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宅家抗疫期间,78%的网民看电视了解疫情

文| 曾祥敏 张子璇 刘日亮 周杉 苏君

来源| 传媒茶话会

在“宅家抗疫”的特殊背景下,人们在用什么渠道了解疫情?谁是网民最信任的“人”?从这份调查中我们有了一些发现。

宅家抗疫期间,78%的网民看电视了解疫情

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被发现。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发布1号公告,将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法定管理,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采访中证实新冠病毒具备人传人能力。自此,新冠肺炎疫情迅速成为舆情焦点。

“封城”、火雷两山医院、宅、“吹哨人”、湖北多人职务变动、从物资说起、医护人员……新冠疫情黑云压城,舆情热点错综复杂,发布主体多元分散,网民情绪跌宕起伏。

宅家抗疫的特殊背景下,人们在用什么渠道了解疫情?谁是网民最信任的?海量信息为什么这一条被接力转发、点赞?媒体的速度够不够

中国高铁?人们到底多反感某些报道方式?

问题其实有很多,我们在2月17-20日期间面向网民发放了2826份调查问卷,经过数据清洗,回收有效问卷2601份。

问卷从媒介接触状况、渠道信任度、信息时效性、媒介使用态度等方面展开调查,围绕这一个个问号,我们有了一些发现。

人们如何了解疫情相关信息?

研究首先对网民关于新冠肺炎疫情信息的接触频率、主要接触渠道进行了调查,了解网民接触疫情信息的渠道习惯。

绝大多数网民了解疫情信息主动性强

通过问卷统计分析发现,频繁浏览疫情信息的网民占比70.43%,偶尔浏览疫情信息的网民占比24.53%,只有0.65%的网民极少浏览信息。

总体上,网民自发主动去了解新冠肺炎疫情信息,极少的网民通过被他人告知被动了解信息。

宅家抗疫期间,78%的网民看电视了解疫情

微信、电视成为网民接触疫情信息的核心载体

通过调查发现,网民接触疫情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微信和传统电视,其中微信占比达90%以上,电视占78%,微博、新闻客户端及抖音、快手等社交软件也是信息接收的重要渠道。

宅家抗疫期间,78%的网民看电视了解疫情

央媒关注度最高,朋友圈分享链接异军突起

调查显示,在不同媒介中,网民对于央媒的关注度最高,朋友圈分享链接异军突起。

选择微信的网民,77%的人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央媒公众号,值得关注的是朋友圈分享排在网民关注度第二位,占60.2%

选择电视的网民,85%的人最常观看央视各大省级卫视;选择微博的网民,82%的人关注微博热搜或热门微博,其次是央媒微博,且关注度远超其他媒体微博账号。

宅家抗疫期间,78%的网民看电视了解疫情
宅家抗疫期间,78%的网民看电视了解疫情宅家抗疫期间,78%的网民看电视了解疫情

舆论哗然,人们更相信谁?

电视仍然最值得信赖,移动新媒体次之

调查表明,网民普遍认为电视端发布的信息可信度最高、移动新媒体端次之,广播、报纸杂志发布信息的信任度排最后,这可能与网民的媒介接触习惯和频率有关。

宅家抗疫期间,78%的网民看电视了解疫情

主流媒体在疫情信息传播中表现突出

对于不同媒体上发布的疫情信息,调查列举了央级媒体、湖北地方媒体、商业化媒体等 5类新媒体平台,以及基于社交关系的兴趣小组和亲朋好友转发,采用五级量表对其信任度进行测量。

结果发现,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等央级媒体信任度最高,近9成网民表示“非常信任或完全信任”,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等湖北地区媒体以及北京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其他地区媒体信任度次之。

宅家抗疫期间,78%的网民看电视了解疫情

政务微博等官方信源最可信

具体来看,媒体矩阵传播迈入常态化,但无论是在微信还是微博发布信息,网民对于央媒账号发布的信息信任度最高,表示“非常信任或完全信任”的人超8成,政务号次之,选择人数超6成,甚至超过对离信源最近的湖北地区媒体账号的信任度。

宅家抗疫期间,78%的网民看电视了解疫情宅家抗疫期间,78%的网民看电视了解疫情

“信息及时准确”体现媒体公信力

从列举的8项网民信任所选渠道的原因中,不难看出,86.7%的人将信息及时准确列为首选,信息传播的本质就是消除和减少不确定性,这与网民选择信任渠道的原因相吻合,媒体及时准确发布信息是提高公信力的法宝

宅家抗疫期间,78%的网民看电视了解疫情

哪家媒体更能代表中国速度

我们将时效性的调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布信息的速度,另一个是回应社会关切和跟进热点的速度。

