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为什么夏商周都认为是炎黄后裔?

羊毛卷卷33


传说中,炎帝与黄帝都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始祖。传说他们出自同一个部落,后来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的首领。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后来的传说的几位古帝王一直到夏商周帝王,都被认为是黄帝的直系子孙,连蛮、夷也被纳入这个系统。后世的帝王也声称他们是黄帝的后裔。几乎所有的姓氏都将自己的远祖追溯到炎帝、黄帝或他们的臣子。而接受了华夏文化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等等)也声称自己是黄帝子孙、炎黄子孙。

如果以史书为准,那么他们因为是黄帝后裔,所以认为自己是黄帝后裔。史记里面有族谱。

如果以考据学为准,那么这几个都是春秋战国时候诸子百家提出来的。夏商西周的文献中没有出现过炎黄尧舜,更不要说什么以黄帝为祖先。当然五帝的故事中有很多和人类社会历程一致的成分,因此不完全是编造的,可能是民间的历史传说。


流离人间


遂人氏和华胥氏是夫妻,他们有对儿女,分别是伏羲女娲,炎黄二帝都是他们的后代!

故炎黄同宗。

三皇一般被认为是燧人氏(华胥),伏羲(女娲)和炎帝。

五帝则是黄帝和黄帝的后代。

而五帝最后的舜帝传位给了大禹,大禹开创了夏王朝。

一般认为取代夏的商的先祖虽然不是黄帝后裔,但确实是伏羲女娲的后裔。事实上,商是不是东夷族是不确定的,但商自认为和黄帝同宗,也就是伏羲女娲后代。

而周人是黄帝后裔。

综上,夏商周都是华夏族,但不都是黄帝后裔,用炎黄比较合适。

以炎帝代表三皇,还是靠谱的。

所谓的炎黄分别指代的就是三皇和五帝,我们所有人都是他们的后裔,毕竟起码有一半人不是黄帝的后代,有小部分人即不是黄帝也不是炎帝的后代!

然而,我们都是伏羲女娲的后代!一般来看,四方蛮夷也是,所以身为大哥的华夏族有必要教化四夷,让他们认祖归宗!








maidi8341


遂人氏和华胥氏是夫妻,他们有对儿女,分别是伏羲女娲,炎黄二帝都是他们的后代!

故炎黄同宗。

顺带一提,三皇一般被认为是燧人氏(华胥),伏羲(女娲)和炎帝。

五帝则是黄帝和黄帝的后代。

而五帝最后的舜帝传位给了大禹,大禹开创了夏王朝。

一般认为取代夏的商的先祖虽然不是黄帝后裔,但确实是伏羲女娲的后裔。事实上,商是不是东夷族是不确定的,但商自认为和黄帝同宗,也就是伏羲女娲后代。

而周人是黄帝后裔。

综上,夏商周都是华夏族,但不都是黄帝后裔,用炎黄比较合适。

以炎帝代表三皇,还是靠谱的。

所谓的炎黄分别指代的就是三皇和五帝,我们所有人都是他们的后裔,毕竟起码有一半人不是黄帝的后代,有小部分人即不是黄帝也不是炎帝的后代!

然而,我们都是伏羲女娲的后代!一般来看,四方蛮夷也是,所以身为大哥的华夏族有必要教化四夷,让他们认祖归宗!


硬笔爱好者


大家好!我是浪飞风!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如果以史书为准,那么他们因为是黄帝后裔,所以认为自己是黄帝后裔。史记里面有族谱。

如果以考据学为准,那么这几个都是春秋战国时候诸子百家提出来的。夏商西周的文献中没有出现过炎黄尧舜,更不要说什么以黄帝为祖先。当然五帝的故事中有很多和人类社会历程一致的成分,因此不完全是编造的,可能是民间的历史传说。

如果以考古学为准,那么夏还没有被找到。。。商周更没有把自己和黄帝联系上。



浪飞风



首先给答案,商朝人不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也不认为自己是华夏。至于商朝人是否认为周人是,也没有证据反映。最早提出夏的是周初,不同意关毛的看法“周朝最初搞出华夏,是为了把周人和商朝遗民用共祖高辛氏的血缘关系搅在一起”。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谈谈华夏族的形成过程:

0、夏是否存在不得而知,但周人的确是以夏人自居,并真正贴上“华夏”的文化标签。

1、商朝没有“夏”的概念。根据甲骨文看,商自称为“大邑”“天邑”,称外国为“方”,尚无华夏观念;商人卜辞祭祀的先祖是高祖夒,和炎黄也没有关系。周以前还是血缘较单一的部族林立阶段。

2、西周初年周人自称“夏”。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夏”在以下两处:

《尚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 ,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

《尚书·立政》:“帝钦罚之,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万姓。”

