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张居正和王安石谁更厉害?

吾非相乃摄也


导语:

张居正和王安石都是非常睿智的政治家,他们有理想有情怀,有着一腔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在明朝,宋朝土地兼并,贪污腐败中摇摇欲坠中,他们挺身而出不惧危险,坚定信念要改革。

张居正变法改革主要是,一,考成法。二,一条鞭法。三,军事上与蒙古互市,和平休战。结果是延长了明朝50年寿命。张居正被反对派反攻倒算,被抄家。王安石的变法改革是: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结果是改革失败,王安石郁郁而终。

一,肃清吏治,提高行政效率,整合资源,增加国税。

张居正变法的考成法,主要就是抑制腐败,提升行政效率。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施政情况,要求定期向中央汇报工作。使中央内阁实权集中。严厉惩处因循守旧,施政不力,得过且过混日子官员。考成法的实施,使明朝吏治风气好转,达到强公室,杜绝私门的效果。

一条鞭法是张居正针对疲惫的经济良药。主要是解除了老百姓的苦役,让劳役可以用交钱方式抵扣,从而解放了生产力。而不种地工商业者又可以不服劳役,不扣缴税银,让商业发展有了活力。一条鞭法实施,让明朝财政大大缓解,从而国库有银子,粮库有粮食。为后来的万历三大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发展生产,富财,强兵为核心。抑制土地兼并。

王安石针对时敝,积极开创了很多改革设想。但是因为北宋的保守反对派强大,王安石的变法,因为他自己权力所限,而不能象张居正变法可以贯彻落实执行。变法措施落实到地方,真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事与愿违。

其中执行最失败的是青苗法和保马法。成为各级官吏盘剥百姓又一工具,成为恶政。均输法本来就是为了增加国家财税,可惜违背了市场规律,反成了对人民百姓财富掠夺,结果是富国穷民,最终也成了无疾而终。

王安石变法只有军事上成功了一些,顺利在陕甘让北宋西军改制,成为职业军人,西军战斗力增强。

最后总结:

张居正变法基本改革成功,万历时期仍然执行了张居正的变法内容,没有人亡政消,而是延长了大明寿命五十年。而王安石变法全面失败,王安石死后全部废除,没有对北宋政治生命延长做出改善。所以,张居正变法完胜王安石变法。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7450667802582176"} --}

红红火火讲历史


厉不厉害要从不同的方面来看。

立功:张居正更厉害一些。在他做内阁首辅十多年间,国家焕然一新,边疆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军事方面,任用李成梁,戚继光等镇疆平倭,政治方面,颁布考成法,一条鞭法,提高政府效率,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解了经济危机,缓和了政治危机,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王安石当时国内相对稳定,变法内容就比较广,有均输法,立青苗法,农田水利条约,改革科举制度,募役法,保甲法,免行法等,达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

立德立言:王安石更胜一筹。张居正想要是要实现报效国家的理想,也算是能屈能伸,和严嵩,徐阶,高供等亦师亦友,和太监冯保也是合作无间。家人聚敛钱财,奢侈无度,也没去约束,打击异己,朋友,学生也算是心狠手辣。另外父亲过世,为了受众权利,为了国家平稳,没有回去守孝。在这方面,王安石就做的比较好了,他一生质朴简洁,不图名利,为国家也是鞠躬精粹,另外文学著作《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小子


王安石熙宁八年罢相,退居江宁,元丰八年,神宗驾崩,宣仁太后临朝执政,任命司马光为门下侍郎,新法随即全部废除,并且流放驱逐神宗朝的旧臣,王安石因此郁然病逝于钟山。张居正逝后不久,即被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且险遭开棺鞭尸。这就是历史上两位著名改革家最后的结局,当然在对他们的结局表示感慨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改革”这一陪伴他们一生的东西,也是他们一生所追求的理想。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几乎都是国家被倒逼到死角时,不得不改时,才实行大刀阔斧式改革。北宋与大明也几乎是在国困民穷时,才涌现了有志之士的改革决心。王安石与张居正改革的目标几乎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实现“国强民富”。不一定都是为民之士,但却都是为国之士,然而反观两个人最终的结局,却不得不为人惋惜。

王安石改革的失败也许大多数知道这段历史的人,都认为和王安石用人有很大的关系,而读过梁启超的《王安石传》的人,也都知道梁启超不太赞成这个观点,还为此专门为王安石所用之人考据,我们都不知道真实性有多大,但若考虑王安石的品行,也许小人可能有,但不算多。