移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高速公路

在被调查的所有网民心中,移动新媒体无论是信息发布速度,还是热点回应速度,均排第一。

宅家抗疫期间,78%的网民看电视了解疫情
宅家抗疫期间,78%的网民看电视了解疫情

主流媒体发挥疫情传播节点的关键作用

从整体上看,8成左右网民认为央媒回应热点的速度“非常快或很快”,其次是超6成网民认可的商业化媒体。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疫情中自媒体的表现比较突出,选择非常快或很快

的人占59.21%

可见在疫情传播中,主流媒体及时发声,紧跟热点及社会关切,占据传播节点的中心位置,而舆论场的多元化也比较突出

宅家抗疫期间,78%的网民看电视了解疫情

社交软件体现更加灵活的时效性

除了主流媒体时效性表现突出,调查还发现,网民对于社交软件的疫情信息传播时效性也给予肯定。认同抖音、快手等社交软件消息发布及时的网民也不在少数,选择“非常快或很快”的人占57.98%,可见其全天候、全覆盖的特点,加速了疫情信息的实时更新与连续传播。

宅家抗疫期间,78%的网民看电视了解疫情

哪些报道更合人们

口味

海量的疫情报道中,网民更乐于接受哪类报道?我们从报道主题、报道形式、报道风格、报道角度与话语方式4个方面进行调查。

及时、充分、专业的报道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

对于网民关注的报道主题进行调查统计后发现,选择事态信息的网民占到90.3%、应对策略占到78.8%、理性讨论占到66%,调侃造梗仅占17.1%

可见像在新冠疫情这样的突发公共事件中,及时回应关切、通过专业意见领袖发声,能有效平复网民情绪,缓解社会焦虑

宅家抗疫期间,78%的网民看电视了解疫情

数据可视化增强疫情报道可读性

我们列举了7类网络常见的疫情报道形式,调查发现,77%的人选择了“文字+图片”的形式,例如第一财经的《离开武汉的 500 多万人都去了哪里?大数据告诉你》,53%的人选择了可视化界面,例如丁香医生的“疫情地图”。

宅家抗疫期间,78%的网民看电视了解疫情

要温情不要煽情,理性情感传播

对于疫情期间颇受争议的几篇报道:人民日报微博《87岁老人为抗疫捐出20万,她的家庭却让人泪目》;央视军事纪实《怀孕9个月仍坚守在站“疫”一线的她,有一个心愿…》;武汉晚报《流产10天后,武汉90后女护士重回一线:哭完还是好汉》;《新闻联播》对医院设施和治疗情况的客观报道中,采访出院患者张芬笑言:“住进来之后住得还不想走了。”以及人物公众号的《普通人李文亮》,我们也做了调研分析。

通过五级量表测量网民对报道角度与话语方式的态度,整体上看,这几篇曾引发网民讨论的文章,表示“赞成或者非常赞成”这种话语方式的人占5成左右。

其中,大家对《普通人李文亮》一文的态度比较一致,但是对《流产10天后,武汉90后女护士重回一线:哭完还是好汉》这一报道,不同用户偏好差异最大。我们为选择“非常不赞同”的用户画像后发现,他们是18-25

岁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

宅家抗疫期间,78%的网民看电视了解疫情宅家抗疫期间,78%的网民看电视了解疫情

(不同年龄对疫情报道案例C的偏好存在差异,按偏好程度从大到小排列是:18岁以下、36-45岁、56岁以上、26-35岁、46-55岁、18-25岁。)

宅家抗疫期间,78%的网民看电视了解疫情

(受教育水平对疫情报道案例C的偏好存在差异:对案例C的偏好按从大到小排序为:初中、高中、小学及以下、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

信息疫情,人们会采取哪些传播行为?

只浏览不评论的浅层参与行为占多数

调查发现,对于有价值的疫情信息,近9成网民选择“经常或总是”浏览,近6成网民选择“经常或总是”点赞。

可见在疫情信息传播中,人们仍然偏向于较为浅层的参与行为。

宅家抗疫期间,78%的网民看电视了解疫情

现场、独家、深度的报道能撬动用户的手指

通过调查网民更乐于分享转发哪类疫情报道,结果显示,选择专业性报道的占67.5%,深度调查报道占55.4%,独家报道占46.1%,现场报道占43.5%这些类型的报道有较强的转发动力,能有效激发网民的深度参与行为。

宅家抗疫期间,78%的网民看电视了解疫情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新冠肺炎疫情中网民媒介信息接触与传播行为研究”调研组的部分数据。研究小组成员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宅家抗疫期间,78%的网民看电视了解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