这两处自称“我夏”的分别是周公对康叔和成王,他们是周初的周人贵族,此时的夏只是周人的自称,和商是对立的概念。故此处的夏明显是不包括商人的。

3、周人之所以提出“夏”的概念,是因为周族血缘分封的缘故。用“华夏”作为共同的称呼,将周部族或亲戚部族联系起来,亲戚未必是周族,但也是周王朝的臣服者和周文化的接受者。举个例子,康叔是周公的弟弟,本来都是周人;康叔封到卫国后,虽然和周分家了,但是也是“诸夏”之一。比如《周颂·时迈》说:“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这是周公赞颂周王巡幸东方,可见这个“时夏”是周分封的诸侯。这个时候的华夏主要还是一个点(周)。

4、周初分封的诸侯,和商人后裔是杂居的。所以周朝分封最大的意义,就是打破了商及之前的血缘聚居,氏族部落开始进入地缘聚居。比如鲁国有殷民六族、卫国有殷民七族,晋国有怀姓九宗。商代的时候征服敌国往往点到即止,而周代开始了分封的新模式。这些亲族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日渐融合,另外一些古国(如宋)也接受了周的政治模式(如同姓不婚)。所以华夏的范围也从一点(周)扩大到多点(周+诸侯)。同时也告诉我们,华夏已不是单一血缘概念,而是个变动文化概念。

5、商和西周,在青铜器往往看到族徽的标志,到春秋就绝迹了;同时,商和西周赐族的情况,在春秋也很难见到了,这是地缘国家进一步形成的标志。然而,不管在中原地区,或是外围地区,均存在和周王朝对抗的势力,如伊洛戎、赤狄和楚、吴、越。这些国家虽然或多或少受周文化影响,如楚也曾以华夏自居,但因为没接受周王朝的统治,而被视为蛮夷。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所谓的“华夏”国家,也往往因为失礼被斥为夷,不管是姬姓的晋还是姒姓的杞都有类似经历。

6、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各诸侯势力增强,华夏国家之内的戎狄部落或被剿灭、或被融合,各大诸侯在地域上已经连成一片,语言文字、经济生产都广泛联系。更重要的一点是,诸侯国有了谱写共同历史的美好愿望。炎帝和黄帝什么时候出现的?其实是战国人根据阴阳五行的想象。在《诗经》中,商祖契、周祖弃都处在知母不知父的时代,没有所谓父系出自炎黄的说法。最早认黄帝为祖的是齐威王所铸齐侯因齐镦。这个时候“华夏”也即“中国”从点扩大到面,戎狄也被称“四夷”了。

7、秦灭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进行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迁齐、楚大族于关中等政策,进一步实现了华夏融合。但秦也转瞬即逝,之后汉朝建立屹立四百年,所以“华夏”也被称“汉”,这就是汉族的由来。但我们一定要知道,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华夏就不是狭隘的血缘概念,而是有着共同文化的民族共同体。


听讼者


打开历朝历代君王世袭表,你会发现,夏商周三朝,在开国立君王之上的先祖很多,都是中国文化文明的创造者,可以追溯到几代甚至十几代以上。如果以考据学为证,夏商西周的文献中没有出现过炎黄尧舜,当然,五帝的故事中有很多和人类社会进程相一致的成分,因此,不能说全是编造,可能是民间传说和演义。据现在历史学,考古学专家学者还都在对夏朝的起源,包括历史,社会发展,世袭形成进行探索和研究。前些日子,曾有说法,夏朝与古埃及有关系。

历史的真假,岁月是鉴证,考古探索是印证。


用户言午泽群


如果以史书为准,那么他们因为是黄帝后裔,所以认为自己是黄帝后裔。史记里面有族谱。

如果以考据学为准,那么这几个都是春秋战国时候诸子百家提出来的。夏商西周的文献中没有出现过炎黄尧舜,更不要说什么以黄帝为祖先。当然五帝的故事中有很多和人类社会历程一致的成分,因此不完全是编造的,可能是民间的历史传说。

如果以考古学为准,那么夏还没有被找到。。。商周更没有把自己和黄帝联系上。


山外之音


五千年前我国的长江黄河流域有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最强的是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黄帝大战蚩尤,大获全胜,被推举为部落首领。黄帝在远古时代为华夏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受后人推崇,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我们自称是黄帝子孙。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本是亲近,所以有时也称为炎黄子孙。


趙波


从《史记》中我们了解到,炎黄二帝的族系一脉相传,三个朝代不仅仅有君臣关系,更交织着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细心的读者可以列一个王的家谱,最终都上塑至共同的祖先炎黄二帝。在列家谱的时候,务必要关注一下某些帝王的生辰,你将会发现,已知的任何现代人都不曾活过那么长年岁。


清秀文学


正统思想根深柢固,炎黄是正统,蚩尤被炎黄联军击败。胜王败寇,所以就没有人认为自己是蚩尤后人,虽然后来的九苗,现在的苗族是蚩尤的后代,但大家都不认这个祖宗,死命往炎黄这个家族里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