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感覺農村的走親訪友越來越淡簿了,為什麼呢?

海風在鄉村


首先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1、現在走親戚過於形式化不少老鄉都說,現在走親戚像走程序一樣,辭年啊來家裡把東西一放,水都不喝一口就急匆匆的走了,那個著急啊!大部分人都覺得,其實過年過節走親戚串門只不過就是一場大的飯局,親戚之間互相攀比,認為走親訪友送出貴重禮品、顯得他能耐,讓其他親戚對自己刮目相看,其實也就是虛榮心在作怪,這種形式上的走親戚本就違背了相互溝通感情的初衷,也必然造成親戚之間的實際關係越拉越遠。2、聊天過於形式化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愛走親戚,一是因為常年在工作交流少,二是要面臨親戚的各種追問,當你辛辛苦苦幹完一年的工作終於回到家裡以後,總要面對著各路親戚的挑戰——問這問那!他們會針對你的各種情況來發問, 你今年掙了多少錢?在幹什麼工作?一個月多少錢?找對象談戀愛了沒有?並且最終只會以此作為談資在茶餘飯後與他人“分享”!上一輩傳下來的思想讓他們關注這些,但是現在年輕人最討厭被問這些問題,自然也就越走越遠了。3、人窮不走親有句話叫,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是說家境貧窮的村民即使在鬧市也無人關心,若是家裡富有,即使居住在深山也會有親朋拜訪。現在的社會太勢力了,人情之間都很冷漠,有錢的親戚是看不起窮的親戚,目中無人,瞧不起窮親戚,無論是從談話還是做事都有意的疏遠你,所以窮的時候也有因為心理原因都不願意走親戚了,別人會認為你想沾光。以上僅代表我個人觀點,希望能幫到你。


慧眼看世界善心遊天下


記得小時候,我特別愛走親戚,母親用自己捨不得吃的白麵(小麥面)烙個油餅或蒸個花捲,裝在藍子裡帶著我去親戚家看望親戚,到飯點親戚拿出最好吃的給我們吃,大家坐在一

起,樂樂呵呵,平常的日子跟過年一樣。後來生活好了,禮品也變成點心之類的,親友一定要走的,當時因為人流動比較小,親友大都在十里八鄉村,也不遠,想了,就過去看看,

幫著乾點活,一起吃個飯,說說話,真的挺好的。

現在由於通信發達,想了打個電話,視個頻,天天能見著,而且生活好了,物質十分豐富,充足,自己有的別人一樣有,就沒有經常

送了,但是親戚朋友還是要走的,只不過是頻次少了,電話多了,人情並未淡薄。

遠距離親友,如果暫時去不了,就打個電話,問候到了,想送的東西就寄過去了。


山村電商核桃哥


哦,,。現在的人,也更現實了,,,古話,窮在鬧市沒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利益放在第一位。走親訪友也是形式主義,,若沒利益交換,,恐怕沒人登門。最現實一個例子,我老婆姨娘老夫婦,終生無兒無女,原住官亭李老家,早年老夫妻能幹,逢年過節的,兩頭的侄兒侄女們經常上門問寒問暖的,,吃飽喝足拿點東西帶回去,,後來,老夫妻八十九十歲了,失去了勞動能力,進敬老院了,,,沒有了利益索取吧,,兩頭侄兒侄女十幾年都未去探望過,更別提給愛心錢了。。。。姨娘後來不能自理,我從敬老院邦她接在我家中贍養,多年來化費了我近十萬元醫療及其他費用,,今天正月初七去世,享年九十五歲。。這麼多年,使我從此事情中徹底看透紅塵世事,,,


用戶6124638655


對於您的問題,從四個角度解答

1,距離感,過去的年代,親戚之間的走動並沒有如今這麼頻繁,就拿我們甘肅來說,過去十幾公里的親戚家一年只能走一兩次,農民整年的忙碌,臘月或者正月才會走親戚,那個沒有電話的年代,平時很難聯繫

2,交通狀況,過去的道路崎嶇,走親訪友都是自行車,一輛自行車兩個大人兩個小孩,全是山路,翻身越嶺,不是人騎車,就是人扛車,十幾公里也得多半天

3,通訊狀況,如今電話,視頻,天天都可以聯繫

4,生活條件,就和如今的年味一樣,大家平時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但在過去,只有逢年過節,或者家裡來了重要客人才會做平時吃不到的美食

綜上所述,感覺淡薄只是感知上發生了變化,回味過去也不能忘了展望未來








智慧農業醉清風


因為那時候每個人的家庭條件都差不多,所以互相走動的也比較多,這幾年就有些親情富裕了,所以也不願意來看這些窮親戚,對老一輩人來講,這種關係還可以維持,但是對於年輕人來講,就感覺不自在,有時候是譏諷嘲笑,有時候是看不上,所以斷斷續續的就沒有了,來往這兩年後,就沒親戚沒有來往了。




