說過: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慾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慾也。說的已經非常清楚了,再說的通俗一點,就是讓你有個度,如同:不是不讓你抽菸,是不讓你一天抽一包煙;不是不讓你吃零食,你別從早到晚吃;不是不讓你睡女人,而是別學紀曉嵐,那樣身體吃不消。

為什麼要滅人慾?這個叫明明德,因為人會“氣稟所拘,人慾所蔽”,不節制則蒙智,參考我國部分網民,整天就知道宅著刷網文,不看書,也不實踐,就知道在論壇上發䚥䳅言論,大腦皮層都快退化了。人要明明德,才能“復其初”,盡天理之極。

朱熹【力挽漢後儒學數百年之衰敗】,重塑【宇宙觀】,定【大學三綱】,徹底消化融合佛學、道學,【壓制】佛、道兩教的理論,使儒學煥然一新。並且將儒學細化,把儒家的治國平天下理論分為治體、治法、政事。漢末因為天災論和名教破產而毀滅的儒家宇宙論影響下,天人合一學說崩潰,帝王失去天理層面的支持,朱熹則是中國【第二位重新建立儒家天理體系】的奇人,重新獲得天道觀上的支持,後來成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意識形態】,毫不誇張的說,這個人對儒學的學術理論貢獻絕不遜色於孟子、程顥、王陽明等人,甚至還要高一些。


錢自湧


存天理,滅人慾和無慾無為這兩句話從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很多人對於這兩句話是斷章取義,不明其理。

存天理,滅人慾。

首先我們來解釋一下這句話,這句話出自《禮記·樂記》,其中說到:

“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

後來朱熹將眾多先賢的思想進行了一個總結這才說出這句話:“存天理,滅人慾”。

人慾的意思是人的私慾,可指貪慾、淫慾等,滅人慾就是不要泯滅人性,為所欲為,要心存善念,懂得天理。

無慾無為,無懼無界。

無慾無為出自《孟子》卷十三·盡心章句·上十七

原文: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慾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無慾:並不是指沒有慾望,同上一句一般,也是指不能為所欲為,不能放任貪慾等不該有的慾望,從而天理不容。

無為:也不是讓人什麼也不要做,而是勸誡我們要遵循自然,返璞歸真,不要人力刻意為之。

無懼:指不畏懼任何事任何人。

無界:指不設邊界,沒有界限。

這句話是道家思想的一句概括

古代道家是一種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時代,道家用“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間的關係。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與自然和諧相處;道家思想是無所不能、永恆不滅,有辯證法因素和無神論傾向。

無為、不爭,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利。古代歷代帝王一直極為重視道家,凡是以道家思想治國都會興盛強大。現代人說到道家以為就是清心靜氣、自然無為或中醫養生的表面印象,真正的道家遠比這些表面印象更為博大玄奧。

兩句話有著共通之處

從上邊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這兩句話有共通的道理,所謂天下文化是一家,也是這個原因。

雖然兩句話的出處不同,作者不同,但是道理相通,就是要教育我們不要放任自己的慾望,心存天理功德。


中國的古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但是現在很多人斷章取義的閱讀,甚至曲解。如果想讀懂一句先賢名言,還是要尋其出處,前後理解,才是能真正讀懂的。


聞香書坊


首先得懂這兩種說法的意思。天理的“理”是什麼,“人慾”又是什麼。首先我們要知道這二者提出的時代背景不同。

存天理,滅人慾

是在宋代,朱程理學中的“理”其實是通“禮”字。詩書禮樂的禮,這個禮講的是社會的規則,是在社會中生存的道理,是社會的階級。

在宋朝,思想高度集中,這天理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慾就是與之相反的,人的行為和慾望,例如喪偶另嫁,同性戀之類的不被當時社會普遍接受的行為。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維護社會的規則,而去滅掉與之不相符的慾望。”

無慾無為是在春秋時期,老子提出的。這個時代還沒有太多固定的禮節。這裡的慾望當然也不會是不符合社會規則的慾望。而是人類本身的慾望,例如邪淫,妄語,殺生,貪婪,等等自然的慾望。

無慾無為可以理解為,去掉不必要的人類多餘的情感。保持一種清澈明亮的心境。

所以無慾無求和存天理滅人慾之間相差甚大,不可混為一談





周易那些事兒


當然不一樣,“存天理,滅人慾”是宋儒思想體系,人為在禮崩樂壞的時代(亂世)應剋制個體的貪婪私慾,一切要有規矩(周禮),以達到規範治理的狀態,當然其核心價值主要對封建帝制有蓋,為奴役百姓多了理論支撐。

而“無慾無為”則是道家核心思想,“無為無不為”、“道法自然”、“天然率真”,本質是反對權威,尊崇自由,追求自然真性情,以達到天人合一,性命雙修的至上大道。

所以說二者是不同的哲學理論,根本不是一回事。



西部文旅影像


由宋明理學的儒學家提出。確切說是朱熹總結二程的思想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慾。” 這句口號後續引發心學學派的很多爭議。一個是心學異端李贄崇尚童心真心,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另外一派是陽明心學的泰州學派,把天理直接當作自然,支持自然慾望的自由表達,吃飯穿衣即是日用人倫。至此已完全違背二程的“天理”宗旨。後期清朝理學家戴震,也對“存天理,滅人慾”不滿,提出血氣心知,支持合理的慾望訴求。反對無慾無求和以理責人。希望我的解答能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