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让孩子不焦虑,增强“掌控感”才是那把“钥匙”

前些天有个年轻妈妈打电话来咨询,这段时间自己5岁的孩子好像“越长越小”了,特爱发脾气,稍有不如意就大哭大闹;一些事情,本来会做的,也动不动就叫大人帮忙;整天要黏着妈妈,哪怕妈妈去厨房做顿饭一小时她都要跑进去两三次;本来已经能独立睡觉的,现在也要大人陪着睡着……

通过妈妈的详细述说,我发现这个孩子是很焦虑的。

让孩子不焦虑,增强“掌控感”才是那把“钥匙”

01

这个春节至今,疫情发生,孩子们和大人过着与往年不同的生活。孩子们感受着这些不同:没有了走亲访友、没有了事先计划的游玩、甚至不能外出和小朋友一起撒欢,连开学也一再推迟;也感知着父母的焦虑、恐慌。这让孩子们也无形中变得焦虑、恐慌、担忧起来,但年幼的孩子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很多只能体现在行为上,表现出反常,出现“越长越小”的表象。

有些父母能察觉孩子的这份焦虑、恐慌,也能给孩子一些帮助,但不少父母发现自己已经再三和孩子解释了目前情形,为什么孩子还是没有改善呢?

实际上,孩子焦虑/恐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孩子丧失了掌控感

其实,包括我们大人,面对这次冠状病毒都有感觉到恐慌、焦虑。为什么?很大原因在于这是一种新型的病毒,人类面对它,还是未知,

未知会让我们失去掌控感。其实,对于孩子,更是如此,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了解事态的发生、发展,他现在所感知的是他从未经历过的,面对这一切,他完全没有掌控感。

另一方面,疫情之下,平日里掌控着外面世界的父母暂时失去了对外的掌控,这种缺失让父母不自觉地寻求突破,而孩子自然成了目标。恰好疫情让父母有了更多时间和孩子待在一起,这为父母的转嫁提供了机会。于是我们看到,在当下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学习更加强了掌控。

这双重的压力,让很多孩子减弱甚至丧失了掌控感,失去了掌控感,焦虑、恐慌也就或大或小会发生。

让孩子不焦虑,增强“掌控感”才是那把“钥匙”

02

孩子缺乏掌控感有什么表现?

1、 缺少安全感,产生焦虑、恐慌情绪

有心的父母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孩子进入到一个陌生环境,很多事情和人不受自己掌控时,就会表现出焦躁不安的情况。面对这次新冠肺炎,面对今天发生的这一切,未知的病毒,不同以往的生活方式,网上上课这种上课形式,这些对于孩子都是全新的。这种陌生会让孩子失去掌控感、缺乏安全感,并最终以焦虑、恐慌等情绪表现出来,并以此向父母求助,来增强掌控感。

2、 自尊心下降,消极情绪更明显

在孩子早期的成长过程中,自尊心的建立往往需要通过控制来完成的,帮助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想法,控制物品和他人等等都能增强孩子自尊。当孩子想要控制一些东西或者人,却没有成功时,孩子就会表显现出哭泣、发脾气等行为。

疫情之下,全民宅家,父母有了多余的时间,很多时候孩子的生活、学习都在父母的安排之下进行,还有不少父母本身也因为缺少了掌控感转而对孩子进行更细致的安排和掌控,导致孩子几乎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玩耍、活动、学习、生活。

这些让孩子加强了“局面不可控”的感觉,进而产生消极情绪,自尊心下降。

3、 形成“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来的,指人们失去了对“不利”事件的掌控感。这里“不利”之所以加了引号,是说现实不一定是不利的、无助的,但是动物(基于伦理原因,塞利格曼做的是动物实验,其实人也一样)学会了无助的状态,即使可以改变,也不会去尝试了。

当孩子缺乏掌控的时候,潜意识里会这样想,自己的行为不会得到期望的回应,结果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导致孩子不愿意尝试。

习得性无助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它是阻碍赋能的明显障碍,会削弱人们的动力、学习能力、创造力、活力甚至健康。

4、 产生拖延等行为

当孩子无法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进行掌控时,会感觉缺少主动权,很多行为也就会不自觉地停止或者拖延。这样可以避免或者延迟面对不理想的结果的局面。习得性无助也会让人变得拖延。

让孩子不焦虑,增强“掌控感”才是那把“钥匙”

03

疫情之下,我们如何增强孩子的掌控感?

马丁﹒塞利格曼这样形容掌控感:是面对困难时“停留在那个情境之中采取行动,试图通过改变情境来终止抑郁的情绪的”表现。那么,疫情之下,我们如何增强孩子们的掌控感呢?

1、帮助孩子了解更多关于病毒、疫情的知识

对于事物的认识能帮助我们增强掌控感。平日里,父母尽可能的让孩子了解这个世界的规律运行有助于孩子增强掌控感。具体到此次疫情,尽可能地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或者方式让孩子明白发生了什么,以及我们的国家、医院、科研人员做了哪些努力来应对。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我们还可以作一些拓展,比如人类历史上经历的一些类似的灾难,人们是如何通过努力,最终战胜灾难的;又比如,我们的科学家目前已经掌握了哪些科学技术手段,能帮助人们战胜灾害等。

2、形成规律作息

规律的作息能增强自我掌控和确定感,疫情宅家,很多大人也变得懒散,生活不规律,这绝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懒散只会让我们的状态变得更糟。

尽量维持原有正常上学时的生活和学习节律。或者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每天生活的日程表。在制定时间表时,不必精确到几点到几点一定做什么,重要的是列出哪些事是在哪个时间段需要完成的。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孩子不能参与到日程表的制定,父母们则可以通过每天的一些固定活动来加强孩子的规律感,比如早餐后是游戏时间,游戏时间后是看动画片时间,晚餐后是读亲子绘本时间等等。

3、利用游戏帮助孩子增强掌控感

孩子力量弱小,在现实中处于从属地位,很多事情不能让孩子去掌控,但是在游戏中,他可以无所顾忌的扮演强者,体验现实生活中缺乏的自主权和控制感。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些诸如“冰冻人”的游戏,值得注意的是要让孩子在游戏中赢,要让孩子在游戏中扮演一些主导者的角色。在进行这些游戏时,父母们要做的其实很简单——管住自己的控制欲,跟随孩子就好。比如让孩子扮演有法力的“魔法师”,他把你“冻”住了,在他或者允许的第三人帮你“解冻”之前,你不要自己“解冻”。

4、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掌控感的获得往往是从对小事的掌控开始的,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比如为家人分食物、为父母做一道菜、扫扫地甚至是为父母洗一双袜子。在做家务的过程中,父母不要给予过多的指导(除非孩子向你寻求帮助),这样能帮孩子在掌控事务中增强掌控感。

5、给予孩子耐心地陪伴、细心地呵护

爱是对无力感的最好的抵抗力。疫情之下,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更长久,陪伴孩子是一件非常耗费精力和体力的事情,父母们一定要保持耐心。同时,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不仅要对孩子说出自己的爱,还要通过拥抱、抚摸、拉手、笑容、眼神等传递对孩子的爱。

这对于家里有稍大孩子的父母,尤其对于男性可能并不容易,但我们仍需努力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