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作為成年人,能聊一下童年時的貧窮都帶來了什麼嗎?

超級電磁懸浮


我出生於1986年的一個春天,記得小時候開始瞭解這個世界起,自己年齡比較小對生活充滿了好奇,小時候很喜歡新鮮事物,因為家庭條件不太好小時候耍的玩具都是爸爸幫我做的。這個我也不記得叫什麼了,現在80後大部分農村孩子小時候應該都玩過。小時候我們用的錢還是一分二分五分一角二角五塊十塊五十塊的,大的很少見到只有過年見到十元或五十元的。我小時候讀幼兒園的時候,每天都想問爺爺或爸爸媽媽要一分或一毛錢買東西吃,小時候最大的快樂和小朋友一起玩。長大些了爺爺買了自行車那時候很高大尚,放學回家有時間要爺爺騎著自行車帶我去鄉村小店買東西吃,還有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耍,這也許就是童年最快樂和美好的回憶吧!現在長大了很多小時候的事情記不起來了。80後的小夥伴們你們小時候都玩過些什麼歡迎下面留言大家一起分享回憶。










向夢想出發5844


回頭看看,那個時候的貧窮養成了現在自己比較節儉的習慣,因為窮怕了!還有,幾年的勤工儉學養成了自己勤勞的習慣,因為後面換了幾次工作,每次中間的間隔最長時間都沒有超過10臺,所以這次疫情宅在家裡一個多月,感覺非常幸福。還有因為貧窮,上大學的時候遭受了很多傷害和痛苦的事情,反而讓自己樹立了一個簡單明瞭的目標,我要努力工作賺錢,改變自己的生活,改變別人對我孩子的看法!當然,還有很多很多的東西,但是我覺得每一件事都有他存在的價值,回首往事,我內心深處其實是滿滿的感動,感謝生活的磨練讓我成長,感謝生活的打擊讓我堅強!再次感謝邀請,讓我突然回到年少輕狂時候的感覺。


平安小李飛哥


現在和兒子講起我的童年,總以為我編故事,根本不會相信。小時候小麥粉很少吃到,只有過年才吃個痛快,肉更是難得。早上上學就拿塊窩窩頭邊走邊吃。只到十歲左右國家施行單幹才有白麵吃。衣服很少做新的,基本小孩穿大姐或哥穿小的,過年才每人一套新衣,那種穿新衣的快樂心情真的無以言表。學校是土房子,課桌是土坯壘的,上面糊一層紙,二三個年級孩子一教室,上晚自習每人帶一自制小油燈,只到上初中才用上汽燈。冬天每個學生自帶玉米芯點火盆取暖,大多手腳是凍爛的。夏秋放學是沒有太多時間玩的,不是打豬菜就幹農活,因為那時農活只靠人力的多,拖拉機也後來才有的。幹活很累很累,累到躺地裡一動也不想動。不過那時天很藍,野花很多,隨時在草叢裡可找到鳥蛋。冬天的雪很厚很白,霧也是白茫茫的,冬天雪化屋簷上冰棒掛一溜,大人會及時弄掉怕傷到孩子,河裡冰很厚很厚,那是孩子們的遊樂場。童年清貧但也快樂!





雨落野空寂


  童年時家裡比較窮,如果再出生早幾年,那我是三代貧農,根紅苗正。彼時農村剛開始包產到戶,很多農民的收入見漲,而我們家是在農場,依然是集體勞作,父母們也不是純粹的農民,而是所謂農場上班的工人。只是貧窮這件事情是實實在在的。