在这里我想王安石的失败多多少少与宋朝的行政制度及用人与考核制度有不小的关系,宋朝在行政方面推行“分化事权”,制度的建设以分化和制衡为中心。就以宰相职权为例:中书门下是宋朝的行政机构,行驶宰相职权,并且另设“参知政事”为副手,用以分化宰相职权。这分权也许也是宋朝冗官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这些方法在前期可以作为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在后期会逐渐形成冗官,懒政及庸政。另外,宋朝还有“台谏”制度,即台官与谏官的总称。这个主要目的也是为了监督百官,但在后期却异化为人生攻击,王安石变法时最为甚,这种攻击只对人不对事,但却严重影响了好的政策的实施。正如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中国的传统思想:行为表现性格,言必表现于行,一经成立,人们就不能像西方那样把政策和道德区分开来”。这句话可以充分用在王安石变法的时期,虽然有些大臣是为了指出新法的缺点,但大多数都是人生攻击,以至于在后期的《宋史》中,支持新法的大多数大臣被写为小人。再加上分权的形成使王安石缺乏像张居正那样“专权”的能力。在执行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并且王安石在变法时没有想过行政效率的问题,也就没有像张居正改革那样有“考成法”的保障。只是单纯依靠人的能力。王安石在变法时坚决反对北宋旧有的恩荫制度及科举制度,极力推崇推荐制度,不得不说是一个特别大的错误。相比于张居正的“考成法”,是有很大差距的。明朝在张居正改革时,张居正在初期是就认识到官员的办事效率及积极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考绩官员和督促官员的重要性,因此在改革之时就颁布“考成法”这条新法实施后,内阁的实权扩大,并且形成了“抚、按延迟则部臣纠之,六部隐蔽则科臣纠之,六科隐蔽则内阁纠之,当然这个也只适应在内阁为贤臣之时。但却给张居正变法带来十分有利的条件,再加上皇上的支持,肯定会成功的。

然而两个人最终的结局却产生了差距,只能说王安石变法时遇到了对的人,张居正改革时遇到了对的时代,也可以说是皇权专权者不同造成的。王安石变法时,当政者为宋神宗,一个与王安石有共同梦想的皇帝,《宋史》记载“神宗天性孝顺友善,尊重宰相大臣,诏求直言劝谏”可以看出神宗励志恢复汉唐盛世的君主。但最终由于宋开国对臣子的仁厚传统及神宗无法专权,容易受到其他人影响,最终没有坚持支持变法的实行。也造成了王安石两度罢相,最终抑郁而死。而张居正在当政时,明神宗才是一个十岁的孩子,再加上太后与冯保对张居正改革表示支持。所以张居正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而自己也一直担当作为神宗老师的责任。所以神宗对他的改革也无法予以否认,然而,当一个皇帝慢慢长大就不一样了,张居正长期行驶的权利其实就是明神宗的权利,张居正行驶神宗的权利,必然会导致明神宗在后期会站立在自己的对立面。明神宗与宋神宗不一样。虽然也有抱负,但自己的权利在十年中一直掌握在大臣手上,会造成心里的严重障碍。简单的说,宋神宗是与王安石有共同理想才站到一起的,而明神宗只是迫于张居正的威力,才一直生活在张居正的教导下,只是没有主见的支持。所以最终张居正会有如此结局!

历史给了两个人改革同样的机会,只是王安石遇到了对的人,张居正遇到了对的时期。所以最终改革与个人命运均有所不同。


大司卫


张居正更厉害一点,他的变法确实充盈了国库,而且启用了一批栋梁之才,虽说被清算了,但也替明朝续了几十年的命;

王安石变法,政策是好的,可是他太刚愎自用了,听不进不同意见,不断打击倾轧政敌,而且变法过程不能因地制宜,暴露了大量问题,最后被神宗罢免,改革失败了!


普渡闲人


王安石更有思想,更有才华,如果北宋坚持王安石变法,绝对能够来一波中兴。

张居正更懂谋事,在明朝能把官做到那个水平,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基本给张居正自由发挥的空间了,但是张居正一死,国家马上陷入停滞阶段,说明改革没有深入到制度层面。

所以,给王安石的权力如果有张居正那么大,估计宋朝就不得了了。

当然,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没遇到明君,在中国古代人治的权力中,明君才是改革推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所以,中国古代改革变法集大成者,只有商鞅一人,从根本上制度上奠定了中央集权的基础,以后秦国想要统一六国,必须依靠严格公平全面的法律,所以,秦国以偏隅之地,而成大国。


史论纵横


这个看怎么比,古人有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立功方面张居正强,立言方面王安石强,立德方面差距不大,王安石略好,张居正生活方面比较奢侈!