JY影視


以前,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們收入低,要辦大事必須藉助親戚朋友、鄰里鄉人的幫助,所以走親訪友,聯絡感情很有必要。比如紅白喜事做房子都靠大家來幫忙。小孩子喜歡跟隨,往往有好吃好喝招待。現在,大家的收入高了,紅白喜事、做房子都有專人接事,只要有錢就易請人完成。加上大量年輕人外出打工,平時都不在家,過年年假也只7天左右,自己傢什麼東西都不缺,所以也不願去別人家。比如拜親戚年,也多是跑年,帶上禮物拜年不願吃飯,嫌等飯心煩,不如回來想怎麼吃就怎麼吃,想玩就怎麼玩。小孩子更不願出門,在家玩手機多自由。


黃梅悠閒


早先,是“慢生活”。除了農忙,是忙是閒,全由自己。

沒啥當緊的事,閒著也是閒著老少親戚,得走動。

婦女們平時少出門,老孃老婆想走孃家了,那就去唄。咋去?男子趕著驢車送啊。住幾天孃家,還得接哩。

某人跟親戚感情如何,是在家族人對他的考核項目中的。

農忙時,親戚幫忙很常見。

尤其跟舅舅“斷親”,那幾乎是刺頭的象徵。

且過去生產力低得可憐,指不定啥時候需要接濟。過去交友少,主要還是親戚接濟。

所以,親戚來往比較密切。

有的人跟“表爺爺(爺爺的表兄弟)”還“走動著”。還真的是“三輩子不離姥孃家的門。”

這得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吧。

改革開放衝擊著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三觀。下海的、打工的。到後來,一張身份證走天下。人,徹底脫離了宗親的約束。

從開始找藉口(也真的是忙)疏遠,到根本不在乎親戚的態度。其實,如今成年的孩子,連父母也無法約束。況不知那一輩的親戚!


莘縣村民


這個問題我太有同感了,經常和家人也聊到這個話題,大家都感同身受!我也來自農村,目睹了這些年來親朋好友的變化,越來越感受不到人間的真情。

首先,我覺得產生這種狀況最根本的原因還是人們變得越來越貪婪,越來越自私了!現在農村,各家各戶的經濟條件也在逐漸變好,於是就有了對應的差距,大夥之間相互攀比相互競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條件最好發展最快的那一個,於是對他人便有了嫉妒之心,人一旦有了嫉妒之心,便會變得越來越自私越來越虛偽,心中的真誠自然而言就丟失了。所以,所有的問候都變得假心假意,帶有目的之意。彷彿真的缺少了那份人與人之間最應該有的真誠。

其次,我個人覺得還有個原因是因為現在親朋好友待一起或者見面的機會太少了。大家都是相隔兩地,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很少有時間團聚。在農村,這種情況更常見。很多的親戚都差不多是一年才見一次面的,就在過年的時候才會碰上一次面,相互之間都覺得很陌生,聊,也是尷聊幾句散場,畫面真的比想象中的要生疏。我家就有很多的這種親戚,真的感覺就是名義上的親戚,沒有任何感情的那種,就只有在過年拜年的時候,才會見上一面,有的甚至以忙為藉口,剛進門就要走,這樣的感情不生疏才怪。感覺現在在農村這種狀況越來越嚴重了,大家都是為了完成任務式的交談,沒有太多的真誠。不過反過來想想,也沒辦法,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小家,為了生活,都在努力讓自己的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自然而言,就忽略了對親朋好友的問候!

最後,真的希望不管時代如何變化,人與人之間的那份初心不要變。希望我們都能以百分百的真誠對待自己身邊的人,多點感恩多點愛,共同努力創造一個溫暖和諧的氛圍。而不是處處感嘆人情冷漠,處處寒暄,大家一起加油吧!

最最後,本人正在進軍自媒體,給大家分享生活樂趣!喜歡我的,關注我,成為我的粉絲我寵你!謝謝😜


木子李拍生活


人們忙著在外奔波,顧不上親戚之間的感情維繫了,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見著親戚,過年走親也成了一種形式,放下禮品就走,飯也顧不上,話也聊不了幾句。人們的價值觀不再統一,親戚關係不再像過去那樣單純,隨著貧富差距的加大,人性的陰暗得以放大,拜高踩低、恨人有笑人無、一起向錢看,更使得親戚之間的情分越來越淡。以上這兩大原因使得農村人不愛走親戚了,而後者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一些不良風氣,不正心理的影響下,個別親戚的做法確實很過分,使得很多人對此反感,用以前的俗語老話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人混得差了,走親戚受傷的總是你。很多親戚都是以關心的名義來嘲笑你,你只能默默忍受,一旦反抗他們就會指責你。還有很多親戚會藉機炫耀,然後數落你一頓。


阿秀廠電熱片


在2000年之前吧,親戚這些還是很有感情的在之前,整個中國,特別農村,人們貧富差距都不大,基本上都是在溫飽線上,生活上還是很拮据的,所以對於這些精神生活也就是親戚之間的感情還是很好的,因為大家都過的都差不多嘛,沒有嫉妒羨慕。但是慢慢的,中國經濟發展,一部分人慢慢的富起來,一些人隱藏在心裡的那些陰暗面都顯現出來了,看到別人過的好,會嫉妒,心裡會有想法。就比如說你們兩個同事一起進的單位,剛開始都是新人,惺惺相惜,幹什麼都一塊兒,關係也特別好,但是哪一天你的同事升職了,你還在原地,這時候你們的關係就會發生很微妙的變化,慢慢的慢慢的,就不會像以前那麼親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