  父母都算是外來人口,沒有老人在身邊幫忙照看孩子,而幼兒園還是收費的,父母是承擔不起的,於是我在父母上班的時間裡就成了野孩子,在場子裡到處遊蕩。有一次,場裡有兩個年輕小夥拿著汽槍打麻雀,興奮的我就跟在人家後邊幫忙撿打到的獵物,不知不覺就到臨近的村子裡,到了午飯時間也沒回家。那天正好是暴雨過後,河水大漲,等我從臨村往家走時,看到場子裡眾多的大人們正在橋邊拉網,我很好奇,問一個人他們在做什麼。那個見到我沒理我,卻向大家高聲喊到,我回來了。原來,父母找不到我,發到全場的大人們在附近找了半天無果,懷疑我玩水落水了,如果橋邊的漁網拉上來還不見我,場長就要下令所有男職工下河拉網了。其實,幼兒園的費用不會太高,畢竟就是為農場職工服務的,經此一事,我倒為大夥謀得了一項福利,自打那天起,幼兒園免費入園。

  還有很多其它與貧窮人家雷同的故事,比如媽媽為了10塊錢借遍全場;我的衣服破了也縫補後要繼續穿;上街第一次看到香蕉想吃,媽媽問完價格後,我就乖巧說不吃了;打破一個碗會惹得父母大發雷霆,那可是損失了家裡為數不多的資產;手電筒還真就是家裡惟一電器。雖然不至於吃不飽,偶爾吃不上飯也是經歷過的。

  迴歸正題,兒時的貧窮對成年之後的我帶來的哪些影響呢?

  第一,比較節儉,甚至形成過度畸形的節儉。

  購買任何東西,價格是第一位的,很少考慮品質。當然,東西能不買就不買。有了女朋友之後,她總結我是一年兩雙鞋,冬天一雙夏天一雙,襯衫穿四季,冬天內穿夏天外穿。在她的教化下,才開始吃麥當勞、肯德基,當然那時自己依然是不會去的,只是陪她吃才會去。

  第二,買回來的稍貴重點東西,太過愛惜,往往成為擺設。

  按理說,東西買回來得物盡其用才算買得值,才是發揮了東西的價值,獲得了最高的回報。但窮人家裡出來的孩子,好東西怕用壞了啊,只在必須用的時候才用。結果,往往東西不是用壞的而是放壞的或者放過時了,其實這才是最大的浪廢。

  第三,與同齡人交往時,涉及金錢特別敏感。

  無論多要好的朋友,一旦涉及金錢,理性與理智會讓我做出正確的行為,但是心底一定會打個小算盤,計算一下自己多付出了多少錢或者受人饋贈了多少錢。不清楚這算不算一個負面的影響,總歸是有些小氣吧。

  第四,窮過的人,容易被短期利益誘惑,高估風險,忽視長遠規劃。

  在看得見的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做選擇時,往往過高估計風險,更多的時候寧願要眼前的小利,對長期的大利會以風險過高為理由放棄,對可能存在風險帶的可能的結果心存恐懼,所以終究難發大財、難有格局。

  當然,這裡談的只是我個人的經歷與感受,人和人是不同的,據說某東的老闆也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但單就從其成就來說,人家可沒有受到因貧窮而帶來的這些困擾吧。  


樂恩的故事


小時候家裡比較窮,連吃飽飯都是問題!爸爸一年四季在磚廠打工,一年到頭來也掙不了幾個錢,有時掙下的錢還要不回來,家裡的地和照顧我和哥哥的擔子,全落在媽媽一個人身上,這樣慢慢給媽媽落下了好多疾病😭貧窮也讓我和哥哥養比較節約,從不亂花錢的好習慣,現在雖然生活好了,人們應該珍惜哦!


美食達人秀場


童年時候我家不算很富有,但是絕對不窮,有一間小賣部,承包了一個廠的飯堂,電視上火了什麼就買什麼,剛出買手機買手機,mp3等。

可以說童年都是歡樂的回憶。硬說的說,就是我對錢有概念的時候,家道中落,現在日子過的水深火熱……


茶壺呀


77年的我家住農村,由於小時候的那個年代還不是太開放,父母靠種十幾畝地的收入來供我們姊妹三個上學和家用,我記得最奢侈的事就是過年能夠吃上白饃和穿上新衣服,這是我童年最開心的事,以至於在我童年的印象裡總是盼著過年,後來經濟活躍了,我們長大了,人們也可以出外找工作掙錢,生活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但我不會忘了過去受窮的日子,所以我會更加的珍惜現在。