首先是张居正无论是政治地位及权力还是历史成就都远超王安石。张居正因皇帝年幼,太后非常信任,所以几乎是代行皇权,改革措施畅通无阻,在张居正的努力下明王朝扭转了不断衰败的势头实现了短暂的中兴,延续了明王朝的寿命。而王安石变法时间短,困难重重,且许多措施并不合理,用人方面也不如张居正,变法成果不大!但是文学方面的成就王安石又远超张居正,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写得好!


月黑风高103517303


这二个人应该不是一种类型,也不是一个级别的。

张居正天生就是做好内阁首辅的料,泩定是千古名相,张居正才华横溢,满腹都是实用的治世之材,刚毅有强力手腕,十分会运用权谋达到办大事的目的,懂进退,不浮华,实用至上,打击一切不利于国家发展的懒政不作为无能行为,用人看主流看优点不拘一格,张居正变法以实用为目的,他的一鞭法很好的解决各地各行上缴稅收的问题,张居正治世之材千古难寻。

王安石大才子,文学才华上应高于张居正,王安石有理想,有报负,一心想变法富国强兵,应该说変法取得了眀显效果,但王安石变法中有不少不切合实际的法令,具体实行中会出现伤民害民现象,当然皇帝态度反复,旧党势力强大,变法终归失败了。

这二人张居正是实用主义者是实干家,王安石是理想家,张居正类型较为皇帝,国家所接收,而王安石很难溶于社会,就治世方面能力张居正远高于王安石。


战神0073353130


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结果,不能简单的凭说谁比谁厉害。

王安石养望三十年才当上宰辅,从才华上来讲他付出的更多,有更大的成就。正是凭借的他的民望他才能主导改革。可他改革面对的环境也更恶劣,固有的体制,固有的利益集团,都是他要面对的。来至后宫的非议,同僚的反对,皇帝的动摇。可他可以借用的力量又太小。所以在改革的发起和过程结果中他都是全程主导。其他盟友的帮助太少,敌人太多。在这种环境下能取得历史上这样的成果对当时的大宋,还是非常有利。从文学历史地位上来讲还是王在上。

个人能力上来说我给4星⭐⭐⭐⭐

改革环境我给4星⭐⭐⭐⭐

改革成果我给3星⭐⭐⭐

历史地位我给4星⭐⭐⭐⭐

成果贡献我给5星⭐⭐⭐⭐⭐

从结果上来说,他的改革是向上的是有利的。他的改革成果很大一部分是靠他个人努力得来的。跟张居正有很大的不同。

张居正这人我认为他有个好老师,运气不是一般的好。在嘉靖朝科考碰到徐玠,认做恩师。一切就像被安排好似的。先是留京,后来又弄到裕王那做讲师。等到把严阁老送回家,又把张居正送进馆阁有了做宰辅的资格。从环境上来说张比王好太多了。

等到裕王做皇帝,高拱做首辅,才拉开了改革的巨幕。很多人不知道要重点说下,万历新政的开端应该是高拱和张居正两个一起主持的,在隆庆朝高拱开了改革的头,由他主导。政治上徐玠下课就没人压制的住他,皇帝拿他当父亲。可以说改革的开始很成功。这之间张居正主要是副领导。

等到万历上台张居正把高拱弄下去,万历新政才由张居正主导。

个人能力上4课星⭐⭐⭐⭐

改革环境2课星⭐⭐

改革成果4课星⭐⭐⭐⭐

历史地位3课星⭐⭐⭐

成果贡献3课星⭐⭐⭐


和者运昌


都是在朝代末期实行变法的改革家,从改革效果上来说,还是张居正更厉害。巧合的是,他们分别在宋神宗和明神宗的时候当政,可见后世对于改革家颇多偏见。唯一成功的当推商鞅,人死法存,秦国终于一统天下。


尽英


张居正和王安石这两个人同为大改革家,大政治家,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两人都是有名的神童,才子。至于说两个人谁更厉害,就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了,毕竟两个人差了好几百年,生活的时代背景有了很大的改变。如果非要比个高低的话,我们只能说张居正与王安石各有千秋。张居正这个人是很会做官的大政治家,他活着得时候可以说是大权在握,风光无限了,这一点王安石怕是也赶不上张居正,如果从这一点看张居正的确比王安石厉害。但是王安石是词坛泰斗,直到今天我们还对王安石的作品耳熟能详,而张居正的作品怕是早已嫣然无闻,更何况王安石比张居正会做人,下场也不算差。

所以我们只能说张居正和王安石两个人各有千秋,这就看你从哪个方面比较两个人了,但是两个人都很厉害倒是不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