鋒哥的心裡話


我家算是一般家庭 不至於窮 但是父母賺錢不容易 所以我們比較懂事 從不亂花錢 甚至是想著法的省錢 父母跟親戚朋友說起我們 都是省心懂事 以前覺得很開心 感覺是種認可 可是到現在成年了 我才知道這種窮養帶來的後果 我永遠不敢提要求 因為我不會 我習慣了能省則省 有替代或者根本不要 ;我不會享受生活 日子過的小心翼翼 彷彿給自己多花一樣所謂的沒必要的錢都是奢侈;打從心底裡的窮根改變不了 即便我賺錢再多 我也覺得精神欠缺;經不起誘惑 有時候覺得有錢人真好 更多的時候是覺得自己也就這樣了 沒有任何自信…


莫比烏斯環JJ



ZZX逍遙島主


這是最近刷爆很多人朋友圈《感謝貧窮》中的一段話,字裡行間流露出面對命運,不甘屈服的倔強,感動了很多人。理所當然,如此溫潤正能量的營養雞湯,在短短時間內,就把寒門學子王心儀送上了熱搜。

但正如少數清醒人士所說,貧窮從來不需要去感謝,更不應該宣揚和讚美。苦難也從來都不是一種榮光,確切地說,清貧從來不會送給我們禮物,生於貧窮的家庭,對孩子的人生弊大於利。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貧窮會讓孩子感到自卑嗎?”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一位高贊答主的回覆:最虛榮的年紀卻一無所有。

一句簡短的話,卻說出了窮孩子整個少年期的感受。在最美好的年紀打扮得像個叫花子,天天穿校服,因為沒有一件像樣的外套;為了省錢,頭髮能剪多短就剪多短……可以說,這是一段很難抹去的回憶。

當然,這樣的生活會讓一個人學會勤勞節儉,變得吃苦耐勞,甚至小小年紀就善於未雨綢繆,亦或是有“我是窮,但是我不比你們差”的心氣。但其實貧窮留給孩子更多的是深入骨髓的自卑。雖然記憶從來都是帶著時光濾鏡,讓我們忘記冬天屋裡結冰,躲在被窩裡瑟瑟發抖,滿手凍瘡的痛苦經歷。甚至認為快樂和自信與貧窮無關,應該自己去尋找,但其實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暴露著骨子裡的自卑。

性格存在缺陷

貧窮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從小被苦難束縛的孩子,長大以後可能看起來積極樂觀,但其實性格存在很多缺陷。比如極度自私刻薄,對別人的感受十分敏感,特別在乎外人的看法,自尊心很強,缺乏安全感。

容易錯失機會

雖然長大懂事以後,會有意識地去努力和修復自己的心理,但依然會留下痕跡。害怕自己配不上那個深深喜歡的人,所以假裝不在意地輕易放棄,卻不知從此再無法遇到這樣讓自己滿心歡喜的人;擔心自己還不起,所以特別害怕別人對自己好,卻不知失去了真心相待的好友。

扭曲的消費觀

從小窮怕的孩子,長大以後會出現兩個極端。一種是花錢大手大腳,只要自己能承受的,就一定要買買買,對孩子也是力所能及,不希望他以後像自己一樣自卑。另一種則是極其吝嗇節儉,公交能去的地方絕對不打車,硬座可以到目的地絕對不坐臥鋪高鐵,買東西會不自覺計較重量價格,看到壞掉的飯菜為了不浪費會吃掉。

更為可怕的是,貧窮會讓“我沒資格”“我不配”這樣的字眼深深紮根在孩子的心裡。所以,我們不應該感謝貧窮,而是應該感謝在貧窮中堅持奮鬥的自己,雖然等自己優秀以後,也無法回到過去,有所改變。最後的最後,希望即使你一窮二白,依然還有愛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